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5:38 | 查看全部
有多少是心甘情愿的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130次   大合唱,不参加者记过一次或者扣钱两百,参加者发两百。于是,人人都来了,为的是不被记过罚钱。
  
  宴会,全体赴宴者都要给领导敬酒。领导并没有如此要求,但无人敢不敬,不是心里要敬,而是害怕领导不高兴。就是父母双亲、老师在侧,也要先给领导敬酒。如果人人都一一上去敬酒,有一人不去,这个行为本身就成了自动与领导为敌,使自己在单位的生存环境恶化。
  
  开会,发言,有些话未必是自己想说的,自己想说的不敢说。害怕领导不高兴,都知道他喜欢听什么,领导的心思人人都琢磨透了,只有领导不知道大家不敢说的是什么。领导做报告时,下面小话猖獗。报告其实无人心领神会,大家心照不宣的都是,怎么把这个会熬过去。
  
  工作,创建文明城市,要求在人行道上必须种两排树,干事的人都知道这么做是行不通的,结果只会是浪费资金和人力资源,且招致民怨。
  
  1。因为已经有一排梧桐树,遮天蔽日,再种的这一排,必见不得阳光,枯萎丑陋。
  
  2。人行道下面埋了电线,挖开的话,电线就要重埋。
  
  3。人行道宽窄不一,有的地段如果种两排树,就很难散步了。
  
  每次走到这里,过路者都要骂骂咧咧。但人人都执行不误,因为不执行就得下岗。
  
  节日,一定要挂上标语口号,似乎不挂,这个节日就不存在似的。其实在多年前也许是有规定要挂的,但很多年都没有再规定了。一条街看下来,也只有少数单位挂了。但这些单位不敢不挂,害怕。类似的事情在当今恐怕是普遍现象,违心地敬酒、挂标语之类,一次也没有干过的,请举手。这种风气,导致了大量的阳奉阴违、口是心非。
  
  合唱轰轰烈烈,宴会觥筹交错,大街张灯结彩……有多少是心甘情愿的呢?如果不考虑心的问题,不考虑是否心甘情愿,那么大多数事情就只是由于害怕官威而做的敷衍。
  
  可怕的是,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年轻一代,他们也学会了敷衍。在学校敷衍老师、敷衍上课、敷衍考试,在家敷衍父母,一旦脱离教育的控制,年轻人就无法无天,野怪黑乱起来。“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5:50 | 查看全部
 人们什么时候才不敷衍呢?只有心甘情愿时。
  
  各民族的文明都有共同追求,比如《易经》讲的“生生”。但各文明的“明法”不同,西方讲理性、讲逻辑,印度讲神性,中国自古以来讲心,都是“道可道,非常道”。
  
  心是什么,很难概念化,但人人知道,只要他是中国人。心安才能理得,这是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许多事情,只是“理得”是不够的,还要将心比心,要心服。
  
  只是政治正确是不够的,还要心悦诚服。无心,社会可以运转吗?当然可以。就是经历了“文革”那样灭心的时代,中国社会不也照样过来了吗?社会完全可以在事功上“冷了大家的心”,伤心、灭心,只以货币为润滑剂,以利之所趋为润滑剂,或者只讲大道理。但心并不会就此灭绝。看不见的不说,汉字里面有心字旁的字有几百个,成语、熟语有几百条,口语中就更多了,什么事都要说个“心某某”。心旷神怡、心领神会、心满意足、心安……是中国式人生的最高境界。
  
  心无所不在,如果事功赫赫,但心烦、心痛、心累、心焦、心酸、心碎、心有余悸……那么,结果就会口是心非,心怀叵测,心死。
  
  比如拆迁、城管,在大道理上,在大局上,或许都是在理的。也许你可以为一个大道理而自我牺牲,但不能要求所有草民也跟着牺牲。将心比心,因为拆迁正确,就将别人白发苍苍的父母扫地出门;因为要维护城市的光辉形象,就把别人讨生计的小贩父母打翻在地……这么干,你自己的父母能忍心吗?心和文件、大道理不同。
  
