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0月22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7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李国

阅读提示

重庆面向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选派一批企业科技副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人员驻扎在生产车间一线,开展的科技服务既为企业科技创新突破瓶颈“精准把脉”,也使高校科研方向“有的放矢”。

近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重庆市教委联合公示担任该市2025年“科技副总”的人选名单。名单上的60名科技人才,来自重庆市内外的高校,他们将一对一进入60家渝企,助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该市在部分区县试点基础上,从2025年起连续实施5年,每年选派60名专家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助力破解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该市科技创新布局和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打破产才融合壁垒

“我成为企业的一员,参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方丰回忆起两年来他任职重庆万虎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副总”的时光,他认为“科技副总”不是挂个名头,而是自己的第二职业,自己与企业发展已融为一体。

“‘科技副总’政策一出,我就提交了申请。”方丰告诉记者,在了解到万虎机电生产的三轮摩托车存在制动疲软的问题后,他发挥科研优势,带头开展技术攻关,将制动减速度提高27%。

据万虎机电企业管理部负责人朱文介绍,方丰还深入调研了技术开发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和知识短板,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主导制订安全生产检查计划,引入先进的安全监测技术和防护设备。

万虎机电所在的重庆市江津区,有5000余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49家,居重庆第一。受多种因素影响,过去江津区大多数企业存在技术研发动力不足、高端人才紧缺等问题。为此,2022年江津区实施“科技副总”进企业专项,选聘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区内企业“科技副总”,打破产才融合壁垒。

近年来,重庆面向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选派一批企业科技副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已累计选派293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团,深入企业开展“组团式”服务,覆盖38个区县的特色产业,有力支持了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科技人员驻扎在生产车间一线,为企业“问诊把脉”,系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帮助许多企业实现“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

在重庆市云阳县葛根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来自西南大学的叶发银教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对葛根粉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大幅提高了生产能力及加工效率,同时提高了葛根淀粉提取率。“终于降低了淀粉霉变和受污染的风险,这可比以前的效率高多了。”企业技术人员不禁感慨。

为企业带去先进的科创理念

2024年底,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李帅永作为学校第二批“科技副总”聘用人员,担任重庆帅邦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当年,帅邦机械磨床绿色智能再制造生产线产值突破1000万元,投产以来首次实现盈利。”李帅永说。

亮眼成绩背后,离不开李帅永和同事的付出。他担任“技术副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围绕生产线存在的技术难点展开攻关,研发了磨床高速精密定位技术和磨床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核心控制器成本决定了生产线运营成本。”江津帅邦机械技术总工程师杨必健说,在李帅永的帮助下,企业自主生产出核心控制器,还建成了智能装备研发平台。

“‘科技副总’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研发模式,打破了过去企业向高校院所买专利和项目合作的模式,双方实现了深度融合,能够围绕需求端进行联合研发、设计、生产,共同研发的产品更容易落地,实现产业化。”重庆汇田机械总经理张益佳说。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熊棣文,来到重庆汇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总”后,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合力推动一项技术变成一款产品,又让一款产品逐渐形成量产。研发成功适合山地丘陵地形的新能源电动履带式无人农机动力平台已经应用到重庆市万州区、奉节县、巫溪县等地的田间地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现人才和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以“科技副总”的身份进入企业之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增顺与中建桥梁负责的郭家沱大桥项目有过一些合作,其曾帮助企业掌握了郭家沱大桥山区风场规律。但这些合作都是项目制的,双方没有形成长效合作机制。“科技副总”进企业专项启动后,陈增顺与中建桥梁“再续前缘”。

“再度牵手,最大的变化就是双方能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陈增顺说。

“不转型,企业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但转型对中小企业来说痛感可能更强烈,我们没有人才。”今上摩托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彬说,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制造崛起后,包括今上摩托在内的工业企业面临一道紧迫的课题——转型升级。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孙世政研究方向是传感器和检测技术,与今上摩托瞄准的转型目标电子传感器非常吻合,双方不约而同选择了对方。

孙世政的加入,让今上摩托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底气和信心。他和今上摩托的技术人员一起攻关,花了两个月时间,研制出制动踏板性能测试平台,不仅让今上摩托能够独立进行智能自动检测,推动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99%,生产效率提高20%,还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江津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红兵告诉记者,根据人才自身专业优势及企业实际需求,江津区“科技副总”细分为“技术、金融及管理副总”。给予每名入选“科技副总”人才补贴,并鼓励企业给予“科技副总”一定的薪酬补助,为“科技副总”提供工作、生活所需的物质保障,同时按规定享受其他优惠政策。

