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0月21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经济参考报记者 周黎洁

主营夜间经济和智慧城市业务的时空科技(605178.SH)拟“跨界”切入半导体存储赛道。公司近日披露,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深圳市嘉合劲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嘉合劲威”)的控股权,同时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经初步测算,此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不构成重组上市。目前,时空科技股票在停牌中。

近期,时空科技股价表现活跃,近一个月内区间涨幅超50%。9月15日、9月16日、9月17日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公司提示风险称,截至9月17日收盘,公司股价为28.67元,其市净率为2.24倍,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水平。此次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报收35.83元,市净率2.80倍,总市值35.50亿元。

业绩承压 “跨界”谋变

公开资料显示,时空科技成立于2004年,主要产品和服务为照明工程系统集成及智慧城市相关业务。公司于2020年8月在上交所上市,发行价格64.31元/股,IPO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10.24亿元,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标的公司嘉合劲威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1861.3296万元,专注于DRAM及NAND Flash存储器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消费级、工业级、企业级存储器以及行业存储各类应用解决方案,公司拥有近200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全自动化的存储器生产基地。

据披露,此次交易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交易对方的范围尚未最终确定。从股权结构看,嘉合劲威共有19位股东,初步确定的交易对手方为张丽丽(出资比例22.14%)、陈晖(出资比例2.69%)及其控制的两家企业(出资比例分别为8.45%、16.91%)。张丽丽与陈晖系夫妻关系,二人为嘉合劲威的实际控制人。

时空科技已与上述股东签署《收购意向协议》,就本次交易达成初步意向。最终交易价格以评估报告结果为定价依据,由交易各方协商确定。

财务数据显示,时空科技上市五年多来业绩表现欠佳。公司在上市次年即出现“由盈转亏”的转折,营业收入相较于上市当年已下降超六成。2020年至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依次为8.96亿元、7.46亿元、3.30亿元、2.03亿元和3.41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亿元,-0.27亿元、-2.17亿元、-2.07亿元和-2.59亿元,连续四年处于亏损状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024年由负转正。

今年上半年,时空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下降10.9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6695.90万元,上年同期为-7448.97万元。

曾高溢价并购智慧停车公司

上市之初,照明工程施工业务收入在时空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营收占比在九成以上。近年来通过业务转型升级,时空科技形成了以夜间经济和智慧城市为核心的两大业务体系。2024年,公司夜间经济业务实现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34.86%;智慧城市业务实现收入1.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7.16%。

时空科技在2024年年报中分析称,公司2023年战略性收购河北新时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及捷安泊交通科技(辽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捷安泊”),补充了智慧停车运营业务能力,2024年该业务实现收入1.19亿元,成为公司当期营收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时空科技称,从2024年度经营结果来看,公司已呈现出夜间经济和智慧城市并重的发展格局。

前述两笔战略性收购指的是时空科技于2023年完成的对两家公司控股权的收购。在收购捷安泊时,经收益法评估,捷安泊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7438.67万元,评估增值4675.25万元,增值率169.18%。参考上述评估结果,经各方协商一致,本次增资前捷安泊100%股权价值为6615万元,最终时空科技通过全资子公司向捷安泊增资6885万元获取其51%股权。

彼时,捷安泊原股东承诺2023年度至2025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00万元、1200万元和2500万元;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正。数据显示,2023年捷安泊完成业绩承诺,2024年实现净利润为-645.06万元,较承诺数低1845.06万元,业绩承诺完成率-53.76%。时空科技公告称,捷安泊原控股股东作为业绩补偿义务人应向公司全资子公司进行业绩补偿,当期应补偿金额为1827.25万元。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时空科技夜间经济业务收入8719.49万元,整体保持稳定;智慧城市业务收入5621.25万元,同比下降23.32%。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跨界”收购公告前,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宫殿海曾于7月筹划公司控制权变更事项,公司股票于7月24日停牌。该事项后因双方未能就某些核心条款达成一致而终止,公司股票于7月30日复牌。巧合的是,该次停牌前公司股价亦出现“抢跑”迹象,7月23日报收涨停价27.64元,为截至当时的今年最高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科技日报讯(记者孙瑜)记者10月16日获悉,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全国装配率最高的地铁运营线路——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近日开通试运营。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工程全线长9.54公里,起自大运站(不含),终至园山西坑站,共设8座车站,新建1座停车场。该线路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批装配式试点地铁线路,有3座全装配式车站。

与传统施工模式不同,装配式施工在预制厂提前生产车站构件,再运至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深铁集团有关负责人指出,相比传统现浇模式,装配式车站具有更安全、更优质、更高效、更绿色等优势。铁建南方公司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项目经理左杜平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3座装配式车站节省钢材800吨、木材600立方米,减少建筑垃圾90%,碳排放降低30%。

针对装配式车站施工过程中长度超22米、重量达128.8吨的“巨无霸”构件吊装难题,中国铁建自主研发“180吨门式起重机+分离式拼装台车”等工装设备,可在空中对预制构件进行旋转和姿态微调,实现毫米级精准拼装。项目研发的单开及交叉渡线道岔轨道装配式技术,打破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道岔20余年现浇混凝土的传统模式,轨道装配率达到98%。

