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8月20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8月18日上午11时许,青海省古城西宁闷热异常。走进西宁机务段检修车间电力库,电力专修组几十名职工分布在车上车下、车里车外,正在检查几台“和谐”型电力机车走行部、制动系统、电气部件及高压设备,大家各司其职,场面一片热火朝天。

暑运中,西宁机务段严格按照“小活及时修、大活不过夜”的要求,抽调技术骨干对管内344台机车的走行部、制动系统、电气设备、车顶高压设备等关键部件展开地毯式检查。同时,建立起“一车一档”的整治模式,对机车状况进行全面追踪,确保暑运期间机车行驶安全,为旅客出行、货物运输提供优质动力。

一台机车旁,电力机车钳工杜明鸣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顺序,对走行部油压减震器、圆弹簧、砂箱以及紧固螺栓逐一进行检查,他目光紧跟着手电筒光,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另一台机车上,同为电力机车钳工的姚武兵正在对司机室空调装置通风道、防尘滤网等部位一一进行检查清洁,确保空调装置制冷、通风良好。检查完空调装置,他又前往机械间准备更换轮缘润滑压力表。由于更换压力表需要转到空气压缩机背后,空间狭小,加上机械间空气流通慢、温度高,只几分钟,他已经汗流浃背,更换完毕,从机械间出来时,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在机车顶部,职工莫文博正在检查受电弓状态,查看阻尼器、弓头、底架、上框架、铜绞线、气囊等外观是否良好、各部螺栓是否紧固,确认各部件状态良好,他又联系车间质检员,开始测量受电弓升降弓时间、最大升弓高度等数据。

临近中午时,天气越发炎热。但职工们个个精益求精,工作标准丝毫不减。放眼望去,偌大的电力库里,各项检修井井有条,旋轮机尖锐的切割声、列检锤清脆的敲击声,以及作业人员的呼唤应答声,奏响一曲生动的检修“交响曲”。

当高原正午的阳光洒进电力库时,每台机车的检修依然在紧张进行……(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曹艺凡 马智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8月18日,中铁北京局承建的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五标项目隧道正洞开挖进尺突破2万米大关,完成隧道总比的90%,施工进度取得了重要进展。

西渝高铁站前五标管段正线长26.71公里,其中隧道5座,长22.6公里,占比达85%。自开工以来,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大商务管理理念,聚焦“抓效益、创信誉”工作主线,建设过程中始终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四化”支撑为手段,全力以赴展开工程建设。隧道施工中,严格执行“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原则,确保在安全质量受控的前提下加快隧道循环进度。

项目加强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超前谋划材料计划,为项目施工提供了坚实保障。项目270余台(套)机械设备、1400多名建设者同时作业,实现了隧道单口月平均进尺115米的佳绩,在全线15个标段中脱颖而出,为西渝高铁建设树立了“进度标杆”。

西渝高铁项目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精细管控为保障,科学统筹资源,高效推进施工建设。项目团队将继续秉持严谨态度与高效作风,严把工程质量关,紧抓安全生产弦,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为西渝高铁早日建成通车谱写新的篇章。(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王力 王扬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8月18日,由中能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湖北省巴东县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项目正式投产。这是一座以“绿色低碳数字智慧”为核心理念的省级示范项目。该项目由“一园一矿一廊道一码头”组成,总投资约24.37亿元,总占地面积2200余亩,项目达产后年产值8亿元以上,实现税收约8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人以上。

巴东县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项目创新性地将传统运输设备改造为能源回收装置,通过10km廊道胶带机与发电系统的巧妙结合,实现了物料运输与能源回收的双重功能。数据显示,系统每小时可稳定发电1235度,日均发电量超过2万度,相当于满足1300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

在能源管理方面,项目采用智能调度策略,所发电能优先供给生产线使用,余电则接入地方电网,形成高效的双向消纳模式。除10km长胶带自发电外,项目还引入“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光伏装机容量3.5MW,实现绿色能源供给,年综合消纳率达84%以上,年总发电量达1000万余度,绿电供给率位于全国首列,打造矿能融合新示范,形成节能降碳的全新路径。

