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9月18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今年以来,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紧扣“稳油增气、效益开发”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数智化采油厂建设为引擎,在产量攻坚、效益提升、管理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该厂坚持“老区硬稳定、新区快突破”策略,深化滚动勘探开发。陵29区块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通过论证陵29-斜7井及陵30-1侧井,预计新增可动用储量40.3万吨;江陵凹陷首口小井眼侧钻水平井SK8-8侧顺利投产,实现日产油4.2吨,沙38-斜1井更是在非常规油层斩获4.7米/4层的优质储层。

严控老区递减,分区块精细化管理,共实施油井措施6井次增油443吨,7个压驱井组增油274吨。与此同时,工艺提效同步发力,优化管杆泵组合、调整生产参数,应用智能采油装置2井次,节电7.2万千瓦时;生产运行优化实现天然气与光伏发电131.86万千瓦时,多维度保障产能高效释放。

聚焦提质增效全力推进改革深化,科学谋划提效,组建专班制定计划、建立周报机制;调研统筹“四大中心”与“厂直管班组”建设,多次召开推进会,高效完成班组长选聘6人、落聘安置及班组授牌;推进“四大中心”组建,编制13个标准化岗位说明书并签订合同,公开竞聘基层干部10人。目前“厂直管班组”与“四大中心”管理新模式已正式运行,改革效能得到持续释放。

此外,该厂全面推进数智赋能。科学制定工作要点,梳理11个站点网络结构,故障定位时间缩短40%;构建“信息部门+运维队伍+设备厂商”联动机制,完成12台智能电表升级,解决网络断连卡顿问题并开展技术培训。完善生产驾驶舱功能,整合PCS、GIS等系统,推动PCS一级部署,解决58项测试问题,实现故障自动分类准确率92%、响应时间缩短40%。深化智能应用,处置温度压力等异常报警4万余次,14份报表、132项数据“上云端”减负,远程调控拉油罐电加热器精准控时,年节约电费18万元,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张翀 通讯员黄慧 寇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6日,由中铁四局负责施工的通苏嘉甬高铁苏州北代建段首榀预制箱梁精准落位于苏虞特大桥阳澄湖桥段48-49#墩,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拉开了通苏嘉甬高铁苏州北代建段站前I标箱梁架设的序幕。

据了解,通苏嘉甬高铁新建正线长300.952公里,其中,中铁四局负责的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苏州北代建段正线全长21.848公里,建设内容包含迁改、桥梁、轨道、房屋等工程,项目主要承担405孔箱梁预制架设任务。此次架设的箱梁长32.6米、宽12.6米、高3.0米,重达697吨。

为确保首榀箱梁顺利架设,项目部加强组织、提前筹划、精心安排,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多次召开制梁、运梁、架梁施工专题会议,努力克服架梁路线上特殊孔跨多、管线迁改制约等不利影响,科学组织施工,积极推进架梁进度,确保按时完成节点工期。

通苏嘉甬高铁是国家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主骨架之沿海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际铁路网的骨干线路,也是架构苏州“丰”字形国家干线铁路网的南北向主动脉。项目建成后,将与已开通运营的沪苏通铁路、沪宁沿江高铁、京沪高铁等多条线路以及在建的沪苏湖铁路等相连,对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布局,补齐长三角地区南北纵向供给短板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洪涛 通讯员 马亮 王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日前,中铁上海局参建的宁波轨道交通7号线开通运营。至此,宁波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达到262公里,正式迈入“7线并行”新时代。

据了解,宁波市轨道交通7号线南起云龙站,北至俞范站,经过江北区、江东区、东部新城、东钱湖区4个城区。线路全长约39.5公里,均为地下线,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GoA4级),最高运行时速100公里,共设车站25座,其中换乘站11座。中铁上海局承担了福民公园站、联群停车场以及宁慈路站至宝轴西路站区间、宝轴西路站至九龙大道站区间盾构施工任务。

