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4:36 | 查看全部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64次   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蓬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都能感觉到诗意扑面,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存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个胸无大志不求长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一点也不是,蓬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他那个时代,“选择”这个词还不太时兴,他只说“只合”。
  
  我也曾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蓬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合过小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4:49 | 查看全部
 所谓小日子,本来是上帝赐给我通往幸福的一张船票,却印错了条形码。幸福当然是件好东西,可我就是徒有慕鱼情,到底又无网来又无叉。错就错了吧,我就将错就错地过起我的小日子。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入了老年的苍凉,就这样一路下来,我过我的小日子。
  
  别以为过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有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呆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4:57 | 查看全部
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但绝不仅仅是省吃简用。譬如,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过患难,相去三千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他,也就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面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大宝SOD,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乱涂的。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贫,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有一比,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的百姓,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我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我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我依旧是个完整的人,完整地过小日子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5:06 | 查看全部
  有一阵子,我到广州的一家公司去谋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与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5:18 | 查看全部
大宴无味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154次   “宴会之趣味如果仅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将诅咒那第一个发明请客的人。”作家郑振铎写出这话,是在抱怨交际性的宴会。座上客很多,却有无数生面孔,就算问了姓名也记不住。菜上来,吃什么都没味道,只是和大家赔着笑脸。想告辞,又怕主人不高兴,别人说三道四,于是只好强撑下去。郑振铎的遭遇,想必大家都遇到过。
  
  经常赴宴的人,肯定都有这种感受。宴会场所很高档,餐具很高档,甚至客人也很高档,菜肴自不必说,鱼翅鲍鱼,山珍海味,但就是吃不香,也吃不饱,回家后,没准还得来碗泡面。
  
  所以,看文人写吃喝,多是对美味小吃、故乡风味的夸赞,少有对大宴的描述。那大宴,实在是吃得累。其实不仅是文人,就算皇上皇后也是一样。为了证明这点,台湾作家高阳找出了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慈禧晚餐的菜单,他发现,很多菜都是重复的,比如十六道菜中,鸭肉就有六道,鸡肉五道。下午三点半就开饭了,这么吃,想必是没什么胃口的。所谓钟鸣鼎食,其实也不过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5:29 | 查看全部
 
  有一幅名画,叫做《韩熙载夜宴图》,画的是五代十国宰相韩熙载请客吃饭的景象。大家都说,这画显示了贵族奢华的晚宴,多么多么靡费。不过,韩熙载靡费的可真不是吃的,他靡费的是家具和歌舞。有人仔细看过那张画,虽然人物众多,大家又做欣欣然状,但桌子上,只有四碟四碗,能看清楚的吃的,只有柿子和类似糯米团之类的东西。
  
  其实,在宋朝以前,吃宴席是很辛苦的。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没有椅子凳子。大家吃饭,主人坐在榻上,客人可就得席地而坐了,要是和长辈皇上吃饭,没准还得跪着。宋朝前后,椅子凳子开始普及,有由床榻简化而来的硬椅子,也有折叠椅子,和现在折叠椅唯一的区别,就是把不锈钢管换成木头条,坐面不是塑料海绵,而是绳子布带(就是马扎带靠背)。因为可以折叠携带,用的时候打开,四足相交,所以又叫做交椅。水泊梁山论资排辈,谁坐第几把交椅,不是蒙虎皮的大椅子,而是——折叠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5:39 | 查看全部
  吃饭不舒服,除了家具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规矩多。中国古代贵族吃饭,很讲究规矩,因为当时请客摆酒,主要是为了祭祀。不过越往后流传,就越离谱。比如客来要敬茶敬酒也就罢了,甚至桌席规格也要与客人地位相称,各桌上餐具不一样,菜数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就是为了分出人的层次差异来。长幼尊卑、亲疏远近,搞得一清二楚,真不知道是排座次还是吃饭。清朝叶梦珠在《阅世篇宴会》中说,入席前要先敬酒,之后才能入座,大家按身份从左到右坐好,还要说客气话,作揖,这才能坐下。想必这样的饭是吃不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5:48 | 查看全部
 北宋年间,有一位大将军韩琦,就在酒席上为了规矩闹过脾气。韩琦是哪位呢?他与范仲淹一起防守边疆,与西夏作战,所以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之说。韩琦后来入相,请客应酬,正式的酒席上有个专职司仪,叫“白席人”。韩琦拿起荔枝,白席人就喊:“韩资政吃荔枝了,请大家同吃荔枝。”韩琦心里烦,心说我偏不吃,把荔枝放下,结果白席人又喊:“韩资政不吃荔枝了,大家都放下吧。”生生把韩琦给气乐了。
  
  高阳考证,白席人这种讨厌的角色一直持续到清朝还有。他们主要的工作是清点红包,按客人送礼物的数量,给安排吃食。比如上鸭子的时候,就会高喊:“下面鸭子上来了,送钱五百文以下者请退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5:56 | 查看全部
  现在的商务宴请,也很少有好吃的。特别是一些四星五星的酒店,收费很高,却并不可口,那么好的食材,做出来比单位食堂好点。很多人不知道其中奥妙,还以为是自己宴席吃多了,吃不出味道呢,其实不然。我有个朋友曾经做过商务宴请公司,专门安排酒宴的。他告诉我,商务宴请地点一定要好,价钱一定要贵,以显示对客人的礼貌与重视,显示主人的身份。但一定不能安排过于好吃的菜肴,因为吃的一好,人们的注意力就不自觉地转移到吃上,正事不好谈了,主宾还都尴尬。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有女客在席,则尽量不要点飞禽类,因为女人很难克制啃翅膀。那样的食物上来,啃则不雅,不啃则难受,也是很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无论古今,吃大宴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不一定吃得好,也不一定能吃饱。所以,真正的吃客,对那些场面上的酒宴都敬而远之。真正的美食,在路边摊肆,在自己家的厨房,很少能出现在豪华的酒店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6:06 | 查看全部
幸存者的角色时间:2014-08-09 作者:未详 点击:172次   美国最后一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弗兰克·巴克尔斯于当地时间2月27日“在自己的家里,因为自然衰老而安然辞世”,距他刚刚过完110岁生日(2月1日)还不到一个月。
  
  老人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被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和他最景仰的潘兴将军永远在一起,后者在一战中担任美国欧洲远征军司令,是弗兰克的统帅。和这位叱咤风云的“老领导”相比,弗兰克·巴克尔斯的军旅履历显得有些苍白:他仅是一名救护车司机,一战快结束才被授予“下士”军衔——美国陆军军阶中的“兵头将尾”。一战时他因成功押送一队德军战俘而获得荣誉,却不想造化弄人,二战爆发时不幸滞留在菲律宾,反被日军掠进集中营当了俘虏,三年后才被盟军解救。一个微不足道的退伍老兵能够渐渐成为新闻的焦点,一定程度上要感谢他的长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