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38:23 | 查看全部
女孩和猫时间:2013-09-01 作者:未详 点击:153次   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养了一只猫。

  这只猫聪明、可爱,只遗憾年事已高。

  女孩儿看着自己心爱的猫越来越老,非常担心。

  她怕这只猫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彻底离她而去。
  
  但猫自己一点也不害怕,每天或者躺在阳光下,慢条斯理地梳理身上的长毛,或者捕捉眼前嘤嘤飞过的苍蝇,或者眯起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好奇地望着窗外。
  
  女孩和猫各有所得,但截然不同。

  女孩收获的是担心和恐惧;猫收获的是快乐和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38:34 | 查看全部
你在干些什么时间:2013-09-01 作者:未详 点击:173次   年轻的语言学家刚从大学毕业,就回到故乡的小镇上来了。

  于是,被选为教会的理事。

  他虽然并不信仰上帝,却也按规矩办事,每次经过大小教堂就画十字,以为做这一类事情对人民是必要的,要拯救俄罗斯,就要依靠这些。

  不久,他被选为府议会的主席,又被选为名誉治安裁判官,得到了勋章和一大堆奖状。

  这样不知不觉到了45岁的时候,他忽然觉得,到现在为止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装腔作势,恰如一个丑角。

  但是,要改变生活已经太晚了。

  有一夜在睡梦中,他突然听到枪响一般的声音:“你在干些什么?”他出了一身大汗,跳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39:27 | 查看全部
人间,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脸时间:2013-09-01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婊子合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
  
  每一个人,有其依附之物。胎儿依附脐带,孩子依附娘亲,女人依附男人。有些人的魅力只在床上,离开了床即又死去。有些人的魅力只在台上,一下台即又死去。
  
  一般的,面目模糊的个体,虽则生命相骗太多,含恨的不如意,糊涂一点,也就过去了。生命也是一本戏吧。
  
  折子戏又比演整整的一本戏要好多了。总是不耐烦等它唱完,中间有太多的烦恼转折。茫茫的威力。要唱完它,不外因为既已开幕,无法逃躲。如果人人都是折子戏,只把最精华的仔细唱一遍,该多美满呀。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诸位听得不少。那些情情义义、恩恩爱爱、卿卿我我,都瑰丽莫名,根本不是人间颜色。
  
  人间,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脸。
  
  又一场了。
  
  戏人与观众的分合便是如此。高兴地凑在一块,惆怅地分手。演戏的,赢得掌声、彩声,也赢得他华美的生活。看戏的,花一点钱,买来别人绚缦凄切的故事,赔上自己的感动,打发了一晚。大家都一样,天天合,天天分,到了曲终人散,只偶尔地,相互记起。其他辰光,因为事忙,谁也不把谁放在心上。
  
  歪歪乱乱的木椅,星星点点的瓜子壳,中间还杂有一两条惨遭践踏、万劫不复的毛巾,不知擦过谁的脸,如今来擦地板的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39:38 | 查看全部
渐弱时间:2013-09-01 作者:未详 点击:89次   我认识一个乐队队员说,乐队演奏渐弱的时候,要求高度的控制力,演奏员的气息和手都不能发颤,否则,就失去了平滑的声音。这是最让他紧张的时刻。
  
  生命的各个阶段,总有一些人和一些事要渐弱和消失,朋友、爱情、生命。渐弱的爱情或生命好像一片被风吹的树叶,最好是让它高高飘走、消失,可别飘到半路,被迎面来的车又给卷回来,飞不走,还被压在车下。因此,当我们预感到爱情或生命将要消失时,最好别祈求逆风,让该消失的事情和人渐渐地飘去,保持人生美丽地流动,别让时间抽搐得像紧张的渐弱音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39:51 | 查看全部
美国橘子时间:2013-09-02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我不是说美国的橘子比中国的甜。事实上,美国的水果和蔬菜有不少都是淡而无味,只是卖相好看而已。不过,因水土不同而发生变异,这种事真是有的。
  
  在华盛顿时,老公突然为我拉开了车门。那一刻我惊得目瞪口呆,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神经错乱了。我清楚地记得我俩第一次相亲时,饭馆的门有一道塑料帘子,他雄赳赳气昂昂走在前面,帘子的一角“啪”地打在我的脸上。如今,仅仅过了一道海关,老公就开始为我和女儿开关车门、拉椅子,而且手势自然纯熟,仿佛做惯了的样子,令我捧腹。
  
  理工男能变成知心爱人,虎妈当然也能变成慈母。如今我在公共场所,连吼孩子都温柔了很多。不是怕形象差,而是怕一不当心被剥夺了监护权。女儿听说在美国不能随便打孩子,兴高采烈,连有时爱怜地捏捏她的小耳朵,她都会欢快地宣称:“你敢打我?我报警,报警!”
  
