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4:13 | 查看全部
九句真话和一句谎言时间:2014-11-12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被朋友拉去听一个关于养生的讲座。主讲人有一串很长的名头,在圈内有不小的影响力。
  
  说实话,我是带着抵触情绪来听的。对类似的讲座,我一向没有好感,认为不过是一种推销术,讲来讲去,其最终目的,无非要推销某个理念,或者某种产品。
  
  这次,听着听着,却入了迷。不得不承认,主讲人讲的都是养生常识,以及容易让人混淆的误区。比如,一段时间十分流行的一个养生之道,每天喝8杯水保健康。主讲人言辞恳切而又尖锐地指出:每个人所需要的水分其实并不一样,喝多了不但无益健康,还会造成肾脏的负担。
  
  对诸如此类的养生误区,主讲人一一剖析,言之凿凿,发自肺腑,听讲的众生,不时发出感叹之声。看得出,大家显然都被错误的养生之道贻害已久,所幸今天遇到了真正的养生大师,讲的句句是实话,字字乃真言,没有虚夸,没有谎言,坦诚而真切。于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然后,主讲人忽然话锋一转,拿出了讲台下的某个产品,开始介绍起特殊的功能。
  
  我猛然惊醒:这才是她要讲的正题啊。而前面所讲的所有的真话、实话,只是一个又一个铺垫。
  
  那场讲座的尾声,是很多人甘愿掏腰包,纷纷抢购其带来的某养生产品。
  
  和朋友探讨主讲人的手腕,很简单,前面讲了九句真话,就为了最后一句谎言。而因为有了九句真话的铺垫,使最后一句谎言,看起来像真话一样诚恳可信。于是,众人被迷惑了,一切水到渠成。
  
  一个谎话连篇的人,很容易就被人识破、戳穿,换句话说,没人会信任一个满口谎言的人。但如果九句真话里,只掺杂了一句谎言呢?情形恐怕就完全不同了,人们很容易在前面真话的诱导下,放松了警惕,而将那句谎言也奉为真话。
  
  看过很多科幻电影,为什么明知是科幻片,很多人看着看着,却信以为真?道理很简单,科幻片的基底,是建立在众多早被验证了的科普知识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常识之上的。前不久看过一部科幻大片《盗梦空间》,故事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我们知道,梦是虚幻的,那么,梦境可以被入侵窃取吗?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告诉了我们很多“常识”:比如它明确地告诉你,梦是非现实存在的;梦里的5分钟,相当于现实中的1小时。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催眠师很难让被催眠者做出违反他们自身意愿的举动,基于这个科学依据,电影中将思想植入设定为最困难的境界,使人相信它的科学合理性,而不是胡编乱造的无厘头……在合理的“常识”掩护下,盗梦变得似乎不再是空穴来风,而成为一种可能。现实和虚幻,相互交融。
  
  有个同事,自诩从来不讲假话,在我们平素与他的交往中,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的实诚,为他赢得了信任和尊重。一次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牌,他的妻子忽然打来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他平静地回答:“在和领导谈工作。”他的妻子相信了。我们都错愕不已,这本是一个无伤大雅的谎言,但这句小小的谎言却让我们对他重新认识,他真的如他所言,从没有对我们说过谎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识破?
  
  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从来不说谎的人,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说了九句真话,却有一句是假话。一种可能是,他无意间不慎冒出了一句谎言;还有一种可能是,他讲了九句真话,目的就只为了让你相信最后那句谎言。被九句真话层层包裹的那句谎言,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听起来比真话更像真话。我们要小心谎言,尤其要警惕真话掩盖下的那句谎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4:38 | 查看全部
大师客满时间:2014-11-10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通常,观察一个人的格局与气度,除了验其事功、访其德操,最好再听一听他怎么看待自己以及如何面对别人对他的批评。
  
  在台湾,愈来愈热闹的是,“大师”与“天王”的出现不逊于雨后春笋。类似黄袍加身般的尊荣,似乎在各领域林立的山头上不时登基。于是,我们的确拥有了很多“大师”:建筑界大师、电影界大师、文学界大师、科学界大师……当然,还有气功、命理、塑身大师。
  
  媒体与行销企划人员必须负点责任,为了达到耸动效果,不惜挑出字典中最具权威含义的那一批文字,诸如:“五百年来第一人”“气势磅礴,震古烁今”“旷世手笔,鬼斧神工”“大师风范,扭转乾坤”“×学权威、万众瞩目”……接着是“天王巨星”“新世纪接班人”“不世出之天才”,最后在键盘上敲下两个字——大师。这真是另一种“营造业”。
  
  本来,都是文字游戏,但玩多了有副作用。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当事人也觉得自己愈来愈像领一代风骚的“大师”了。
  
