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4:57:30 | 查看全部
人脉网中应该有的十种人时间:2013-10-31 作者:未详 点击:348次   Mankeep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我们译为“人脉经营”,根据发音我们便读为“脉客”。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脉。
  
  纽约一次mankeep主题大会上,千余脉客总结了人脉网中应该有的十种人。有了他们,你生活和工作起来就会左右逢源,轻松愉快。
  
  一、能够提供难以取得之门票的人
  
  你最重要的客户刚刚打电话来,告诉你今天晚上有一场甲A联赛,他需要4张票。你打电话问过所有的票务公司,都说没有票了。这个不时之急,你怎么办?
  
  事实上,没有所谓的“全部卖光”这回事,有钱能使鬼推磨,但你必须知道要找谁。你几乎可以在最后一分钟买到票。
  
  二、旅行社
  
  对于在同一架飞机上的旅客而言,一百名旅客就有一百种不同的机票价格。400美元的票价,别人可能200美元买到。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一位旅行社的朋友,而这个朋友又是最有办法的那种。
  
  三、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猎头公司
  
  除非需要一份工作,大部分的人不会和职业介绍所的人说话。其实,这是没必要的,重要的不是你现在怎样,而是你未来会怎样。即使你现在工作非常稳定,你也不妨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口渴之前先掘井永远是正确的。
  
  四、银行
  
  难道你没有发觉,银行已在你的生命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你的投资理财都需要银行这个现代商业社会最重要的角色。有了银行这个人脉,当你的资金运作出现问题时,你知道该打电话给谁。
  
  五、当地公务人员、警察
  
  几乎每件事:填平路上的坑洞、运走垃圾、修理人行道、修剪树木、减低税赋、改变城市划分、子女就学、规范社区商业行为、监管空气、水以及噪声品质、你新买的车子被偷了、你家的门被小偷不请而入,你都需要当地公务人员、警察。
  
  六、名人
  
  所有名人都有他们的律师、医生、牙医、会计师、亲戚、喜爱的餐厅及常去的地方。也有经纪人、宣传、公关人员及教练。先去认识这些人,然后请他为你安排一次与名人见面,或替你打第一通电话。
  
  七、保险、金融、理财专家
  
  也许,你要等到出了什么事,才知道是否要投保。但你真的想这样吗?你希望有一天你因为没有买对保单,而无法得到应得的补偿吗?如果你不在意晚年将倚赖社会救济金过日子,就可以跳过这一项。
  
  八、律师
  
  社会是复杂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什么纠纷,你不想对簿公堂,只想自己吃亏了结。但是,你不告别人,别人可能会反咬你一口。在公堂上,如果你的人脉关系中有知名律师,你的麻烦事会少很多。
  
  九、维修人员
  
  一位优秀又诚实的维修人员是很重要的。你的汽车坏了,你家的下水道被堵了,你家的锁打不开了……事在紧急,你知道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以最低的费用帮你处理。
  
  十、媒体联络人
  
  从记者开始着手,即使你一生只用这一次,仍然可以使你脱离苦海。你有绯闻缠身,或有新产品上市。你的媒体联络人可以代表你,并站出来处理这件事。真正的公关专家也可以帮忙,他们正是以此为生。
  
  你要如何让这些人加入你的人脉?为了使他们成为可靠的资源,首先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然后他们就会给你需要的东西。只要见过面,他们就不是陌生人。秘诀是,在需要他们的帮助之前先认识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4:58:15 | 查看全部
年龄时间:2013-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我们都在年龄里生死。
  
  一个人一出生,什么还没有呢,先有了年龄。无论活得多富贵,或者多卑微,死了,最后,比得还是年龄。这时候,生命里的好多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年龄留了下来。送行的人说,他比某某活得岁数大。一下子,就盖棺定论了。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成就。
  
