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0月22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0 | 查看全部
近日,中铁十二局承建的珠江源头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传来喜讯,经过系统性生态修复治理,昔日裸露荒芜的34座历史遗留矿山已完成全面修复,总面积达776亩,曾经的“灰色矿坑”,如今绿草如茵、花开成海,成功实现从生态创伤地到“锦绣花海”的华丽蜕变。

中铁十二局市政公司承建的珠江源头水源涵养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聚焦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涉及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东山镇等6个乡镇及富源县共34座历史遗留矿山,总面积约776亩,是守护珠江源头生态安全的重点工程,建设核心任务涵盖地质灾害隐患处置、土地整理与复垦、生态绿化修复三大板块。

施工过程中,面对矿区分布分散、原有道路损毁、土源稀缺、运输困难等多重挑战,项目建设团队将34座矿山科学划分为4个片区,投入4支专业化生态修复作业队,进行“一矿一策”精准治理,并创新融合“分级削台+客土回填+截排水系统+植被重建”技术体系,成功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矿山修复,修建截排水沟、沉砂池等设施44处,大幅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

在植被恢复方面,项目累计种植各类苗木逾2.3万株,复垦区域覆土厚度达0.5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治理前的0.3%提升至1.8%,达到国家耕地标准。

“我们创新采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双轨模式,既筑牢安全屏障,又实现生态可持续。”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施工中通过无人机航拍规划修复区域,精准实施陡坡挂网喷播与梯田式复垦,使262亩坡面都得到复绿,同步建成的11套灌溉设施,可满足新增耕地的农业用水需求。

现场勘查显示,修复后的区域植被生长良好,格桑花等花卉形成连片花海景观,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既提升了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也为废弃矿山增添了自然生机与景观美感。

在适宜耕作区域,项目建设团队创新推进生态空间与特色农业融合,通过“客土回填+土壤改良”建成旱地160亩,结合实际土壤与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昔日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正悄然转身为惠及民生的绿色粮仓。

中铁十二局将继续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社区发展”模式,在修复区预留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功能空间,推动“矿山公园+农耕体验”业态发展,持续为滇东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赵桂军 李思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1 | 查看全部

近日,在雄忻高铁保定南站站房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成奋进图景。由国铁北京局站房工程项目管理部统筹、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这项重点工程,因一项“接地气”的技术创新——“新型方柱扣加固体系”,让框架柱施工告别了传统工艺的“老大难”,不仅加快了建设进度,更让一线工人省力又省心。

“框架柱是站房的‘顶梁柱’,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稳不稳、好不好看。以前用钢管扣件加固,3个人围着一根柱子忙半天,螺栓拧得手酸,间距还总差那么几毫米;最麻烦的是得在模板上打孔穿螺杆,好好的模板打了孔,下次再用就容易漏浆,浪费材料不说,还得额外补孔修模板,费时又费力。”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攀拿着旧模板介绍。

如今,施工现场的景象大不一样。在候车大厅二层框架柱施工区域,两名工人正熟练地组装新型方柱扣——四片带弯头的镀锌卡板,像给柱子“量体裁衣”般围拢,再将楔形固定销一插一敲,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一组加固。“这玩意儿比以前省劲儿多了!不用抬着钢管来回搭,也不用费劲打孔,单人就能操作,间距误差能控制在2毫米内,我们干活儿也更有底气了。”有着10年模板施工经验的工人李师傅对新技术赞不绝口。

这套新型方柱扣之所以受工人青睐,关键在于它“懂施工、接地气”的设计。四片弯头单片镀锌卡板自带等距固定孔,楔形固定销轻松锁定就能形成稳固的“紧固外衣”,高刚度材料让加固强度有保障,还不用额外加设对拉螺杆——这一改变,彻底省去了模板钻孔工序,不仅保护了模板完整性,还让模板使用寿命从原来的2次延长到4次,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更让混凝土浇筑后的框架柱“颜值”飙升。

“你看这刚拆完模板的柱子,表面光溜溜的,棱角直挺挺的,连细小的蜂窝麻面都没有,根本不用再抹灰修整。”李师傅指着刚完工的框架柱介绍。据统计,自引入该体系以来,保定南站框架柱施工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3倍多,模板损耗率从8%~12%降到2%以下,单根柱施工成本减少近千元。

“技术创新最终要服务于施工一线,让工人干活更高效、更轻松,让工程质量更过硬。”王攀说。在保定南站的建设中,这项从施工痛点里“长”出来的新型技术,为更多交通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人友好型”技术方案。(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庄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1 | 查看全部