  如果一个社会“大师”林立,那这个社会大概就神志不清了。如果一个人陷于“大师”的魔网,就等于按下了自毁之键吧。
  
  人,若常常想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说不定能在无边无际的时间瀚海中看到数不清的人世残骸,从而谦逊、悲怀起来。一个人的黄金光阴不过数十载,若有几斤几两才华禀赋,也是社会积谷存粮把他培养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看,储存在每个人身上的知识才赋皆是公共财产,怀藏者需在生命结束之前回馈出来,才算有情有义。功名利禄,只是意外的犒赏,本不是志士的终极关怀。
  
  也许,能人志士辈出比镁光灯下的一排大师,更能显示社会的气象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4:48 | 查看全部
一种错觉时间:2014-11-10 作者:未详 点击:223次   认为青春是快乐的,这是一种错觉,是那些失去了青春的人的一种错觉。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他们脑子里充斥着被灌输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每次与现实接触时,都会碰得头破血流。似乎,他们是某种阴谋的牺牲者:那些他们所读过的精挑细选的书,那些长辈们谈起的因遗忘而蒙上玫瑰色薄雾的往事,都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不真实的生活。
  
  他们必须自己发现,所有他们读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是谎言、谎言、谎言。每一次这样的发现,都像是有一根钉子钉入他们的身体,那被束缚在生活的十字架上的身体。可奇怪的是,每个曾经被这种错觉折磨过的人,轮到他们时,总会有一种不可控制的力量,让他们不自觉地为别人增添这种错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5:01 | 查看全部
“耍熊”的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长”时间:2014-11-11 作者:未详 点击:90次   “耍熊”本是长辈对顽皮孩子的戏称。但时下,家长过分溺爱、疏于管教的“耍熊”的孩子,却让许多人头痛不已。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5817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1%的受访者感觉身边常见“耍熊”的孩子,84。9%的受访者直言,为“耍熊”的孩子而头痛过。
  
  家住天津海滨新区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她所住的单元楼里就有个“耍熊”的孩子。刘阿姨说,那孩子从小特别顽皮,各家的对联没贴几天就被他全部撕光;门口腌酸菜的缸里常有他扔的废纸;来串门时也从不问好,甚至不经允许就翻箱倒柜。时间长了,邻居们都有意躲避。“我们和他家是老邻居了,有时候聊起来会善意提一下,可他家大人很少真正严厉管教,那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李易的公司位于上海静安区,他平时坐地铁上班。“我真是烦死那些大呼小叫、不懂规矩的小孩了。”李易说,地铁上本来就人多拥挤容易心烦,但偏偏有些孩子上蹿下跳,踩座位的、“练吊环”的,这要是在家也许透着天真可爱,但在公共场合绝对是面目可憎。而孩子的家长无动于衷,甚至放纵。“我见到最夸张的,是家长帮着小孩在地铁上大小便,这种旁若无人的‘淡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难道小孩在家里也可以这样‘随便’吗?”
  
  调查中,受访者列出了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耍熊”的孩子的行为,比如“自私骄纵、不听管教”(39。6%)、“不经允许触碰私人物品”(19。9%)、“错不知错、胡搅蛮缠”(16。7%)、“不守规矩、言行不当”(12。1%)、“严肃场合大声吵闹”(8。6%)等。
  
  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成员、知名心理学家陈志林认为,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来说,对于喜欢在公共场合和别人家里“耍熊”的孩子,一种情况是在家就被众星捧月,到了社会上觉得受关注也是理所应当;还有一种是在家缺少父母的精神关爱,到了外面就希望获得大人更多注意。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长此以往,前者会让孩子变得不懂感恩,后者则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
  
  调查中,55。0%的受访者直言,每一个“耍熊”的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个“熊家长”。
  
  对此说法,陈志林也表示同意,他解释,父母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显著而直接,再好的“言传”都不如始终如一的“身教”有效,在孩子6岁以前,“榜样”的力量尤其重要。
  
  “耍熊”的孩子如何才不“耍熊”?受访者首选“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37。1%),其次是“家长要自律,注意言传身教”(18。6%)。其他还有“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18。6%)、“孩子犯错后,家长也要严厉管教”(11。7%)、“社会也应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6。2%)等。同时也有3。2%的受访者表示,应该顺其自然,孩子长大就明白了。
  
  陈志林认为,孩子的破坏和调皮行为在不波及他人的情况下可视为探索,应酌情引导,但若影响了周围人,就要施行一定的惩罚教育。但在惩罚之前,最好要和孩子平等沟通,不能不问缘由就责骂。“我以前碰到过一个孩子往学校楼下扔砖头,校长很气愤地交给我,我在和他对话中了解到,他在扔之前确认过楼下没人,而他扔的目的是想搞清砖头下落的效果,并非恶作剧。因此,我并未严厉批评孩子的过错,而是指出不守公共秩序的过失,告知可能伤及同学的后果,让他引以为戒。”
  
