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创造性运用地道战等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铸就起人民必胜的钢铁长城。
沿着河北312省道前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远处高架桥上是一行金色大字:地道战,克敌制胜的创举,人民智慧的结晶。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在冀中平原这片土地下,人民群众凭借智慧和双手,挖出了一条纵横交错、户户相连的地道网络。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响起,日本侵略军开始向华北地区大举进犯。“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勠力同心,修筑起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冉庄成立了党支部,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建立起抗日武装力量。被动员起来的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以血肉之躯守卫家园,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强大参与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地道战就是人民群众在残酷的斗争中创造的伟大战术实践。面对日寇丧心病狂的“扫荡”“三光”政策,冉庄百姓用锄头和勇气,开凿出纵横交错的地下通道。人民的智慧催生了战争的妙笔,在装备远不如敌的逆境争得了胜机。
地道战纪念馆里,陈列着一门榆木大炮。从外形上看,它就是一根捆扎着七八道铁丝的中空榆树树干。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用这些不像武器的武器,党领导抗日军民创造了战争的奇迹。
每一次胜利,都凝结着军民的勇敢和智慧。弯腰走进地道,随处可见瞭望孔、射击孔、通气孔、活动板、旱水井等,能打、能藏、能机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辗转腾挪、神出鬼没,地道战将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在纪念馆的主展厅中,赫然展示着一组数字:抗日战争期间,冉庄人民利用地道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人。地道战的灵活运用,打出了敌后抗日武装的雄威,极大地鼓舞了华北军民的抗战热情。以冉庄为起点,地道战在华北平原逐渐推广开来,形成长达25000华里的地下长城。
一条条狭长的地道,如同一条“时空隧道”,串联起历史与今天。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以敢于斗争的勇气、善于斗争的智慧,布下天罗地网,摆开杀敌战场,配合支援主力部队作战,“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人民战争的光辉篇章。从平原地道到青纱帐,从高山密林到江河湖泊,在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中,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武装人民群众,实行广泛的人民战争,开辟并发展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奏响了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英雄壮歌。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翔实的史料……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就像一本历史教科书,讲述的是守望家园、保家卫国、共御外侮的光荣历史,体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的勇气在此、底气在此、信念在此。
信仰之光,引领着新征程的奋斗;山河回响,激荡着新时代的强音。走出地道,白墙灰瓦、绿水青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徐徐铺展,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继续用自己勤劳勇敢、朴实坚韧的品质,谱写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篇章。(马洪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