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18:32 | 查看全部
 正因为这种人和人生,这种行为风格才不是孤立的,它才有生存和繁衍的可能。所以,小野二郎并不孤单,他是一个群体的成员,这个群体,在追求一种内容和气质相近的生活:专注、执着、严谨、诚实、身心并赴、内心充满安宁和纯粹的喜悦……
  
  小野二郎说:“你要爱你的工作,你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
  
  用修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劳动,追求平淡里的深味、简易中的精致、清素下的高贵,这是大部分人有机会采摘到的人生,而命运也很少辜负这种选择,尤其在精神回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18:44 | 查看全部
  我看的美剧,大多数反映的是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比如,《Friends》里的六个主人公,一个是街角咖啡店的服务生,一个是小餐厅的厨师,一个是不入流的演员,一个是大学教师(古生物学,不像是能赚钱的专业),一个是公司职员,还有一个甚至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按摩女。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似乎都不高,但都活得开开心心。当然,在生活中他们也会遇到挫折和坎坷,也有内心的挣扎,会做错事,但每个人都凭自己的劳动吃饭,真诚面对生活和感情,坦坦荡荡。
  
  再比如,《绝望的主妇》里的四个女主人公,都是小镇上的家庭主妇,地位并不显赫。小镇的生活平静,但也不时会出现种种出人意料的变故,甚至会彻底颠覆原来的生活。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都坦然面对,积极而乐观,勇敢地克服困难。我最喜欢的是每一集快要结束时,出现的一小段旁白,这些话紧扣剧情,充满生活哲理,告诉人们要有爱,有勇气,懂得宽容和诚实,失败远比欺骗可贵。看了这些反映普通美国人生活的电视剧,你能从中受到启迪,对生活有新的领悟。
  
  然而,打开国内的电视频道,放眼望去,往往是黑压压一片跪倒之人,耳中听到的,全是“奴才”“主子”的叫声。我们特别喜欢在电视剧里展示如何揣摩皇帝的心思,宫廷的政治斗争,后宫的尔虞我诈,官场上的钩心斗角,有时候光看剧名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步步惊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18:58 | 查看全部
 以我不经意间看到的《甄嬛传》里的一个情节为例:甄嬛为了陷害皇后,在怀孕期间假装被皇后推倒。当皇帝对此将信将疑时,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出现了,哭着对皇帝说,她亲眼看见皇后推倒了甄嬛。皇后因此被打入冷宫,甄嬛也由此上位。看到这一情节,我不禁怒火中烧:为什么要在电视上教孩子说谎?我们有严格的影视作品审查制度,可是这样的情节,却没有人审查出来。实际上,西方国家对孩子的保护——特别是精神保护——极为看重,我几乎没有看到哪一部西方电视剧中,有让孩子说假话还受到鼓励的情节。
  
  一位台湾的朋友跟我说,《甄嬛传》不能当历史去看,看的是当下。它之所以大受欢迎,就在于它在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也许每个人都踩过别人,或被别人踩过,是险恶的外部环境让一个好人逐渐变坏了。
  
  今天,人们总是喜欢拿教育说事,认为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皆能从教育中找到源头。但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吗?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互联网时代,他们获取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看电视,就会受到电视情节的影响。如果他们从小就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可以用尽心机把别人干掉以后自己爬上去,还不受惩罚,他们也可能学会这种“生存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19:16 | 查看全部
 我不明白的是,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展现,为什么一定要在电视上展现那些人性的丑恶面,而且这样的丑恶还不会受到惩罚?中国的一些电视连续剧往往告诉人们:心机最深、最心狠手辣、最冷酷无情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能当很大的官,能挣很多的钱。
  
  我无意主张电视剧只能歌功颂德,呈现伪善的道德说教,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也许可以用不那么笨的方法,实现我们希望的教育目标。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私有制经济,但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并不比我们低,应当说这和美国人的教育方式有极大关系。好莱坞的大片最追求票房收入,但爱国主义往往是这些追求票房收入最大化的大片的主题。这一看起来是悖论的现象,可以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我们的影视作品,究竟要带给观众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19:28 | 查看全部
健康过度敏感症时间:2014-07-13 作者:未详 点击:63次   每次和在国内的妈妈打电话,总会被附赠几条“健康小贴士”。“你那里买得到红枣吗?要多吃红枣,补血!”“没事的时候敲敲大腿外侧的胆经排毒。”“早上喝杯生姜茶,晚上不要喝——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
  
