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cmfrjtly

《班组天地》杂志阅读感言征稿启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5-9 20:27:37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08楼263264于2015-05-07 20:41发表的  :
                                                     这是不是错误呢
       前几日刚刚收到了《班组天地》2015年第3期杂志,自己认真的读了一遍,今日不经意间自己发现在《振超通道》栏目刊登的稿件《给艰苦岗位的工人增加补贴》一文的上面小栏目说明中却写的是《回家买票难问题》。自己将振超通道里面的文章都仔细的看了一遍,却没有发现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买票难的,在这里想指出一下,这是不是错误呢?如果是希望杂志在印刷时要认真校对一下,防止出现错误,同时祝愿《班组天地》杂志越办越好,愿《班组天地》象白玉一样无暇,因为它在我们班组员工的心中是一本完美的、屈指可数的读物。


您反馈的信息,我们非常重视,并及时转达给了相应的编务工作者核查和回复。感谢您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7 08:25:3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17 10:52:46 | 查看全部
我给《班组天地》的一点建议

        一些报刊或杂志都会给第一次刊稿的作者赠报赠刊,除了给作者一个惊喜,同时也让作者体会到自己付出后收获的喜悦与快乐,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笔者认为《班组天地》杂志也可以学习一下,《工人日报》单位里每年都订,职工比较熟悉它,而作为班组话题方面的《班组天地》杂志在基层职工那里还很陌生,向领导推荐也因为没有“实物”而受阻。虽然赠刊这样做会让费用增加,出现这一不利因素,但总的来说应该还是利大于弊。给第一次刊稿的作者寄上一期《班组天地》,其实也是一种广告宣传,对于增加订阅会有所帮助,要知道“好酒也怕巷子深”。希望加大《班组天地》杂志的宣传力度,通过赠刊提高《班组天地》杂志的知名度,让它成为职工真正喜欢的优秀刊物。

                 赵明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6:07:24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12楼羊君于2015-05-17 10:52发表的  :
我给《班组天地》的一点建议

        一些报刊或杂志都会给第一次刊稿的作者赠报赠刊,除了给作者一个惊喜,同时也让作者体会到自己付出后收获的喜悦与快乐,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笔者认为《班组天地》杂志也可以学习一下,《工人日报》单位里每年都订,职工比较熟悉它,而作为班组话题方面的《班组天地》杂志在基层职工那里还很陌生,向领导推荐也因为没有“实物”而受阻。虽然赠刊这样做会让费用增加,出现这一不利因素,但总的来说应该还是利大于弊。给第一次刊稿的作者寄上一期《班组天地》,其实也是一种广告宣传,对于增加订阅会有所帮助,要知道“好酒也怕巷子深”。希望加大《班组天地》杂志的宣传力度,通过赠刊提高《班组天地》杂志的知名度,让它成为职工真正喜欢的优秀刊物。

.......


建议你单位订阅。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 13:33:27 | 查看全部
好的,我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3 11:02:27 | 查看全部
重新理解“劳动者”这三个字
——读《班组天地》第五期卷首语有感

      一个普通民警的离去引来无数学生和家长自发为他送行,这样的场面真实感人,让人为之动容。这也说明了不管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只要为人民办了好事、实事,人民就不会忘记你的。
     人们常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建国初期是这样的,掏粪工时传祥被国家领导人接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个体工商经营者逐渐富了起来,公务员有“铁饭碗”又“旱涝保收”,工人阶级被看成最差的选项了。他(她)们无权无势,工资低不说还随时面临着下岗、企业倒闭、破产的噩运。
      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什么时候也离不开产业工人的辛勤付出。随着国家对产业工人的重视,从《大国工匠》到国家最高规格的表彰大会,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隔36年再次最高规格表彰劳模让人欢心鼓舞。2064人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904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企业工人干好了一样大有可为。
      每一个劳模干的工作可能不同,但工作时的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一样的。也让我从中体会到别具一格的魅力,那就是从单调、沉闷、枯燥的工作中,领略出专业的学问,甚至唯美,书写着爱岗敬业的真谛。
      就如我在《辛勤工作  幸福生活》写的那样:如果说生活如歌,那工作便如谱曲,奏曲伴歌,方能体会歌之动听;如果生活如文,工作就如填韵,谐韵作文,方能体会文之乐趣。工作是行动,生活是行走,生活与工作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不妨让心灵在工作中尽情洗礼。总之,把“中国梦”变为现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我们勤奋工作、实干兴邦,在扎实工作与奋斗中逐步实现。这也是对“劳动者”最好的诠释!

