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7:42 | 查看全部
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时间:2014-11-01 作者:未详 点击:641次   最近人们都在热议家风家训,我突然想起了他——大卫·科波菲尔,想起了他的姨婆谆谆告诫他的一段话: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不知这段话能否算作大卫·科波菲尔的“家训”。
  
  这段话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教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次跟一个女生交流写作体会,我提到了这段话。她瞪大眼睛肯定地说:“老师,我们的书上没有这段话!”我说有的。她坚持说没有。后来,还是教材站出来说话,证明我是对的。我不是那个女生的语文老师,但我可以想见,她的语文老师没有注意到这段话;而那个女生也不大可能去注意到这段话,因为既然老师不讲,就不会考,不考的东西,学它干吗?
  
  但这是多么好的一段话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读到它、思考它、践行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7:54 | 查看全部
 永不卑贱
  
  奴性十足的人,一律打着鲜明的“卑贱”戳记。以自我的卑琐,培植他人的下贱,这几乎是所有卑贱者的拿手好戏。鲁迅在他的《孤独者》中塑造了一个名叫魏连殳的形象,他的人生际遇颇像坐“过山车”,忽而低到尘埃里,忽而高到云头上。在他低到尘埃里时,那些世故的小孩子都嫌弃他,连他的花生米都不肯吃;当他高到云头上时,他给小孩子送礼物,前提竟然是要小孩子“装一声狗叫,或者磕一个响头”。这样的故事居然还有“现实版”,在饥饿的年代里,莫言就曾被粮食管理员用一块豆饼诱着,被迫学狗叫。你可能觉得学狗叫的人卑贱,其实,迫人学狗叫者的卑贱程度比学狗叫者更甚一万倍。越是卑贱,越是嚣张,一个人的嚣张指数与其卑贱指数成正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8:05 | 查看全部
 永不虚伪
  
  有谁能清醒地意识到,其实,“虚伪”天天都跟我们腻在一起,“皇帝的新装”在我们身边长演不衰?我们见惯了虚伪,渐渐丧失了说出真相的勇气与热忱。我想,这样的道理不会有人不明白——我们可以叫醒一个深睡的人,但是,我们休想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装睡的人,以刻意营造睡的假象为使命,呼唤、撼动、鞭打都不足以让他醒过来。网友说:“虚伪的最高境界乃是把虚伪读作真诚。”骗天、骗地、骗人、骗鬼,这虚伪的“道行”还不够深,那称得上“虚伪九段”的,是连自己都可以骗过。侯宝林有个著名的相声段子《买佛龛》,有人问老太太:“您这个佛龛是新买的?”老太太一听不乐意了:“去,哪有这么说话的?!”那人赶紧改口:“那您这个佛龛是花多少钱‘请’来的?”老太太愤然答道:“哼,就这么个玩意儿,八毛!”——老太太充其量是个“虚伪三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8:16 | 查看全部
 永不残忍
  
  看到狮子追捕、撕食羚羊,有人大叫“残忍”。嘻嘻,这哪叫残忍!上帝没有把狮子设定成食草动物,为了活命,它必须这么干。真正的残忍,是来自人类的“精致的残忍”——在熊身上打开一个永远脓血交流的伤口,令其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珍贵的胆汁;当街“活杀驴”“活杀猴”,边杀边亢奋地叫卖鲜嫩的红肉或雪白的脑浆;麻利地割下鲨鱼的背鳍、胸鳍、尾鳍,然后再将鲨鱼抛入大海,让它慢慢地痛苦地死去……你以为这些残忍就登峰造极了吗?没有。我最近又见识了一种“极品残忍”,那是一个叫林森浩的研究生提供给我的。他那么淡定地向董倩讲述毒死室友的过程,就像讲述怎么毒死一只小白鼠一样;在二审的庭审现场,他自始至终没有看过父亲一眼,甚至当法庭宣布判处他“死刑”后,失态的老父亲飞身扑向法官时,他都冷眼相对……选择用化学物质杀人的林森浩,生命中确乎少了一张不该少的“人性元素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8:45 | 查看全部
 卑贱,虚伪,残忍,我们来向这个世界报到时都不曾携带这些东西,但是走着走着,这些东西就像尘埃一样扑向我们。

  怎样拂去这些恼人的尘埃?

