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中国中铁生态环境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大会在安徽宁国顺利举办。来自中国中铁14家二级单位工会及32家生态环境方向创新工作室的代表齐聚一堂,聚焦美丽中国建设,围绕生态环境领域开展“联盟攻关”,激发中国中铁在新质生产力中的“生态”力量。
本次大会由中国中铁生态环境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主办,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会承办,以“创新引领·绿色共建——生态环保技术成果交流”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动中国中铁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共享,汇聚系统内劳模工匠智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安徽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金红,中国中铁工会副主席李晓声,中国中铁生态环境专业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沈鹏飞,中铁四局副总经理、华东区域指挥长毕清泉出席大会。
会议期间,32家创新工作室通过案例讲解、技术研讨与经验分享的形式,展示了各自在细分领域的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有效促进了跨单位、跨领域的技术交流与深度合作,进一步凝聚了生态环保创新的共识。中国中铁生态环境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与宁国市总工会、宁国市地方单位共同签署了“劳模工匠助企行”合作协议,标志着企地合作迈出新步伐。
与会代表还实地调研了由中铁四局承建的中国中铁系统内首个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宁国万家水库项目。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技艺的重要载体,也是职工创新创造与建功立业的关键平台。截至目前,中国中铁已累计组建各类劳模创新工作室1275个,其中包括10个国家级和120余个省部级工作室。创新联盟正逐步成为传承劳模精神的“主平台”、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的“练兵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以及转化科技成果的“孵化器”。
中国中铁生态环境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自2024年启动以来,32家成员单位围绕供排水关键技术、水环境综合治理、江河流域治理、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污染场地修复及绿色建造等六大专业领域以及上下游全产业链前沿技术发展,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专业技术与示范引领作用,协同开展生态领域技术攻关,已形成知识产权成果395项,承担各级研究课题185项,获得各类科技创新奖项87项,有效实现了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放大,为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工作室团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公司的大力支持。中铁四局为我们提供了优异的平台和发展环境。”中铁四局黄景新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黄景新介绍道,“我们团队聚焦生态环保与城市建设两大领域,主要致力于管网提质增效、农村污水治理、智能化工装开发、绿色智能建造四大板块的研发,针对工程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开展系列技术攻关,有效推动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近年来,中铁四局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积极布局“第二曲线”绿色产业,聚焦水务环保、水利水电、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及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绿色建造、智能建造与可持续发展,构建了涵盖36个创新平台的集群体系,并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牵头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环保工程技术研发项目。(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栗金凤 刘玉才 记者 陈华)
使用道具 举报
“车间难题变竞赛课题,拿奖还能应用到现场——咱们一线工人的‘金点子’真正派上了大用场。”近日,中铁六局丰桥公司2025年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正式启动,手持竞赛手册的老工人张师傅感慨地说。这场以“激活人才动能、破解生产瓶颈”为主题的竞赛,正推动一线职工从“操作者”向“创新者”转变。
为推进员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公司工会构建了“难点挖掘、竞赛攻关、成果转化、激励保障”闭环机制,配套科技进步奖、分层劳动竞赛等多项支持,让技术创新成为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
竞赛聚焦一线痛点,形成“工会牵头、多部门联动”的保障架构。技术指导小组由智能制造、质量管控等领域专家组成,他们不仅担任评审,更全程参与项目攻关,深入车间排查生产堵点,确保课题源于实际需求。
“适用于多种高铁箱梁的吊具装置”“市区明挖法施工创新技术应用”……本次申报的课题均为长期制约生产的“硬骨头”。“竞赛不搞‘花架子’,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凸显创新价值。”竞赛负责人王凌燕表示,公司设立专项创新经费,鼓励职工在工艺优化、设备升级等方面大胆尝试,避免竞赛与生产“两张皮”。
公司还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规范立项、实施到评审全流程,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竞赛同时为职工提供展示平台,获奖选手可获“技术创新标兵”荣誉及优厚待遇,参赛经历纳入职业档案,优秀成果可获得研发经费支持,关键阶段还可灵活调整工作安排。
多年来,李亭苑、孔维峰、李建学等职工从竞赛中脱颖而出,他们的创新成果已成功转化为生产线的“硬实力”。如今,在丰桥公司,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场竞赛让一线智慧有了展示平台,让创新成果加速从“赛场”走向“生产线”,实现了职工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田林)
日前,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中铁十局甬台温复线瑞安段项目部炮头山2#隧道首次试爆圆满成功,标志着该隧道正式进入主体爆破开挖阶段。
为保障试爆安全,项目部联动当地公安、铁路运营单位建立专项保障机制,严格管控火工品运输与爆破流程。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采用数码雷管精准控制爆破参数,微差爆破等技术降低振动影响。同时,在营业线关键部位布设实时振动监测系统,实时捕捉、分析、反馈爆破数据,动态调整和优化后续爆破参数。此外,一线作业人员严格遵守“铁路天窗点”施工规定,所有爆破作业均在铁路运营部门批准的有限时间内完成,切实做到“施工不误运营,爆破不影响行车”。
据悉,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重点项目,甬台温复线瑞安联络线是温州构建“一环一绕九射五连”高速公路网中的关键“一连”,2027年8月完工建成后将连接G15沈海高速、G1523甬莞高速、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三条高速主动脉,助力推动温瑞一体化发展。(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李明 阮余玲)
发射塔架拔地而起、耸入天幕。在海南文昌,一座商业航天发射场从开工到建成并成功实现首发,用时仅878天。
在荒芜之地上短时间建造一项国家级航天重大基础设施,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打响人才团队、技术创新、效率质量突围战,建成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母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并开启高密度常态化发射。这不但填补了我国商业航天的空白,也成为全球低纬度发射场建设的标志性案例。
今年以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迎来“一期发射、二期建设”并行的繁重任务,在作业区域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一期发射区连续发射作业期间,一号工位的修复团队与二号工位的测试团队可共享技术骨干,避免了“专人专岗”的资源浪费。保障队伍也实行“混编”上阵,工程设备、发射公司、施工单位三方通过实时对讲机保持了同步进度。
未来,这座商业航天“母港”将在火箭发射、海上回收、航天旅游等领域继续探索创新,助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
作者:赵玉和 陈凯姿 吴星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