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1月21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0 | 查看全部

出品人:杨 谷

总策划:陈建栋

总监制:吴丛丛

策 划:蒋正翔

统 筹:李 澍 张 晞

创 意:李 澍  周亚娇

设 计:董怡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0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8元的包子、豆浆和茶叶蛋组合,14.5元的汉堡套餐……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近日,北京、深圳、成都等多地地铁站推出地铁通勤早餐服务,让上班族在早高峰时段也能“乘车赶路加用餐两不误”。

前一天睡觉前通过APP或小程序预约下单,次日一早在地铁站出口取餐,1分钟内“即取即走”——方便快捷的“地铁通勤早餐”切中了不少上班族的痛点。

对上班族来说,早上着急出门,往往无暇准备早饭,通勤沿途又不一定有“顺路”的早餐店,于是在如何解决早餐问题上只能选择“将就”。在这样的语境下,地铁站里“即取即走”又热气腾腾的早餐,无疑成了通勤路上的暖心慰藉,让奔波的人们能够更从容地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地铁站开通早餐服务,为人们带去的不仅是贴心与便捷,更是公共服务更具民生温度的体现。确保食品安全、餐品质量,合理规划摊位,更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这些是让这份“小确幸”更长久的必要条件。

除了通勤早餐,如今,不少地方的地铁站都推出了一些精细化服务,提升公众的出行舒适度。比如,在雨天,很多地铁站内会设置伞袋机,用来给乘客包裹雨具,避免造成车厢和地面湿滑;有的地铁站提供扫码可取的“爱心伞”,让忘带雨具的乘客也能安心出行;一些旅游热点城市在地铁站增设了行李寄存柜,让游客在换乘、游玩时更加轻松自在;还有一些城市在地铁站内推出了理发等生活服务,让车站空间与便民服务实现更加紧密的融合……

进而言之,针对更多民生需求,在保障地铁运营安全与秩序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更多贴心服务,还有不少可以作为的空间。除了通勤和出行,地铁还可以带给乘客更多“小确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1 | 查看全部
11月18日,继南网能源、南网科技、南网储能后,南方电网培育的第4家上市企业——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网数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是南方电网加快融入资本市场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标志着南方电网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电力能源系统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阶段。“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成统一电力市场”,数字电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

2019年,南方电网率先提出“数字电网”理念,同年7月成立全球首家数字电网研究院,即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网数字践行南方电网数字化转型战略支援部队和数字电网建设主力军的战略使命,打造数字电网关键载体,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十四五”以来,南网数字充分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作用,以“云-管-边-端-芯”贯通协同的核心技术和能力,打造全场景、全环节产品体系,构建电网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基础设施三大业务体系,为电力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数字化建设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实践经验,逐步拓展交通、水务燃气、政务公安、智慧城市等领域。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南网数字成果丰硕。例如,该公司打造了国家能源数字电网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成功开发首个电力行业统一物联操作系统——电鸿,已链接500多家生态伙伴和亿数级电力终端。

在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建设方面,南网数字深度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1项,国家级标准33项。牵头承担6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撑打造新型网络应用原创技术策源地及数字电网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新高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多家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友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3 | 查看全部

近日,由中铁六局广州公司研发的“一种可调节式可重复利用桩基钢筋笼支撑装置”成功应用于宜都至来风高速公路宜昌段YLYCLX-3标项目工程实践,该装置集节材降耗与提质增效于一体,为桩基施工的绿色化、标准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桥梁、建筑等大型工程的桩基施工中,钢筋笼作为承重核心,其加工的精准与高效至关重要。传统钢筋笼内部支撑多采用螺纹钢筋现场焊接,可以比作“一次性筋骨”,存在材料浪费大、不可重复使用、安装效率低等痛点,每制作一个钢筋笼,就需要消耗大量钢材制作内部支撑,且在混凝土浇筑后永久埋于地下,无法回收。