“未来,江津区将继续以企业发展需求为指引,扩大‘科技副总’聘用范围,优化升级人才政策,让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钟红兵说,架设“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通道,开展的科技服务既为企业科技创新突破瓶颈“精准把脉”,也使高校科研方向“有的放矢”,有效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8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刘旭 实习生颜瑜欣)前不久,大连市总工会邀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宝武集团宝钢股份技能专家、技能大师王军,走进大连重工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大连华锐重工起重机有限公司,帮助企业将一线技术工人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和可传承的核心竞争力。这是辽宁省大连市总工会深化“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今年举办的第16场。大连市总工会创新构建“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全周期闭环管理”服务体系。4年来,工会已组织劳模工匠深入40余家企业,攻克关键技术瓶颈120项,提出优化方案210余条,有效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技术突破,显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据调研,大连市部分企业在技术需求方面面临三大难题:技术供需匹配低效,企业需求碎片化与劳模工匠专业领域存在信息壁垒;传统帮扶多为一次性服务,缺乏长效机制;技术报酬难以覆盖实际支出费用。针对这些痛点,大连市总工会创新工作方法,推出数字化解决方案。

大连市总工会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常年在线征集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企业通过“扫码提需求”功能在线提交技术难题,系统自动分类标签,并运用大数据算法智能匹配领域契合度≥90%的专家。同时推行“三级响应”服务模式:简单问题由专家在线解答,复杂需求开放“工匠预约”通道,对重大技术瓶颈则引入全国资源开展“云会诊+实地指导”。

截至目前,该专项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激活了劳模工匠的技术潜能,更展现了工会组织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新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8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康劲)近日,第三届甘肃省企业科技创新大赛颁奖仪式暨“陇企之光”科技创新成果发布活动在甘肃科技馆举行。本次大赛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汇聚助企新动能”为主题,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工商联共同主办。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摘得科技创新企业金奖;一批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成果荣获科技创新成果奖;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赵金雄等来自企业研发一线的20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评“科技创新达人奖”;金昌市科学技术协会等6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活动中,还为甘肃省化工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协等三家新成立的企业科协举行了授牌仪式;甘肃省科协与中国标准化协会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合作,为甘肃科技创新引入国家级优质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近年来,甘肃省科协通过举办创新大赛、成果交流、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企业科技创新大赛已成为集创新研发、竞赛评比、成果展示、表彰奖励于一体的重要平台,累计吸引900余家企业参与,征集项目2300项,影响力持续扩大,有效搭建了“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8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赖志凯

随着作业长一声令下,矿浆从建材产线经1700多米管道涌入选矿泵浆池,历时3个月建设的粗精矿处置项目日前正式投产,这个由一线职工主导的创新实施粗精矿改造项目,年节省成本280万元,这是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以创新之钥开启发展之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推进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

搭建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加速

“以往攻克一项爆破难题得摸索很长时间;有了产学研‘智囊团’,很快就能出方案。”水厂铁矿爆破组组长康福军说。

技术创新的加速源于水厂铁矿搭建的创新平台,给广大一线职工创新的种子生长提供了养分。

采区生产采用常规预裂爆破,装药量影响效果,少了易出现挂帮根底,多了成型效果不佳。面对问题,水厂铁矿爆破组的一线职工与北京科技大学组建联合实验室。双方联合攻关,创新应用聚能管-预裂爆破技术,提升爆破能量利用率15%~20%、半壁孔痕率12%以上,爆破质效明显提升。目前,“产学研”协同模式已成为水厂铁矿一线职工开拓创新思路解难题的常态。

职工创新工作室是水厂铁矿搭建的另一个创新平台。近日,印子峪排土场拖电勾机穿上了新型护套,使用寿命是原厂的3倍。频繁更换原厂护套,陈明歌职工创新工作室研究一年护套磨损数据,设计出新型护套解难题。

水厂铁矿目前有2个北京市级、3个首钢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课题攻关覆盖采、选、建材等主要领域,10项成果获评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群众智慧是无穷的,他们的创新正在让水厂铁矿日新月异。”水厂铁矿党委书记傅志峰说。

优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今年6月,水厂铁矿聚焦“严管、细管、智管”三大维度优化管理,出台《“明标准、知标准、干标准、管标准”工作方案》,明确规定生产技术、设备、安全、保卫等科室分工构建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培训考试、检查调研、问题整改,促进生产系统由内而外全面改进。该矿瞄准重要指标精细日计划管理,形成“计划-执行-检查-评价”闭环体系,确保指标落地。

选矿在高品台时深挖潜力完成186t/h的基础上提升目标,推进流程工序整改,高品台时完成187.23t/h,创历史最好水平。建材产线分解效率指标,把1750t/h、1780t/h、1800t/h设置为阶段性具体任务,“阶梯式”推进让日处理量屡创新高。

在生产指挥中心,建材产线集控工封瑞豪对身边的汽运作业区无人驾驶集控工李五星说:“筛下产率已达41%,迅速调整。”李五星随即点开系统操作。封瑞豪盯着大屏,一会儿,筛下产率数据恢复正常。两个作业区集控工即时沟通,提升了组织效率。

