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48:19 | 查看全部
 1955年,早于去世8年之前,79岁的司徒雷登立下遗嘱: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安葬在燕京大学校园,与妻子墓地为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这让追随他一生的秘书傅泾波看到一丝曙光。他四处奔走,与中方高层沟通以落实回葬事宜。
  
  情势于1986年有了突破性进展——傅泾波接到中方通知,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北大方面允许司徒雷登的骨灰以原燕京大学校长名义安葬于临湖轩。然而,不久,有消息传来,北大方面有人发起联名上书,阻扰骨灰归葬之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48:31 | 查看全部
 1999年,北大方面再次提出,出于人道主义原则允许安葬,但要求“低调进行”。不久,发生了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中美关系一度紧张,骨灰回葬之事搁浅。
  
  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价司徒雷登:“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他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中美关系历史上,司徒雷登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名字,虽然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被记住——每一个在1949年后上小学的中国人都能朗朗地背诵上一段:“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在毛泽东那些广为流传的文章标题中,只有两个外国人的名字曾被提及,一个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另一个就是他——“美帝国主义的官方代表”司徒雷登。
  
  “回中国去吧”
  
  光绪二年六月,作为美国传教士长子的司徒雷登就出生在小弄里的一幢二层小楼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48:48 | 查看全部
 老杭州人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逸事和段子: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每到清河坊街王润兴饭庄吃饭,会对伙计说:“件儿(五花肉)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鱼头)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
  
  1887年,长到11岁的司徒雷登被父母带回美国。对于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男孩来说,这是一次新奇而可怕的冒险——巨大的轮船,冒着浓烟的火车头和车厢……为了激起家乡人对中国宣教事业的关注,牧师夫妇们采取了功利而轻率的举动——他们给孩子们穿上中国的长袍马褂,让他们用筷子吃饭,用中文唱圣歌,带着他们四处展示。好奇的大人们常常围着司徒兄弟问一些恼人的问题,有些甚至说——“天哪!他们看上去多么像中国人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49:15 | 查看全部
  
  大学毕业后,司徒雷登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的青年教师,他喜爱教育事业,他爱弗吉尼亚平静而熟悉的生活。可是作为海外传教士的后代,他的耳边总是盘旋着一个摆脱不掉的声音——“去海外布道去吧,回中国去吧。”
  
  1905年,司徒雷登带着新婚妻子艾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中国。
  
  为了能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司徒雷登专门聘请了一位中文老师,学习汉语和经史子集。他欣赏中国文学中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尤为推崇孟子和王阳明的学说,认为前者“代表先进社会学说”,后者则是“集施政者、教师和思想家于一身”,而墨子的非攻主张则是和基督教倡导的和平一脉相承。
  
  在浙北乡村传教时,司徒雷登觉察到父辈传教方式的狭隘与不足。他认为:没有必要让信徒们在新教和尊崇祖先之间左右为难;洗礼只是一种简化了的信教模式……他的观点逐步为许多在华布道团所采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49:25 | 查看全部
 1908年,司徒雷登被委派任教于南京神学院。为吸引中国民众对基督教的兴趣和关注,他在布道和福音写作中,常常引用儒家的学说来诠释基督教义,以“大同主义”来比喻和描述将福音传遍地球的使命。
  
  这位思想开阔的年轻传教士积极地介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逐渐成为在华传教士中的佼佼者。
  
  自嘲为乞丐的“燕京之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49:39 | 查看全部
 1908年,司徒雷登被委派任教于南京神学院。为吸引中国民众对基督教的兴趣和关注,他在布道和福音写作中,常常引用儒家的学说来诠释基督教义,以“大同主义”来比喻和描述将福音传遍地球的使命。
  
  这位思想开阔的年轻传教士积极地介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逐渐成为在华传教士中的佼佼者。
  
  自嘲为乞丐的“燕京之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49:53 | 查看全部
  在他的执着努力下,一笔笔捐赠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燕京。截至1937年,燕京所募的款项高达250万美元。这为学舍、设备、日益庞大的维修经费和教学经费奠定了基础。
  
  司徒雷登清醒地意识到:燕京大学若要发展成一流的学府,必须摆脱过于狭隘的宗教意识的束缚。为此,他频频写信,努力争取美国宗教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1922年,燕大废除了学生必须参加主日和教堂礼拜等宗教活动的校规,第二年又做出削减宗教必修课的规定。燕园里活跃着各种形式的宗教讲座与活动,但是,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师生无论是基督徒、共产党党员、无政府主义者,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几乎是依仗司徒雷登一人之力,燕大从一所籍籍无名的小教会学校逐步成长为中国一流、世界着名的大学。1928年,在国民政府对14所私立大学的教育、行政的考核中,燕京均名列第一,并被美国加州大学列为亚洲两所仅有的甲级基督教大学之一,其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院。
  
  曾与他共事多年的燕大末任校长陆志韦曾评价说:“凡是崇拜司徒先生的人,不必褒扬他的长处,也不必为他的短处辩护,应当体谅他的难处。……燕大内部的人事,芝麻绿豆大的事都得轮到他管,他也喜欢管,所以越管越多。外国教职员有外国的事,中国教职员当然更是人多口杂。他老人家一视同仁,种族之见他全然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0:14 | 查看全部
  上世纪50年代,陆志韦因“协助司徒雷登进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遭到了重点批判。
  
  结识每个营垒中的显要人物
  
  在动荡的中国时局中,为了让燕京大学能在中国站得住脚,赢得人们的善意,也为了能筹到更多钱款,在助手傅泾波的帮助下,司徒雷登开始了“一场广交朋友的活动”。
  
  他和各个时期不同营垒的政坛重要人物,包括北洋军阀、伪满、民国政府、中共、汪伪政权等等都有过交往。段祺瑞、孙传芳、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张作霖父子、冯玉祥、李宗仁、汪精卫、陈果夫兄弟等军政要人都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0:24 | 查看全部
 为购买新校址的地皮,他结交了陕西军阀陈树藩,并以低于市价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了土地。当他去拜访军阀孙传芳时,虽然对方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你们外国人要到中国来教育中国人”,还是用100美元打发走了这个老外,后来又加捐2万美元。在司徒雷登的所有社会关系网中,他和蒋介石的交往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上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燕大陷入财政危机。他发起“百万基金运动”。为帮助燕大渡过难关,1934年10月,蒋介石、孔祥熙、汪精卫三人以私人名义在南京举办茶会。随之,燕京大学得到了政府各部的支持。
  
  对于共产主义,司徒雷登在个人信仰角度没有好感。然而,在燕校,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信仰一直采取宽容和保护。抗战期间,他曾帮助共产党获得一批军用通讯器材,并通过个人关系网,把决心抗日的燕京学生输送到中共根据地。一度,中共高层对这位在中国享有很高声誉的美籍教育家也非常友好。1940年,司徒雷登一次意外受伤,毛泽东还特意发去慰问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1:50:33 | 查看全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司徒雷登坚守“孤岛”办学。他一边在校园里插上美国国旗,维持正常教学;一边与日本军方周旋,竭力保持燕大的独立性;私底下,以各种方式帮助抗战事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日本宪兵抓捕入狱,拘禁长达3年零8月10天。
  
  正是由于这场监禁,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形成了司徒雷登与他们共存亡、同进退、患难与共的深刻印象。抗战胜利后,他的获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时代》刊文指出,司徒雷登“有可能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受敬重的美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