7号线开通运营后,宁波轨道交通线网总运营里程将达到262公里,将进一步加强市内外交通衔接,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李升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才林

秋分将至,山东省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朝纲更忙了,公司位于德州市齐河县的千亩夏玉米即将迎来丰收。

“我们的1000多亩玉米,用上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的新技术,比常规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10%以上,亩增产8%以上。”李朝纲说。

据估算,增产8%,意味着李朝纲公司的夏玉米每亩能增收上百斤。增收背后的“秘密武器”,便是“夏玉米苗带清茬高质量播种技术”。

收割完小麦种下玉米,即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农民的常规操作。但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小麦玉米周年高产与养分高效协同创新团队负责人李宗新看来,这种播种方式常常引发两个问题,一是小麦留茬过高、秸秆处理不到位,导致玉米播种质量和出苗率不高且群体整齐度差;二是玉米播种机调控不精准导致种子与肥料隔离性差、后期脱肥易早衰等问题,严重影响玉米高产高效生产。

自2016年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栽培生理与大田农机装备两支科研团队,便围绕玉米精准播种环节联合展开攻关。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关苗带清茬与高质量播种的关键技术参数,解决麦茬秸秆的影响。李宗新说,别看只是技术参数的一个小改变,带来的却是播种质量的巨大提升,而播种质量是左右玉米产量的直接因素。

据了解,作为一种创新的玉米播种技术,苗带清茬是指在玉米播种时,采用高速切茬刀将播种带内秸秆切碎,结合“封闭仓+深松铲+镇压辊”的组合,在玉米播种带上贴地清理小麦秸秆,形成清洁紧实的种床,也就是说“哪里播种,清理哪里”。同时,清理的麦秸被抛撒到播种行之间,起到覆盖保墒的效果。

这项苗带清茬技术与种肥同播模式的高效配合,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关键一招。种肥同播是指在玉米播种时,将玉米种子与肥料一同播入土壤中。这种模式简化了种植流程,让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无需额外追肥,从而实现增产增效的目标。对夏玉米来说,种肥同播需要避免“烧苗”现象,这就要确保苗带清茬,要保证种子和肥料置于土壤中的不同层面。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特别需要农机农艺融合,研发高效精准的农机具。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栽培生理团队与大田农机装备团队通过多年合作,针对夏玉米苗带清茬高质量播种技术的播种与施肥需求,研发出现代化配套农机具。

团队研发的苗带清茬播种机,围绕玉米播种环节,集成了农艺栽培与农机装备关键技术,辅以精准化信息调控,实现带状清茬精准播种和分层施肥。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栽培生理团队骨干高英波博士说,新技术的介入,可有效发挥玉米品种、肥料产品、农机装备及栽培技术的精准凝聚效应,比常规技术出苗率提高6.5%,使群体整齐度提高9.20%,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0.27%,平均增产8.34%,实现夏玉米轻简化绿色节本增效生产。

目前,鲁中、鲁西南、鲁北和鲁东等玉米主产区已建设夏玉米苗带清茬高质量播种技术百千亩示范方26处。该技术累计示范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多次被选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和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5日,由中铁六局丰桥公司承建的石衡沧港城际铁路4标段箱梁架设成功突破800孔大关。在跨越既有铁路线的复杂施工中,项目团队以自主创新的“架桥机低位驮运下穿”技术,实现了在运营高铁下方仅0.644米极限净空的安全穿越,标志着我国高铁桥梁施工技术取得新突破。

石衡沧港城际铁路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点工程,全线建成后,将形成石家庄至沧州、黄骅港的高效客运通道,显著提升区域联通效率,对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施工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郭庄跨朔黄铁路特大桥215号至220号墩段需下穿我国最繁忙的高速铁路之一“京沪高铁”。该处桥面与京沪高铁箱梁底净空仅8.544米,而常规架桥机高度达11.2米,无法直接通过。如何在不影响京沪高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完成穿越,成为工程最大难点。