  只要活不成爱因斯坦,每个人注定都是肉体凡胎,都是凡夫俗子。没有成就可比的人,也只好比比年龄。与人见面,问话大都从年龄开始。即使是再势利的人,也要先从年龄这里绕个圈,才问到你的收入、职位和身世背景。问年龄,是搭讪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最后,言谈无味,要收场了,也完全可以用到年龄。说,嘿,其实吧,你比我年轻多了,然后哈哈一笑,鸟兽散。
  
  我们都是在年龄的强大追问中成长起来的。自有记忆起,大人就会问到我们的年龄。几岁了?进一步,或者会问明年几岁了?再吊诡一些,就是在属相上蒙你一下,说今年属猪,明年属什么?仿佛以此就考察了我们的聪明。于是,深深刻进我们心底的,就是年龄。比如说到掏鸟窝差点坠崖而死的事,第一反应到的还是年龄:那一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
  
  人在青春里,韶光,素年,锦事,最容易记住年龄。比如,为成绩哭过鼻子,或者那么欣赏或者恨过一个老师,要不就是懵懂地喜欢过一个同学。这时候,年龄就像打在一片树叶上的阳光,华美,炫目,摇曳着光泽。这是一段牛奶一样鲜润的时光,灿烂,明媚,连忧伤也是彩色的。从这个年龄段往上看,所有的人都是老的,都觉得是一棵棵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树,与自己隔着遥远的,年华上的距离。
  
  记得,刚上班的时候,也就二十出头。印象中,有一次,单位里一个同事问另一个同事年龄,说韩老师,你今年多大了。姓韩的同事笑笑,摸一下头,说,三十多了。我当时一惊,认真地看了他一眼,清晰地记下他的头发、眼睛、脸以及背心和脚底的拖鞋。哦,他都三十多了,怎么就这么大了!当时觉得,一个三十岁的人,已经老得不行。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看到老,但不会想到老。总以为老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无关。甚至,都不会想到死,认为人原本就是要活着的,只会有生之绚烂,哪里还会有其他。
  
  这是多么宝贵的一段年华啊!说它宝贵,就是因为这时候,根本无视岁月的力量,也不用向岁月妥协什么。仿佛,岁月,只是自己活着的一个载体,你载你的,我活我的,两不相干。
  
  人到四十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愿意记住年龄了。把年龄定格在某一个年岁上,不愿意加了,也不敢往上加了。但看春也来,秋也去,但见朝暾初出,也见暮色苍茫,知道日子在一年年地向前走,却情愿自己的年龄戛然而止,永远不走了,不走了,打死也不愿走了。这时候,最尴尬的事情,就是被问到年龄。一来是不愿被问,二来呢,真是不知道自己多大了,还得掰着手指头算一番,还要在是虚岁还是实岁是该加一岁还是减一岁上挣扎一番,最后,还是没算清楚。其实呢,就是不想算清楚。最后,干脆把出生年月报出来,是多是少,你们去算吧。
  
  活到这一刻,才明白了,岁月才是横亘在人生前路上最大的一座山。余生,就剩下跟它周旋了,跟它过不去了。当然了,最好是别过去,妥协也好,挣扎也好,反抗也罢,你就得这样去做。
  
  老早以前,我工作的单位,有一伙退休的老同志,每天他们都在一起遛弯,正着走几圈,倒着走几圈,算是锻炼吧。结果,过一两年就少一个,过几年就少一个。走着走着,一回头,就少一个人,再一回头,又少一个人,你说,这是多可怕的事情吧。
  
  多少生命,都要败在岁月里,最后,年龄戛然而止。
  
  在最老的年龄上,活得像个谁好呢。我看画家黄永玉就挺好的,叼着个大大的烟斗,对着一块画布画啊画的,画着画着就把个岁月给画投降了。然后,站在阳光下,看着一场风,越刮越小,小到,风的脚轻踩老而顽劣的心,小到,天地间风烟俱静。
  
