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6:57:42 | 查看全部
  2003年5月7日,韦德夫妇乘坐豪华游轮,从利物浦出发。此后一年多,主治医生威斯里未收到韦德夫妇的音讯,估计他俩早已不在人世。2004年11月7日,威斯里突然接到韦德的电话,得知这对夫妇刚刚回到利物浦,他们本可以按照合同继续航程,却不忍心让旅行社吃亏太大。韦德还以异常兴奋的声音告诉威斯里,他们在英国最权威的伦敦皇家医院做了检查,他与安妮的癌细胞已在体内全部消失。威斯里觉得不可思议,当初的诊断是无误的,变数难道发生在旅途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6:59:11 | 查看全部
 数日后他们见了面,威斯里详细询问韦德夫妇旅途中的身体状况。他们告诉他,因为贪恋沿途的美景,所以根本无暇顾影自怜。在北冰洋漂浮的冰川中,在极地不落的太阳下,在复活节岛耸立的石像前,他们只感到美妙和沉醉,那一刻仿佛可以永生。等到了夏威夷海滩边,他们惊喜地察觉到体内的痛苦已悄然消失,精力则日益旺盛。这次环游世界的“告别之旅”无疑是超值的。威斯里医生认识到,奇迹必有其发生的条件,那就是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享受,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体验,这样他们的身心在持续不断的愉悦和满足中获得了自愈的能力,从而击退癌魔,重获新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32:52 | 查看全部
 这位好友读完韦德夫妇抗癌成功的故事后,感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振奋,立刻与妻子商量,效仿韦德夫妇,乘坐豪华客轮踏上环游世界之旅。为此,他们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就在出行前两天,一次剧痛的“地毯式轰炸”,使他颓然放弃了整个计划。两个月后,他与世长辞。
  
  你也许会轻下结论:他太脆弱了,临战怯阵。但我尊重他的脆弱,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尊重比同情更强,也更正确。有了尊重,才会有体恤,其立足点不在高处,而在平等的位置。许多时候,常人的性格和意志力都是脆弱的,活着,不能取法乎上,知而不能行,行而不能远,很难战胜比病魔更难战胜的心魔。这也许就是混沌逻辑:因为脆弱,所以脆弱。但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如果我们不尊重他人的脆弱,就等于不尊重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33:17 | 查看全部
缺陷世界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35次   古人细细地观察宇宙之间:鸟有了两只翅膀,四肢中就只剩两只脚,不再有手了;牛有了两只锐角,嘴里就不再有锋利的牙齿,只能嚼嚼草了。造物者对每一样生物赋予的功能都不全备,力量与才干,总有所不足,不至于太集中在谁的身上。
  
  万一像桂花一样,凝聚了天地的清香,就招来蠹虫;像白璧一样,琢磨出如虹的光气,就不免有瑕;像珍珠一样,蕴含着耀眼的晶光,竟贼害了蚌胎!凡属“尤物”,“从来尤物不长生”,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又有人观察:有了白天,就必须有黑夜;有了嘉禾,就必须有莠稗;有了凤凰,就少不了鹞枭……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理,所以君子永远不能灭绝小人,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
  
  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只有在缺陷里,如何随缘顺应,处处都是道。面对违逆丑鄙,不要有不平满的牢骚,因为这就是修道摄心的好环境。所谓“君子处逆境,正是做工夫时节”,如果事事平满称心,恐怕道也修不成了,你的损失不是更大吗?
  