项目在运输环节全面推行电动化转型,投入18台70吨级纯电动矿卡组成作业车队。运营数据表明,每台电动矿卡相较传统柴油车每年节约燃料成本62.5万元,三年周期内综合维保支出减少62.57万元,展现出显著的经济优势。在环保效益方面,单车年均可减少CO₂排放287.04吨,整个车队年减碳量超过5000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8月16日,从沪渝蓉高铁V标传出喜讯:崇启公铁长江大桥非通航孔桥钢梁正在进行第十一轮顶推作业,本轮将继续顶推112米,钢梁累计顶推长度达到1064米,总重量3.15万吨。

据悉,崇启公铁长江大桥非通航孔共有11个桥墩,顶推长度为1205.4米。钢梁在工厂施工,通过水上运输船运到大桥南岸预拼场进行吊装组拼,再分13个轮次(其中9个轮次为112米)向主通航孔方向顶推。

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是沪渝蓉高铁的东段线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控制性工程。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全长4.09公里,横跨长江入海口北支航道。大桥主通航孔桥为主跨400米的双塔双索面钢桁结合梁斜拉桥,是世界最大跨度无砟轨道公铁两用斜拉桥。(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洪涛 通讯员 崔永兴 王世琪 杨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8月17日,随着开挖直径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盾构段掘进完成,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顺利贯通,这标志着中国水下隧道建设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

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采用世界在建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山河号”施工,先后下穿黄河大堤、黄河等敏感地区,最深覆土厚度达49.2米,最大水土压力6.3巴,相当于一个人手掌大小的面积上承受两个成年男子的重量,掘进过程中沉降控制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盾构机长距离穿越粉质黏土、胶结砂层等叠合地层,不规则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钙质结核”。同时,盾构机开挖面积达240平方米,比半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还要大,每掘进1环就会产生1200立方泥浆,处理难度大。

据中铁十四局项目现场负责人周祥介绍,针对黄河之下的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团队依托丰富穿黄经验,为“山河号”盾构机创新应用大开口率带压复合型刀盘,装配伸缩式主驱动、开挖仓伸缩摄像头等先进装备,搭载“五官一脑”智能化装备系统,构建盾构掘进的“智慧大脑”,实现全流程感知、预警与智能决策。

此外,针对特大断面管片上浮技术难题,一线项目团队应用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技术,管片和地层间10多秒即成胶凝状,短短30分钟就能形成早期强度,为管片穿上了一件坚固的“金钟罩”。同时,通过同步注浆检测设备,对注浆效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有效判断壁后注浆饱满度,实现管片上浮量控制在5毫米以内。

“黄岗路黄河隧道单洞上下设置六车道通行,可实现两洞隧道的交通功能,既节省地下空间,又减少约15%投资。”中铁十四局项目总工程师高同矿介绍,他们创新设计的4.2米净高,可以满足公交、消防、管理及救援车辆等通行要求,极大提高通行能力。

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科技论文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2件,总结形成17米级盾构施工成套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特大直径盾构的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力推动我国盾构隧道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为组长的专家组指出,隧道建造过程高度智能化、机械化、绿色化技术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盾构隧道技术往前迈出一大步,隧道的建成对我国水下交通隧道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肖雨 赵荣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日前,由深圳市龙华投控集团投资建设、中建五局三公司承建的龙优数创大厦项目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这一深圳市重大项目、深圳市首批“工业上楼”试点项目正式迈入装饰装修阶段。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直面多重挑战,成功破解了三大难题:一是在仅约2万平方米的用地面积上,高效承载了约1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其中包括约7万平方米的厂房和约3万平方米的配套用房,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仅用5个月就攻克了地基工程、9个月完成主体封顶,展现出了卓越的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三是在全程施工中严格贯彻绿色建造标准,真正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通过策划前置、资源倍增、工序穿插三大举措,项目团队圆满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向着竣工目标奋力冲刺。

据悉,龙优数创大厦项目是深圳市首批“工业上楼”试点项目、深圳市2024年度重大项目,位于龙观大道、清泉路、龙澜大道、大浪南路围合区域中心。项目建成后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智造等重点产业提供优质空间,为龙华区高端“工业上楼”打造示范空间,满足龙华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深圳奉献一座“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智造创新高地。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何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今年1至7月,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3.31亿吨,日均装车18.33万车,同比分别增长3.3%、4.1%,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铁集团货运部负责人介绍,铁路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部署要求,精心组织货物运输,提升货运服务品质,确保了铁路物流畅通高效。