中铁六局丰桥公司项目团队提出“动态改造+低位驮运”的创新方案:首先利用70吨汽车吊精准拆除架桥机2号、3号支腿曲腿,将主梁下降至驮架最低位,使设备高度压缩至7.9米;再以运梁车驮运整套设备缓慢穿越京沪高铁下方。经精确测算,最终通过时架桥机顶部与京沪高铁梁底仅余0.644米间隙,实现了“毫米级”安全跨越。穿越后,团队迅速进行液压顶升复位和支腿重组,恢复架梁作业。

这一系列操作犹如在高铁路网下做微创手术,全程采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对京沪高铁轨道位移、沉降进行实时数据采集,确保其运营安全零干扰。该项技术不仅提高了极端工况下的施工能力,也为未来复杂区域高铁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截至目前,石衡沧港城际铁路4标段已累计完成箱梁架设800孔,工程整体进度稳步推进。这条联通冀中南与渤海湾的交通动脉,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城乡时空距离,强化区域经济协作,为沿线百姓提供更便捷、舒适的出行选择。(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刘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沪渝蓉高铁沪宁段建设迎来关键进展。作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由中铁一局承建的海门北站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攻坚阶段,位于地下29.4米深处的城轨预留层E区首块底板启动浇筑,标志着我国目前开挖深度最大、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地下高铁站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

海门北站是国内最长的超大超深基坑地下高铁站,连续开挖长度达5.5公里,最大开挖深度为29.4米。车站核心区底板总面积1.7万平方米,厚度1.5米,共划分为16个区段,此次施工浇筑的是第4区段,计划浇筑混凝土1000立方米。

海门北站所处地层以富水粉土、粉砂和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属典型的“上松下软”不良地质。在该类复杂地层中建造地下车站并通行时速350公里的跨站列车,属国际首例。车站总开挖土方量约148万立方米,核心区开挖深度近30米,地层条件极为复杂,施工难度大。随着开挖加深,基坑面临突泥涌水和整体稳定性下降的风险。项目技术团队依托数字化智能管控手段,实施智慧降水、开挖与支护实时监测以及动态施工联防等多项措施,有效抑制围护结构变形,确保了工程安全与质量可控。

目前,海门北站总体工程已完成超过70%,主体结构正有序推进核心区底板浇筑,为下一阶段全面展开车站主体施工奠定坚实基础。(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张蓓 张乾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科技日报上海9月16日电 (记者李均 通讯员余剑波)记者从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杭客专公司”)获悉,截至16日15时,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掘进至8216米,盾构“蛟龙”江底万米长跑剩余不到五分之一。

崇太长江隧道由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公司上海公司建设、沪杭客专公司建设管理、中铁隧道局负责施工,全长14.25千米,连接上海崇明与江苏太仓,是沪渝蓉高铁控制性咽喉工程,也是国内唯一一座掘进距离10千米以上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隧道采用单洞双线设计,设计时速350千米,集长、大、高、深于一体,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

据介绍,面对独头穿越长江11.325千米、超高水压、软硬不均复杂地质、富水伴含沼气地层等世界级难题,中铁隧道局项目团队研发应用了集智能感知、智能预制、智能掘进、智能管控等九大智能建造技术最新成果,并在崇太长江隧道实现常态化应用,创造了15米级铁路隧道月掘进718米世界纪录。

沪渝蓉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2025年重大工程项目清单。项目建成后将首次实现高铁过江不减速。此外,崇明经太仓到上海宝山站仅需17分钟,大幅缩短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时空距离。项目将对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9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厂区,只见一排排光伏板沐光而立,储能系统整齐列阵。厂区内部,一个“智慧大脑”调控着各类能源设施,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用能方案。

这个“智慧大脑”,便是南通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国网南通供电公司于4月正式上线运行的江苏首个覆盖“源网荷储”全链条的市级微电网管理平台。