今年以来,青海油田公司党委不断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以部门协同、基层实践等多级联动为抓手,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选树高原工匠、表彰“两优一先”等多种方式,打出了一套扎实有力的“减负增效”组合拳,推动基层管理从“规范”向“优质”全面升级。

针对长期困扰一线的“文山会海”“重复督查”问题,青海油田公司动真碰硬,主动向“虚功”开刀,为基层松绑。仅上半年公司级会议同比压减10%、减少18场。同时,大力度整治“多头检查、重复考核”问题,让基层员工从“迎检填表”中抽身,把精力扑回井站、设备等主营业务。

松绑之外,青海油田以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试点阿米巴经营模式,实现团队扭亏为盈。井下作业公司作业二大队X04807阿米巴“巴长”张达磊感慨:“现在人人算成本、提效率,主动性大不一样!”阿米巴模式成效立显——团队人员精简26%,月均降本21.8万元,累计增盈17万元,员工收入也水涨船高,实现了增效又增收。

聚焦班组长这一“主心骨”,青海油田开展了13期基层轮训,覆盖1064名班组长,梳理出2600余项管理痛点,输出288项优化成果,基层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能力显著提升,班组干劲、效率双涨。“现在班组积分直接挂钩奖金,大伙儿干活更带劲!”采油四厂南翼山采油作业区采油二班班长王建设培训后主动认领单位的“积分挂钩奖金”的激励榜。

同时,青海油田全面启动记录表单“瘦身健体”专项行动,24家单位系统梳理近9500项表单,整体精简近半数;26个职能部门同步清理超三成表单,从源头减少“纸上作业”。

“现在填表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二,安全隐患排查反而更细致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减负成效!”采气一厂15号集气站站长陈家栋巡检时,手里拿着精简后的排查表说。

随着表单数量做“减法”,工作效能正做“加法”。基层员工逐渐从烦琐的填报中抽身,将更多时间投入到现场巡检、隐患排查与生产优化中,推动基层管理从“忙于填表”向“精于业务”转变。

松绑更要守住安全底线,今年以来,青海油田累计开展各级应急演练6423次,参与员工超5万人次,全面强化实战能力。同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投入超6000万元精准整治29项安全隐患,并发放隐患举报奖励35.12万元。

“通过每周四的‘隐患自查’评选,我们不仅让一线员工成了安全‘监督员’,更用‘真金白银’的奖励激发了全员自查隐患的主动性。”采油三厂安全监督中心张有琪介绍道。

今年以来,采油三厂创新推行“作业区自查+周度评比”机制:各作业区常态化开展现场隐患“扫描”,员工通过日常巡检、操作观察等渠道上报隐患后,厂安全监督中心每周四组织投票,评选出“最具价值隐患发现案例”,给予专项奖励。截至目前,全厂已累计报告隐患124项,发放奖励5.425万元,真正实现“小隐患及时清零、大风险动态管控”。

此外,青海油田还深化“业务师傅+职业导师”双轨培养机制,覆盖近四年新入职员工。“师傅,这个参数怎么调?”“别急,我当年也在这儿栽过跟头……”在采油一厂,“师带徒”成了新传统。采油一厂刘家骐坦言:“理论跟实操同步学,职业路径更清晰,留在一线更有奔头!”如今,基层人才“留得住、扎下根、长得壮”,为高质量发展储备了强劲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丁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1 | 查看全部

近日,中铁六局呼和铁建公司运营维管中心临策铁路维管段以“修旧补新、多元防控”为重点,构建起多层次防沙治沙固沙体系,为秋季铁路安全运行筑起“铜墙铁壁”。

针对部分高沙障因长期风沙冲击出现的倒伏、网片撕裂问题,维修团队创新采用“分段拆除+锚栓加固”方案,对受损高沙障逐段修复,更换老化锈蚀立柱,确保每一处沙障高度精准保持在2.5米标准值。同时对沿线防沙网格开展“地毯式”维修——更换断裂铁丝、拉紧松动网片、校准倾斜框架,全面恢复网格“固沙、导沙”双重功能。进入秋季以来,治沙车间共维修高沙障5.8公里、防沙网格19050平方米。

此外,维管段引入生态治沙理念,利用当地丰富的芦苇资源,新建芦苇网格3600平方米与芦苇高沙障3100平方米,既降低工程成本,又实现“以沙固沙、生态循环”。

随着防沙治沙固沙的作业措施陆续落地,临策铁路线路基础设施稳定性显著提升。下一步,维管人员将加密线路巡查频次,通过“人工巡检+视频监控”双模式动态监测风沙变化,守护中蒙口岸交通要道畅通无阻。(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韩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2 | 查看全部