一是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有力。持续抓好疆煤外运、晋南地区疏港铁矿石等重点项目,克服汛期部分地区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重点物资应装尽装、高效送达,助力迎峰度夏和产业发展。1至7月,国家铁路发送煤炭11.96亿吨,其中电煤8.16亿吨,铁路直供电厂存煤保持较高水平,矿建材料、冶炼物资、粮食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3.6%、8.2%、12.7%。

二是铁路物流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大力发展物流总包服务,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今年前7个月累计签订物流总包合同运量12.75亿吨。与航运企业持续深化合作,铁路95306平台上线60条多式联运“一单制”产品线路,国家铁路累计发送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976万标箱,同比增长17.1%。推动“运费贷”等物流金融服务提质扩容,客户累计获得授信总额214.1亿元,较好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跨境货物运输稳定畅通。与国内海关部门、境外铁路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提升口岸运输效率和便利化程度,确保跨境货物运输稳定畅通。1至7月,中欧班列保持稳定开行,中亚班列累计开行8526列,同比增长23.2%,中老铁路累计发送跨境货物344.1万吨,同比增长6.4%,有力促进了国际经贸往来。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铁集团将加快推进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持续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优化铁路物流产品供给,提升物流服务品质和效率,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可靠运输保障。(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8月19日,记者从京昆高铁西昆公司获悉,全长21.17公里的渝昆高铁炳辉隧道顺利贯通,这是渝昆高铁全线贯通的首座20公里以上特长隧道。

炳辉隧道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境内,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中铁五局承建,属一级高风险隧道,是渝昆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

渝昆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昆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重庆到昆明的行车时间将大幅压缩,极大地提升西南地区与全国的交通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空中俯瞰渝昆高铁炳辉隧道(8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空中俯瞰渝昆高铁炳辉隧道洞口(8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8月19日,中铁五局的建设者在渝昆高铁炳辉隧道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8月19日,中铁五局的建设者在渝昆高铁炳辉隧道内作业。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张翀 通讯员向炫尧)暑气未消,“秋天的第一场球赛”拉开帷幕。近日,中建三局武黄改扩建项目的管理人员、工友、职工及家属组成联队,与鄂州市公安局鄂城分局联合举办了一场篮球友谊赛,球员们全力奔跑拼抢,精准传球、漂亮突破与高难度投篮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同一时间,中建三局胜海立交项目与滨湖管网项目也展开了精彩对决,两边项目都是由公司职工和分包工友组成的联队。

据了解,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建证・活力基建投”“工BA”全国篮球邀请赛,正于九大赛区火热进行中。这场承载着“工会组织、工地舞台、工匠领衔、工友参与、工程优质”寓意的赛事,让众多职工脱下工装换上球衣,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同时组织方积极邀请政府部门、业主单位、分包工友、上下游合作方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以球会友。赛事期间还穿插了趣味赛、谁是投篮王等特色活动,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感受运动快乐。正如一位工友在留言板上写的:“篮球教会我们,赢的不是比分,是一起努力的劲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人民日报记者 李心萍

机床,制造机器的机器,被称作“工业母机”,影响着制造的精度与效率。小到螺丝钉、大到远洋邮轮的制造,都离不开它。

由“一五”期间的沈阳第一、第二、第三机床厂发展演变而来,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机床”)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突破0.01毫米

攻克五轴联动机床

五轴联动机床,被喻为工业皇冠上最亮也是最难的“明珠”。这一高端精密机床,一度制约着中国制造。

五轴联动,要求机床能同时控制三个直线轴及两个旋转轴,实现空间复杂曲面加工。

难在哪?比如,五轴联动下,刀具路径不再是简单的直线或圆弧,而是复杂的空间曲线,机床每秒需进行上万次的空间轨迹计算。

有何用?生活中,像曲面玻璃模具等异形零部件,使用三轴或四轴联动机床,以“固定姿态+分步加工”方式切削,往往存在误差,只有五轴联动才能实时调整姿态,一次性满足所有要求。

“对不少复杂精密零件而言,五轴联动加工是唯一解决方案。在一定意义上看,五轴联动机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高端领域的制造自主权。”通用技术沈阳机床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徐永明说。

如今,我们突破了吗?