赵明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7 15:26:09 | 查看全部
希望《班组天地》杂志开设《班组管理大家谈》栏目
  《班组天地》杂志是一本为班组服务的好杂志,是班组员工的良师益友。班组长们、广大员工们通过对《班组天地》杂志的阅读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都有许多想法和建议想说,还有许多好的管理想法想通过《班组天地》杂志讲一讲。因此希望《班组天地》杂志开设《班组管理大家谈》栏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7 16:45:17 | 查看全部
今天我拜读了夏老师的卷首语,对文章观点:能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值得敬佩的,也是光荣的,我表示赞同。特别是那句“一个不断制造废品的人,越勤奋,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相信这句话在我们工作的周边是会找到很多的答案的。比如说:一个工作不动脑的人、或没有掌握一门专业(岗位)技能的人,或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或不注重学习的人,你说他能做好工作吗?他拿什么保证工作质量呢?连工作质量都无法保证,他的劳动算得上光荣吗?反之由于他的劳动无法保证质量,确造成了浪费,给企业造成了损失,这种劳动算光荣吗?
当然,劳动创造价值有大小,并不说创造价值小的劳动,就不光荣。但是评价当今劳动是否光荣,不是看你流了多少汗,表面看来多么肯干,多么勤奋,要看你工作的最终结果如何。比如说:一个企业里的一名设备操作工人,你说他创造的价值如何?也许一时看不出他创造了多少价值,但是只要他按他所在岗位技术要求和职责做好并胜任本职工作,他所创造的价值就在他所在企业创造价值里面,有他的一份功劳。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胜任”二字,如果他不具备做好他所操作的设备的技术能力,他不可能操作好设备,就会老出故障,影响生产,并消弱企业整体创造的价值,如果企业这样的人多了,不亏才是怪事呢?有的人为了掩盖他的无效劳动,总是强调许多客观理由,所以才造成了许许多多企业财富或国家财产的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8 05:43:03 | 查看全部
班组天地:并肩作战的“战友”

班组天地:并肩作战的“战友”

      认识中企职工互动平台有几年时间,但是认识《班组天地》杂志却是今年,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这么好的一本杂志却相见已晚。但是为时还不晚,一见到这本沉甸甸的杂志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来,总是能感受到飘着书墨之香的字里行间,无不隐现着身边班组员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令人割舍不断。
      每次看到这本杂志的时候,总是喜欢翻开这里的首页,看看夏老师的卷首语,然后掩卷沉思,再继续深入。感受最深的是,每本杂志的卷首语都能准确的契合时代背景这个大主题,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在内容上的分布上十分丰富,从振超通道到经验展示,从班组管理到职工声音,从独家视线到热点人物,从观察思考到观点擂台等等,每个版块的文章都很精致,也非常接地气,总能让阅读者能在其中寻找身边的影子。整个杂志的谋篇布局在一大一小、一深一浅、一张一驰中完美的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教人深省、发人深思。
      对平台了解了几个月之后,我是在今年开春正式向杂志投稿的,自认为在企业报做编辑多年,要想通过这里的审稿也不是一件难事,但是想法恰恰相反,一连串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在随后的与编辑老师交流中被发现和修改。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新闻稿件的时间要素。我知道在消息写作中时间要素很重要,但是还没有想到在事件和人物通讯中,时间要素也同样不可或缺。与老师的交流让我茅塞顿开,无论是哪一种新闻题材,抓住新闻由头及其发生的时间,新闻稿件就生动许多,也基本成功了一半。原来,这里也是新闻写作的藏龙卧虎之地,这让我对平台以及班组天地杂志的兴趣陡增。
      今年,我为公司的基层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杂志,他们都非常喜欢阅读。公司提升车间一位通讯员开玩笑的说,把报刊杂志比喻成市场出售的肉类的话,那么《班组天地》是纯粹的一块“瘦肉”,十分适合我的胃口。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也道出了通讯员对杂志的喜爱程度。当我每每收到这份精美的杂志之时,我都要提醒通讯员,认真看看某某文章,以后你们车间的新闻稿件,也能不能像这样写呢?无疑,这本杂志对他们的影响是较大的,通讯员们的来稿质量明显提升,一些通讯员还在班组天地杂志发表了文章,这更加增添了他们对新闻写作的兴趣。
     从无意的认识到深入的了解,中企职工互动平台和《班组天地》杂志已经成为了我工作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在我的案头已经放着厚厚一摞《班组天地》杂志,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阻力的时候,我都要随手拿出一本,小心的翻开他、细细的品读他,从中汲取营养,收获灵感,释放压力。俨然,他就像是和我在工作中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了。愿我的这位“战友”一路走好。(黄国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8 05:43:27 | 查看全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