  怎样守住人性的底线?

  怎样让“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成为我们乃至我们家族成员鲜明的戳记?

  让我们想想,让我们好好想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8:59 | 查看全部
中国大学生的“专业悲剧”时间:2014-11-01 作者:未详 点击:220次   是谁开了这个残忍的玩笑,让人们不得不像老鼠一样,在旷野上疲于奔命。
  
  ——《达摩流浪者》
  
  高考过后,同学们该填志愿了,一边着急地盯着“新浪教育频道”挑专业,一边欣喜地幻想着以后自己能学金融法律该多好啊……
  
  然而事实是,到了大学,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学生讨厌自己选的专业。
  
  为什么?
  
  原来,读中学的时候,大家都很纯情,终日只知埋头背书,背累了,几个哥们儿在一起还能听听歌、开开玩笑、扯扯淡、畅谈一下人生理想。但现在没人跟你扯淡了,大家都很忙,不仅忙学习,还要忙学生会、忙社团……就连晚上舍友聊天聊的也都是“你今儿学生会怎么样?”“我又给社团拉了xxx的赞助!”学累了也不会傻呆呆地仰望星空,而是要干正事儿。刚上大学老师就跟我们说了,你们面前就“三重门”——工作、保研、出国。你挑好其中一个,然后这四年甭管干啥都要为它。
  
  同学们为学生会、社团忙得热血沸腾分外妖娆,每一天的日程都排得很紧:课要好好上;中午要和社团的人吃饭,搞好同事关系;晚上的例会不能不去,要让上级领导看到自己的努力;等11点回宿舍,却发现旁边那位还没回——什么?他竟然比我忙?不行,明儿我要超过他!
  
  你每天忙得像个送外卖的,忙完一天,夜里躺在床上想想,自己这是图个啥呢?中学时不管日子过得多苦多累,你在心底仍有最后一道防线,守卫自己的一片净土。拼命做了一整晚数学题,留下最后一口气,你还会看看闲书、发发呆、躺在床上听听鸟鸣,小心翼翼地打开深藏在心中的那份梦想,对自己说“我还年轻,还有时间追逐它”。然而到了大学,你忙得四脚朝天后,剩的最后一丝力气往往也用来背GRE单词了。那可怕的“考研——工作——出国”让你心底最后的防线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你走的是别人规定的路,却和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在大学里,我们不光学会了脚踏实地,还学会了低头走路,不去仰望星空。
  
  这残忍的玩笑,从你高考前填志愿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填志愿之时离高考只有一月光景,那正是最抓狂、最心惊肉跳的季节,想跳楼的已经丈量好高度了,谁还有闲情逸致钻研琢磨专业啊?现在想来,真是荒诞:一边抱着教育部编的志愿手册,一边上“新浪教育频道”查哪个专业最火,然后一拍脑门儿,嘿,就它了!这可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儿啊,就被一本书、一个网页给敲定了。拍板儿时对这专业究竟是干啥的完全不晓得。至于为啥选——人家那可是专业排行榜头名啊,火着呢,名儿也好听,当然挑它了!
  