随着现场“天窗点”命令下达,川黔铁路2025年集中修正式启动。10月21日,记者现场看到,沿线各项施工作业陆续拉开帷幕。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工务段小机打磨工区的职工们,搬运打磨设备快步走向作业地点,这些钢轨“打磨师”们准备以毫米级的精度,为该区段的钢轨“焕新美容”。

据悉,川黔铁路自1965年建成通车以来,已运营60年,是西南铁路路网南北向重要通道,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的关键干线之一。本次的川黔线集中修就如同给铁路做“全身大手术”,而钢轨打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业开始后,工区负责人肖杨蹲在道岔旁,用廓形仪反复测量实时数据,用手感触钢轨状态,及时与作业人员沟通调整打磨工艺。每次打磨量不得超过0.3毫米,这要求工匠们必须如绣花般精细操作。“长期荷载的钢轨会出现磨损、裂纹、变形等‘伤病’,钢轨‘打磨师’的工作就是为钢轨‘祛病除疤’,让钢轨恢复平整光滑。”肖杨介绍。

打磨机手康洛是一位退伍军人,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肥哥”。他圆脸上总挂着憨笑,圆滚滚的身子却能灵活操作机器设备。他使用道岔打磨机如手术刀般精准,对钢轨“肥边”进行磨除,原本突兀的“肥边”渐渐消融,只留下一道锃亮的光带。精细的打磨作业完成后,还需要对钢轨表面的平整度、光洁度和廓形、几何尺寸等进行测量,确保打磨质量达标。他说:“每一遍打磨都是为列车平稳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些飞溅的火花,都是给列车报的平安信。”

重庆工务段负责人告诉记者,道岔作为铁路轨道的核心连接设备,被喻为铁路的“咽喉”。这里病害最为集中复杂,打磨工作也最为精细。本轮川黔铁路集中修刚刚开始,这支由十余人组成的道岔打磨专修队,将展开为期33个“天窗”的专项修理打磨,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平稳,为冬季铁路运输安全筑牢“轨面防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国 通讯员 张凯 李宇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2 | 查看全部
近日,记者获悉,万家寨水控集团锚定“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目标,以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调度集控系统国产化替代为突破口,在水利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领域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并跑”的创新之路。这场历时六年的技术革新,不仅攻克了工程运行多年的“卡脖子”难题,更以全技术栈自主可控的成果,为全国大型水利工程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经验。

作为国家水网“一主四域”骨干通道的核心工程,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肩负着为山西省3市18县输送“生命之水”、保障永定河生态补水及北京应急供水的重任。在这条全长286公里的输水线路上,5座梯级大型泵站串联起636米的总扬程,年引水能力达12亿立方米,是山西省中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命脉”。

万家寨引黄工程作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首个引入世界银行贷款的重大水利工程,当时引入了全球顶尖的调度技术、设备与管理模式,其核心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国外某公司开发的软件,实现太原调度中心对全长286公里的输水线路“遥调、遥控、遥测、遥信”,曾在国内首屈一指。

然而,随着工程持续运行和调度要求不断提高,原有的自动化系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更为严峻的是,面对长距离、多节点、复杂调水工程的挑战,原有系统的远程集控能力不足,无法实时、准确地掌握工程各环节的运行状态,导致调度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增加了工程运行的风险。

2018年,万家寨水控集团所属山西万家寨引黄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启动调度集控系统国产化升级项目,一场跨越六年的技术攻坚就此展开。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山西万家寨引黄调度集控系统改造项目终于在2024年9月15日投入试运行。该系统软硬件装备自主程度超过90%,实现了从硬件到应用的全技术栈自主可控。智能调度与控制软件创新的“数字值班员”机制,完成了从“开环决策”到“闭环控制”的转变,可自动实现上下级泵站流量精准平衡,大幅降低了人工干预风险。

新系统运行一年多来,成功解决了长距离调水工程设备协同难、资源配置难、远程集控安全保障难等问题,已成为引黄工程的“智慧中枢”。

在2025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大会上,该系统成功入选工信部“2024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典型应用案例”,成为全国水利行业唯一重点推荐案例。截至目前,这套“山西造”系统已在100余个水利项目中推广应用,为全国大型水利工程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彦斌 通讯员 程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2 | 查看全部
人民日报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李心萍)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6公里,这是CR450动车组样车近日在试验期间跑出的最新纪录。