  我们刚到美国时,在沃尔玛买了一瓶红葡萄酒,对方要求出示证件,偏偏老公只带了中国驾照。两个收银员看不懂汉字,把老公上下打量了一番,严格程度绝对超过海关安检,接着又耳语了半天,还仔细观察旁边站着的我,终于确认被中年女文青陪伴着的老公已超过18岁,这才允许我们付酒钱。
  
  我被老美的遵纪守法震撼了,哪怕是在家里,也分外小心。我家晚餐常常会搭配一点葡萄酒,女儿也常常来凑热闹,乘大人不注意就嘬一口。这回当女儿又来蹭酒喝时,我飞速拉拢了所有的窗帘,以免被邻居看见举报。后来仍然不放心,到底还是给女儿预备了果汁,以免大意失荆州。
  
  我们在国内买的导航仪,到美国后也入乡随俗,变得铁面无私。一旦我们驾车偏离既定路线,它立即罢工,沉默对抗,一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架势。所以我们养成了良民驾驶作风,很少变线,也不超速。
  
  不过,我发现,美国人也不总是这么不逾交规雷池一步的。美国的公路上,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限速指示牌,路况不同,限速不同。我们一家严格按限速行驶,一路上却总被超车,几乎永远落在后头。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前面的车都放慢了速度,一开始还以为是前头堵车,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警察在执法。被拦下的三辆超速车垂头丧气地排成一溜,乖乖靠在路边。这以后,所有的车都老老实实,和我们一样按照限速亦步亦趋,再也没有人风驰电掣了。
  
  我这才坚信,大家都是猴子变的。为枳为橘的生物进化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绝对不比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轻松。我的心情因此而大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40:04 | 查看全部
旗袍与西装时间:2013-09-02 作者:未详 点击:136次   旗袍是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女性服装的主流,一统天下凡30年许。
  
  说到旗袍,其实并非完全发源于满族的旗装。旗装妇女的袍子较为宽大平直,旁边不开衩,几乎没有腰身,质地也为较厚重的棉织物或真丝织物。满族妇女着旗袍时内穿裤装,可稍许露出裤装的裤脚,裤脚可沿边织绣花样、滚边,下穿花盆底鞋。20年代初,在上袄下裙服装流行之末路时,旗袍悄然兴起。与其说它是在满族原有旗装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改良,毋宁说是一次十分了不起的女性服装革命。旗袍得以跻身于世界服装行列,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东方女装。
  
  民国时代的旗袍应该说对清代的旗装没有直接的继承性,而是另起炉灶的新式女装。虽也是长袍式的上下一体服装,但合体收腰,体现了女性形体的自然美,突出了女性形体的曲线和窈窕身段。所用材质相对于满族长袍也更为广泛,一反原有的厚重臃肿,凡是一切素色或印花织物都能作为旗袍的选材。更为突出的一点是旗袍内不穿长裤,取而代之的是丝袜、线袜和内裤。质地薄透的旗袍内要穿白色衬裙,衬裙也镶有白色的花边。如此,腿的修长和线条也能在旗袍的开衩处有所展现。
  
  在近30年的时间中,旗袍的样式千变万化,尤其在袖子的长短、领子的高矮、下摆的尺寸、开衩的高低上进退无常。20年代中,受到西式服装的影响,旗袍的长短多在膝盖部,两边的开衩却不大。到了30年代初,突然流行长旗袍,到了30年代中期,甚至长到脚面,被戏称为“扫地旗袍”。与此同时,其袖长也从肘部逐渐往上,最后短至肩下二寸许,甚至无袖。到了40年代中,下摆则又渐缩至膝盖了。50年代,大陆虽很少有人穿旗袍,可是香港、台湾的旗袍曾一度缩至膝盖以上,当时夏梦、林黛等影星穿着的已是这类旗袍了。至于领口,一直是从高向低发展的,先高至颌下,后逐渐变低,甚至出现了无领旗袍。
  
