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11月25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端倪,后面一般都有更严重的问题,‘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很多领导干部一开始都是打擦边球,破坏八项规定,最终演变为大问题。”语重心长的话语告诫我们,面对风腐交织的严重危害,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当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从细微之处做起,治疾患于“未”、断诱惑于“小”、拒贪腐于“始”,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方能在处事中守住清正廉洁之本。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小事小节上不检点,看似是小问题,却极易成为贪腐的导火索。一些违纪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享乐奢靡之风,但一旦往深里查、细里究,就会发现掩藏在背后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因此,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虽然在表现形式、危害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同根同源、互为表里,“四风”问题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腐败催生助长“四风”问题。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风腐同查同治,贯通推进整饬作风、惩治腐败,才能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一些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正是从接受一盒茶叶、一张购物卡、一顿饭局开始,逐渐滑向腐败深渊。从“首次破例”演变为“下不为例”,从“形成惯例”到变成“典型案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要谨防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做到不该办的坚决不办、不该收的坚决不收,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筑牢思想防线,从而做到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

从“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谷文昌“不沾公家一寸木材”到廖俊波追至电梯口退回海产品……点点滴滴,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了党员干部的作风与操守。在我们党的历史中,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始终将纪律规矩刻印在心,从小事小节守起严起。我们党提倡锤炼党性修养、强化作风纪律,目的就是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查找党性党风党纪上的差距不足,自觉纠正和克服各种思想偏差,以坚强党性涵养优良作风。要控制好自身欲望,在独处时、细微处下功夫,在任何时候都坚守住底线,方能实现“虽小事不能启其端”,在一点一滴中真正完善自我。

新时代新征程,愈是闯关夺隘,愈要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各种不正之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作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持续强化作风建设,从小节处守住底线,从小事中锤炼作风,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做到真抓实干、勇挑重担、锐意进取。(王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端倪,后面一般都有更严重的问题,‘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很多领导干部一开始都是打擦边球,破坏八项规定,最终演变为大问题。”语重心长的话语告诫我们,面对风腐交织的严重危害,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当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从细微之处做起,治疾患于“未”、断诱惑于“小”、拒贪腐于“始”,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方能在处事中守住清正廉洁之本。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小事小节上不检点,看似是小问题,却极易成为贪腐的导火索。一些违纪问题表面看起来是享乐奢靡之风,但一旦往深里查、细里究,就会发现掩藏在背后的请托办事、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因此,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虽然在表现形式、危害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同根同源、互为表里,“四风”问题是腐败滋生的温床,腐败催生助长“四风”问题。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必须坚持风腐同查同治,贯通推进整饬作风、惩治腐败,才能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一些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正是从接受一盒茶叶、一张购物卡、一顿饭局开始,逐渐滑向腐败深渊。从“首次破例”演变为“下不为例”,从“形成惯例”到变成“典型案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要谨防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做到不该办的坚决不办、不该收的坚决不收,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筑牢思想防线,从而做到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

从“不拿群众一个红薯”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从谷文昌“不沾公家一寸木材”到廖俊波追至电梯口退回海产品……点点滴滴,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了党员干部的作风与操守。在我们党的历史中,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始终将纪律规矩刻印在心,从小事小节守起严起。我们党提倡锤炼党性修养、强化作风纪律,目的就是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查找党性党风党纪上的差距不足,自觉纠正和克服各种思想偏差,以坚强党性涵养优良作风。要控制好自身欲望,在独处时、细微处下功夫,在任何时候都坚守住底线,方能实现“虽小事不能启其端”,在一点一滴中真正完善自我。

新时代新征程,愈是闯关夺隘,愈要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刹各种不正之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作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要持续强化作风建设,从小节处守住底线,从小事中锤炼作风,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做到真抓实干、勇挑重担、锐意进取。(王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要把正风肃纪反腐贯穿权力运行全过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良好发展环境。”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的重要要求,为新起点上纵深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从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腐败问题与权力运行的本质联系,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如果权力没有约束,结果必然是这样”,强调“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出轨、越轨,许多腐败问题都与权力配置不科学、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有关”,并有针对性地要求“反腐败必须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这次又鲜明提出“把正风肃纪反腐贯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权力治理与腐败防治的内在逻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力运行与监督的思想,为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提供了坚实支撑,有力指引全党持续深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