面对这一行业共性难题,项目技术团队经过深入研发,推出了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该装置采用创新的可调节、可重复利用设计,主要由支撑架、支撑台和升降支撑装置构成。其核心创新在于支撑架上的三个安装部呈稳定的三角形分布,通过精密调节升降幅度,可灵活适应不同直径的钢筋笼需求。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确保了支撑的稳固性,更实现了装置的快速安装与拆卸,使其具备了优异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项创新技术展现出显著优势。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新装置实现了快速拆装和重复使用,单桩即可节约大量钢材。以一根长度30米、直径1.8米的桩基为例,采用传统工艺需消耗Ø28mm螺纹钢筋约64.26米,而使用本装置后,这些钢材可被完全节省下来。一套装置即可在不同桩基间循环使用,从源头上减少了钢材消耗与碳排放,赋予了工程建设鲜明的“绿色基因”。该项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已实现创收金额达83.55万元,其节材、可循环的特性完美契合绿色施工理念,获得业主及监理单位的高度认可。

该成果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铁六局在绿色建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未来,企业将持续推动此类创新技术的深化与应用,赋能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为行业进步贡献科技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陈志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3 | 查看全部

“以前看病要先垫付全部费用,再回参保地报销,既垫资又跑腿。现在直接刷医保卡就行,太方便了!”首钢京唐公司职工李师傅在体验异地医保直接结算后感慨道,“这真正解决了我们异地工作者的实际困难,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近日,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首钢京唐公司门诊部全面实现了医保异地直接结算,标志着京津冀医保“一卡通”政策在京唐公司驻地正式落地。这项惠民举措是该公司深入开展“我为职工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切实解决了长期困扰异地工作职工的“垫资、跑腿”难题。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企业,首钢京唐公司许多职工来自全国各地,跨省就医结算不便一直是大家的揪心事。公司高度重视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主动对接政策,推动门诊部完成了自助服务终端的全面升级改造。如今,职工使用医保卡或电子凭证,即可在简洁明了的操作界面下,几分钟内独立完成挂号、缴费全流程,普通门诊、住院及慢特病费用均可直接结算,真正实现了“零等待”就医。

考虑到职工首次使用的适应过程,门诊部特别设置了信息采集环节,并安排专人在现场提供“一对一”指导,确保每位职工都能顺畅使用新系统。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政策解读,联动医保部门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让职工快速掌握异地就医备案流程。

目前,门诊部医疗设备已全面投入使用,现可提供口腔CT、放射DR、B超、验血验尿等多项检查服务。同时,每周安排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专家坐诊,为职工提供高质量诊疗。

此外,门诊部药房已完成全面升级,职工可享受与医院同标准的药品供应与专业药事服务。所有药品由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统一集采,确保品质一致;实行零利润惠民政策,支持医保及异地医保直接结算;药房配备专业药师提供用药指导,慢性病患者亦可预约刷卡购药,切实实现职工购药省心、省钱又安心。

京津冀医保“一卡通”的顺利落地、医疗设备的全面升级是首钢京唐公司践行以职工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这项举措不仅大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与人性化体验,更让职工真切感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3 | 查看全部

近日,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綦春明教授、肖潇副教授等师生一行到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市第三十五高级中学项目开展技术交流,通过深度研讨与实地观摩等方式,为校企合作搭建起良好平台。

交流会上,中建五局三公司项目总工范臻琳对深圳市第三十五高级中学项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重点分享了工程概况、施工设计、施工重难点及解决方案,特别展示了项目在标准化管理、绿色施工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随后,在项目团队的有序引导下,师生一行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参观,从材料堆放区到施工作业面,学生们对书本上的理论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参观过程中,项目人员就施工工艺、质量安全控制等话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交流活动不仅拓展了高校师生的专业视野,也展现了中建五局三公司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融合的央企担当。项目负责人龙旺表示:“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致力于打造精品工程。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促进前沿理论与一线实践的融合,相互印证,共同进步。”

据悉,深圳市第三十五高级中学项目位于龙华区福城街道,是深圳市重大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35万平方米,规划设置42个教学班,建成后将提供2100个学位,可有效缓解周边片区学位供需矛盾,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陈新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3 | 查看全部
11月的柴达木盆地,寒风裹着原油味刮过采油平台。青海油田采油一厂跃进运维中心计配七站的阀组区里,虞晓卫正蹲在地上,反复打磨着一根锈迹斑斑的丝杠,油污浸透的手套磨出了毛边,额角的汗珠砸在冰冷的阀门上,瞬间凝成细小的白霜。