  30年代是旗袍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样式完美成熟,也堪称旗袍定型经典之作的最终完成期,此后几十年旗袍的发展基本没有超出这一定型的窠臼。而旗袍从20年代到40年代,一直是中国妇女的主流服装,从家庭妇女、职业女性、女工到知识女性,旗袍都是最庄重、最得体的选择。40年代初,特别流行在旗袍外加一件西式短外衣,可以是薄呢料制成,也可以是毛线织就。
  
  旗袍在大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严格讲并不是在1949年以后,虽然1949年后由于对革命的狂热和来自解放区女干部服的影响,旗袍走向衰落,但直到60年代初,也并未完全消失。在此期间,尤其是在1956年,曾出现一段昙花一现的短暂恢复期,如在1956年的《新观察》杂志上曾登载过一张《妈妈,到那边去》的照片,社会影响极其强烈。照片中的“妈妈”身着剪裁得体的旗袍,下摆一角被春风吹起,左手被孩子牵扯,右手中的太阳伞也被风吹得低垂。整个画面构图新颖,不落俗套。最为显眼的就是那身旗袍,充分展现了一位少妇庄静娴淑、温文尔雅的气质。当时的《人民画报》也以大量的照片反映了年轻妇女开始量身定做旗袍的情景。好景不长,1957年,《妈妈,到那边去》就遭到猛烈的批判,谓照片中的妇女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少奶奶”,是在表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于是旗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偶有穿旗袍的妇女,也是废物利用,在家里穿穿,不再是时装了。
  
  民国时代旗袍样式领风气之先的当属上海。《良友》画报封面上的名媛大都在无形中做了时装旗袍的模特,画报一经发行,旗袍式样会不胫而走,立时成为社会上争相模仿的对象。此外,沪上舞女的旗袍也是引领潮流的晴雨表,因其身份特殊,一般妇女虽心向往之,却又不敢直接照搬,于是就在其基础上略做修改,成为时装。30年代中,一度提倡“新生活运动”,反对当时流行的无袖旗袍,认为它过于暴露而有伤风化,这在上海虽并无太大的影响,但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却是十分积极,竟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惹得议论纷纷,这也是关于当时旗袍的一段公案。
  
  说到男性的西装,从白化文前辈援引的清末笔记小说中已可见,清光绪时已经传入并有人穿着。白先生分析得很对,即一是从日本辗转传入,一是从欧洲直接传入。彼时从日本传入的较为蹩脚,而上海和北京东交民巷洋服店的却相对正宗。北京较为保守,又加上庚子事变的影响,穿洋服有“假洋鬼子”之嫌,穿西装的人极为罕见。西装在上海流行多是在民国初,在北京则要晚一些。
  
  相对女装而言,男性的西服变化不是太大,但西服内的衬衫却几经波折,先是立领小翻角,后来流行圆角,最后才是尖角衬衫。直到近年,服装的多元化,使得方角、尖角并存。西服在中国流行伊始,就多是三件套,在上衣和长裤之外多了一件同样料子的背心(马甲),当时也叫西服坎肩。正装一般就是三件套,不穿背心的多为平时便装。男性西服在20至40年代是所谓高尚人士必须置备的衣裳,尤其是在上海,一个小职员,也需置办两三套西装,否则会被人看不起,无法出场面。当时一套西装价格不菲,因此有人嘲笑上海人道:“不怕贼来偷,就怕掉河里。”
  
  白色西装多为时尚男性所喜爱,但略显轻浮,如果上衣胸袋上再饰以鲜艳的手帕,则更有些造作之感。一身白色西装要配上白色或棕色白色相间的皮鞋,绝对不能配以黑色皮鞋。
  
  关于西装裤脚挽不挽边的问题,并非出于个人所好。早先的西装裤脚没有不挽边的,只是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才做出明令,节约一寸料子,支援二战。于是西装裤子随之流行不挽边的样式。直到50年代初,才又恢复了挽裤脚的样式。
  
  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穿西装的水平绝对不落后于欧美,无论是流行的速度,穿着的得体,还是领带或领结的打法,完全没有东施效颦的嫌疑。领带与西装颜色的搭配也能符合审美要求,反差既不过于强烈,也不会顺色。袖长合度,衬衣的袖口略长出衣袖,远比我们80年代初恢复穿西装时,袖长竟到了指关节要得体多了。40年代末,好莱坞影片如《魂断蓝桥》《鸳梦重温》等上演时,中国男人的西装基本上能与之同步。
  