  只剩日月江河,只剩,忘了年龄的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4:58:38 | 查看全部
书签,生活中的另外一种路标时间:2013-10-28 作者:未详 点击:228次   去书城闲逛,看到一些设计精美细巧的书签,简直令人爱不释手。虽然很喜欢,但却一张都没有买,我没有买书签的习惯,一直都是信手拈来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夹在书里当书签用。
  
  看到书签,我会想到路标这个词。生活中,我们不管去哪里,都会有路标做指示,因而不管走多远,都不会走丢,都不会迷路,而书签更像是我们在书中游走时的另外一种路标,无论什么时候拿起这本书,都会找到当初游走时的脉络。
  
  我喜欢把信手拈来的东西做书签,比如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一枚衣服的标签,甚至是一张发票等等,不管是什么东西做了我的书签,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都会有亲近这感,哦,那些东西都曾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一点一滴,都是记忆,解手,有温暖,有余温。
  
  搬家的时候,整理旧书,赤着脚,坐在檀香木地板上,一本一本旧书从指间划过,带着岁月的印痕,微微泛着黄。有干枯的花瓣从书中跌落,一股淡淡的植物的清香,不经意的划过我的鼻息。随手拣起那些花瓣,轻轻的握在手里,竟然变成碎碎的粉末,撒落在一地,恍惚觉得像那些失去的时光,不管多么辉煌,也不管多么失意,全都变成尘埃,散落在记忆里,这样一想,不由的怔怔的发呆。
  
  年少时,喜欢唐诗宋词,喜欢三毛和席慕容,喜欢一些古旧的书,比如《阅微草堂笔记》、比如《菜根谭》之类竖版的线装书。晨曦之中,和着薄薄的微光,随意地披着件旧外套,坐在院外的秋千架上,闲闲地捧读,没有目的性,也没有功利性,纯粹是为了愉悦自己。有时候也会在夕阳尽染层林的晚夕,拿一本书,坐在院中的刺树下,偶尔看两眼,偶尔看看墙边的猫儿狗儿打架,不太专心,但适度的闲散总会让心飞得更远更愉悦。
  
  那时候读书,总会把随手摘来的花瓣树叶之类,拿做书签用,随手夹在书中。暮春的时候,校院边上的丁香树,开满深紫、淡粉、白色的碎花,馥郁的芬芳总会令我欣喜,折下小小的一枝夹在书中,读书的时候,总会闻到一股春天的气息。
  
  失恋的时候,把他送到深紫的玫瑰,带着烟絮一样轻的忧伤和淡淡的恨意,一片一片的揪下来,那些满眼的残红,刺伤了我的眼睛,可是终归没有舍得丢弃,一片一片的置于手边的宋词中。后来读宋词的时候,看到那些花瓣,总会想起一段旧情,想起那个他,玫瑰尚余芬芳,不知道他过得还好吗?
  
  和朋友去郊外爬山,看见伞状的蒲公英,也会轻轻地采撷一朵,放到书中做书签。出差去外地,看见经霜的红叶,也会收集几片带回去。读书的时日,总会跟那些花瓣和树叶扯上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来有了网络,电子书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优势,慢慢侵袭了我的生活,读书闻墨香的时光越来越远,远到我的那些书,搬家时才发现,沾满了灰尘。
  
  树叶失掉了水分,变得干枯。花瓣失掉芳泽,再无馨香,可是那些书,那些读书的时光,却是记忆里永远的亮色,那些信手拈来的书签,则是我生命中的另外一种路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4:58:53 | 查看全部
没有资本,就是最大的资本时间:2013-10-28 作者:未详 点击:403次   晋大夫赵鞅想立继承人,可在立哪个儿子上有点拿不定主意。有一天,他请来了看相算卦大师姑布子卿,把儿子们都叫过来,让他相看一下。
  
  姑布子卿认真的端详了一阵之后,摇头说:“你这几个儿子都不足以成大事。”
  
  赵鞅十分沮丧,叹气说:“赵家将会灭亡吗?”
  