水厂铁矿聚焦数字化转型,推行生产指挥集约化,将建材、东排、西排等区域分散集控工集中到生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采矿、选矿、建材监控画面,集控工实时面对面高效沟通,促进了生产指令顺畅传达,生产数据实时共享。

商业模式创新增强竞争力

“坚持绿色发展,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公司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重要载体。”建材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张伟指着即将发运的火车说。

2025年以来,围绕打造高价值建材产线目标,水厂铁矿的一线职工在“产品+服务”下足了功夫。围绕制约效率提升影响因素,产线的一线职工开展课题攻关,完成湿筛泵电机增容、中细破轻板漏斗防卡堵改造等整改项目,不断破除技术瓶颈。

该矿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在提升综合产率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砟产率,开展除土筛网孔优化、成品筛参数优化等技术攻关,大砟产率较计划提升1.39%;完成湿筛均匀布料改造、补水优化、湿筛筛下泵电机增容改造;严选优质货源,优化制砂工序。

从技术创新的“硬核突破”到管理创新的“精细深耕”,再到商业模式创新的“多元拓展”,这座有着56年历史的“老”矿山,焕发着“新”活力,正以昂扬奋进的崭新姿态破浪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9 | 查看全部
本报讯 连日来,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房建公寓段太原南房建车间紧紧围绕太原南站钢结构升级改造工程,以“安全+质量”双主线为核心,对高铁基础设施展开系统性深度“体检”,全力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车间抽调党员技术骨干与经验丰富的老职工,组建8人攻坚小组,明确涂层修复、吊顶加固等8项施工任务,扎实推进3300平方米伞柱涂层修复和近8000平方米吊顶加固等重点项目。面对24~30米高空作业、动火风险及夜间施工疲劳等多重挑战,小组细化4类高空防护标准和11项动火管控措施,每日安排车间班子成员现场带班盯控,组织工区职工从22:00至次日5:00全程监护,切实织密安全防护网络。

在质量把控方面,车间严格执行“样板引路”制度,通过对6种样品防火涂料的厚度和漆面附着力进行综合比对,最终选用与站房风格协调的薄型防火涂料。针对吊顶易脱落的问题,车间自主研发6000套烤漆不锈钢扎带加固构件,在提升牢固性的同时兼顾美观效果,该做法已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推广。所有进场材料均经第三方严格检测;30米高顶棚等隐蔽工程均由攻坚小组人员现场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过硬。

即将竣工的太原南站西站房钢结构升级改造工程,不仅彻底消除原有安全隐患,还新增检修马道和安全生命线,极大便利后续设备巡检维护。整修一新的太原南站,将以更安全、靓丽的形象迎接八方旅客。(任晓江 伊建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9 | 查看全部

10月21日,由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一公司承建的锦州—大有能源基地—盘锦输油工程中交仪式在辽宁省锦州市举行,标志着该工程主体完工并实现全线贯通。作为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及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点项目,该工程的顺利推进将有力提升区域能源保障能力,助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该工程包括华锦、北沥两条原油管道,起自锦州市滨海新区锦州港输油站,途经大有输油站,终至盘锦市的盘锦输油站与北沥输油站。管道局一公司负责承建的线路一标段全长74.46公里,涵盖2个输油站、4个阀室等多个关键节点。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大有项目承载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对推动实现石油石化产业链内外循环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施工体量大、工期紧张、作业界面复杂等挑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EPCC总承包模式,实施“现场早会制”“总包轮值巡检”等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协同效率。在质量安全管控方面,项目运用“风险防控图”实施可视化风险管理,结合每日巡检与立查立改机制,成功应对高支模、深基坑等多类施工风险,实现质量安全全程受控。

该项目的顺利贯通,展现了企业在复杂条件下的项目执行能力,为后续同类工程积累了重要经验,将为东北地区能源保障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冬梅 通讯员 杨洁 李思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9 | 查看全部

10月20日,武汉地铁12号线汉钢站至汉西路南站区间左线盾构机顺利始发。此次由中铁一局城轨公司承建的越汉江段施工,将为后续实现隧道贯通、轨道铺设及机电安装等重要节点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武汉轨道交通“环+射线”骨架体系中的核心环线,地铁12号线全长约59.9公里,共设37座车站。本次施工的汉太区间分为左、右隧道,率先盾构始发的左线隧道长约1372米,被视为二期工程的“咽喉”区段,施工难度大。

中铁一局城轨公司项目经理李晓飞介绍,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公司从三个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在组织方面,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每日通报、每周分析的进度管控机制,关键岗位实行双配置,确保24小时连续作业;在技术方面,创新采用“三轴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复合加固工艺,构建多重密封体系,并根据地质条件动态调整掘进参数;在资源保障方面,按1.5倍标准储备物资,协调设备厂家驻场服务,同时严格落实现场标准化管理。