  上下装不同质地、颜色的休闲西装也流行于40年代,上装多为粗花呢,衬衫可有色彩,甚至不打领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40:14 | 查看全部
大家都很二时间:2013-09-02 作者:未详 点击:213次   黄巢同学的菊花诗很霸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500年后有人唱和得更霸道:“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这首诗的作者叫朱元璋。两人都喜欢黄金甲,张导演很欣慰。
  
  民国鸿门宴:徐树铮想暗杀张作霖,实在找不到机会,只好以段祺瑞的名义请张作霖吃饭。这事段祺瑞根本不知道。席间徐才将计策向段祺瑞和盘托出,段大吃一惊。张马上觉察出气氛不对,举杯道:我要尿尿!
  
  熊希龄跟张之洞混的时候是“维新”干将。光绪征召他到北京参与变法。1898年8月正是“百日维新”期,熊希龄北上前先去衡阳跟他爹辞行,结果路上吃错东西拉肚子了,只好待着养病。就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拉肚子让熊希龄捡了一条命。在养病的十多天里,北京发生了维新惨剧——戊戌六君子掉了脑袋。
  
  冯玉祥的军队有浓重的基督色彩,办事前要唱歌。且看《早起歌》:“快起快起快起快起,好兄弟好兄弟,不把日本打倒,不把失地恢复,不休息不休息。”干吗要早起?这要从昨晚的《就寝歌》中找答案,歌词:“国土未复心不甘,要雪耻,勤操练,努力一日天已晚,明日再干!”原来如此。
  
  唐德刚给李宗仁作回忆录时很搞笑,老李说得正起劲,小唐打断:“你这段说得不对,1927年你没在这个地方。”老李翻白眼。过一会儿小唐又打断:“这里面有个事情你没说。”老李就恨。待小唐再打断的时候,老李怒喝:“我说怎样就怎样!”每次都不欢而散。唐德刚说这些老家伙有个特点:全都是选择性失忆,一到关键时刻就胡言乱语。胡适、张学良、李宗仁一个样儿。给张学良作回忆录的时候,唐德刚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每当老张骂骂咧咧的时候他就拿出来,然后老张就嗫嚅道:“好吧,就按你说的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40:50 | 查看全部
沙漏人生时间:2013-08-31 作者:未详 点击:374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位在收发室工作的军人叫米诺。他肩负着沉重的任务,每天都得马不停蹄地整理在战争中死伤和失踪者的最新纪录。
  
  源源不绝的情报接踵而来,收发室的人员必须分秒必争地处理,一丁点儿的小错误都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米诺的心始终悬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在压力和疲劳的袭击之下,米诺患了结肠痉挛症。身体上的病痛使他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从此一蹶不振,又担心是否能撑到战争结束活着回去见到家人。
  
  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米诺整个人都瘦了下来。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几乎不再奢望会有痊愈的那一天。
  
  一天,米诺终于不支倒地,被送进医院。军医了解他的情况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米诺先生,你身体上的毛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你的心里。”“嗯?”军医接着说道,“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一个沙漏。你想想看,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的沙子,它们在流过中间那条细缝时都是平均而且缓慢的,除了弄坏它,你跟我都没办法让更多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人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沙漏,每天都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但是我们必须一次一件慢慢来,否则我们的精神绝对承受不了。”
  
  医生的忠告给米诺很大的启发。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奉行着这种“沙漏哲学”,即使问题如成千上万的沙子般涌到面前,米诺也能沉着应对,不再杞人忧天。他反复告诫自己说:“一次只流过一粒沙子,一次只做一件工作。”
  
  没过多久,米诺的身体便恢复正常了,同时,他也学会如何从容不迫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了。
  
  如今,我们被越来越多的各种压力所困扰,压力让我们睡眠紊乱、记忆力衰退、情绪偏激……健康状况江河日下。面对生活、工作的重重压力,“沙漏哲学”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担当,既然躲避不了压力,就该学会主动拥抱压力,调节心灵旋钮,调整对压力的认识角度和处理方式,以最佳状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41:05 | 查看全部
爱情哥德巴赫猜想时间:2013-09-01 作者:未详 点击:219次   有位姑娘问祖母:“爱是什么?”祖母说:“爱就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极简的回答,清澈见底,足以让一切哲学思辨、爱情经济学、婚恋技巧大学堂学者汗颜。
  
  爱与不爱之间,存在着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而“你对我好,我对你好”,实在需要千载难逢又旷日持久的“好运气”。
  