  所以说,选专业就类似于指腹为婚,乱点鸳鸯谱,全部听天由命。要进门的媳妇顶着红头帘儿朝你走来时,远看还挺美,等到掀起她的盖头来,呀……
  
  咱选专业讲究四个字:热门+有用,同时又有“热门=有用”,所以在排行榜上靠前的那些大家趋之若鹜的专业,什么金融、管理、会计、法律,都是实用的。而诸如文史哲等不靠谱专业,就像是尾货,只等着调剂了。堂堂北大哲学系,据说2009届没有一个学生是第一志愿录取的。你要是第一志愿填哲学,别人肯定觉得你脑子有毛病。文学的待遇也差不多,你说我想当作家,人家说:“去你的,你是不是老看‘英超’智商下降了?现在金融最热门,文学那玩意儿有什么用啊?”
  
  于是大家兴高采烈地冲着热门专业奔去,每天,要么是算账,要么是背法律条文,要么是画图分析哪个公司赚哪个公司赔……然后越学越觉得不对劲,像是上了贼船。原来以为到大学是来做个追求真理的读书人,现在倒好,成了个手艺人,整天干的事儿跟修鞋的、锯木头的没啥本质上的区别。而当你看到文学院的学生们天天沉浸于鲁迅的散文、艾略特的诗作中不能自拔时,心中也会有点儿羡慕嫉妒恨吧?在你被会计账本、法律条文折磨得长吁短叹的时候,他们追逐的却是本属于你的梦想。
  
  热门专业培养的就是你这样只求低头谋生,不求仰望星空的手艺人。金融、管理、会计、法律,在中国很牛,在外国根本就是不入流的东西,你到那儿炫耀这些,就好比当年乾隆帝给洋人展示穿袍子、扎辫子、拿长枪的军队,别人看了只能笑而不语。
  
  大学是个舞台,但专业却分配得很糟糕。在这儿你会发现,多数人选的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于是这四年,便成了一种煎熬,那种痛苦和无奈就好比德拉克洛瓦被逼着演黑白电影。缘由很简单,照着那排行榜选,要选上适合自己的,那才真是中头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9:10 | 查看全部
你看见的瞬间都将成为历史时间:2014-11-01 作者:未详 点击:459次   都说滴水可以穿石,更何况是整个太平洋,所以在海水的日夜冲刷下,澳大利亚十二门徒石逐渐发生着变化。它们不断地消瘦、再消瘦,最后终于撑不住了,倒塌为一堆砂石。
  
  再次前来观看的游客,不再为大自然的匠心独运赞叹不已,而是多了份遗憾。遗憾自己大老远赶来,却只看到一堆砂石。谁也没有心情去欣赏它们,也没有了拍照的兴趣。殊不知,再过几年,连这堆砂石也将成为历史。
  
  2005年,一对悉尼夫妇听说了正在消失的十二门徒石。为了不错过更多的风景,他们带着15岁的儿子远赴墨尔本去观看。却不料,就在他们连续拍下的两张照片里,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画面——快门间隔的1分钟里,一座门徒石瞬间倒塌。
  
  和他们之前所知道的一样,门徒石正在消失,可惊喜的是他们抓住了这最后1分钟。想来真是惊险,若是晚来,怕也只剩下看砂石的命运了。
  
  科学研究者说,十二门徒石总有一天会全部消失,你所看到的瞬间,其实便是历史。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如那对悉尼夫妇一样,在这些瞬间来临之前,抓住最关键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9:22 | 查看全部
被文明囚禁的野性时间:2014-11-02 作者:未详 点击:87次   英国的大英马戏团有一头欧洲仅存的最老大象:安妮,她是一头亚洲象,当还是婴儿时,安妮就被盗猎者捕获。在上世纪50年代被人以3000英镑买下,之后安妮就跟着马戏团到处表演了50多年。2011年,动物权益活动人士在该马戏团的大象篷里藏了一台摄像机,拍下一名马夫虐打大象的画面并向媒体公布。58岁的安妮的后脚被铁镣锁住,饲养它的工作人员用干草叉不断击打它的身体、脸部,而这样的攻击在三周半的偷拍期间总共发生了48次。
  