  在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发挥这层道理,认为“缺陷”是世界的本质,因此天地间一切不能圆满,乃势之必然,人只有随着缺陷而顺受,才能清心省事,才能惜福保身。如果必求人生的圆满,是逆势和造物者相争了!他举例说:已做官的人,想求仕途更圆满,就会急切地生出觊觎之心;已暴发的人,想求财富更圆满,那造物者会笑他太劳心,连路人也会批评他的非分了。因此,除了在“德业”上不能视缺陷为当然外,人生百事,不接受缺陷的现实,都违反了自然的原则。
  
  清代的龚定盦,更有“缺陷好”的说法,他的诗道:“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认为《易经》的最后一卦“未济”,象征着一切以“未完成”为收结,夕阳西下,虽美但留下无限的余情,这也就是缺陷的美。
  
  不过,依我看,缺陷之所以美,并不是圆满不美,而是圆满不可得。在无可奈何中,人以不甘雌伏的生命力,逆势与造物者或自身的难点相争,积极进取以求超越,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追求的圆满愈具价值,则逆势抗争的意志就愈坚定;所遭遇的事件愈悲切,则企求超越的情操就愈壮烈。所谓缺陷美应该就是悲壮美,它是建立在积极的、反宿命的、尽其在我以求超越的人的价值之上,而不全是消极认命的清心省事,更不是非分贪婪的独占满足,它是以缺陷、遗憾当作砥砺道行的方策,“转祸为福”,“因败立功”。在烦恼中证菩提,缺陷之美,该在这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34:04 | 查看全部
没有一朵莲花能否定污泥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148次   徒弟去见师傅:“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几十年,我全错了,可以不用去想,只当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嗯!”师傅说,“好极了,明天到山下的花店,买一把晚香玉回来,要走赢路,不必绕路。”

  “但不绕路就得经过风化区。”徒弟担忧地说。

  “你去买花就是了。”师傅挥挥手。
  
  花买叫来了,一入晚,就馨香四溢,整个屋子都芬芳了。
  
  “是照我嘱咐的,去那家花店买的吗?”师傅问。

  “是。”

  “经过风化区了吗?”

  “经过了。”
  
  “你不是去买花吗?怎么去了风化区呢?”师傅眼里闪出寒光。

  “不经过那个风化区,就没法走直路。”徒弟急忙解释。
  
  “经过了那种脏地方,花还能香吗?”
  
  “香!香!比刚买的时候还香呢!”
  
  “这就对了!你不经过以前那段日了,哪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迷失的痛苦,哪能有寻得的欢喜?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那段过去永远存在,你不能不承认。只是而令你虽然由于污泥,却也能成一朵莲花罢了。”师傅露出慈颜,“觉今是而昨非,虽然是悟,却不是大悟。大悟就无所谓‘昨非’,‘令是’里有‘昨非’呀!”
  
  没有一朵莲花,能否定污泥。
  
  没有一个今天的果实,能否定昨天的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34:16 | 查看全部
与珍惜的人好好相处时间:2014-08-11 作者:未详 点击:383次   2002年,以色列人泰勒第一次在哈佛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选修课,“只有8个学生报名,中途还有两个退出了。”
  
  第二年,泰勒的老师建议他为这门课办一个说明性质的讲座,“那个学期学生增加到了三百多。”
  
  到了第三年,泰勒的教室里涌进了850人,超过了哈佛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
  
  2011年初,随着网络公开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学习世界名校的课程。泰勒和他讲解的“积极心学”(网友们昵称其为“幸福课”)成为网络热词,他的授课视频风靡中国。
  
  对于这位被称为“幸福大师”的教师而言,谁是他心中最幸福的人呢?在泰勒眼中,他的祖母是他见过的最幸福的人。泰勒的祖母沙瑞尔亲眼看见自己的父母和5个哥哥被纳粹党杀害,她和姐姐被关在奥斯维辛集巾营里。当奥斯维辛被解放时,随军医生凭借目测判断幸存者的生命体征,有希望活下来的就带走,送进医院。那时,沙瑞尔瘦得只剩下27公斤,躺在她旁边的姐姐36公斤。医生判断她姐姐能活下来,认定她必死无疑。但当士兵去抬沙瑞尔的姐姐州,沙瑞尔的姐姐死活不肯走,死死抓住妹妹的手腕,不会说英文的她反复重复着一个单词“sister”,任凭士兵怎么掰都掰不开,医生没有办法,只好让士兵把两个女子都带走。带到医院之后,医生们预言沙瑞尔活不过半年,但是半年之后,沙瑞尔的体重从27公斤变成了45公斤。
  