正风肃纪反腐是规范权力运行的有效途径。通过惩治滥用权力行为来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是正风肃纪反腐的重要功能。正风肃纪反腐的过程,也是规范权力行为、纠偏补正的过程。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十余年如一日正风肃纪反腐,在持续强化监督执纪、及时发现和查处党风党纪方面问题的同时,不断强化监察执法,及时发现和查处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全党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对权力配置、运行的规范和监督”作出部署,要乘势而上、接续发力,盯紧权力运行各环节,抓住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进一步从严监督执纪执法,推动正风肃纪反腐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坚决杜绝权力任性、用权失范,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强调“把正风肃纪反腐贯穿权力运行全过程”,并不是要桎梏权力运行、把党员干部管死,而是要通过全过程正风肃纪反腐防止权力跑偏、越轨,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促使其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污染政治生态、损害公平正义、破坏营商环境、扰乱经济秩序。只有坚决割除这个毒瘤,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干净干事、大胆干事,使各类经营主体安心创业。要深刻领会“把正风肃纪反腐贯穿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实践要求,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持续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实事求是、毋枉毋纵,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引导推动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勤奋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

领导干部身处权力运行的关键节点,具体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各种权力,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正风肃纪反腐的标尺是党纪国法,遵纪守法是党员干部履职行权的基本前提。新征程上,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始终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确保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李玉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有的人走错厕所,有的人踌躇不敢进……不少人在网上吐槽如今公共卫生间的标识设计越来越“离谱”,甚至调侃“没文化都没办法上厕所”。近日,有媒体对公厕标识进行了调查,抽象化依然普遍存在。

将标识作为品牌表达本无可厚非,景区的地域元素、商场的潮流符号,能让标识摆脱刻板,提升空间体验。但有些设计者陷入“形式大于功能”的误区,牺牲标识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反而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奇葩标识来充当时尚,让使用者需额外花费时间解读,既造成尴尬,也背离了公共卫生间作为公共场所的本质。

公共场所的标识,核心价值在于服务公众,唯有恪守“公共性”,才能真正带来便利、满足群众需求。

关于公共空间标识,我国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中早已明确推荐标准,即便不完全照搬推荐图形,也应守住“一眼看懂一秒识别”的底线,不能让个性化凌驾于公共需求之上。

标识虽小,却关乎公共服务的温度。理想的公共设计应该是既有美感又能迅速传达清晰信息,唯有以直观、实用为核心,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才能让公共标识成为服务群众的“桥梁”,让每个使用者都能在公共空间中感受到便捷与尊重。(周晓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为规范大型网络平台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护个人信息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网信办联合公安部起草了《大型网络平台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引发广泛关注。

个人信息是公民的重要权益之一,它涵盖了从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到行踪轨迹、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一旦泄露,小则被垃圾短信、电话频繁骚扰,大则遭受财产损失、人身安全威胁。在数字时代,上社交网站、追剧、打车、点餐、看病、玩游戏、买票都离不开实名认证。手指一点“同意授权”,个人信息就被平台掌控。近年来,网络平台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

本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正从原则性规定走向具体可操作的权益实现路径。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是对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现有法律法规的有力补充与细化。它明确了平台的主体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并公开负责人联系方式,避免了用户权益受损害时“投诉无门”。从社会层面而言,它向公众传递积极信号:国家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平台也将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字经济活动,为其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整个社会在数字化进程中稳健前行。

数据不是平台的私有财产,而是用户的数字身份。保护个人信息合法权益,就是守护公民数字生活的“生命线”,捍卫人的尊严。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听取社会呼声,未来还需通过细化配套措施,让法律“长出牙齿”,促使权益稳稳地从纸面落到现实。当每个大型网络平台都有明确的“权益守护人”,每一个诉求的“表达路径”都畅通、便捷、有效,万千用户才能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真正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莫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当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院线热映的电影到刷屏的短视频,丰富的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了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更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但繁荣的景象背后,也存在需要警惕的浮躁风气:部分创作者片面强调产品思维,眼里只盯着市场效益,而将文化作品、文化产品应有的思想价值与艺术内核抛诸脑后。如何把握文化创作的特殊性,实现价值与市场的双赢,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作品和产品,有联系,有区别。有人狭隘地把产品思维理解为“迎合”,侧重情绪刺激,怎么抓人眼球、让用户买单就怎么来。比如有些网红歌曲,堆砌网络热词,传唱度很高,却抵达不了内心;有些职场短剧,刻意制造“爽感”和反转,却完全脱离现实。这种以“迎合”为核心的产品,就像速食快餐,色味浓烈却缺乏营养,在新的流量浪潮袭来时,便会迅速被淹没遗忘。