  驯兽员萨米·哈德克在美国规模最大的林林兄弟与巴纳姆贝利马戏团工作8年,2005年离职。2009年哈德克临终前授权善待动物组织PETA使用他的照片,以减轻愧疚感。照片纪录了驯兽人员用绳索将幼象捆住拖到地面。驯兽人员在两边用链子拉,另有人用铁钩强行按住幼象颈部。幼象如果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驯兽员便会毫不留情地用一把尖利的铁钩刺向它。善待动物者组织PETA表示,照片真实揭露了大象在走向表演舞台前所遭遇的种种残酷现实;这种训练大象的方法十分普遍,实际上是等同于在对手无寸铁的动物实施酷刑。
  
  安妮和小象的悲剧故事只是马戏团动物所受际遇的冰山一角。在马戏团幻象、音乐与表演光芒的背后,潜藏着多少动物生活的真相?
  
  马戏团里一般都是野生动物,它们通常表演的是那些非常不自然的动作:大象在桶上表演平衡,狗熊溜冰和跳舞,狮子钻火圈等等。马戏团企图让观众相信,在充满了噪音和灯光的完全生疏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些表演,是通过仁慈与奖赏受训动物达到的。
  
  其实熊、大象、老虎和其他动物并非自发性地骑单车、倒立、踩大球或跳火圈。他们表演这些困难的把戏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如此,而是因为它们害怕如果不这么做,将有可怕的惩罚等着它们。驯兽员使用鞭子、紧项圈、鼻套、棍子、金属管、钩子和其他类似的工具,来造成动物的痛苦记忆:反抗训练就被处罚。大型而有力的动物也被鞭打得服从。此外,还有各种不同的技巧:剥夺动物的食物,把群居的动物隔离加镣铐、抽打,带电的刺棒、棍子恐吓等。马戏团动物大多被鞭子、棍子、金属棒、刺棒或象钩加以控制。但这些一般人很难知晓,假象世界的背后尖铁可能隐藏在手杖或流苏内。
  
  暴力征服了它们的野性,长期的囚禁生活更是让自然野性无从宣泄。马戏团一周又一周地行走于世界各地,即使工作人员有着最良好的想法和愿望,也没有办法提供让动物保持快乐和健康的设备。每到一个可以演出的城镇,马戏团一般在来往人最多的地方搭帐篷,根本不考虑动物的需要。这种处于人口密集处且是临时性的场所,使得动物必须受到严格的拘禁。它们被关在卡车后面的笼子里,或囚禁在隔栏内被铁链拴住。
  
  大型动物的笼子也只有2米宽、2米半长。勉强比动物身体大一些的地方,吃喝拉撤全在这个狭窄空间内解决。
  
  野生大象每天行进多达二十公里,但马戏团里的大象通常整天双脚被绑,几乎无法前后行走。马、骆驼、骡马等常常被绑着或关在小隔栏内。一个地方的演出结束,动物被装入卡车后面的笼子,在狭小的空间内忍受长时间的旅程,直到新场所安排好。2004年7月,美国一个马戏团里的小狮子“克莱德”在通过加州的莫哈韦沙漠时,由于车厢通风不良而死。当时温度至少达到摄氏38度以上。克莱德很可能不是因中暑惨死,就是脱水而死。
  
  同样遭受文明囚禁的还有动物园中的野生动物。动物园(Zoo)的概念出现在19世纪初,当时仅有少数欧洲城市如巴黎、维也纳和伦敦等设立动物园。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是少数有钱有权人禁脔的动物园,现在成了全球许多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就有将近300家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动物园里一般都是野生动物,这些动物被人类从自己的家园拘捕后,就被关进人类为它们制造的,由铁窗、笼子和水泥地构成的狭小肮脏的集中营中。很多动物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忍受着日晒、冰冻、饥渴,无人问津;有些还被迫接受残酷的训练,为游客表演违反天性的动作;有些被逼全天保持同一姿势,与游人合影,全年无休;有些被活活割去身上的部分,如鹿角以制成名贵药材;甚至有些动物被故意暗中加速死亡,以制成虎骨等珍贵补品,或熊掌等高档菜肴。一些动物被阉割以使其更温顺,一些鸟类的羽毛被拔掉以使其无法逃脱,一些动物连最起码的食物都得不到保障。
  
