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挽留青工人才亟待企业制度革新
11月11日的中国青年报刊文,对当今技工尤其是青年技工的工资状况进行了报道。其中第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工具钳工类第一名、20岁出头的张文良在第九届“振兴杯”决赛期间的一席话道出了不少技术工人的心声。张文良说:“拿了‘振兴杯’冠军后跳槽去了一家国企,工资还是2000多元。”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发现,时下收入低、待遇差、任务重已逐渐和青年技术工人的生存状态画上了等号。在“振兴杯”决赛举办期间,记者进一步向参加这一国家最高等级青年职业技能比赛的247名选手中的50位选手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78%的受访青年技术工人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薪资不成正比。98%受访青工表示身边有同事因薪资过低而跳槽!
一边是企业努力培养青年人才;一边是青工人才奋力跳出原有企业。让本应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企以人兴、人以企荣”的良性发展局面变的虎头蛇尾。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就是企业分配制度失衡,用人机制僵化等原因所导致。
不可否认,企业培养一名青年技术人才不容易,从青工入企的第一天就拟定培养计划,期间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期待有一天能够多出几名青年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贡献才智。但现实情况是,一旦青工通过培养成长成才后,却并没有很好的使用,理所当然的认为企业培养了你,薪资加不加、岗位提不提你都应该好好干,不知不觉走向了一条重培养、轻使用的青工人才管理不归路。
殊不知,在当前这个物价高、房价高的社会大环境下,青工的生活主要来源于薪酬。有些人可能认为他们跳槽去追求更高的薪资太物质、太名利。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就拿文中张文良而言,一个月2000元,听着好像不少,但抛去每月煤水电气、柴米油盐等开销后,所剩的又有多少呢!如果再加上还房贷、敬老人、育妻儿等问题,那他的基本生活能否保障都成问题,生活都不能有效保障,奉献、贡献和敬业谈起来又有什么意义?
应该说,青工学技练技强技的目的,无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通过自身努力并获得成功后,仍长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肯定的话,时间一久,思想必定有想法、心理必定有落差,甚至会怀疑自身在企业存在的价值。此时,若恰巧遇到一个能够欣赏自己、重用自己的企业和部门,谁又会傻到困守孤城、画地为牢的地步。
实际上,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青工人才难留,其他如销售、服务、制造等行业的青工人才也同样有跳槽现象。如果能够认真分析、仔细推敲的话,不难发现,在这些企业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思想僵化、套路老化,不是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而是更多的看资历、论资格,讲背景、拼关系。这也导致一些青工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进而在付出多、薪酬少、发展难的困境下,不堪负重的另择他木。这其实也是大多数青工的一种无奈之举。
其实,青年人才的频频跳槽现象,对企业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惊醒。起码暴漏了一些企业在青年人才管理上确实存在问题,如果这些企业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顺势而为的用问题去破题,进一步推进青工人才制度革新,完善选人用人、薪酬分配机制,让干与不干不一样、付出多与付出少有区别的话,那么未尝不能把危机变为转机。
实践不止一次证明,青工人才兴则企业发展兴,青工人才衰则企业发展衰。企业惟有把青工人才的事情办好,培育青工人才、发展青工人才,重用青工人才,才能挽留青工人才,进而才能逐步实现“人才兴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