  在进行猜想前,首先要张贴的是一则广为传诵的史上最佳情书的开头——法国哲学家安德烈·高兹的《致D》:
  
  “很快你就82岁了,身高缩短了6厘米,体重只有45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优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58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在我的胸口,我重新感到一种空虚,唯有当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才能弥补这种空虚。”
  
  写下这封情书后,高兹追随罹患绝症的妻子,自绝而去。
  
  这封绵延一生的情书中有好多数字,但与算计全无干系。这些数字,印证的是爱情的笃定、淡泊和动人心魄。
  
  羡慕吗?白首偕老的爱情里,没有算计。年轻的爱情里,最不该有的是算计。出了错的“爱情”和“婚姻”里,才满满是算计。
  
  “高端猎婚”“定向猎取,精确匹配”“21天相识,10个月结婚”……
  
  打开国内几大婚恋网,你会发现专业红娘已经取代了古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新一轮的婚姻包办者。他们的广告语渲染着猎手的精准、闪电的速度、现实的婚姻和爱情的一笔勾销。
  
  相比于国内婚恋网的商人气息,在法国,最具人气的婚恋网蜜糖网显然更加聪明,更适用于一个心跳平稳、血压正常的以爱着称的社会。他们的广告语是这样的:
  
  “无须风险,你将拥有爱情。”
  
  “无须坠入爱河,亦可相爱。”
  
  “无须心痛,完美相爱。”
  
  通过相貌、爱好、年龄、星座、性格、收入水平的精确匹配后,理论上讲,爱情和婚姻的风险降到最低。这种被浮夸渲染的“零风险爱情”,就像美军在几次战争中宣传的“零死亡”那样奇幻。
  
  可真正的爱情原本是一场冒险,不是吗?
  
  既然来到“零风险爱情”兜售市场,就看看这些精算大师的演算本吧。
  
  如果将婚姻看成一个市场的话,其实每个人都在用手中的筹码换得自己所需。筹码可以是美貌、财富、智慧,需求可以是地位、身份、情感,通过婚姻市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婚姻市场和婚姻经济学都会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比如在权衡取舍时,充分考虑机会成本。
  
  在爱情的取舍上,你嫁给一个人的机会成本,就是你现有的生活以及嫁给另外一个人的种种可能。
  
  于是,“最优秀的女人”和“最次等的男人”就这样被“剩下”了。
  
  机会成本为实现某个目标而必须放弃的其他利益,人称“有得必有失”。
  
  除了彻底的单身主义者、现代唐·璜、性向非主流者,相信每一个单身族和恋爱中人都想过结婚的事儿。对一个以趋利避害为本性的社会群体来说,结婚是因“有利”才成立,才如此让人迫不及待,无法绕行。
  
  有位畅销书作者说:“结婚是最贪婪的交易。结婚的时候,人们选择综合分数高于自己的人;结婚之后,两个人还会继续盘算。
  
  “如果感觉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样,甚至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一般人就会想:我吃了这么多亏,这日子还怎么过啊!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比如,对方没有经济能力,性格不好或者花心等等。因为结婚之初两个人就是通过综合计算而不是只看某个方面作出的选择。
  
  “经过了细心的筛选,其中包括家世、背景、工作、收入、房产、车子、存款,男人可不可以在房产证上写上两个人的名字,女人是不是正式工作,能不能接受跟公婆同住,跟那个人本身甚至都没有多大的关系。年龄可以放宽,长相看得过去就行,性情嘛,是个正常人就能接受。最后不忘敲定的是,礼金给多少,嫁妆有多丰。至于感情,只要不烦对方,感情是可以培养的。”
  
  这看似穿越到了古代的婚恋行情,的确是眼下大多数中国青年男女精算师在做的事情。
  
  爱情怎能算计?除去不婚主义者,爱情精算师们一旦动了算盘珠,也会多路径进入“不婚”状态。“拖婚情侣”和“不婚情侣”,在这个“剩女”和光棍横行的世界,简直是让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父母最不解的生物。
  
  终于,我们又回到最初了。
  
  爱是什么?
  
  作家塞林格在《破碎故事之心》中告诉我们:“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6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还记得那位祖母的回答吗?
  