  驻马店南海动物园是一家几乎无法维持运营的私营动物园,两只狮子共居一间七八平方米的笼舍;老虎分别待在四至八平方米不等的“鸽子笼”里;骆驼和两只黑牛、一群母鸡关在一起,并且因为这里的动物常年饥饿,所以被媒体称为“饥饿动物园”。
  
  科学研究已表明,动物的感知能力,可能远远超乎人类想象。常年的囚禁,经年累月的毒打、脚镣和铁钩伺候,被迫接受大量危险训练的动物,在长期的压抑、焦躁与伤痛的折磨下,突然暴起伤人,实在是一件正常的事情。1994年时,有一头名叫“泰可”的大象杀死了驯象师,并伤到其他12名观众,接着它在夏威夷檀香山市区慌乱逃窜,而后被警察开枪打死。它中了大约100枪。2008年9月23日,墨西哥城一头5吨重的大象从马戏团出走后在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游走,结果被大巴撞倒酿成交通事故,49岁的大巴司机佩洛斯与大象都在事故中丧生,另有4名乘客受伤。
  
  马戏团和动物园动物受到这些生理和心理的折磨,许多的动物心智失常,固定的行为会反复出现。像烦躁的猫科动物会反复摇头、走八字圈、左右摇摆;鹦鹉则有自拔羽毛的自残行为;猩猩不停地用头撞笼子……动物对环境失去意识,无意识的动作一再重复。
  
  马戏团动物表演没有教导尊敬动物而是传授无知。通过观看囚禁动物真的能增加大众的自然科普知识么?他们最多能认识:原来猴子可以跳火圈,海豚可以碰到那个球……之外就没有什么教育可言了。而且,动物园中的动物是在森林原野大海中真正的动物吗?它们还能够表演本真的一面吗?你除了能看到狮子无精打采地躺在笼子里、猴子天天在做相同动作,还有狼那失去自由神采的眼神外,试问你能够看到什么其他东西呢?
  
  由于担心公众安危和动物虐待,世界很多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对马戏表演采取了禁止或不鼓励政策。在英国,地方政府有权禁止马戏团使用公开场地;1999年,印度政府立法反对在马戏表演中使用大型猫科、熊类和灵长类动物;以色列和新加坡也宣布一项禁令,所有的动物表演都将被取缔。2010年9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全面下令禁止动物园内进行动物表演,该禁令已于2011年1月生效。然而,还有动物园不顾禁令,依然以动物表演营利,并让动物与游客亲吻、拥抱,工作人员拍下游客与海狮零距离接触的照片,以每张20元的价格卖给游客。有些仍使用动物表演,一名调查人员发现在动物园有一头黑熊拒绝表演,于是训练人员用钩子勾住熊的鼻子,将熊硬拉出畜栏,使得熊痛苦不已。
  
  是什么让人类不顾法律约束,如此残忍地对待动物?
  
  物质富有而精神空虚的富有阶层,通过把生命当“猴”耍,以此来满足好奇心及猎奇心。这种变态的精神需求创造了巨大的相应市场。利益的巨大驱动使人类猎捕、囚禁动物。这种对生命的不尊重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再为各种花样翻新的动物表演喝彩!当我们完全可以用影视的形式,观赏从野外拍摄的野生动物,或去国家野生公园坐车观赏时,我们要深刻反思文明的恶果:动物也是有知觉的,它们同样应该享有自然赋予的权利,让我们在善待动物中得到满足吧。无论设立什么堂而皇之的理由,我们人类都没有权利去剥夺它们一直生活在自己家园的自由权。人类观赏的需求,绝对不是关养它们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9:34 | 查看全部
大志时间:2014-11-02 作者:未详 点击:85次   大志曾是我们村的励志活教材。那时,我们同在一所学校读书。放学后,大志从不像我们一样作鸟兽散,而是追到老师办公室,请求释疑解难。等他满意而归,走到半道上的时候,通常我们正和邻村的孩子打得天昏地暗。大志一声断喝,往对垒的双方中间一站,一双带电的眼睛横扫每一张脸,双方将士像遭遇电击一样,愣怔片刻,而后纷纷落荒而逃。
  
