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0:16 | 查看全部
“倪贫社”的幽默时间:2014-11-09 作者:未详 点击:137次   2014年5月,已经55岁“高龄”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倪萍重回央视,主持一档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引起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发现,如今的倪萍一改“煽情”路线,开始玩起了幽默,调侃自嘲、耍贫搞笑、插科打诨,谐趣横生,令人可亲可爱,更让人褒赞“有喜剧天才”,“可以开个‘倪贫社’”。谈到为何变得如此幽默风趣,倪萍戏谑道:“从前在电视上说的都是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哪能贫啊?现在说的是自己这点破事,可不就显得逗了!许多人断定我是个喜剧人才,妈呀,是我找不着北了还是人们打不着南了?喜剧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艺术啊,我哪弄得了?不过,现在我才算是真的自己,我生活中特别爱逗,属于特别闹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0:28 | 查看全部
 一
  
  谈到当年为何要离开央视,她对记者风趣地解释说:“当我发现上百件旗袍没有一件我能穿得上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不能继续站在这个岗位上了。特别是,左边周涛、右边董卿,央视有那么多的后起之秀,我感觉站在那儿她们挡着我了,还是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也算是激流勇退吧!”说到如今为何回来,她更是自嘲逗趣地说:“我当时心里想可别找我。这就像深更半夜在后厨忙活,台前都是小姑娘,你出来端什么盘子?估计是他们找不着人,就想起我了吧,哈哈。”
  
  岁月是把杀猪刀,当年的“大众情人”如今变成了“倪大妈”,倪萍常拿自己的发福和老相自嘲一番。2013年12月29日,倪萍以“梦想盛典”嘉宾身份现身央视大型原创公益音乐节目《梦想星搭挡》节目现场,看到不少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后,她连连摆手,幽默调侃道:“拍两张得了,我老了不上相,你看连这礼服拉链儿都合不上了。”引发一阵大笑。还有一位年轻主持人问倪萍:“您认为我们这代人应该怎样称呼您?”倪萍想也没想便回答:“大妈,倪大妈。”众人皆笑,她又卖萌道:“我就是老了,再化妆,也化不成巩俐。”随即,倪萍讲起了一件既辛酸又可笑的一幕:“有一次,去菜市场买菜,菜贩子拉住我的胳膊问:‘你是倪萍吧?’怎么这么老?菜贩子说着就哭开了,说:‘是不是过得不好?’”引得台下笑声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0:42 | 查看全部
 二
  
  倪萍老了,胖了,曾有一个网友对她说:“我们能允许你老,可真不能接受你变成这样,变成了一堆肉。”从此,倪萍下定决心减肥。她的助手小倩给她发来一张年轻时的照片,让她照这标准减肥。倪萍一看,调侃道:“妈呀,这得上门框挤呀,真要命!”为了瘦身,倪萍每天不进主食,只靠喝营养水度日,可喝了一段时间,却又胖了,倪萍逗趣道:“小倩问我是不是偷吃东西了,我说确实没有,应该是水存体内没排出来。减肥快把我逼成贼了,每次看到店里热的油酥烧饼,我都想伸手去拿。本来胖是自己的事,现在被这么多人管着,唉,越减越肥,看来我这个年龄,和年轻人不一样了,不像钢铁战士刀枪不入了。减,还得继续减,减成一个瘦高瘦高的老太太,一米七五的树杆子!到时候你们别说不认识我啊!”让网友捧腹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0:51 | 查看全部
 三
  
  2013年1月,倪萍受邀来到江西卫视《妈妈来了》当评委。节目中,一位65岁的“村晚大妈”贾杰上台表演,为了晋级,主动和评委套近乎,可最后也没有获得评委的青睐,惨遭淘汰。面对一脸失落的大妈,倪萍很快用幽默自嘲劝慰道:“我也是一老太太了。咱们都是老姐们啊。人老了,上不了远山,咱就上近山;上不了大山,咱就上小山;上不了春晚,咱就上村晚。”一番话让老太太全部释然。当天节目中,还有一位选手陈伽仪,唱功不错,她的一曲《给我感觉》,瞬间引爆全场。可惜,有评委在点评时,特意调侃了一番陈伽仪的“鹅蛋脸”,令她极不自在。倪萍听不下去了,立即插话,不惜自嘲力挺:“没事,我是冬瓜脸。”一下子帮其解了围,博得观众热烈掌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1:00 | 查看全部
 四
  