“这闸板阀要是换个新的费时又费钱,咱修修照样能用!”虞晓卫举起磨得发亮的丝杠,眼里闪着光。

小阀门牵出大课题

在采油生产现场,从井口回站到外输干线,闸板阀的应用无处不在。然而,长期经受油气腐蚀、垢物沉积,阀门“关不严、打不开”甚至“闸板脱落”成了老大难问题。据统计,去年仅在跃进运维中心计配七站班组,就出现各类闸板阀故障约53个。

“直接更换新阀,成本高、周期长,而且这些阀门多数只是局部损坏,整体报废十分可惜。”采油一厂的杜锴道出了当时的困境。这笔“浪费账”如何算?这个“卡脖子”的问题如何破?成为横在团队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面对挑战,采油一厂没有选择“等靠要”,而是立足现场,成立了以党员、技师为核心的技术攻关小组。技术攻关小组没有盲目尝试,而是先给故障阀门“集体会诊”,最终把突破口锁定在“闸板与丝杠连接结构重建”这个核心症结上,针对性开出了一套套“手术方案”。

丝杠是阀门的“传动轴”,也是故障高发的“头号伤员”。针对端部断裂或磨损的丝杠,组员们用氩弧焊精准补焊,再拿着工具一点点手工打磨,直到复原成标准尺寸,确保和闸板槽严丝合缝。闸板槽变形了也有办法,轻微变形的就手工钳工精修细磨,严重开裂的先补焊加固,再重新铣槽塑形,配合间隙控制得毫厘不差,阀门的灵活性和密封性一下就回来了。

遇到“体质特殊”的阀门,小组就进行“定制修复”。高碳钢材质的阀门焊接难度大,反复试验后,创新采用不锈钢焊条堆焊,成功攻克难题。普通结构钢阀门要是阀饼腐蚀严重,就用摘丝与堆焊组合工艺“双管齐下”,不少看似“回天乏术”的阀门,就这样重获新生。

经济效益与队伍技能双提升

数月来,攻关组累计成功修复DN50至DN200各类闸板阀35个,这些“康复出院”的阀门被广泛应用于电磁加热器进出口、单井回站管线、管线碰头等关键部位。

经过近10个月的跟踪观察,所有修复阀门开关灵活、密封可靠,无一例脱落现象发生,性能表现不输新品,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3.24万元。

“年终攻坚在即,每一分成本的有效控制,每一个设备的稳定运行,都是对我们完成目标最实在的支撑。”采油一厂的孙俊科说,采油一厂将持续把“修旧利废、创新创效”活动引向深入,鼓励更多员工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手,让降本增效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

寒风依旧刮过高原油田,但阀组区的闸板阀转动得愈发顺畅。这些带着焊花温度和掌心纹路的“重生”阀门,守住了能源集输的“血管”,采油一厂的员工们正用一双双巧手,把“废铜烂铁”变成创效宝贝。(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魏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4 | 查看全部
11月18日,由中铁五局承建的青海区域G347改造5标项目,历经验收专家组全面核查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这条承载区域交通升级使命的通道具备通行条件,即将投入运营服务。

G347国道作为国家普通国道网核心组成部分,是串联区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交通枢纽。中铁五局承建的G347改造5标项目全长44.3公里,涵盖路基、路面、桥涵等多项核心工程,自开工以来便被列为区域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团队秉持“建优质工程、树一座丰碑”理念,以科技创新与精细化管理破解施工难题,为项目高质量推进筑牢保障。

技术创新成为施工攻坚的核心支撑。针对沥青表面处治工艺10余年未用的技术空白,项目组建专项攻关小组,优化配合比设计,反复打磨设备调试与工艺流程,最终实现施工质量零缺陷,既扫清建设障碍,更积累了宝贵柔性路面施工经验。同时,引入智慧管理手段,通过动态监控与数据化管控,实现从原材料进场到工程验收的全流程质量追溯,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规范标准。