  高考那年,镇中学只考上了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大志,而且是全县的头名。上大学后的大志,假期一回到家,就拿起镰刀或锄头,直奔家里的责任田;见到长辈,他都会热情地招呼;有小孩上门请教,他总是笑容满面地给人家讲解。这样的年轻人,用我父亲的话说,“简直找不到毛病”。
  
  后来,大志谈了个女友,是某市级高官的千金。大学毕业后,他毫无悬念地进了市政府机关。一次,他陪领导到我们县视察,县委接待办的同学向我透露了这个消息,我赶去叙旧,刚到宾馆大门口,就见一班人正从大堂里鱼贯而出,大志拎着个包,小心翼翼地随在领导后面。我大步跨过去,拍拍他的肩,他愣了一下之后,立马做了个“嘘”的动作,“正在陪领导,回头给你打电话”。我看他那紧张的样子,吓得屁也没敢放,傻傻地看着他钻进车子。
  
  从大志说“回头”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也没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前些年,村子里还有人去找他帮忙,但基本上都被他打发了,那些人回来后这样转述:“谁要是没饭吃了,他会给你钱;想找他开后门、找关系,那就闭嘴吧。”直到大志做了市级领导,他年迈的父母还在老家伺候两亩薄田,弟妹仍是在城里淘金的农民工。不过,村里从来没人怪罪过大志,相反,他们特别理解他:“大志这个穷娃子能走到今天真不容易,谁也不要让他为难。”
  
  去年夏天,大志所在的市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官场地震,几位大佬因为经济问题几乎被一锅端。村里人很为大志担心,但很快,消息传来:身为副职的大志不但屹立不倒,而且荣登头把交椅!
  
  不幸的是,不久,市里一个商场发生了一起诡异的大火,伤亡惨重,影响巨大。结果,大志上任还不到三个月,就不明不白地丢了帽子。
  
  我们村子的人都扼腕叹息,但在官场历练过的人却露出见惯不惊的样子说:“他只不过官场上的一只瓢,虽然暂时被按了下去,但过段时间又会浮出水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8:59:46 | 查看全部
采蘑菇的金正恩时间:2014-11-02 作者:未详 点击:77次   几乎所有被粮食短缺困扰的国家都在渴望一夜翻身。
  
  遗憾的是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个时代陷入饥饿,基因技术往往对他们是奢谈,传统育种技术也走到了尽头。
  
  只能寄希望于某种超级作物了。
  
  这一次,金正恩选择了蘑菇。
  
  2013年10月7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视察了新建的国家科学院中央蘑菇研究所。
  