  江苏卫视《脱颖而出》节目中,倪萍首次搭挡郭德纲,在夸奖学员金鑫“聪明”时,倪萍顺带“开涮”郭德纲的“假聪明”:“我觉得当主持人,是一定要有真聪明的,不像有些人……”言语之际偷偷瞄了一下郭德纲,让他无法反驳。迟疑了一会儿,郭德纲才找到了话:“我在主持界只是后辈,纯粹是个打酱油的,要多多向倪萍请教。”不料,倪萍很快回答说:“你要是打酱油的话,我只是个卖醋的。”一句幽默的话,惹得现场笑作一团。节目中,倪萍边点评说:“特点不一定是好看,比如长得难看也是特点”,边乐呵呵地瞅着搭挡郭德纲。郭德纲如是说:“我觉得我俩相见恨晚!和倪萍搭档,如同进了图书馆,受益匪浅。”这时,倪萍故作慈祥地盯着郭德纲的光头说:“孩子,别动,我帮你把这根白头发拔下来。”吓得郭德纲只能委屈认错:“妈,我错了。”难怪网友们看了节目后说:“倪萍不愧为‘主持界大姐大’,至今宝刀不老,关键时候总是能够妙语解颐,让人笑声滚滚,也只有她能‘治’住郭德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1:09 | 查看全部
 五
  
  2014年5月,倪萍应邀为光明日报撰文《等着我》,详述她阔别电视舞台十年之后,复出主持央视综合频道寻人节目《等着我》的心路历程。文章一经刊登即引发热烈反响。倪萍随后将它转载到个人的新浪微博和博客上,并幽默评论道:“前几天给《光明日报》写了篇六千字的文章,遭到了表扬。小倩说网友喜欢看微博,越短越好。嘿,谁不明白越短越难写。一句话能说出个理儿,那得多神啊!我努力啊!不过,微妹网弟们,听老倪一句话:耐着性子多看几个字,你的人生就有长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1:20 | 查看全部
剩饭的下场时间:2014-11-10 作者:未详 点击:113次   德国人跟中国人不一样,我在飞机场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汉莎航空窗口前人烟稀少,但国航前面人排得密密麻麻,场面嘈杂,几乎所有人都在扯着嗓门喊。
  
  人群中有对德国夫妇,缩着脖子,双手紧紧攥住行李,一脸警惕和迷惘。远远看去,他们就像以前教科书里说的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里的帝国主义者。
  
  德国人的安静在我看来确实是个优点。但德国人在某些方面,比如对食物的态度,就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德国人对食物特别节省,不容忍有任何浪费。据说有人因为没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结果被警察抓走了,不知是真是假。不过,不久前,我到德国出差,的确遭遇到一次德国式的节约。
  
  负责接待我的是托马斯。吃饭时,托马斯不但要把盘子里的所有东西吃光,有时还要拿面包片擦擦盘子,这当然没问题。但是,接下来他就会盯着你,炯炯有神地看着你把每一块肉、每一块土豆都送进嘴里。如果你这么做了,托马斯的目光中就颇有嘉许之意,而如果你胆敢把任何东西剩在盘子里,他脸上就会闪过高深莫测的表情。
  
  后来聊天的时候,托马斯还装作不经意地讲起德国的战争年代。他的父母当时常常吃不饱,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经过那样的生活才更能理解食物的珍贵。
  
  其实,我也愿意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但有的时候确实难以做到。比如,周末,我去慕尼黑玩,托马斯家就在慕尼黑,于是他就给我当了一天的向导。中午,托马斯领我去市政厅附近吃巴伐利亚猪肘子,据说那里的猪肘子非常正宗。
  
  当然是猪肘子配啤酒,但看着端上来的盘子,我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盘子里趴着一个硕大的猪肘子,色泽金黄,看上去非常好吃,但让我忧虑的是它的分量——怕足有两三斤。我不可能提着打包的肘子在慕尼黑游玩,这就意味着我要吃光它。
  
  托马斯用起刀叉来灵活得出奇,很快就不动声色地把肘子吃光了,接着他又拿面包片擦了擦盘子,放进嘴里吃掉,然后就开始注视我和同伴。虽然我也很想吃完,但吃到一半时就觉得有些勉强了。我清楚地记得,最后我盯着托马斯凛然地说“Iamfull(我饱了)”,然后在同伴崇敬的目光中放下刀叉。
  