  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想,如果老妈知道我在这里早上起来一杯咖啡、一块吐司就解决了早餐,从来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泡姜茶、敲胆经,不知道会不会高声尖叫。
  
  无论如何,在国外生活的时间长了,就有个强烈的感觉:中国人一边抱怨自己生活质量不高,一边却又活得比地球上哪个国家的人都精细、惜命。从没见有哪个国家,养生保健类书籍如此畅销,电视健康讲座如此风行,中老年人如此整齐划一地晚间聚集在市民广场上跳舞。
  
  每次我回国前,父母都会先跟亲戚朋友问好需要,发来一份保养品购物清单:深海鱼油、大豆卵磷脂、西洋参,等等。每次我都要开车去药店,才能搬运回这些“健康”;而每次回国,如果带两只箱子,有大半个箱子装的都是这些东西。
  
  一次在药店,店员见我一个人买了这么多,彻底惊呆了,忍不住问我干什么用。我说是带回中国送给家人的,她脱口而出:“这该是个多么‘健康’的家庭啊!”
  
  我想,如果我告诉她,我妈每天雷打不动地看某电视台10点档的中医养生讲座并坚持记笔记,花“巨款”买了个号称可以通过远红外线理疗身体的“高端”床垫,每年体检完把报告里的数字像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科学”而细密地研究到几乎可以背下来,她会不会当场晕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19:40 | 查看全部
 在美国,“健康”是个特别简单直白的事:健康饮食、经常运动、定期休假、心情愉快。虽然不少美国人的体型不太健康,但对于如何保持健康基本是有共识的(只是他们没能抵抗住一些诱惑而已)。报纸和电视上的健康专栏虽然也有不少粉丝,但绝不至于形成全民“运动”。至于体检——人家当然也检,但除非是生大病,一般是去自己的家庭医生那里检查,再聊一聊就完了,绝对不会花很多钱去豪华“体检中心”换回厚厚一沓看不太懂的检查报告……
  
  中国人太关注健康了,太怕自己不健康了,几乎到了草木皆兵、过分敏感的地步——这样的心态,一方面是被“看病贵”吓的,另一方面也是被充分利用这种恐惧心态的商业力量造就的。其结果,就是变得“过度健康”。
  
  昨天的电话里,老妈说:“又有一个养生专家说,红枣也不能吃太多了,否则不但补不了血还会得糖尿病——说是红豆补血的效果更好。”
  
  我苦笑着回答说:“不久前不是还有一个专家说绿豆包治百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19:55 | 查看全部
身上的文化时间:2014-07-13 作者:未详 点击:101次   20年前,在上海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工作人员开始查票。查票很安静,工作人员只对乘客点一下头,乘客看一眼他的胸牌,便从口袋里取出票来。工作人员立即用红铅笔在票上划一下,便把脸转向另一位乘客。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一点声响。
  
  终于,有一位中年乘客拿不出票来。工作人员说:“逃票要罚款。”
  
  “逃票?”中年乘客激动起来。因为一个“逃”字,完全排除了遗忘的可能,听起来很刺耳。他看了一眼周围人的脸,发现大家都有点幸灾乐祸。乘公交车太枯燥,人人都期待着发生一点与自己无关的事,解解闷。
  
  中年乘客这一看就更恼怒了。他拿不出票,却要快速找到不是“逃票”的理由,而且不仅仅要说服工作人员,还要说服周围所有的人。他憋红了脸,慌忙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名片塞给工作人员,说:“你看我管着多少人,还需要逃票?”
  
  他在摸名片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放在同一口袋里的一个银行存折。千不该万不该,他居然把这个存折也塞到了工作人员手里,说:“你看看这个,我还用得着逃你的票吗?”
  
