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四川中小学秋假正式落地,多数城市于11月中旬开启为期三天的秋假。但“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时间错位,却让不少双职工家庭陷入秋假焦虑。秋假要真正落地见效,还需要“家长带薪陪伴”这一托底举措。
有人担心,强制休年假会加大企业负担,尤其中小微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其实,错峰休假不等于集体停摆,关键是提前排班、弹性用工。企业根据订单淡旺季统筹调配,既保障生产,又兑现假期;平台经济更可以“众包+排班”算法解决人手缺口。技术层面不是问题,愿不愿意才是问题。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的《扩大服务消费政策》明确提出,要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当前,全国已有多地中小学试行春秋假。
这一举措有利于调整假期结构,缓解传统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学生及其家长集中出行带来的资源供需紧张问题,进而提升游客体验、拉动经济增长。例如,11月春秋假与周末连休形成5天假期,带动亲子游航班预订量翻倍。与此同时,春秋假可帮助学生调节学习节奏,避免因超长假期导致的知识断档,同时利用气候宜人的春秋季节开展户外实践,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休假的背后是促进观念转型,从单纯投入时间抓生产、搞学习,到提高生产效率、学习效率,促进劳逸结合,形成健康的劳动观。
全面推行中小学春秋假的同时,应实施好职工带薪年假制度。带薪年假是劳动者的法定权益,各地可积极尝试“春秋假+带薪假”联动模式。一句话,孩子放假不该是家长的“加班通知”。让年休假硬起来,春秋假才能软着陆。(胡建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