  “她的坚强和乐观,对生命的强烈渴望,让她活了下来,并且还生养了子女,这才有了我们。”泰勒崇拜祖母身上顽强的生命活力,当他的女儿出生时,他让她承袭了他袒母的名字。
  
  泰勒在事业达到巅峰时,辞掉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了以色列。“做出这个决定时,很多人说,这家伙一定是疯了!或许我真的疯了,但是我觉得回到我的国家,看到我的孩了跟我的父母在一起,在有祖父祖母的环境下成长,而我自己可以跟我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对我来说这一切要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荣耀都更加珍贵。”
  
  幸福是什么?
  
  泰勒的回答是:“拿出时间,与你珍惜的人好好相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34:35 | 查看全部
长梦时间:2014-08-12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那张脸孔和笑容依然如此熟悉,岁月好像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多少痕迹。他的生日直到现在她仍记得清清楚楚,何况是那么特别的日子:4月1日,要遗忘也难。
  
  “甜美而缠绵的言语和神情或许更容易打动你的心,但,请原谅一个在这样的日子里出生的呆子,他只会用最简单而且愚昧的书写方式来呈现心里已然无法压抑的悸动和持续的、无声的呐喊,却又无法想出更婉转、更合适的语词,因此只好写下这单调而贫乏的三个字——我爱你。”
  
  这是他写给她的一百多封情书中的第一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34:52 | 查看全部
 
  几十年后的现在,当然看得出当时他是多么聪明地装笨,但接到信的时候,光最后那三个字,已让她毫无防备地泪流不止,一如此刻。
  
  此刻摆在她面前的是他的讣闻,以及那一百多封她收藏多年,有些甚至已经可以倒背如流的情书。
  
  他大她两岁,今年不过五十初度,然而他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永远不会知道她曾多少次想象着,某一天和他在异国黄昏的街头重逢的浪漫——夕阳下惊喜的对视,长久而无声的拥抱,之后是微醺下彻夜平静而且毫无掩饰的长谈,有欢笑也有泪水,直到黎明。
  
  她要跟他诉说长久以来的思念和遗憾,而最后,他或许也会跟她说:你也许不相信,但这辈子……除了你,我不曾爱过别人!
  
  她常用这样的想象下酒,让自己在寂寞且自觉已然苍老、爱情不再的夜里,还有一点生命的余温可以挡寒入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35:14 | 查看全部
 为什么是异国重逢?有时候连她都会觉得自己所“设计”出来的想象是那么苍凉……因为几十年来,他由知名作家转变成一个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政府官员,在已然是“全民皆狗仔”的台湾,好像没有可以满足她的想象的所在,而世界各地来去奔波正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只是这样的转变,却不是爱情萌芽阶段两个人可以想象得到的事。
  
  第一次彼此认识的时候他大三,是大学文学社的社长,而她是商学院的新生。注册那天,她从他的手上接过一份好像是特别为商学院新生所设计的社员招募传单,上头写着:或许你不知道,邱永汉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也是得过直木奖的作家!
  
  她问:“什么是直木奖?”他说:“来参加文学社你就会知道!”
  
  两人熟识之后讲起那天的情形,她跟他招认,其实她加入文学社根本不是为了知道直木奖是什么,而是“你的笑容像孩子,而且你有一双好看的手,那双手给人的感觉,你就像一个作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8:35:29 | 查看全部
 
  后来她才知道自己的直觉挺准的,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颇有知名度的大学生作家。在偶像明星还不像现在这么泛滥的年代里,有许多女生其实是冲着他的名气而加入文学社的,她甚至还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们暗地里钩心斗角“争宠”的氛围。
  
  这也是她意外地接到他示爱的情书时那么惊喜、激动而泪流不止的主要原因——怎么是我?竟然是我!
  
  至少一星期一封的情书在第三十几封之后频率略减,因为他说:“我喜欢直接把爱写在你的唇上、耳边、发梢以及你细腻而敏感的身体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