  心,在每一个肉身之中,来自久远的传统,它并非心脏一词所谓的那个心。其实许多道理,无须渡洋去求,只消回到被我们遗忘的那些中国古训。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并非今天所谓的“领导”,他只是为百姓守常,所以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要百姓安心,守常即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所以老子又说“无为而治”。
  
  现代社会,老子式的无为而治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某些领导有为过度。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无“常”起来了。不以百姓心为心,而是野心勃勃、贪心滚滚、心比天还高。连人行道上是种花还是种草、房子外墙是刷石灰还是涂油漆、阳台是封闭还是开放、街道是宽还是窄……这种百姓事、家事、琐事,都不分青红皂白,一锤定音。
  
  不顾常识又大权在握,无怪乎百姓无可奈何,只有心灰意冷。“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
  
  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也许没有心这种东西,哀莫大于进不了天堂,哀莫大于来世继续当牛做马。在中国,心是当下的,在世的,在场的,也是看不见的,只可意会(心领神会)不可言传,是过去的,也是将来的。事功之前,百姓心牵挂着;事功之后,百姓心掂量着,心因此而冷或热,安或烦,心花怒放或心如死灰,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在我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6:03 | 查看全部
微博绑匪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我有一个朋友,她本来是个亲切和善的人,说话慢条斯理。可最近一年多来,她整个人都变了,变得很焦躁,说话急吼吼的,一点耐心也没有。我问她到底遭遇了什么天灾人祸,她长叹一声,把手机一晃:“还不是因为它。”
  
  “乔布斯?”
  
  “什么呀!我是说微博!”
  
  她一年半前顺应潮流开了一个微博,玩得如鱼得水,尤其是装了手机客户端以后,更是乐此不疲。从此她告别了从容的人生:从前等车时她会欣赏一下路过的姑娘的裙子,现在只是捧着手机不停地刷刷刷;从前上菜的时候她会品评一下菜式色泽,现在只是拿着手机拍拍拍,然后发发发;从前她和朋友们交流些读书心得,现在互相给对方看微博最新的段子哈哈哈……
  
  类似的症状罗列下来,没完没了。她说最麻烦的,是她的生活已经快被微博给绑架了。
  
  这边刚走失一孩子,赶紧悲痛万分地转发呼吁,那边菲律宾忽然又挑衅了,义愤填膺地转发谴责;才看见一只小猫卖萌的视频,哈哈一笑,立刻又有人发了条长微博加截图解说一起侵权事件,得点开看看;大师作古,刚插好了几根蜡烛,又跳出来一条朋友的私信,求转发扩散他们家娃儿的满月照片。键盘敲得噼啪如飞,鼠标比走马灯都忙。好不容易处理完了,还没歇上两分钟,又刷出十来条,里面又是好几条国家大事亟须关注,老还带着“是中国人就转”“还有点人性就都转起来”之类的标语。微博上的情绪更新,都快比液晶屏的刷新率高了。
  
  我说,你可以自己控制啊。她苦笑说,倒是想克制,可有时候身不由己。微博上的“绑匪”们会问:这个女孩得了白血病,你给转了,那个男娃娃生了肿瘤,你为什么不转?为什么要厚此薄彼?难道你做好人也要挑拣?你到底是什么标准?一连串问题问下来,她往往哑口无言。
  
  一开微博,自己就成了鼠标军机处、键盘政治局,俯瞰天下,心系万民,心中有猛虎,见天儿地细嗅蔷薇。严锋老师曾经做过一个生动描绘:“早晨起来看微博,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皇帝批阅奏章、君临天下的幻觉。国家大事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做出各种判断,提出各种建议,各种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万物皆备于我。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披星戴月上朝堂的皇帝,微博把人的这种情结激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6:22 | 查看全部
 作为一个微博的老用户,我告诉她,微博其实和参禅一样,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微博是微博。在这个阶段,你还没有把微博和其他网络平台区分开来,只当是个新鲜玩意儿;第二个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微博也不是微博了。微博变成了整个社会,微博绑匪对你恶狠狠地说:“快点刷!抓紧转!多多评论!”你就会诚惶诚恐连滚带爬地去刷新,生怕一眼不看微博,就要跟时代脱节。
  