  恐怕超级马里奥也难以想到,蘑菇这个名字,会成为研究机构的名称,写在招牌上,和力学、化学、生物这样的学科相提并论。
  
  “栽培蘑菇,养菌很重要”。金正恩发誓要继承爷爷和父亲的遗志,把朝鲜建成“蘑菇之国”。
  
  这不是这位第三代领导人第一次表示出对蘑菇的高度重视。2个多月前,他刚刚视察了朝鲜人民军第534部队所属1116号农场新建的蘑菇厂。
  
  金正恩希望在全国到处建起这样的蘑菇厂。
  
  占用人力不多,有朽木就能长。
  
  研究所里围绕在金正恩四周的蘑菇,粗如儿臂、长势喜人。
  
  “越看越喜欢”金正恩说。
  
  全国一盘棋,一起种蘑菇。
  
  2013年8月,朝鲜黄海北道的一户人家培育出一个20公斤重的蘑菇。这是一场颇鼓舞人心的收获,2011年6月,黄海北道刚经历一场罕见的大旱。
  
  这也是一个科技攻关的励志故事,培育出大蘑菇的是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
  
  “她不辞辛劳、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努力……打开成功之门”。
  
  朝鲜的蘑菇培育技术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中国福建。
  
  1995年,首届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开班,两位朝鲜专家到福建参加培训,回国后,陷入“艰难的行军”的朝鲜即成立相关机构,开始推广菌草技术。
  
  如果不算那位游戏世界里的水管工人,蘑菇从来没有成为过任何民族的主粮。
  
  蘑菇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可以让人很快产生饱腹感的食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出现在各种减肥食谱上。
  
  朝鲜的传统主食是大米,金日成曾承诺,要让朝鲜人吃上大米,1950年代,朝鲜一个广为人知的口号是:“大米就是社会主义”。
  
  地处北方的朝鲜种稻米一年一熟,产出效率太低。金正日遂决定让土豆取代大米成为国家的主食。《劳动新闻》提到:“我们应该开始将土豆革命视为意识形态革命。”
  
  土豆淀粉高、扛饿,和红薯、玉米一起,曾经多次创造过人口爆炸性增长的奇迹,包括清初的“康乾盛世”和1963年之后在中国出生的那一代“地瓜娃娃”潮。
  
  度荒年是一种技艺,1960年的下半年,中国曾经在中央成立“瓜菜代”办公室,研究如何用豆粕、甘蔗渣、小球藻等各种可用的代食品供应饥饿的人们。
  
  饥荒大多数时候被认作一种家丑,很少有国家互相学习这类瓜菜代的经验,但饥饿之下的人们往往会捡起老人们用过的法子,迅速发展出自己的活命智慧。
  
  只吃土豆和少许米的士兵没法强壮,朝鲜征兵的身高标准一度降低到了142厘米。
  
  金正日曾经构思过数种蛋白质来源,一般来说,喂养牛和猪需要很多粮食,家禽上市快、效率更高。
  
  2002年,金正日下令在平壤建造大规模鸵鸟农场,推广鸵鸟肉。
  
  设想很完美:鸵鸟个大。几个养鸡场提供的肉量,可能一个鸵鸟场就够了,一只鸵鸟蛋顶二十多个鸡蛋。
  
  这种主要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大鸟难以管理、养殖效率也不高,只对革命浪漫主义有帮助罢了。
  
  鸵鸟肉推广失败之后,金正日随后提出:“人民应该多吃美味和营养高的鱼”。
  
  2009年6月,金正日表示:“我们的卫星飞向天空,我们的鲟鱼游向大海”。之后又传出了金正日指示培育甲鱼和牛蛙的消息。
  
  鱼、甲鱼和牛蛙更省粮食,鱼塘可以用人粪尿施肥。努力榨干一切可用的有机物,变成人类可食用的热量。尽管如此,这类水产品在朝鲜仍然是奢侈品。也许蘑菇是种植土豆之后,唯一靠谱的一个副食品和蛋白质来源方案。
  
  在金正恩刚刚接管领导权之后曾经发布了一组照片,金正恩曾经视察人民军食堂,并送上一条大鱼。
  
  接下来的一个镜头里,士兵们抱着金正恩开心地大哭。
  
  朝鲜几代领导人试图解决姓“公”的热量来源的同时,圈在个人小院里的架豆和南瓜默默地生长。
  
  这些姓“私”的瓜菜特别茁壮,这和集体耕地里同类的稀疏孱弱全然不同。到了成熟的季节,他们支应着家庭的餐桌,或者流入易物的市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