  姑布子卿说:“刚才我进门的时候,碰见一个孩子,那也是你的儿子吧?”
  
  “那是我的小儿子赵无恤。”
  
  “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姑布子卿的话让赵鞅很纠结,因为在他的儿子中,唯有这个赵无恤是庶出,原先根本没把他列入继承人的名单。为了慎重起见,他决定来一番测试。
  
  有一天,赵鞅把嫡出的长子赵伯鲁和小儿子赵无恤都叫到了面前,给他们每人一块竹简,上面刻着几句有关处世的训诫,嘱咐他们要好好收藏,并且牢记在心。转眼三年过去了,赵鞅突然考问竹简上的内容,赵伯鲁张口结舌,上面的话早忘了个精光,竹简更不用说,哪儿也找不到它的踪影。赵无恤却背诵如流,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他立刻从袖子中掏了出来。竹简油光发亮,显然是经常抚摩所致。
  
  这件事让赵鞅对小儿子赵无恤刮目相看,但他的测试并没有完。
  
  又一天,赵鞅对几个儿子说,“我把一个宝符藏在了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上,谁能先找到就赏赐给他。”
  
  几个儿子立刻在山上忙活起来,可找了一整天,累得腰酸腿疼,连个鬼影子也没见到。回来后垂头丧气,老实说什么也没找到。赵鞅很失望,把头转向还没说话的小儿子。
  
  赵无恤自信满满,回答说:“我已经找到宝符了。”赵鞅露出了惊异的眼神,“那你说说看。”
  
  赵无恤说:“站在常山上代国尽收眼底,吞并代国,这儿就是一条捷径。”
  
  不用说,赵鞅的决定已经做出。事实证明,赵无恤也没有辜负赵鞅的期望,正是他打败了晋国的豪强智氏家族,与韩、魏三家分晋,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赵无恤能在赵鞅的测试中胜出并不奇怪,他虽然也是赵鞅的儿子,但在赵氏家族中并没有地位,因为他的母亲出身很卑贱,是在战争中被掳夺来的翟国的一个婢女,属于野蛮的夷狄人。所以他一出生便饱受歧视,不着人待见,比那些宾客甚至下人们也好不哪儿去。不过这也让赵无恤从小就懂得了忍辱负重,他不能像他的哥哥们那样整天飞鹰走狗、吃喝玩乐,凡事都靠自己,不论是读书,还是做事,都非常投入,最终认真的态度和过人的见识让他笑到了最后。
  
  古人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因为没有别人可依靠,只能依靠自己,没有资本,反而成了最大的资本。人的命运,有时就是在黑暗中,看到了最亮丽的曙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4:59:31 | 查看全部
长与短大与小时间:2013-10-28 作者:未详 点击:294次   长与短
  
  2005年1月一个寒冷的黎明,为了迎接女儿的出生,我默默守候在医院的产房门口,静静等候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7时16分,我终于听到一声“哇哇哇……”的哭声,整颗心立时加快了跳动。我知道,一个新的生命已经诞生了,人类从此增添了新的一员,世界也因此有了微小的变化。等到护士把女儿抱出来让我看,我忽然觉得,女儿那粉红色的小脸蛋,多像一枚刚刚升起的红红的太阳。生命,就是那么神圣、高贵与美丽,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今天,对世界来说是很平常的一天,对我来说却是很重要的日子。
  
  在妻子生产住院期间,我一直都在病房里精心照料。这天,岳母来了,帮我照看一下妻女,使我得以有空到外面去散散步。
  
  走到室外,一股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医院的整个住院区规划得很美,到处鲜花草坪绿树,让人心旷神怡。我顺着一条路边走边看、边行边思,走着走着,忽然走到一个似乎有点儿阴森的地方,脚步不由停了下来,抬头一看,原来是太平间,是医院停放死人的地方。
  
  我怎么稀里糊涂地来到了这个地方?我正想扭头走开,却忽然发现,从我刚刚离开的产房到这里,不过短短的一段路,不过拐了几个弯,不过间隔几块草坪,不过七八十米长,不过一两分钟就可以走完的行程,难道这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产房,是生命诞生的地方;太平间,是生命终止的地方。从产房到太平间,是每个人一生的起点与终点,是谁也难以绕过去的。每天,不知有几多生命在这里诞生、在那里结束。原以为这条路非常非常漫长,没想到它竟如此短暂。这里、那里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呀!
  