  当年的工作人员很有修养,既没有看名片,也没有看存折,而是礼貌地把这两件东西塞回到他手里,说:“这与职位、金钱没有关系,上车买票是一种城市文化。”
  
  “文化?”中年乘客受不了当众被教育,何况又扯上了文化。他不知怎么回应,便说:“你还给我说文化?我儿子已经是硕士了……”
  
  这一下,整个车厢的人都笑了。大家也不清楚这儿怎么冒出来了文化,只是在笑这位乘客说不过人家的时候,拉出儿子来当挡箭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0:08 | 查看全部
  20年过去了,社会变化天翻地覆。有趣的是,那次在公共汽车上出现的最后一个概念——文化,已成为人们区分荣辱的一道防线。
  
  据调查,目前多数城市富裕家庭之间最大的攀比,是孩子的文化程度。
  
  据调查,目前多数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质量的差异指标,除了健康,就是文化。即有没有戏剧、音乐、文学、书法方面的兴趣相伴随。
  
  这儿所说的文化,就是每个人身上的文化。
  
  过去,每个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才会关注,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关注了。但是,当大家都在向往文化的时候,怎么来处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变成了一个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我认为,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文化,首先应当不再“扮演”文化。
  
  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这个道理,一听就明白。这就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会一边走路一边表演拳脚。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凭着是否扮演,来猜测真假和深浅。
  
  我想起了两件小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0:24 | 查看全部
 很多年前,我曾经组织过一次上海人文学科著名教授的聚会,《英汉大词典》主编、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谷孙教授也应邀前来。很多教授看到他来了就纷纷围上去,其中好几个对他说话时都夹着英语。但他,从头至尾没说一个英语单词。因为在他看来,那次聚会,从内容到人员,都没有讲英语的理由。而他,更没有理由去表演英语。
  
  还有一次,东北某地聘请我和当时还健在的汪曾祺先生担任文化顾问。聘请仪式上的发言者也许考虑到我们两人都写散文,便美辞滔滔。汪曾祺先生显然有点受不住了,便边听边轻声地把那些话“翻译”成平常口语,像一个语文老师在当场改错。他的资历,使他有资格这么做。发言者说:“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发言者说:“在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说:“改成在场学生们也挺好……”
  
  这就造成了一种幽默的效果,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发言者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以自嘲的口气感谢汪先生说:“您老人家已经在做文化顾问了。”
  
  一听就知道,汪曾祺先生和那位发言者,谁更有文化。那位可爱的发言者唯一的毛病,是在“扮演散文”。
  
  因此,我一再告诫学生,拥有文化的第一证明,是不再扮演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20:36 | 查看全部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省察四周了。
  
  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他不会写着半通不通的民国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遗老方步,数着百年文坛的散落残屑,翻着笔迹草率的谁家信笺,又矜持地抖一下宽袖。
  
  他也不会扮演“历史脊梁”。不会用嫉妒来冒充正义,用诽谤来展示勇敢,用疯话来显露风骨,顺便再从电视剧中学一点忧郁的眼神、慈祥的笑容。
  
  他也不会扮演“文坛要人”。总是迟到,总是早退,总在抱怨:“部长又打来电话,近期有五个论坛……”边叹气边摇头,像是实在受尽了折磨。
  
  我曾从一个文艺刊物上抄录过这样一段论文:“……巴尔特消解了索绪尔的符号理论,认为作品是单数,文本是复数,但那文本也是一种元语言。福柯则认为不必复现创造主体的荣耀,宁肯归于薄暮时分的荒凉……”
  
  很多朋友认为,这种论文太艰深,没有考虑到广大读者。我则要以内行的身份判定,作者完全不懂自己所写的任何一个概念,只是在“扮演艰深”,恰恰是想吸引广大读者。
  
  种种扮演,本该很累却居然不累,原因是同道很多,互相观摩。由于势头不小,触目皆是,这倒也树立了一个“反向路标”:避开它们,才有可能找到真文化。
  
  当然,文化中也有正常的扮演,那就是在舞台上。擅长于舞台艺术的人最容易识破生活中的扮演,一看便笑,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说一句:“咳,别演了,剧本太老,又在台下。”
  
  从事文化,从诚实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