  “对于‘耍熊’的孩子,父母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学会培养和引导。”陈志林建议,孩子也是有思维和意识的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将孩子看做附属工具,既是给予孩子尊重,也会让他感到被重视。事实上,孩子每次的出格行为,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沟通机会。家长只有合理修剪才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5:17 | 查看全部
溺爱是孩子的灾难时间:2014-11-11 作者:未详 点击:68次   女童不过三岁,穿一件浅粉红色的公主裙,被父亲高高地扛在肩上。
  
  海洋公园的白鲸馆里,驯兽师正在指引白鲸表演跳舞。人流如花瓣一般,在水池周围围了一圈又一圈。没有站进内层的,就把孩子扛在肩上,远远地站在外面,只要孩子能看到就行了。
  
  男人来得较晚,从我的身边奋力挤过,像一个奋勇向前的饺子。那样人声鼎沸的时刻,人们表达不满的方式,唯有眼神,不过,看到他肩上的孩子,眼神里已多了一层温柔。
  
  女童手里拿了一支泡泡枪。泡泡枪几乎是来海洋馆游玩的孩子们的标配,女孩是粉红色的人鱼公主,男孩是蓝色的小海豚。只是,大多数孩子都只是将它拿在手里,或者在露天的地方玩。女童却不断地按着泡泡枪的发射机关,泡泡一片一片地涌出来,涌到了她前排游客的头上,飘到了她左边游客的脸上。
  
  一支新泡泡枪,不舍得藏着掖着,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吧。那些没有在这里玩泡泡枪的孩子,是被父母告知,这样的地方不宜玩泡泡枪,因为泡泡是碱性液体,那些皮肤与头发中彩的人,会感觉不舒服。或者如果他们的孩子太过顽劣,至少可以编一个童话故事,告诉他们,白鲸不喜欢泡泡,看到它就不会再跳舞了。孩子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生物,世上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方法不对或根本不想办法的父母。
  
  那位父亲与旁边站立着的母亲,却似乎完全没有发现女儿制造出来的泡泡已经给旁人带来了不快。泡泡继续大量涌出来,方圆十平方米内的游客都不得不边看白鲸,边扇动右手,赶走这些不速之客。
  
  向这一家三口行注目礼的人越来越多,女童显得非常得意。当孩子无法从父母处获得正确的信息,便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果然,她压低了泡泡枪的枪口,向距离她最近的一位女士的脸开火了。女士惊叫,忽然被一串泡泡封住了口鼻的感觉,我猜并不比被高压水枪爆头舒服太多。
  
  同行的人掏出纸巾为她擦脸,“人这么多,要玩出去玩嘛。”女士小声说,显然,这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周围的气氛有些压抑,大家都在期待那对年轻的父母能够就此事说点什么,即使不道歉,至少应该阻止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令人吃惊的是,那对父母什么也没说,甚至依然盯着跳舞的白鲸,连目光都没有转换一次。
  
  泡泡继续在白鲸馆上空飘移。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与女童以及她的父母保持距离。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刚进来,并不明白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兴冲冲地挤进了刚让出来的空当。
  
  “啊!”很快,她便有了与之前那位女士同样的遭遇,甚至更惨。女童用泡泡枪直接对准了她的眼睛,她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线与睫毛膏迅速化开。
  
  “谁家孩子,有娘生没娘教吗?”女孩一天的好心情大约都被毁了,她怒气冲冲地质问,试图盯着肇事者,可因为太不舒服,她不得不很快地又开始揉眼睛。女童的父母一言不发地挤出了人群,像三只吐着泡沫的横行的螃蟹,去祸害旁边海豚馆的游客去了。
  
  他们经过我的身边时,女孩原本平庸却并不算丑陋的脸,在我的眼里竟然十分狰狞,如同日系恐怖片中的怨毒的小鬼。
  
  路遇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于我们而言,不过是一次事故,过后就忘记了,而对于那个孩子来说,却可能是一生的灾难,现在她在娇惯中尝到蜜,生活终将以加倍的苦来归还于她。为人父母,最大的误会常常是自己子女的一切行为都是可爱的。在他们眼里,的确如此。
  
  然而,如果男人当了爹,女人当了妈,却依然不知道人类社会是一个紧密的整体,其中成员只有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生存,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做他们的孩子,真是前世修得不好。而最令人心痛的是,所有的孩子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
  