一项标准令人振奋。

2020年,历经8年努力,中国“S试件”五轴机床检测方法正式成为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专业领域首项国际标准。

“扬眉吐气!”徐永明说,作为参与方,沈阳机床为“S试件”检测方法提供了数据和加工经验,成为论证“S试件”国际标准的重要依据。

早在2006年,沈阳机床就开始试切“S试件”。此后,共进行了2000多次“S试件”加工实验,记录了上万组真实可靠的原始加工、检测数据,为标准的成功申请提供了重要依据。

“S试件”,看似只是一个S形的曲面,却非常巧妙地将精密零件的若干加工特征集成起来。一个试件,即可检测机床的加工精度、几何精度、定位精度、综合加工效率等。

“一句话,只要一台五轴联动机床能够加工合格的‘S试件’,那么这台机床就能安全用于复杂精密零件加工。”徐永明说,沈阳机床是国内最早把“S试件”加工、检测作为五轴联动机床出厂检验标准的企业。目前,这里出产的每一台五轴联动机床均通过“S试件”检测,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模具等行业中。

一台设备有说服力。

2023年6月,沈阳机床装配车间,随着技术专家严昊明按下启动键,7米多高的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按照程序执行加工作业……

“检测结果出来了,表现完美。”现场一阵欢呼,紧接着是长时间的掌声。

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被称为“制造机床的机床”,对生产精度要求极高。严昊明解释道:“使用机床加工零件时,机床的精度要高于被加工零件至少1个精度等级,而用于制造机床的机床精度则要再高1至2个精度等级。”

严昊明告诉记者,国际上这种大体积龙门机床,定位精度达到0.01毫米就属于精密级水平了。目前,沈阳机床的龙门系列产品都已成功跨越0.01毫米这一行业门槛。

沈阳机床自研的高端产品已肩负起生产制造重任,为市场源源不断输送高端数控机床。

严昊明坦言,虽然我们已在五轴联动机床上实现突破,但在可靠性、稳定性上与国际领先机床仍有差距,仍须持续努力。

聚焦基础元件

从源头提升机床基础能力

机床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想在高端机床上实现突破,需从基础材料、基础元件、数控系统等领域全方位发力。为此,沈阳机床沉下心、重研发,将难关逐个攻克。

就拿影响机床加工稳定性的导轨来说。“导轨,机床上最容易损耗的核心部件之一,要想机床精度长期保持不变,导轨的质量必须提升。”严昊明说。

然而,国内高硬度大层深硬轨导轨淬火技术大多只能加工长度为2米的零件,而大型龙门加工中心的导轨往往超过10米。淬火技术若无法取得突破,将直接影响导轨的性能与寿命,制约其质量提升。

为此,严昊明带领团队日夜攻关,最终成功对11米长的零件进行淬火,突破了技术壁垒。

不仅仅是导轨。大扭矩主轴转速,直接影响着机床的作业效率。从每分钟2000转、3000转,到现在每分钟6000转、8000转,沈阳机床经过大量实验,逐步攻克难关。

一项项成果背后,是创新体系的重构。

2019年,沈阳机床集团、沈机股份进行破产重整,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入主。

通用技术集团一方面投入真金白银,推动沈阳机床回归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品迭代升级。另一方面,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起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

重整后的沈阳机床,迅速构建起基于集团三级研发体系框架的两级研发组织。在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上推广“揭榜挂帅”,技术人员自发组队,十分踊跃。这几年,沈阳机床先后攻克高精度主机设计及制造、高动态运动部件伺服驱动等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对内,积极推进科研新模式,搭建全新的创新体系;对外,则充分利用通用技术集团力量,共同攻关行业共性技术。

精密位移测量器件,被誉为数控机床“精密之眼”,这双“眼睛”,曾被国外垄断多年。

“此前,国际通用的技术路径为光栅,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效应来测量距离。”严昊明介绍,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另辟蹊径,采用“时间测量空间”的技术路径,创新研发出纳米时栅,突破了高端装备的精密位置检测难题。

