经过两天的线上答辩和激烈角逐,近日,第五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初赛评比结果出炉,中国农业大学组建的赛博农人队(Cyberfarmer)、上海企业欧普照明牵头的OPPLE智莓队、上海交通大学领衔的莓立方队和浙江企业塔金麦主导的拟生态队四支队伍在科技农业的掌控力、人工光种植、AI应用和生态育苗等方面表现突出,入围决赛。 本届大赛由拼多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农业科创谷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和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指导,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支持。 大赛共吸引了全球46支团队、超300人报名,参赛者主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其中还有17支队伍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海外国家。经过专家评委首轮筛选,22支队伍进入初赛,包括两支韩国企业队伍。 本届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赵春江说:“用工程科技实现基于人工光的智能化农业生产,用AI 赋能草莓工厂化生产来实现节能减排、高效智能和增产增效是本届大赛值得关注的亮点。”大赛评委周艳虹教授则表示,植物工厂节能设计的场景适配性、对人工光草莓种植难点的认知深度和实操经验、种植技术是否创新和完备、AI管理策略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以及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的量化预期,是本次初赛评审关注的重点。 海内外团队节能增效“各显神通” 随着“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背景的农业科研机构、种植企业组队参赛。两支来自韩国的企业队均表示,希望通过比赛,和其他国家的高水平团队切磋交流,互相学习。 22支国内外团队参加了本届大赛初赛的角逐,历时两天。 比赛期间,国内选手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中国农业大学组建的赛博农人队已是大赛的“五朝元老”。今年,他们设计的八列可移动式栽培架,将种植空间利用率提高到200%,生产效率远高于目前大田种植的方式。能耗方面,赛博农人队的多源节能调控技术使空调能耗降低40%以上,水分生产效率提高300%以上。此外,他们还建立与草莓“生物钟”相匹配的LED光照策略,找到最佳光照时长和强度,既显著提高草莓的花芽质量,提升产量和品质。 上海交通大学领衔的莓立方队通过智能种植系统可以根据草莓的生长特性建立数字模型,并结合AI算法,自动、实时调节植物工厂里的光、温、湿等环境条件。系统还会不断积累、学习种植数据,优化种植算法,实现更好品质、更高产量。该团队还表示,其设计的植物工厂生产数据和整套AI算法系统可以进一步沉淀为数字产品进行销售。这是他们在寻求商业化方面的创新想法。 浙江企业塔金麦主导的拟生态队背靠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该团队的核心思路是模仿自然生态环境,以“水”为载体,精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元素,建立一个可控的闭环系统,以达到零污染零排放的绿色种植目标。对于模拟自然生态的水培系统面临根系溶氧不足等情况容易出现烂根的问题,他们通过在营养液中加注溶氧和应用微生物菌剂的方法,可以减少根系病害。目前,该模式已在新西兰、卡塔尔和新加坡等国家成功落地。 图为拟生态日光种植实验的草莓苗栽种环节。何政洋 摄 历届大赛产学研融合程度最深 对于初赛阶段的比拼,大赛评委贺冬仙教授表示,这是历届比赛中跨界融合、产学研合作程度最深的一次。“22支初赛队伍中,有一半以上为企业牵头或企业独家报名参赛,三分之一以上报名团队为三家及以上单位联合组队参赛。多家智能装备团队都融合了草莓育种专家与种植专家,而以草莓种植或育种团队为主的团队则融合智能装备与AI专家。”他说。 以四强队伍之一的OPPLE智莓队为例,该团队由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欧普照明等农研院校及企业的9位跨专业成员组成,团队成员学科背景互补,拥有深厚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落地经验。其方案的亮点在于采用最新的照明技术,把光集中到草莓身上,节电达到34%。同时,低谷储能和高峰放电的措施,有望实现电能利用率提升近一倍的目标。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新赛季以草莓为种植对象,与首届比赛在高原温室种植草莓不同,本次比赛考查团队在全人工光的植物工厂进行AI种植。韩共 摄 大赛决赛将于9月在上海农业科创谷举行。届时,四支队伍将根据各自设计的搭建方案分别落地一个50平方米的植物工厂,自主选定国产草莓品种,按照拟定的种植方案展开为期6个月的种植比拼。 今年是拼多多连续第五届牵头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而本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产学研融合更为深入,该系列赛事也已成为拼多多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和科技普惠的重要抓手。拼多多集团首席发展官、高级副总裁朱政表示,“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可以为未来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可能成为现实的实施路径。通过搭建高能级发展平台,拼多多不断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和企业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中,为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赵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