作品思维更侧重“引领”。创作者用深刻的思想性构建作品穿透力,用扎实的艺术性形成作品感染力,让受众在共情之余,更能获得认知提升与精神滋养。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之初,无人预料它会成为青年群体追捧的爆款。但它用真实的历史细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导年轻人主动了解历史、铭记先烈。这就是作品的力量。

强调作品逻辑,是不是意味着否定产品逻辑?当然不是。事实上,作品和产品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双向奔赴的。一方面,好产品首先应是好作品。真正有思想、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或许不会像流量产品那样一夜爆红,但会凭借过硬的品质形成持久的口碑效应,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好作品也需要借助产品思维实现传播价值。正能量只有形成大流量,才能拥有更广的到达率与更强的影响力。好作品不应“藏在深闺”,而是要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用共情共鸣的表达强化互动交流,以贴近大众的传播方式收获关注。

让文化创作既走得远又走得稳,需要守住内容为王的底线,实现作品与产品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首先要扎根时代土壤,贴近群众生活。文化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土壤,创作者要走进生活、了解群众,让作品、产品承载生活的温度与时代的印记,这样才能引发深层共鸣。其次要坚守匠心,打磨品质。要精益求精,拒绝粗制滥造,用扎实的功底打造经得起推敲的作品、产品。同时,要创新表达,跟上时代步伐。传统的思想价值需要新颖的传播方式,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载体,让好内容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增强作品、产品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是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锚定“好产品首先应是好作品”的准则,把作品意识深植于心,让价值表达与情绪传递同频共振,必能创作出更多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好作品、好产品,为时代留下更多经得起检验的文化印记。(蔡晓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来,“包挂热”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持续升温。社交平台上,有关“包挂”“包搭子”等相关话题的浏览量超过亿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一家电商平台的毛绒包挂销量同比增长164%,泡泡玛特毛绒包挂收入激增1276.2%。(据央视新闻11月22日报道)

“包挂热”的走红,本质是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与社交诉求。随着背包摇曳的时髦小物,已经超越配饰意义,成为传递个性与审美、承载情绪和理念的“移动展示架”。购于成都的熊猫挂件记录一段美好旅途,动画角色包挂浓缩一句句精彩台词,同款系列包挂彰显共同兴趣……小包挂是缓解焦虑、自我激励的“包搭子”,也是以可视化标签打破陌生人隔阂的社交“通行证”。

小包挂折射消费新潮流,小体积里蕴含着巨大的消费能量。当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方寸包挂,小物件便成了“行走的地域名片”,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的方式融入生活:以上海武康大楼为原型的“武康康”、以云冈石窟造像为灵感打造的“佛小伴”、结合武汉方言和“吴越争霸”历史元素的“蒜鸟”,这些爆款文创产品既收获了亮眼销量和市场认可,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传递。

热潮之下,小包挂正培育出从IP授权、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渠道分销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一部动画电影刚在影院掀起热潮,相关包挂周边便迅速从生产线抵达销售端。供给端紧跟消费需求变革,以快速响应能力精准对接年轻人的个性化诉求,这种高效的供需联动,既让消费需求得到及时满足,更让文创产业找到了精准发力的方向,为市场注入了持续动能。

一枚小包挂,承载着消费者的个性与情感,串联起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当传统文化持续为产品赋能,当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这股“小而美”的消费潮流,必将为文创产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让文化在日常烟火中生生不息。(王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汾河潋滟,西山如黛。红色车道上,骑行者身影翩然而过,动静之间,绘就一幅城、水、山相依的鲜活画卷。今年10月,太原环西山—汾河“骑行+”项目入选国家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标志着太原在文体旅融合发展中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上榜项目中唯一明确以“骑行+”为定位的项目,太原环西山—汾河“骑行+”项目依托“一轴”引领——汾河沿线城市休闲滨河自行车道,“一环”贯通——东西山旅游公路,以及“多场地”支撑——多个山地自行车、越野自行车等专业运动场地,构建起“滨河串联、环山成网”的格局,其路线涵盖百余处文旅资源,正逐步成为太原一张亮眼的旅游新名片。

该项目的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串联山水、融汇古今的资源禀赋,更在于“骑行+”模式独特的发展张力。“骑行+”,加出的不仅是文体旅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更是城市空间重构、消费业态拓展、生活品质提升的时代趋势。