  女孩子可以养得像豌豆公主一样娇,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只有这样,她们长大之后,才不会过于含辛茹苦地追求一份感情,过分失去自我地对待一个男人。然而,娇气与没教养是两回事。如果一个女孩,无法明确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特别令人讨厌的,更不知道巧妙地掩饰她那不受人欢迎的一面,而是真的自认为是公主,她最终,不会变成公主,只能是公主的脾气,丫鬟的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5:43 | 查看全部
葛优:做男人可以丑可以穷但不能不诚时间:2014-11-11 作者:未详 点击:163次   他能演最好的喜剧,也能演最好的悲剧。他总是演出卑微的小人物,也演悲壮的大人物。他是葛优。冯小刚口中“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工作者,戛纳影帝,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演员并且也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关于“诚”,关于一个男人与他的半生——一个“诚”字,到底可以赋予多少层意义,多少种颜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5:53 | 查看全部
 八岁,“诚”就是诚实
  
  葛优八岁时,第一次从妈妈嘴里听到“诚”这个字。妈妈说:“孩子,人这一辈子,最要紧就是一个‘诚’字。诚就是诚实,不撒谎。咱不惹事儿,有了事儿咱也不怕事儿。你知道吗?”他赶紧点头。小时候,他很清秀,眉目疏朗,这一个点头,郑重其事。
  
  我们问现在的葛优:“你真的再也不撒谎了吗?”他照例想半天,“哼”、“嗯”了一会儿,把话琢磨透了才开口:“不能说一点儿谎都不撒,但是损人利己的谎绝不撒。有时说点瞎话,是怕伤了别人,也怕伤了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6:05 | 查看全部
十八岁,“诚”就是不糊弄
  
  早晨五点,天刚蒙蒙亮。天还很冷,一呼气就是一层白霜。十八岁的葛优从土夯实的屋子里钻出来,猪圈里的猪们听到了熟悉的动静,立刻欢蹦乱跳活跃起来。顶着露水,他先割猪草,将猪草择清,洗净,细心地淘去砂石,切得细细的,再和猪食搅拌在一起,撒料的时候绝不能把粮食洒在最表层,这样猪就会拱着吃这一层好的。
  
  葛优还站在猪圈前,眼神很温柔,像哄孩子似的和牲口们说话:“你!说你呢!让给别人吃一口怎么就不行?……你,你多吃一点儿,看你瘦的!”农民们都喜欢葛优,他们说,没见过这么疼惜牲口的年轻人。在昌平县兴寿公社香屯大队放猪已经三年了,原本瘦瘦小小的猪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油光水滑。葛优不把他们当作牲口,而是当作宠物,当作朋友。表扬他热爱劳动,葛优搔头,对这种大帽子显得不感冒。半晌了,他才慢悠悠地说:“猪不糊弄咱们,咱们也不能糊弄猪哇!”
  
  我们问现在的葛优:“你还记得要怎么放猪吗?”葛优立刻就乐了:“能!怎么不能?只要我一闭上眼,就能看见猪。放猪的最高境界就是身边无猪,心中有猪!”岂止是放猪,但是从放猪开始,葛优做的每一件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事,他心里只有三个字:不糊弄。你糊弄了什么,什么就会糊弄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6:16 | 查看全部
 二十八岁,“诚”就是坚持
  
  对葛存壮老爷子来说,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周末。儿子已经二十八岁了,高不成,低不就,在小剧团里跑着龙套。孩子的妈说也不是不对,趁年轻,学一门手艺,也算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可是怎么开口呢?一顿饭,儿子一句话都没有。看见儿子沉默的脸,他心里突然升起一股爱怜,趁着酒意,说出完全相反的意思来。“小嘎,我看了你这周排的戏了,好多了,有苗头……儿子啊!爹跟你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干演员,尤其是男演员,就是要坚持。你别有顾虑,摸爬滚打,天道酬勤,老天爷会对得起你!”二十八岁的葛优没说话,眼里浮起一层泪。
  
  我们问现在的葛优:“为什么您觉得‘诚’就是坚持?”他又先来一句:“我得想想怎么说。”下文等着呢,“其实甭管‘诚’的哪层意思,都不是一日一时的事儿,都得是长年累月的积累。我们都讲‘诚信’,‘诚’必须累积到一个程度,才成为‘信’。演戏也是一回事,你得对它诚心,还有,你得对自己诚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6:26:27 | 查看全部
 三十八岁,“诚”就是本分
  
  三十八岁的葛优,陡然尝到了成功的滋味。片约像雪花一样飞来,剧本排着队地往里塞。忙乱中他答应了电视剧《寇老西》,而这一回,他演砸了。
  
  我们问现在的葛优:“‘本分’这两个字,怎么讲?”照已经快拍完了,葛优也有点累了,滋润了几口茶,他慢慢地说:“演员要‘诚’,你得对得起观众。观众喜欢你,对你有期待,你不能把这点儿期待给砸了。绝没有什么演员,能演任何角色。演员这个行当,往好里说,是什么表演艺术家,往坏里说,就是戏子。你得牢牢的记住你的本分。你红了,要本分;不红,也要本分。一个演员的本分就是,你得演戏,演好戏,好好演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