  而我们真正要修炼到的,是第三个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微博,终究不过就是个微博罢了,它代表不了舆论,更折射不了全社会。要是微博绑匪胆敢再威胁你,看透一切的你就轻蔑一笑:“多大点事儿啊,我还以为抢我鸡蛋呢。”
  
  她听我说完,不禁心悦诚服地说:“大师您太睿智了,竟能把刷微博和参禅的境界联想到一起。”我微微一笑,手做拈花状,把自己的手机取了出来。
  
  “我也觉得自己说得挺好,等我发条微博,免得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6:33 | 查看全部
不阅读的中国人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119次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宁可慢一点,松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6:47 | 查看全部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219次   在医疗新时代,“医生无所不知”的模式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知情的病人和医生一起共同做决定,共同选择治疗方案。
  
  可惜的是,虽然我们开始渐渐要求和医生的关系变得平等,但只要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要求的仅仅只是结果的平等,却无法寻求过程的主动参与。
  
  从进医院看医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甘心以“弱者”自居,病人甚至对自己的身体都没什么了解,就和疾病、医生发生了联系。这时,又怎么去做一个有尊严、有自由、聪明的病人呢?我们内心总是极其希望把自己交给一个能掌控全局的医生。医生手持先进器械,脑装各种门类的检查和疾病知识,像是权威的“家长”,我们却满怀无助、诚惶诚恐,对自己出错的身体一无所知。
  
  这一刻,其实是谈不上平等的。医生处于控制的角色,起先是在技术上,后来是在心理上;我们作为病人处于屈从的角色,起先是在对疾病和身体的了解上,后来也是在心理上。
  
  不同的是,当你在对自己的身体和疾病一无所知时,把所有的责任尽数交给一位专业人士,由他来承担所有的责任,在当时可以算是一种轻松的选择。但是一旦有一天,你发现,你全心信任的医生并没有让你恢复健康,那么,所有的希望顷刻间就破灭了。病人希望能从医生那里得到健康的承诺,而医生必须去实现这个诺言。如果不实现,有时只能法庭见。
  
  谁为你的健康做打算?除了医生,还有你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7:08 | 查看全部
 谁为你的健康做打算?除了医生,还有你自己!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这种关系,就会发现,病人将责任尽数交出,看似轻松,其实是偷懒而且被动。病人似乎是被动地被疾病袭击,于是也被动地等待医生(或者医生背后站着的医学)的处置发落。
  
  病人很少意识到应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甚至连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身体都不甚了解。而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对自己心理的关爱,努力和医生一起平等对话……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事。聪明的病人要求的是从头至尾的平等,是需要自己也投入努力的平等。
  
  最好的医生其实是和病人一起作战的,那么,反过来也一样,最好的病人其实也是和医生一起作战的。
  
  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些防御机制,可能我们并没有真切地了解过它们的意义。只是,当它们出现时,因为对身体的不了解,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找医生。
  
  事实上,并不是我们一感觉“身体不舒服”,就该去找医生的。现在的大多数医生已经被培养成无药不欢,看见你发热,给你一盒退烧药,“先吃两片阿司匹林,再来找我”;看见你疼痛难忍,给你一堆止痛片,其实对你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时,你需要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为自己的身体做点决定。
  
  比如发烧,当我们感染了病菌之后,有时体温会升高,这是身体调节的结果。体内中枢有一个叫作体温调定点的机制,如果这个点增高,体温就会上调,一直到符合体温调定点为止。这时的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重新设定,是身体对抗病菌感染的防御机制,但我们大多喜欢在发热时用退烧药,因为我们觉得发热就是生病。
  
  柏杨曾经这样描述他的一位医生朋友:“柏杨先生有一位医生朋友,一向过往甚密,可惜他有两项严重的缺点,使我对他的敬仰之心与日俱减。其中之一就是他很吝啬给病人吃药。现在流行的手段是,病人一进大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针葡萄糖加维生素B,或是一针退烧药——假设病人似乎有点发烧的话——而该医生朋友总是寻求病因,妄图根治,既劝病人少打针,又劝病人少吃药。于是乎,‘有口皆碑’,怨声载道。”
  