  其实,在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又有多少尽情绽放、自由绽放而不去格外珍惜的时间呢?如今,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昨天还是牙牙学语的顽童,怎么一眨眼就已经双鬓斑白了呢?
  
  那天散步,偶然走在这段路上,使我瞬间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世上最长的路是从生到死的路,世上最短的路也是从生到死的路。
  
  大与小
  
  我与朋友曾参加过一个私企老板的葬礼。其实,我并不认识这个老板,只是作为晚报记者,想去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可供曝料的线索。
  
  路上,朋友悄悄告诉我:“这个老板是这座城市的首富,生前拥有大量房产与财富,其中豪华别墅就有三四座;大大小小的店铺有十几个,最大的一处位于繁华闹市区,足足占了小半条街;工厂也有几座,厂区面积不下数万平方米……你说他的个人财产大不大?”
  
  我说:“大,那当然大了!”
  
  “虽然他拥有这么多财富,可他一生过得并不快乐。就像有些人过分追求权力的大、财富的大、房子私产的大、贪心欲望的大,哪怕不择手段,哪怕勾心斗角,哪怕众叛亲离,哪怕妻离子散,哪怕违法犯法,哪怕痛苦缠身,也要拼命捞取占有,也从不愿为社会捐出一点儿、贡献一点儿。人还未咽气时,他的亲属已为争夺遗产打了起来……”朋友深深叹了口气,又接着说:“过一会儿,你还看他大不大了……”
  
  我不明白他这话什么意思。
  
  葬礼结束后,多数人都散去了,可朋友却拉着不让我走,让我再等一会儿。我不知他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大约一个小时后,朋友让我往那边看。顺着朋友的手指,我看到一个一身素服的女人朝这儿慢慢走来。
  
  朋友告诉我:“那个女人是老板的侄女。因这个老板有了钱后,长期虐待、无情抛弃结发妻子,女儿到现在都不愿认他,到头来只有他侄女为他送终。哎,你看她手里捧着的是什么?”
  
  我一看,她手里捧着的是一个小小的骨灰盒。
  
  朋友悄悄对我说:“这个小小的盒子里,装着的就是那个曾经显赫一时、拥有亿万财富的大老板。你现在再看看,他还有多大?”
  
  我心里猛地一惊,顿时明白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4:59:42 | 查看全部
别找了,幸福藏在你的心里时间:2013-10-28 作者:未详 点击:626次   一天清晨,车停下,上来一位老年人,他六十左右的年龄,慈眉善目的笑模样儿,站在车门的台阶上,边投币边大声说:“今天太好了,刚出门不用等,就坐上了公交车!跟坐出租一样。”看他表情,仿佛一出门就能遇到公交车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车上的人都侧目微笑,微笑着看他神采奕奕的脸,是啊,一出门不用等就来了公交,等同于乘坐出租了。
  
  过了两站,还是那位老年人,屁股刚在一空座上坐稳,又上来一位更好的老者,一看年龄就比他大得多,先前的老年人赶紧站起来让座,嘴里不停地说:“您坐,您坐,我还年轻。女士优先。”车上有人笑出声来,多可爱的老头儿,豁达、知足、懂得感恩、乐于助人,与这样的老者同车,是我们一车人的福气。
  
  车开开停停,乘客越来越少。离终点站还有两站的时候,老者一回头,见车上只有我们两个乘客了,呵呵笑了一下,说:“还有人陪我到终点站。”我也笑说:“真荣幸,成了我们俩的专车了。”
  