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还积极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项目团队创新引入“基于BIM的机电工程数字化建造技术”,全面应用装配式机房技术,实现了设备、管道和支架构件的预制加工和现场快速装配,工效提升10倍。通过采用地砖铺贴机器人24小时持续作业,铺贴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近20倍。

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是打造深圳“东进战略”交通体系的重点线路,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成“一小时交通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经济参考报记者 黄景鸿

福建省三明永安市依托丰富的石墨资源,打造全国首批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永安市通过创新“飞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吸引28家高新企业集聚,形成4条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了集资源开发、精深加工、研发应用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永安石墨烯产业年均增速超20%,2024年产值31亿元,成功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从“资源宝地”到“产业沃土”

三明市石墨资源储量丰富,石墨矿储量超1亿吨。当地依托这一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产业从传统开采向高附加值深加工转型。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建设了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大田罗丰工业园、三明吉口新兴产业园等四大专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化、用地集约化和功能互补化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永安市凯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纳新材料”)的中控室内,技术人员正通过大型监控屏幕实时关注各生产环节的运行状态,并及时记录关键数据。“生产线已实现高度自动化控制,不仅显著节省了人力成本、改善了工作环境,还有效保障了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据凯纳新材料技术部经理王佑安介绍,这种智能化生产模式正在园区内广泛推广,成为提升产业效能的重要路径。

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目前已吸引28家相关企业落户,其中包括7家规模以上企业和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石墨矿高附加值深加工为纵轴,以石墨负极、等静压石墨、石墨烯应用为横轴的“一纵三横”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该园区完成产值11.98亿元。近七年来,石墨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产值占全省七成,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产业链招商与项目库建设成为推动“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举措。三明市通过精心绘制产业链与招商图谱,建立重点企业库和项目库,开展以商招商、赛事招商、基金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中国福建(永安)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为例,自2018年以来已举办7届,累计吸引116个项目参赛,成功引进了凯纳新材料等10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可预期税性收入高的优质项目,实现了“以赛聚才、以赛促产”的良性循环,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黄玉棋介绍:“我们充分发挥园区资源、平台等优势,吸引优质项目落户。”这种多元化的招商策略,不仅丰富了园区产业生态,也为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

科技创新成为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三明通过搭建多层次平台、深化产学研融合、支持企业攻关,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

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依托永清石墨烯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福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金桥新型碳材料协同发展中心等平台,形成“检测—研发—中试—产业化”服务链。其中,永清石墨烯研究院检测中心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为企业提供权威、高效、低成本的检测,解决了以往送样外地周期长、成本高、沟通难的问题。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增强。福建福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碳新材料”)专注于高端等静压石墨、碳基复合材料及半导体器件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伏与航空航天领域。“像石墨坩埚这类材料,灰分直接影响性能,提纯尤为关键。”福碳新材料副总经理纪斌说,经多年技术攻关,公司不断升级纯化设备,将产品含碳量从纯度4个9提升至纯度6个9,业务也从模具制造扩展至半导体领域。

“飞地研发”模式拓宽创新半径。永安市支持企业在上海、深圳、厦门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整合人才与资源,实现“外地研发、三明制造”。 如支持翔丰华、凯纳等企业在上海、厦门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整合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地创新资源。

人才引育体系持续完善。永安市通过“人才飞地”、购房补贴、子女教育配套等政策,吸引清华、厦大等高校团队入驻,已引进博士20余名。建设孵化中心、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形成“以赛引才—平台孵化—产业转化”的良性循环。

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清华博士白宇牵头开发的新型低成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企业带来显著收益。永安市提供购房补助160万元、人才公寓10套及子女教育优惠,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这些政策让我们更安心地在永安工作。”白宇说。

从“单点突围”到“系统推进”

面对宏观经济压力与区域竞争,三明石墨产业从依赖本地资源政策转向注重区域协同、系统治理与生态构建。

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三明石墨产业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借助沪明对口合作、山海协作等机制,打造协同创新与产业转移平台,推动“上海研发+三明制造”“上海市场+三明产品”落地。永安市连续两年在上海举办石墨烯双创大赛和项目成果对接会,与浦东新区合作共建的金桥·永安新型碳材料产业协同发展中心已入驻企业4家,金桥(永安)产业园已落地项目5个,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赋能。

构建“自我迭代”的产业生态。永安市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实现从企业集聚向功能升级转变。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上市、并购、合作增强带动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创投基金,促进政银企对接,目前已帮助12家碳材料企业获得银行贷款10.86亿元,缓解融资压力。

优化营商环境与要素保障。永安市通过建立挂包帮扶、轮值服务等机制,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用地方面通过“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优先保障石墨项目;用能方面推进集中供热,降低企业成本;审批方面简化流程,实现“签约即开工、投产即达效”。

“这两年,永安市委、市政府深入一线、推动项目,帮助企业快速解决环保、供电等问题,推动达产提速。”永安市委书记傅天宝说。

凯纳新材料在电力增容遇到困难时,管委会迅速组织现场勘查与专题论证,在一个月内通过电网接入解决问题。“政府的支持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助力夯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王佑安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