  后来,托马斯没送我和朋友,据他说是因为家里突然有事。结果那趟旅行出了麻烦,我和朋友都不懂德语,而德国火车广播里的男播音员,不知道为什么说话的时候总是拖着长腔、抑扬顿挫,好像他念的不是沿途车站,而是他前半生的伴侣名单。结果我听得入神,就坐过了站,等发现的时候,火车已经开到一个陌生的小镇,要想返回乌尔姆,至少得等到下半夜才有火车。
  
  夜里饥肠辘辘,我和朋友四处觅食,慌乱中进了一家饭店,进去才注意到周围所有的客人都是老头老太太。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偶尔有压低声音的交谈。周围烛光摇曳,外面躺着一个陌生的小镇,黑暗的街道上空无一人,这多像希区柯克电影里的镜头。我怀着莫名的恐惧,一口一口地吃光了盘子里的东西,没敢剩下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1:55 | 查看全部
放自己一马时间:2014-11-08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她从小到大事事都一帆风顺。
  
  小学、中学均在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就读,高考时,一战成名——16岁的“状元”,来采访的媒体险些踏破她家的门槛。
  
  好大学、好专业,接着,保研、留京。
  
  在业内屈指可数的好单位工作几年后,她已能独当一面。这么说吧,她的简历拿出来无懈可击,当她本人站在你面前时,你会想起几个词:优秀、淡定、稳当。
  
  可她得了抑郁症,确切地说,是焦虑症。
  
  年近而立,人人都有烦恼,事业的、家庭的、经济的、精神的,可她的焦虑体现在每件事、每个细节上。
  
  比如,买房时,她没注意房子紧挨着电梯,入住一个月后,忽然发现这一“纰漏”,便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她回绝一切想来“暖房”、祝贺她乔迁之喜的同学朋友,怕人家笑话她买了次品。她忐忑着,不知该怎样向全权托付她的丈夫、出了部分首付的公婆交代。房子的隔音效果其实不错,但她总感到电梯轰隆隆响,如炸弹在耳边引爆。
  
  又比如,她是制片人,摄像师把一个镜头拍虚了,后期制作时已无法挽回,这也不算什么大失误。可领导要审片,她待在办公室,竟紧张、害怕到发抖,“怎么办?怎么办?”她喃喃自语,走来走去。当然,这也和之前她在工作中近乎完美的表现有关。
  
  是啊,完美。
  
  心理医生告诉她,她的症结就在于苛求完美。
  
  再追根溯源:为什么一定要完美?为什么总惦记着向人交代?
  
  她愣了,过了一会儿,说起学生时代的一件事。
  
  每天晚上,父亲都会例行检查她的作业,不能有一点错,否则就会挨一个耳光。皮肉之苦直接转换为精神上的高度紧张,拿着作业本站在父亲面前,她总会发抖,就像隔了十来年,她在办公室等候领导审片时那样。
  
  “不能有一点错”,不止是父母对她学业上的要求。
  
  她还记得,小时候,每逢家里来客人,她总忍不住和客人说啊笑啊,客人走后,父母总会你一言我一语挑出她刚才言行举止中的错误。一次,她自知失言,大门刚关上,客人的脚步声未远,她已跪在客厅自觉等待惩罚。
  
  如果来者还有她的同龄人,则更是她的梦魇,她小心翼翼,仍免不了父母的对比、批判,他们不停寻找她和其他孩子的差距,指出她哪一点不如人家——日积月累,她变得很在意别人眼中的她是什么样,这样做、那样说,会不会错。“每去一个新地方,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反省自己当天的言行,挑错、自责,强迫自己去改。”她说。
  
  “你活得很累。”心理医生点评。
  
  她点点头,继而又说起她人生的几个重要抉择。
  
  她当初想学哲学而不是新闻,她喜欢静静思考,常为自己的思辨能力自豪。但父亲曾是部队的宣传干事,他以一贯的强势修改了她的高考志愿,他用耳光打出个“状元”,又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她身上。
  
  其实,她也不想留在北京。毕业时,她原本在家乡已找到一份大学教师的工作,那更符合她的本性,如果那时遂愿,今天她已过上想要的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守着家人,安逸、清闲、从容,而不是现在跑来跑去,时刻准备去搏命,加班到深夜成家常便饭。
  
  是父亲不允许她回家,“留京代表有出息”,父亲找到老战友,为她解决户口问题,替她有针对性地送简历,最后她进了那个人人羡慕的单位,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你没有主导过自己的人生,你的优秀只是惯性。你的父母把你扶上马,逼你前进,他们的目标就是你的目标。当他们不再也没法指导你,你不明所以地继续往前奔,按以往的节奏和频率往前奔,没有对自主选择目标的那种期许、激情,却习惯在过程中苛求自己、要求完美,所以你累、不快乐,换句话说,现在,你在自己逼自己。”
  