  一杯淡水、一过来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片绿叶,一首音乐可以带来幸福的气息;一本书籍、一本画册可以领略幸福的风景。幸福不仅在于物质的丰裕,幸福更在于精神的追求与心灵的充实。幸福是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努力拼搏的过程。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发明了一个词——小确幸,即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虽然它是当今最好流行的新词汇,但它古来有之,不分国界和人种,恩赐于你,恩赐于我,恩赐于每一个有心人,就像空气和阳光。只是善于捕捉的树上春树把这种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幸福构思成文并命名,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把大家熟视无睹的某样物件放到一个精美的包装盒,从此,走向市场并火爆异常。
  
  虽然每一枚“小确幸”的持续时间只有3秒钟到3分钟不等,但它们却能深入浸润我们的生命。村上说:“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他认为让生命熠熠光辉的,不是一夜暴富的狂喜,而是“小确幸”的日日累积。
  
  把幸福看得很轻,像是荷花泛出的清香,仔细嗅嗅就会心旷神怡。幸福其实离我们每一个人并不遥远,她就在你的眼前,在你的身边,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尽管如同随时可见的阳光,但有些人却把目光投向别处,遗憾的是身在福中却丝毫感受不到幸福。有一次,俄国作家索络古勒看望托尔斯泰时说:“你真幸福,你所爱的一切都有了。”托尔斯泰马上纠正说:“我并不是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幸福就是你手心里的那只鸟,好好珍惜,不要等手心里那只鸟飞走了,才遗憾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曾经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的脚步很轻,很多时候我们在他行了很远才知道我们耗来见过他,所以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抓住幸福。“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请握住手心里的“小确幸”吧,好好珍惜而今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4:59:52 | 查看全部
40岁学会妥协时间:2013-10-28 作者:未详 点击:402次   40岁是人生分水岭,把生命的不同色彩鲜明地分开。40岁,人就像一棵深秋的对,学会了在岁月的来风里弯下腰,低头妥协。这种妥协,是不再不达目的不罢休了,不再和别人针锋相对了,不再事事锱铢必较了。这种妥协,不是失败,不是认输,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淡然和达观。40岁,多了对事物洞若观火的通透,多了闲看云卷云舒的随意,多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
  
  40岁,学会了向别人妥协。40岁之前,经常为一个问题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遇到自己看不公的人和事,怒发冲冠,一定要分出个是非与;听说别人升官发了财了,总是要揪出他走邪道的理由;工作中与竞争对手明争暗斗,不服输;喜欢听好话,哪怕这些好话带着恭维或虚伪色彩,听到不同的声音就会拍案而起。四十岁以后,一切都成了浮云。都说60岁是耳顺之年,听别人说什么都“耳顺”了。40岁以后,别人说的话,你听起来或许还不那么“耳顺”,但是你学会了不做声。这种不做声,有时是一种默认,有时一种旁观的冷静,有时也是一种圆滑甚至世故。岁月让你变成了这样,用妥协的姿态,来面对内心可能妥协也可能不妥协的事。
  
  40岁,学会了向自己妥协。年轻时,谁不是壮志,意气风发?谁没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之气?谁不想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现实却是,40岁,你没有干出什么丰功伟绩,也许还只是默默无闻的小职员,但不会再怨天尤人了。看到与你同一年进单位的人平步青云,你会自得其乐地原地踏小,还会有些阿Q地说,人各有志,踏自己的步,让别人飞黄腾达去吧。40岁,你不再没日没夜地干革命工作了。你学会了对自己也对别人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回头看看那些埋头奋斗的小年轻,你会说,想当年,我也这样干过。40岁,学会了宽容自己,宽容自己的失败、错误,也宽容自己的碌碌无为。
  