  柏杨的口气是他惯用的反讽,事实上像这位医生这样,能在病人发烧时劝病人少打针、少吃药的人,现在已经濒临绝种。
  
  病人改变不了医疗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说不用吃药,回去休息休息就好,病人大半会觉得失落,仿佛走时不带走一张处方,这一趟就全无意义。
  
  在看病的时候,人们似乎习惯被控制,甚至可以说,喜欢这种医学的“干涉哲学”。不仅仅是治疗的“干涉哲学”,我们还习惯于从医生那里得到所有的信息。仿佛医生手中掌握着所有专业的信息,而我们一无所知。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的格局已经改变了,我们有许多可以主动得到信息的渠道。有不少网站可以提供基本的医学信息,有些专业医学网站还有定期的专家网上咨询,一些病友也组织了相关疾病的论坛。如果你能阅读英文,那么可以看到的角度更多,得到的知识也更多。原先存在于我们和医生之间的信息沟壑,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小。
  
  在一个积极的病人眼里,他总是能发现自己可以积极主动参与的那部分。我们可以运用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力量,和医生一起对付疾病。我们还可以运用自己获得的信息和判断,去和医生商讨更好的方案。
  
  聪明的病人不是习惯“被灌输”的病人,不是等待“被控制”的病人,也不是医学“干涉哲学”的绝对拥护者。身体是我们的,我们与其坐而述,不如起而行,和医生一起并肩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7:58 | 查看全部
美食家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216次   有些人天生缺乏器官的精密性和集中精力的能力,而这些都是鉴赏美味所必需的。
  
  生理学家很久以前就认识到器官精密性的意义,并发现某些舌头上负责吸收和品尝滋味的神经纤维分布得很少。这种舌头给人的味觉只能是平淡乏味,这与盲人看光是一个道理。
  
  精力不集中的人吃饭时心不在焉,狼吞虎咽,因为他们总是忙忙碌碌,野心勃勃,恨不得同时完成两件事。吃饭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填饱肚子而已。
  
  不过,确实有人对于感受和欣赏味觉刺激有特殊的天分。
  
  天生的美食家一般都是中等身材、方圆脸、眼睛明亮、额头小、鼻子低、嘴唇丰满、四方下巴。女性除此之外还有下列特点:丰满、可爱、有发胖的趋势。那些爱吃甜食的女性身材一般较纤细,容貌也较清秀,最重要的是她们的舌头也与众不同。
  
  上述模样的人一般都追求完美的饮食,他们精选、细品每一道菜,每吃一口都心有所得。如果宴会上主人十分好客的话,他们一般不会匆匆离去,他们可以玩整整一晚上,所有适合聚餐场合的游戏和消遣方式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与此相反,天生没有口福的人一般是瘦长脸型,眼睛和鼻子都较大。不管他们身高如何,总是给人一种瘦长的感觉。他们的头发暗而无光,体态绝不丰满,正是这些人发明了裤子。
  
  没有口福的女人长得瘦骨嶙峋,在餐桌上很容易显得疲倦。她们的生活内容就是玩牌或传闲话。
  
  我想没有什么人能够反驳这个生理学理论,因为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身边的事例来证实它。不过,我还是想进一步用实例来支持此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8:09 | 查看全部
 一天,我参加了一个重要的宴会,坐在我对面的女孩脸蛋既漂亮又性感。我转身对邻座的人悄悄耳语说:“从姑娘的长相上看,她一定是个伟大的美食家。”
  
  邻座的人回答到:“瞎扯,她不可能超过15岁,没有这么小的美食家……不过,观察一下也好……”
  