徐永明表示,相对于传统技术,“时栅位移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能有效避免粉尘、油污干扰,对提高机床加工精度颇有助益。

坚持“市场为帆”

“定制化研发+场景验证”,让机床越用越好

机床,现代工业的原点。沈阳机床除了聚焦高精尖,努力补短板,还着力提质量、增效率。

“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摩擦焊专机、副车架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球笼倒立车、扭力梁双面铣等一系列专业化解决方案。”沈阳机床营销服务中心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成龙说。

以电池托盘为例,作为新能源汽车底盘上关键的零部件,尺寸较大,沈阳机床采用多主轴方案推出产品,实现高效加工,使用效率较普通设备提升4至5倍。

今年2月,沈阳机床再次收获来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订单,合同金额破亿元,证明了自身的实力。

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在风电行业,沈阳机床与重点行业客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其研发的高精度立车产品,助力客户加工高精度风电轴承。“沈阳机床的立车产品,在加工内孔、外圆、端面、斜面、弧面时可实现‘以车代磨’,加工工件表面接触率可达80%以上,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不少重点行业客户这样点赞。

沈阳机床已与曲轴、模具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伙伴关系,提供“设备+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覆盖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制造需求。

张成龙表示,近年来,沈阳机床之所以能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突破,一是坚持“技术为要”,二是坚持“市场为帆”,“我们坚持做高端产品,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例如,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沈阳机床在产品研发、产线设计阶段就深入参与,组织专门团队开展工艺技术攻关,定制化提供工装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专属7×24小时现场服务响应,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性能优化,确保设备持续高效运转。

“‘想客户之所难,急客户之所急’,许多客户被打动,主动提出使用我们研发的新产品,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张成龙说。

眼下,沈阳机床正布局人形机器人配套领域,研发有针对性的专用高效数控机床。

从新中国第一台六尺皮带车床、新中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登上1960年版2元人民币的车床C620—1,到新中国第一台自动机床、新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70多年深耕机床行业,沈阳机床紧跟中国制造需求、矢志攻关、接连突破。

日前,沈阳机床发布公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达3500万元至45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振兴发展机床产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将坚持把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作为第一核心主业,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端机床装备集团,全力以赴推动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产业升级,做好“融”字文章

融合机床制造与下游应用,融合各方力量攻关共性技术……参照机床行业经验,做好“融”字文章,产业升级步伐将更加坚实

在沈阳机床采访,一个变化令人振奋。从国内首条针对钛合金加工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到新一代高精度龙门式五面加工中心,这家老企业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作为制造装备的机器,机床行业堪称“制造之基”,但我国机床行业长期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产业规模世界第一,高端产品却供给不足。

一直以来,为突破高端数控机床,机床行业下了很多功夫,但直至近几年才实现质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融”字上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融合机床制造与下游应用。

“发展国产机床,首先必须用起来。”这是不少机床人的长期呼吁。即便是沈阳机床,也遇到过从样机下线到实际使用需花费五六年寻找用户的困境。

下游用户不敢用、不愿用,本土企业无法实现技术迭代和性能提升,面对这一上下游合作悖论,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破局点。

近年来,不少中央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联合体。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下游客户,中央企业发挥领先客户作用,明确需求特征、技术要求,开放实际应用场景与使用数据,以需求牵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沈阳机床就与不少中央企业组成了攻关“搭子”。这种以领先客户为攻关牵头人的联合研发机制,改变了我国机床行业“重样机研究、轻应用验证,样机通过验收即意味着项目完成”的局面,成功打通了机床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

另一方面,融合各方力量,攻关共性技术。

机床行业有两个特点。一是技术密集型,涉及材料科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与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领域,技术壁垒极高。二是资本密集型,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到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产业化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且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这让长期处于“小、散、弱”产业格局的机床行业一提进军高端数控机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此背景下,中央企业的优势再次凸显。作为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主责主业的中央企业,通用技术集团一手推进行业专业化整合,目前已完成对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七家企业的重组;一手加大资金投入,组建机床工程研究院,专注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

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有利于破除“内卷式”竞争,更有利于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一系列短板被逐步补齐,但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领域仍有不足。参照机床行业经验,做好“融”字文章,产业升级步伐将更加坚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