  40岁,学会了向生活妥协。40以前,你可能给自己规划了很多美好的蓝图。比如30岁成家立业,35岁有房有车,40岁事业达到一个高峰等等。可是真的到了40岁,你会发现那些蓝图有的成真了,有的还是空中楼阁。不管怎样,你都会以一种最平实的姿态面对生活。你学会了珍惜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还自嘲说,平平淡淡才是真。40岁,你会在拜访同学,看到他的豪宅豪车后,内心风起云涌一小会儿。很快,你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小子这两年运气就是好,发达啦!回到家后,你照样会把老婆煮的小米粥喝上两大碗说,日子就像这小米粥的味道,平淡中有醇香。
  
  40岁学会了妥协,妥协不是退让不前、自苦现状的麻木消极,而是一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四十不惑,果真不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5:00:01 | 查看全部
跟踪自己时间:2013-10-28 作者:未详 点击:404次   福克纳写一个人在进入大宅不知道在哪里走的时候,是这么写的:“好像他在跟踪自己。”跟踪自己?我们的习惯不都是在跟踪别人吗?你看,那些谍战片里,不是这个跟踪那个,就是那个跟踪这个,静悄悄地动人心弦。跟踪自己?自己难道会丢失了自己?
  
  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今天的你可能就不是明天的你,此处的你可能就不是彼处的你。记得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你现在心里想什么,你现在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的心在变,在走,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丢失了原来的自己,变得平庸或出众,高尚或卑鄙。
  
  跟踪别人走,有时会感到极轻松,但因没了自己,你会体味不到开拓创造带来的惬意。跟踪别人走,有时会觉得很疲惫,因为你不是为自己内心的充实和幸福而活着,你浅薄地活在他人目光的衡量之中。“飘风不终朝”,跟风,你会瞬即庸俗得不值一提。
  
  同一棵树上也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绿叶,而那一片绿叶,它也是遵循着自己独特的踪迹长成的。那些拥有自己个性,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在跟踪着自己走,他把自己对生活和事物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享受由自己创造而获取的静美和幸福,放在体现自己生命意义的首要位置。贾平凹曾说过,真正的大作家不是靠培养产生的,只要他是个人才,没人培养他,他也会迟早脱颖而出,你不让他成才也不行,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写作而来的。在这里,矢志于写作的人,跟踪写作,痴迷写作,就是跟踪自己,不易初衷,不丢掉自己的趣味和坚守,不把自己的梦想废弃在世俗的荒芜之中。
  
  跟踪自己,那个自己,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灵,就是我们渴望的人生。在生活的散漫丛林中,时刻提醒跟踪自己,渐次发现人生路途中假丑恶的阴暗和真善美的光辉,该是一个人精神乃至整个生命愉悦成长的要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5:00:11 | 查看全部
1度不等于361度时间:2013-10-28 作者:未详 点击:993次   某运动装品牌是361度,我曾想所谓的361度,不就是1度吗。的确呀,几何学中一周有360度,所以361度的角度和1度完全重合。那么重合的1度和361度一定等同吗?
  
  我不禁想起一个海滨度假的富豪和渔民的对话。捕鱼归来,渔民坐在沙滩上休息,富豪来到他身边询问他的生活。渔民说捕鱼卖鱼而已。富豪说你不应该满足现状。你最好有长远规划,撰钱买大船,捕更多鱼,挣更多钱。然后做什么,渔民问。富豪说你可以买豪宅享受生活,周游世界开阔视野,你可以登山远眺,可以海滨休闲。渔民悠悠地说我现在就在海滨休闲呢,干嘛费那些事?富豪一时语塞。
  
  其实这里渔民就混淆了1度和361度的关系。因为在同一个益,所有的认为意义是等同的。岂不知1度只是起点,是原地不动,而361度却是旋转一周,从起点回到终点,决不可同日而语。
  