  心理医生如是说。
  
  她黯然。
  
  是啊,自己逼自己。
  
  自虐般要求完美,工作、家庭、车、房、存折上的数字、言行举止、一切琐事……“不能出一点错,错了,就要挨耳光;错了,就会感觉双膝发软,像又要跪在家中的客厅。”她自言自语,泪流满面。
  
  “放自己一马,否则你永远不会自由、快乐。”心理医生说“自由”和“快乐”时特地加了重音。
  
  她已经很久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从未尝过自由的滋味——
  
  成年后,看医生、受折磨、被捆绑、极力挣脱……需要放开的那匹“马”,正是父母当初送给她、架着她骑上的。耳光、批评、比较都是鞭子,父母挥舞着鞭子,将她赶向他们心中前程似锦的大道,变成理想的女儿。可这些,最终换来的是女儿在漫漫长夜里一粒不够再来一粒的安眠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2:10 | 查看全部
中国富豪软肋时间:2014-11-08 作者:未详 点击:119次   哪个国家的亿万富豪最多,是中国还是美国?答案是:中国。
  
  据最新的胡润全球富豪榜,2013年中国有212名身家逾10亿美元的富豪,而美国为211人。
  
  哪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公司,中国还是美国?答案是:美国。
  
  据《财富》杂志最新调查,美国公司包揽全球十大顶尖企业,而全球前50位公司大多属于美国,没有一家中国公司。
  
  美国道琼斯新闻社旗下的《巴伦周刊》2012年发布的“世界最受尊敬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同样的现象。排名前列的大多是美国公司,如苹果、IBM和麦当劳,而中国公司远远落后,差不多接近中游。
  
  为什么中国富豪未能建立最受推崇的公司?
  
  答案可从两国的创业模式中找到。在美国,企业创业是需求驱动的。这意味着公司的飞跃式发展始于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然后公司在发展中通过创新来满足。因此,美国公司才会生产出诸如iPhone之类的酷产品,这类产品赢得消费者推崇,最终令其创始人成为亿万富豪。
  
  简言之,在美国,赚几十亿美元通常是打造世界最受推崇公司的回报。
  
  而在中国,创业是供给驱动的。它开始于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政府主动出招推动某个产业的增长,为此提供多种激励措施和保障。
  
  这种方式存在双重问题:其一,未来企业家必须花大量时间与政府官员搞好关系,这样才能得到有利的优惠和保障,这种保障本质上是将投资风险转嫁给纳税人。
  
  其次,因为未来企业家花了太多时间来获得政府优惠,他们在研究新产品市场方面时间就少了,而最终决定公司成败的是新产品。最终,很多中国公司拿不出酷产品击败美国同行。
  
  在中国,赚取数十亿通常不是打造成功企业的回报,而是与政府官员建立起好关系的结果。这种关系将决定谁做什么行业、能做多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32:22 | 查看全部
男人的教养时间:2014-11-08 作者:未详 点击:507次   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分寸。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是心浮气躁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是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是人微言轻时;情侣间的尊重,不是闲情逸致时,而是观点相左时;夫妻间的恩爱,不在花前月下时,而是大难临头时。
  
  喜欢收拾家,这是一种心境,收拾完特干净,会觉得很舒服。我觉得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实把所有该回家的人都召回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许多。现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在酒桌上,歌厅里。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
  
  好男人的基本标准: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负责任。不一定要挣大钱,但一定要养家。不一定要事事听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不一定要三从四德,但一定要宠老婆。不一定要飞黄腾达,但一定要有时间陪家人。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爱孩子。不一定要大男子主义,但大事发生一定要拿得了主意。
  
  现在一般人问你看上他什么了,无非说这个人有地位,这个人有钱,这个人有学识,这个人长得帅,就是这四项,我无一可举,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杜宪看上我,说明我太太一点都不功利。只能说是她的伟大,不是我的光荣。
  
  这个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说你成功了,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我觉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
  
  责任是男人的脊梁,是男人顶天立地的支柱。说到的事就要做到,揽下来的事就要扛住,做错的事就要承担后果。看一个男人是否成熟,不是看他的年龄有多大,而是要看他能担起多大的责任。越是优秀的男人,承担的责任越大,负责任的范围也越广。即使做不了伟大的男人,也要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