绿色施工理念贯穿建设全程。项目严格践行“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对施工废弃物分类堆放并资源化利用,通过喷淋系统等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实现施工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在桥面系等关键环节,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实行专项技术及安全交底制度,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试验员全程跟踪,确保施工安全与生态保护“双达标”。(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李湘章 马有志 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4 | 查看全部
在中国铁路版图的最北端
月牙湖站像一颗孤独的星辰
镶嵌在大兴安岭腹地
这座2012年建成的货运站
在漠河站西北56公里处
是古洛铁路的终点
也是中国最北的火车站
自2019年起
月牙湖站陆续迎来
10余名大学毕业生
大多为00后
他们的岗位是调车员
负责把抵达的列车解体
送往不同装车点
完成装车后再接回站内编组成列
发往全国各地
清晨5点
第一缕微光尚未穿透林海
室外气温-17℃
这群年轻人已整装待发
守护“乌金”外运的生命线
6时整
调车长于立博的指令通过对讲机传遍站场
“线路、车辆检查完毕,无异状,可以牵出”
身着厚实的派克服
脚踩特制防寒皮鞋
调车组队员们裹得严严实实
仅露出双眼紧盯轨道
24岁的连结员杨楠双手紧握车梯
大半个身子探出车外
寒风如刀片般刮过脸颊
不到十分钟便冻得通红发紫
他说这不算冷
“冬至前后零下40多摄氏度才是硬仗”
列车停稳后
他利落地完成关阀、摘管作业
睫毛上已凝结起白霜
冬日的来临
意味着运煤高峰期来了
作为连接古莲河煤矿与热电企业的枢纽
这里是电煤运输的“北大门”
从9月到次年5月
是这里的“旺季”
日均装车超100辆
最高单日装运383车
而夏季日均装车在30辆左右
调车组队员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
行走超3万步
刚完成一批作业的连结员代钦跺着脚说
派克服虽然暖和,却十分沉重
干起活来出一身汗
把它脱下来放室外
“一分钟就冻得能‘站起来’”
吸汗的棉手套也能冻得“立正”
这位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00后
曾因这里的偏远和极寒萌生退意
但小站浓浓的人情味把他留下了
如今他已能熟练应对各类调车任务
冻得硬邦邦的大衣则成了他
向老家的朋友们“炫耀”的谈资
正午时分
调车组回到休息室短暂休憩
烘干房里
暖气片上摆满了结霜的手套和鞋子
暖鞋器散发出阵阵热气
大家端起热气腾腾的姜茶
猛喝一口
虽被烫得直咧嘴
却满足地咂嘴
近年来
车站“三线”建设让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干湿分离的宿舍
24小时热水
健身室和阅览室
一应俱全
这个偏远小站有了家的温度
夜幕降临
站场灯光次第亮起
气温降至-22℃
调车组仍在寒风中忙碌
车灯照亮茫茫林海
与星光交织成网
22时
最后一列列车驶出车站
调车组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回到宿舍
他们揉搓着冻僵的手脚
分享着工作中的趣事
想到经自己的手运出的煤炭
能给千家万户带去温暖
他们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策划/蒋菡 文/李杨 摄/王艳龙 周健)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460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4 | 查看全部
记者从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1月20日,一列中欧班列满载55个集装箱从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鸣笛启程驶向俄罗斯,标志着今年中欧班列中通道通行量突破3500列。这也是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自2013年通行中欧班列以来,首次年内突破3500列大关,创历史新高。

据了解,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今年先后增加“芜湖-莫斯科”“大同-谢利亚季诺”等中欧班列运行线路,目前运行中欧班列线路达74条,通达德国、波兰等10余个国家70多个枢纽站点。

随着跨境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中欧班列开行方向、数量、货物品类等方面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已连续3年年内突破3000列,累计通行中欧班列超2.1万列。

“我们的运输货物品类也在不断升级,运输货物从最初的金属、化工、服装鞋帽为主,逐步转变为现在以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国铁呼和浩特局二连站货运交接所主任武树军介绍。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国铁呼和浩特局还依托95306“数字口岸”系统持续推进无纸化通关,加强与海关、边检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不断创新监管模式、优化查验流程,提升全程运输效率,中欧班列通关时间同比缩短5%以上。(记者侯维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