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广州市南沙区一小学“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建议引发社会讨论。该校在文稿中多次强调,老年人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需家长重视,明确身体欠佳的老人不宜接送学生。南沙区教育局回应,建议出于学生安全考量,非强制要求,多次强调是为确保家长知晓。
广州南沙区相关小学的这份建议,照见了学校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也凸显了千万家庭的育儿困境。如何平衡安全和双职工家庭接送难题,恐怕不是一纸建议就能解决。对于这一话题,来听听老大哥怎么说。
“不让老人接送小学生”
是教育权力的越界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李骏: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固然有责任保障学生安全,但这份责任应主要体现在校内管理及安全教育上,而非向外无限延伸至家庭内部的具体安排,一旦学校越过合理界限,对家庭事务做出“指导”,就容易引发公众对教育权力越界的质疑。事实上,近年来,诸如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参与护学岗等行为,已屡屡引发争议。在此背景下,学校再就“谁接送孩子”问题进行“指点”,不论其初衷如何,人们看到的是教育系统对代际共生的漠视,对精细化治理的懒政,对“万一出事”的无限恐惧。
现实中,老人参与接送孩子,既是一种代际支持,也是多数双职工家庭普遍而又无奈的日常安排,这一看似是为了老人和孩子安全着想的建议,却漠视了双职工家庭运转中的实际困境,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让本已沉重的家校矛盾再次聚焦。
学校规定越来越细,责任却越推越远——只要学生不在校园内出事,任何潜在的“麻烦”都要提前剔除,单方面提出“不建议”,虽未强制,也暴露了基层教育治理的免责逻辑:我把话说在前头,万一出事,别来找我。一纸“建议”既向主管部门展示了“我已履行提醒义务”,又把矛盾悄悄转嫁给家庭内部。学校与家庭的“共情”,是构建合理家校关系的最基础一环,一旦学校失去对真实生活的感知能力,其倡导的价值与实践也必将与公众渐行渐远。
如何保障孩子的上下学安全,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来寻找答案,而不是把责任完全推给家庭。在没有更好的外力支持的情况下,这样缺乏实操性的“建议”还是少提为好。
善意也需接地气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孔德淇:不得不说,该建议的善意初衷值得肯定,切中了部分家庭的隐忧。现实中,不乏老人接送时突发疾病导致孩子无人照料,或因行动迟缓难护孩子安全的情况。从这一角度看,学校的提醒并非“多管闲事”,而是基于安全考量的提前预警,蕴含责任意识与人文关怀。
但善意更需扎根现实土壤,解决真问题。对学校而言,与其简单建议,不如聚焦家庭痛点,推出更具操作性的务实举措。比如,延长课后托管时间,让双职工父母下班后从容接娃;联合社区开设临时托管点,解决家长临时加班的“接娃空档”;甚至组织家长志愿者队伍,搭建邻里互助接送平台,让家长轮流搭把手。这些举措既避免了老人接送的安全隐患,又解决了家庭无人接娃的刚需痛点,远比一句轻飘飘的建议更具力量。
政策层面更应该关注老人接送孩子背后的家庭压力,从制度上为家庭减负。一方面,可进一步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度,让父母有时间参与育儿;另一方面,加大对普惠性托育机构的扶持力度,降低家庭托管成本。此外,还可探索社区养老与托育服务融合模式,让老人在接送孩子的同时,也能获得社区的健康照料。只有社会给予家庭足够支撑,“不让老人接送”才不会是强人所难,而是家庭根据自身实际作出的自主选择。
善意不稀有,难能的是接地气;关怀也不稀缺,可贵的是让关怀落地。未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政策制定者,在提出建议、推出举措时,都应多一份现实考量,多问一句“能不能做到”“需要什么支持”。唯有如此,善意关怀才能真正走进人心。
与其劝阻老人接送小孩,
不如完善校园安全体系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王志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中,老人接送孩子往往是维系家庭正常运转的必要选择。特别是在课后托管服务尚未全面普及的当下,简单劝阻老人接送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要求这些家庭在看护成本与职业发展之间作出艰难抉择。这种建议即便不是强制性的,其反复强调的做法也可能会形成隐性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将接送场景中的安全风险归咎于老人群体,不仅缺乏数据支撑,反而可能加剧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这种基于偏见的判断不利于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
从更深层次来看,老人接送现象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如果真正关注学生安全,相关部门更应该着力完善校园周边的安全设施建设。增设人行专用通道、改善照明条件、优化交通标识等基础设施的改进,往往比单纯劝阻家庭选择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当社会支持体系足够健全时,家庭才可能拥有真正的选择自由。
在中国家庭文化中,代际互助历来是维系家庭功能的重要纽带。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这种传统模式面临新的挑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而非责任转嫁,这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来缓解当代家庭面临的多重压力。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服务应当包含对各类家庭实际困难的深刻理解与切实支持。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既要有守住安全底线的决心,也要有关注民生疾苦的温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