  刚开始时,情况对我不利,我开始为自己的名誉担心。因为上前两道菜时,这位小姑娘表现得很谨慎,这让我大惑不解。我开始怀疑我百试不爽的法则怎么对她不灵验了,她是否算是个例外?不过当各种奶油甜点上来后,我即将破灭的希望重新升起了。我这次的判断并未失误,她不但把自己盘中的食物全部消灭掉,而且还请人帮她传递桌子另一端的食物。到最后,桌上所有的甜点她都一一品尝过了。我的邻座被这个能装下这么多食物的小胃口惊呆了。因此,我的判断被证实了,科学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两年后,我又一次遇到了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她刚结婚不到一个星期,她的食欲比原先又有增长。她开始在习俗允许的范围内表现得风情万种、妩媚动人。她的丈夫表情复杂,难以琢磨,活像一个能够同时发出哭声和笑声的口技演员。这就是说,他因妻子引人注目而高兴,可是当有人殷勤过度时,他又感到嫉妒。当嫉妒心占上风时,他干脆把妻子带到远处的另一间屋里去了,此后我再也没见过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9:48:28 | 查看全部
被生父埋葬的“爸爸”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142次   去年秋天,母亲走了,我和世界的关系一下子简单了。
  
  7年前,生父患胃癌故去。
  
  陪伴我的就剩下继父了。
  
  我终于可以放手写写这一切了。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我极少有机会使用“爸爸”这个称呼。发这个音很不自然,要想一想,才能吐出这个天底下最美好的词汇。
  
  4岁时,我初次见生父。因为外祖父被打为“地主”,在部队当连长的生父担心会毁了自己的前程,便提出离婚。母亲带我去见他,是为了说服他,让他看在孩子的分上,打消那个念头。
  
  看小时候的照片,我是一个安静的乖孩子,颇受爷爷宠爱,我似乎一直就赖在他的背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爷爷一天从塬下的绛帐镇给我带回来一个橙色的乒乓球。
  
  在记忆中,家里就爷爷、母亲和我三人。爷爷背着我在村子里走动,那些我不认识的人从窑里、房子里蹦出来,各自走开。起风了,大黄狗使劲叫唤,爷爷阖上大门,雨点儿就掉下来。母亲踩动缝纫机,发出“嗒塔嗒塔”的声响。多少年后,母亲告诉我,做一件衣裳5毛钱,这些钱除了买油盐酱醋,还能供我去公社医疗所打青霉素、链霉素。因为幼时,我患了支气管炎,整日咳嗽。
  
  其实生父每年都回来探亲,而我却没有一丝记忆,也许是因为那时我太小的缘故。
  
  那时,正是疯狂的“文革”时期,母亲带着我从绛帐镇坐火车,三天三夜才到乌鲁木齐。火车在途中遭遇风暴,几乎被掀翻,吃的喝的都没有。好在有母亲的怀抱,我脑海里没留下挨饿的记忆。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红卫兵两派正在激战。成串的卡车载满手持红缨枪的人,往南边广场开去,喇叭里哇哇乱叫,突然,一颗手榴弹飞过来,炸死了前边不远处的一个女人,肠肚流了一地。母亲忙捂住我的双眼。
  
  我们是坐直升机飞到克拉玛依的。生父就在蚂蚁似的运油车围拢的地方驻扎,在办公室里,他吐出一个个烟圈,母亲一直在哭泣。其他的我都没有印象了。
  
  后来,干爸说他还去宝鸡找过生父,也无作用。
  
  回到汤家村,母亲常常痛哭不已。妹妹一岁多,很懂事,不哭不闹。
  
  在我的记忆里,生父回来办离婚手续时,爷爷手持镰刀把他赶得无路可走,他蹿上长满青苔的屋顶,踩得青瓦咯吱直响,凭借在部队练出的身手,矫捷地逃到村外。
  
  外祖母和外祖父发疯似的为母亲找出路。母亲曾经想留在汤家村,把我和妹妹拉扯成人,爷爷也愿意留我们。但一天中午,生父指使族人抬走了缝纫机,母亲知道这是在驱赶自己。
  
  在当时,离婚的女人连根草都不如,能有人收留就是福。拖儿带女的,就更难了,没人愿意为别人养孩子。最后,邻村有一条汉子愿意接纳我们母子仨。
  
  改嫁高家村后,我们就跟汤家村断了联系。母亲怕继父心里有疙瘩。母亲在汤家村有一个好朋友,不时会过来看她,跟她说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