  生活亦有这样的实例。大学生返回农村种地或养猪,村民就说这大学白念了,我们家娃没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多劲儿,也是种地养猪呢。但是他们哪里晓得,大学生种地和养猪他们是创业,是经营一个产业,他们种植的庄稼和养猪的质量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肯定高于普通农户,而且他们在先进的营销理念导引下,产品迅速市场接轨,很快把劳动转为创收。而不至于出现盲目生产和产品堆积卖不出去的现象。总之返乡的大学生貌似回到起点,但他们是把学有所长转为产业创收,而不是简单依靠种地养猪作为谋生手段。
  
  生活中,你选择了不费丝毫力气的1度,还是选择了费尽周折的361度。虽然1度和361度位置重合,但是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起点出发,需要有面对未知的将来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361度经历了旋转一周,虽然一周途径的风景无限,但其中没为转一度,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361度是从起点回到终点,有付出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而1度则是原地未动,是没有跃出井底之蛙,他的视野永远是1度的范围。
  
  不要做1度的守候者,懒惰是行囊空空的根源,艰辛才是收获的基础。勇敢地为转自己的人生吧,旋转出人生的绚丽,旋转出人生的豪放。旋转出361度,旋转出722度,让你的人生展现极致的魅力和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5:00:53 | 查看全部
悲悯是一泓温情的静水时间:2013-10-27 作者:未详 点击:280次   非常喜欢一个词:悲悯,就像喜欢《诗经》里对女人的一种描写:“巧笑债兮,美目盼兮”。在我看来,真正的悲悯其实就是心灵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所谓悲悯,就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对地位不如他的人一种出自内心的同情、怜悯、帮助,它是一个人的博爱精神的体现。
  
  现在的中国人大都知道文学大师沈从文,却未必知道“湘西王”陈渠珍。其实,在沈从文的成长之路上,陈渠珍功不可没。1922年2月,沈从文来到陈渠珍的部队当兵,先是参加参谋处的文件缮写,后来又做了陈渠珍的书记官,其主要职责是整理陈渠珍的书房,深得陈渠珍的喜欢。年轻的沈从文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不甘心在军营中度过自己的一生。1924年9月,他向陈渠珍提出自己想离开部队另谋发展。陈渠珍虽然舍不得放走这个可爱的部下,但还是痛痛快快地同意了,他对沈从文说:“你到那儿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来。情形不合,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他给沈从文提前发放了3个月的薪水,一共27块钱。沈从文怀揣着这笔钱走出了湘西,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陈渠珍当年在湘西绝对是一个人物,他虽然名义上只是陆军34师的师长,实际上湘西的一节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对一个小士兵的愿望那样看重,并尽心帮助,体现出他的悲悯之心。
  
  大教育家蔡元培也是深具悲悯情怀的。1918年1月,北在学生向校长蔡元培先生写信,反映学校工友何以庄谦逊好学、文理通达,只是因家中贫寒失学,建议他量才录用。蔡元培对此事很重视,经过考察,他发现何以庄确实不错,破格将其调入文科教务处工作。因何以庄的事情,他又想到工友中可能还有类似的情况,于是决定开办工友夜校,并请师生授课。“1918年3月18日,蔡元培在北大月刊上发布《校长告白》,宣布了开办工友夜校的决定。4月14日,校役夜校举行了开学典礼,230余位校役着长衣佩花朵走进了大学教室。他对门房老刘说:“一校之中,职工与仆役,同是做工,并无贵贱之别。不过所任有难易,故工资有厚薄之分。像何以庄既然文理精通,我们就量才录用。今后夜校开班后,如再发现人才就再录用。
  
  民国初年,国人的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身居高位的蔡元培却能设身处地为工友们着想,给他们办实事,无法不让人动情。
  
  悲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非易事,它只能来源于那些宽广的胸怀。生活中有一种人,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冒着炮火往前冲:自己无利益,他们生怕多付出一滴汗水,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悲悯情怀。只有像蔡元培那样,懂得“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道理的人,才会时时将心比心,视他们的渴望为自己的欲求,也才会认真考虑自己可以为底层的人们做些什么。
  
  悲悯是一泓温情的净水,当所有的上位者都愿意营造这样的净水,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永远不谢的春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