记者从国铁集团了解到,自去年底样车下线后,CR450动车组已经过多轮测试,成功达到时速450公里且各项指标合格。CR450动车组目前正在沪渝蓉高铁开展运用考核,需按要求跑够60万公里,以考察动车组整车及各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试验中,CR450动车组从静止加速至时速350公里,仅需4分40秒,比CR400动车组快100秒。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介绍,CR450动车组采用的永磁牵引系统比CR400动车组效率提升4%,动力更强。同时,CR450动车组对转向架区域进行了全包覆,裙板变得更低,露出来的轮子更少;动车组的车高降低200毫米,车头延长到15米,并对车端连接进行了优化调整,相较CR400动车组,CR450动车组整车阻力减小22%。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CR450动车组明年将在沪渝蓉高铁成渝中线开展更接近实际运营的全面测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2 | 查看全部

10月20日,由中铁十局承建的西成铁路扎西隆隧道实现顺利贯通,标志着西成铁路建设取得关键性突破,为后续施工推进及全线按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横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地带。中铁十局承建的XCTJ3标段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全长约23公里。此次贯通的扎西隆隧道全长2585米,地处海拔3105至3500米的高寒山区,最大埋深达360米。隧道穿越地质构造复杂的西秦岭中高山区,施工全程面临着高寒、缺氧、高地应力及软弱围岩等多重挑战。

在扎西隆隧道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科学组织、精细管理。针对地质复杂、围岩软弱等难题,团队创新采用“主动支护”理念,构建“高强度复合支护体系”,并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动态优化支护参数,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切实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

项目团队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穿透式管理”双机制,将安全责任精准落实到一线作业层面。通过日常巡查、隐患排查、实时监测构建全方位安全保障网络,并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与技术交底,切实提升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确保施工全过程安全可控。

西成铁路建成后,将有力强化兰西与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对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徐小刚 张丽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3 | 查看全部

近日,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三公司承建的浙江杭州欣衡实业4.77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在杭州市普洛斯园区完成竣工验收。

该项目发电量规模达4.77MW,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通过10kV电压等级并网。项目首年利用小时数达997小时,预计年发电量可满足园区部分用电需求,剩余电量接入公用电网,进一步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

验收会上,项目负责人汇报工程情况。项目自3月启动,团队克服了施工场地复杂、设备安装精度要求高等挑战,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技术交底、强化现场安全管理等措施,保障工程进度。监理单位对设备吊装、基础开挖等关键工序进行质量与进度监管,严控工程质量。

验收组随后开展实地查验与资料审查,确认光伏组件安装、开关柜运行、线缆敷设均符合规范,施工图纸、设备合格证等内业资料完整。综合评估后,验收组同意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黄俊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53 | 查看全部

10月22日,广东石化公司催化裂化装置投用“智能诊断分析模型”一个多月,该模型凭借对粗汽油终馏点温度的精准预测,让该指标合格率大幅提升至100%,装置关键工艺参数得到进一步优化,综合能耗降低0.5千克标油/吨,预计每年可节约能源成本超百万元。

广东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长期制约装置精细化运行的粗汽油终馏点控制难题,广东石化与昆仑数智于今年7月组建联合攻关组。装置人员凭借对全流程的深刻理解,从200多项参数中精准定位关键变量;技术团队则搭建全流程开发框架,确保模型从根源上贴近生产实际。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联合攻关组依托智能工厂数据中台,快速整合装置温度、压力、流量等过程数据,并依据化验分析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形成大量可用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建模的高质量样本。通过具有自学习能力的AI模型,系统逐步建立起当前工况与产品质量指标之间的动态预测关系,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感知与优化。

团队创新融合多种数据分析方法,从211项工艺指标中筛选出10项核心参数,建立起工况与质量指标间的动态预测关系。通过“周例会、月复盘、现场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生产经验反哺技术开发,技术成果优化生产操作”的良性循环。

“现在模型每5分钟进行一次预测,实时反馈操作效果,解决了控制滞后难题。”广东石化炼油二部值班长滕布东说。模型的应用使参数调整从“事后被动纠偏”转变为“事前主动干预”,平均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变革。

上述负责人表示,广东石化将持续优化模型算法,将预测范围拓展至稳定的汽油蒸气压、液化气组分等关键指标,打造“全流程质量智能预测体系”,推动炼化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迈出更大步伐。(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怿 通讯员 赵凤莉 孙雷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