据悉,12号线建成后,将有效串联武汉市七大行政区域,连接武昌、汉口两大铁路枢纽,并与18条地铁线路实现换乘,显著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助力构建“半小时通勤圈”。(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李晓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9 | 查看全部

10月21日,“清瀛Ⅰ线”48号至50号铁塔顺利完成导线一次性送电,由中铁三局电务公司五分部承建的石雄铁路1标首条500千伏超高压电力线路迁改完成,为后续桥梁架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雄铁路是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的客运主轴之一,也是京雄保石通道内城际客运主干线,线路全长约156公里。中铁三局施工管段全长45.928公里,施工主要包括桥梁4座、路基2段、场站1处以及管段“三电”迁改施工任务。“清瀛Ⅰ线”是保定至沧州区域的骨干电力通道,该线路有2座旧铁塔电力线横穿石雄铁路跨保沧特大桥811墩,旧塔电力线与大桥桥面净空仅6.7米,为保证架梁作业安全,需迁改3座旧铁塔,新建4座铁塔,且需下穿既有“定台”1000千伏特高压线,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为高质量完成电力线路迁改任务,项目部科学研究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施工中,项目部创新构建了双重设备防护体系,采用“安全监管带电体近电作业报警仪器”及“线下作业吊车管控仪”等设备仪器,对施工机械与既有特高压线路导线的安全距离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安全下穿既有特高压线。

石雄铁路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京石段的组成部分,也是京广高铁京石段的第二通道。线路通车后,将有效缓解既有京广高铁京石段运输紧张状况,对于完善京石通道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榆 通讯员 郎艳玲 杨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0 | 查看全部
10月21日中午12时,在青藏铁路天峻至察汗诺站区间上行K279+000米处网围栏外,青藏集团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德令哈重点钢轨维修工区的27名干部职工集结完毕,准备开始线路轨距精改作业,以确保轨距偏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精度。

12时5分,“天窗”命令下达,在工长靳国雄的带领下,职工们迅速带上道尺、撬棍、改道器、电动螺栓扳手等工机料具,走进网围栏快速上线,寂静的线路立刻喧嚣起来,金属工具与钢轨的碰撞声此起彼伏。

职工宋生金手持道尺,半蹲着身体仔细测量轨距。“这里轨距偏差1.8毫米,需向左调整。”他一边报出数据,一边用石笔在钢轨上标注调整数值。

看到标记,两名职工立刻上前,一人用电动螺栓扳手套住螺栓帽,另一人用撬棍微微撬起弹条,以释放扣件压力。

随着一声“松!”螺栓被逆时针拧动,发出“咔嗒、咔嗒”的松动声。

紧接着,改道器上场,职工郭子豪缓慢而均匀摇动手柄,让改道器的两端紧紧“咬”住轨底。这不是蛮力拉扯,而是一种极其精密的细微操作。他全神贯注盯着轨腰与改道器上的微调刻度,每一次摇动都在毫厘之间进退。

“向里0.5毫米……好!停!”靳国雄在一旁大声指挥,一段轨距调整宣告结束。宋生金再次俯身复核轨距,他用手指轻轻抚摸扣板与轨底的结合处,感受是否有松动或留有间隙。

经过2个小时的连续作业,14时05分,700米长的钢轨轨距精改顺利完成。经测量,静态轨距TQI指数从精改前0.69降低到0.19,降幅达72.5%。

高原明亮的阳光下,两条钢轨泛着光亮,笔直伸向远方。(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赵风斌 李得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0 | 查看全部

近日,由沪杭客专公司建设、中铁隧道局施工的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以下简称为通甬高铁)苏州东隧道盾构区间“红船号”盾构机在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5号竖井顺利始发。

苏州东隧道是通甬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全长2289.7米,设计时速350千米,为单洞双线隧道,采用盾构法+明挖法施工。该隧道盾构段长1586.7米,采用一台直径14.82米的国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红船号”掘进施工,盾构始发覆土仅为1.36米,为国内首座极浅覆土始发盾构隧道。

针对特殊地质条件,“红船号”盾构机进行了深度智能化定制,内部集成了中铁隧道局自主研发的“智能掘进脑”系统,盾构机可以进行智能掘进、弧形件智能拼装、智能感知、超前地质预报等多个智能化运行,将实现隧道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确保隧道安全、优质、高效;同时盾构机搭载行业领先的同步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系统,实现盾构掘进地表及管片上浮毫米级控制。

通甬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线路长30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设10座车站。通甬高铁建成后,将与盐城至南通高铁、京沪高铁、沪昆高铁、宁波至台州至温州铁路、沪宁沿江高铁等多条线路相连,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布局,方便沿线人民群众出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肖献宇 刘佳欣 花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