“骑行+”加出消费增长新动能。作为兼具社群属性与传播效应的运动方式,骑行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骑行人口较上年增长近30%,自行车行业营业收入约3075亿元。在太原,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24年带动文旅消费超8000万元,本地骑行装备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从赛事运营到装备消费,从文旅融合到服务配套,“骑行+”的消费链条逐渐延伸、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

“骑行+”加出城市空间新体验。骑行的魅力,不只在速度与风景,也在城市空间的优化利用。深圳在道路、铁路、河流等断点处架设天桥、下穿通道,提升骑行路网的连续性;成都打造空中骑行环廊,配备推车坡道与专用电梯,拓展出立体化的骑行维度。这些探索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太原优化环西山—汾河骑行空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面对不断升温的“骑行热”,如何进一步释放“骑行+”潜力?关键在于存量品质的优化与增量空间的拓展。

存量方面,要提升骑行的舒适度与便利性。可依托“出发营地”等枢纽节点,完善骑行驿站、应急救援、抬升助力装置等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咨询、装备租赁、安全教育等服务。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开发电子骑行地图,构建便捷、智慧的骑行支持网络。

增量方面,要推动“骑行+”向更多场景渗透、与更多资源融合。就太原而言,围绕晋祠、天龙山等文化地标打造主题线路,使传统景区从“途经点”转化为“文化驻足点”。可探索“骑行+景区联票”“骑行+低空旅游”等创新模式,深化“骑行+文旅”“骑行+康养”业态融合,提升沿线区域的综合运营能力。鼓励建设骑行友好型商业街区,拓展“骑行+消费”新场景。

车轮滚滚向前,承载的不仅是全民健身的热情,更是城市向新、生活向上的时代风景。“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以此次入选国家级建设地区为契机,太原有条件、有潜力将“骑行+”打造成为彰显城市气质、富有时代特征的亮丽名片,走出一条以体育为牵引、以融合为路径、以品质生活为落脚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胡颖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一重要论断的核心在于正本清源,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回归价值创造的本源,有效防范经济脱实向虚。

现实中,因投资回报率差异,部分社会资本乃至产业资本过度流向虚拟经济,热衷于“以钱生钱”,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积聚。反过来,制造业等实体部门则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困境。这种资源错配不仅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带来产业“空心化”隐忧,还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十五五”时期,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营商环境优化、金融服务赋能,推动最优资源、最优政策、最大精力向实体经济汇聚,确保实体经济根基稳固、生机勃勃、行稳致远。

比如,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新引擎。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氛围营造,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要聚焦战略性实体经济领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研发投入,聚力攻克“卡脖子”难题。

又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生产流程再造、资源精准配置与供应链高效协同。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相结合,夯实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如,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激发资源回流实体经济新动能。着力扭转要素资源脱实向虚的倾向,引导金融资源从过度集聚的虚拟经济领域转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实体经济领域。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切实降低融资成本,让各类要素配置到最具活力的实体经济中,为其注入发展新动力。

(王永章,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查看全部
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近日公布,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金发科技首席科学家黄险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民营企业工程师单届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中国工程院“民企院士”达9位。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学术称号,代表着党和国家对科研人才及其贡献的高度认可,于科研界具有风向标意义。《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提出,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8个专项名额,而从最终增选名单看,名额并未用完。从过程看,此次院士增选纪律格外严肃,推行“静默期”、外部同行专家评审等刚性制度,评价导向也摒弃“以帽取人”“四唯”倾向。可见,优化科研人才队伍结构,形成活力迸发、多元发展新气象,要有敢于做“减法”的勇气,既应坚持“宁缺毋滥”的评选原则,也得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院士称号的价值。

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之下,引导民营企业培养更多院士,也传递出将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的“加法”导向。过去,院士评选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为主导,民营企业入选案例屈指可数。而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七成技术创新成果,许多民营企业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度参与产业链与创新链。如吴凯深耕高性能动力电池技术,廉玉波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整车研发工作,黄险波深耕车用材料高性能化、电子材料安全环保化、生物降解地膜材料规模化、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化。这些民企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领域皆与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完全符合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彰显了国家对于民企科技人才的尊重与关注。

下好科研这盘棋,不能光靠公立科研机构。做好“加减法”,向活跃在民营企业中的实干型技术人才敞开大门,鼓励民营企业的技术专家公平竞逐其应享有的最高荣誉,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边界趋于模糊的必然,也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应然。2030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战略导向更清晰、评价体系更科学、人才结构更优化、学术环境更纯净的科研生态。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每位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势必要将“破壁”进行到底。(苏群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