打开平台,操作界面上实时显示企业的光伏发电量、储能装置运行状态、用电负荷等数据,后台操作人员也可以对企业新能源消纳率、零碳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我们现在只需按照生产需求在平台里选择合适的用电策略,就可以智能调节厂区用电负荷,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非常方便。”该公司副总经理庾夏良说,通过平台按月生成的用能分析报告,企业能更直观地掌握自身能效水平。

“微电网是由光伏、储能等分布式电源和配电设施、能量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软硬件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国网南通供电公司营销服务中心主任袁轶介绍,它相当于大电网的“毛细血管”,在大电网需要“外援”时,能及时调用企业可调资源助力电力平衡,而当微电网内部出现用电波动或故障时,大电网也能及时提供电力支持。

记者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以来,江苏电力消费持续增长,今夏最高用电负荷一度达1.55亿千瓦,较去年最高值同比增长5.99%。

“作为国网江苏电力保障夏季平稳用电的‘四张网’之一,智能微电网在用电负荷攀升时,提升了电网调控的韧性和应急能力,既满足了用电负荷,又提升了绿电消纳水平。”南通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处副处长张鹏程介绍。

截至目前,南通市微电网平台已接入39个微电网项目建设,实现了车网互动、建筑能效、智能制造、园区源网荷储协同、微电网汇聚的虚拟电厂等5种典型微电网应用场景的全覆盖,累计具备光储充等各类资源344兆瓦,发电量约6012万千瓦时,新能源消纳率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6日,由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京南工程项目管理部负责建设、中铁六局雄安枢纽工程项目经理部负责施工的雄商高铁雄安枢纽(以下简称雄安枢纽)津九上行联络线特大桥连续梁历时34分钟,成功转体跨津保铁路,为雄安枢纽工程全线贯通奠定坚实基础。

据建设项目管理单位国铁北京局京南工程项目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雄安枢纽工程涵盖多项重点施工内容,具体包括新建米宁庄线路所,新建津九上、下行联络线,京雄商高铁(京雄段)上跨津九上行联络线特大桥,以及雄安动车所改扩建工程。

此次施工作业的连续梁转体桥是雄安枢纽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与重难点工程,该桥梁位于河北雄县。在转体作业环节,2座桥梁分别以逆时针方向完成22.32度与25.97度的转动,最终安全平稳跨越津保铁路,实现精准就位,为后续工程推进奠定关键基础。

据施工单位中铁六局雄安枢纽工程项目经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座转体桥梁长63米、宽7.3米,总重17200吨,转体作业时以每分钟0.687度的角度转动。为确保转体安全质量,施工过程中采用智能转体监测系统,实时获取桥体平衡状态、转动位置、转动速度等关键参数,并通过结构非正常移动预警、转体轨迹偏离预警、水平临界值预警以及“线上、线下”同步转体控制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有效保障了转体施工安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周美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日前,由深铁集团建设管理,中铁南方22号线施工总承包、中铁八局承建的深圳地铁22号线一期松元厦站主体围护结构顺利封闭,为后续主体基坑开挖、区间盾构接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圳地铁22号线一期线路起自福田区上沙站,途经龙岗区,止至龙华区黎光站,线路全长34.7千米。松元厦站为深圳市地铁22号线一期由南向北第18个站,位于观澜大道北侧、沿河东路东侧,桂新路西侧布置,车站为地下三层双柱三跨岛式车站。其车站地表房屋拆迁面积广,结构形式复杂,拆迁难度高,地下整体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基坑大部为中、微风化砂岩,硬度高,完整性较好,给车站围护结构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面对地质条件复杂、外部房屋拆迁、场地狭小、大型设备多、汛期交叉作业等多重挑战,项目部科学组织、精细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实现全过程安全“零事故”。

据了解,下一步,项目部将持续强化安全生产与精细化管理,完善基坑开挖与盾构接收关键技术管控,全力保障主体结构施工有序衔接,确保工程整体优质高效推进,为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和市民便捷出行贡献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闫军团 高腾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