  “爱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
  
  在这个爱情岌岌可危的年代,她是最坚强的爱情扞卫者。
  
  性是冲动,婚姻是保障,但爱能超越性与婚姻,超越时间和皱纹,持续下去。
  
  它是错误的冒险、唐突的宣言和孟浪的托付,但可以一再透支。爱是宣言,是可以重复地一再做出的宣言,是把相遇的偶然变成必然,变成不可更改的命运。
  
  爱始于相遇,生于经营,死于算计。
  
  让零风险爱情玩蛋去吧!让爱情算计玩蛋去吧!“敌算计者”如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0:41:21 | 查看全部
相依时间:2013-09-01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一位法国画家的作品,画的是一对老年夫妇,共撑一把雨伞在街巷行走。其间有一缕凄楚的情思拨动我的心弦,不是因为画的技巧,而是这一对老年夫妇本身。
  
  我想,这画的名字应该叫“相依”。
  
  相依着走向老年、走向坟墓,并不是容易的事,有多少夫妇能相依到头,真正达到心灵与心灵互励互慰、息息呼应、合而为一、同归于寂灭?在西方世界更困难了些,相依,似乎属于东方的人情美,属于我国古老的传统伦理。
  
  当我在街上看到老年夫妇搀扶着缓缓地行走,我便会投以敬畏的目光,仿佛正举行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婚礼,却踏着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的节拍,油然地滋生时光易逝的哀戚感,哀戚中透着幸福。一位老太太曾向别人介绍她的老伴时说:“我是他的活手杖!”果真如此吗?那么他又是她的什么?
  
  他是她的“擀面杖”吗?莫开玩笑,他俩谁也离不开谁。
  
  然而这是不容易的。老天并不让人间圆满、个个相依。她的他先撒了手,或他的她弃世入土。即使他和她都在人间,却天各一方,形同陌路;或虽同居一室,心里却隔着厚厚的墙。
  
  残年害怕孤独,孤独的境况是悲惨的,然而最可悲的却是表面“相依”而内心孤独,那比孤独者更孤独。
  
  自从母亲去世,不到两年,家父明显见老,背伛偻了,耳朵背了,步履也踉跄了,本来絮叨好胜的老人,从早到晚地挑剔责怪老太婆,如今责怪谁呢?只得终日不发一言,仿佛原掩藏着八旬翁叟的模样,矍然察觉了。正如古典小说里常用的一句话:“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一个完全的强者,也许心灵不需要拐杖能支撑住,然而人都是不完全的,那缺陷的部分正需要填补,使之平衡。我父亲是个平凡的老人,没有说话的伴儿,向隅茕独,昼而复夜,缄默又缄默,白天尚可耐,如何度过睡眠少、易惊醒的漫漫长夜?
  
  脖颈落枕了,腰直不起来,关节时而酸痛,呼老伴儿过来,揉揉捶捶,即使并不真解决问题,也是一剂精神的油膏,暂时滑润一下磨损的机械。就是十分健康,半夜里鼾声停歇的一刻,老伴儿若在,会梦呓般呼唤她的小名,推醒她:“喂,××,你醒着吗?”
  
  另一位回答说:“听见了,听见了,醒着哩,啥事呀?”
  
  “真怪,真怪,梦见了我娘……”
  
  “哎哟!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你娘的骨头早烂没了……”
  
  “你说怪不怪,偏偏梦见老娘给我买了一串冰糖葫芦……”
  
  “我爱吃糯米团子。从前我当姑娘的时候……”
  
  从前爱吃的东西,在故乡一间什么什么店,什么什么楼,点了一样什么什么菜,说得起劲。他俩各说各的,也许风马牛不相及,却都向对方表示同情和首肯。一本详梦的小书,一副“通关”的纸牌,也足以使他俩讨论半宿。
  
  并非有意去窃听,枕上的话传到你的耳畔,于是你会心地微笑了,为老年人天真的孩子气,为他们无意义却谐趣的谈心,断断续续的絮语所催眠,睡眼蒙眬地到梦的边缘。你以为是一对雨中的斑鸠嘟嘟囔囔的低语,诉说不尽琐细的往事,如扯不开的乱麻或故意搅和的话题。
  
  于今,他独自醒来呢?又不自禁地呼唤另一位的小名:“喂,你醒了吗?”没有回答。醒醒吧,伴儿!和我唠唠嗑儿吧!哪怕争吵呢,争吵也是另一种谈心的方式哩!没有回答。他忘了,她已不可能,唯坟墓般的黑暗,座钟滴答,天人永隔。于是悲从中来,哽咽数声,长吁一口气,也就作罢。老年人挤不出眼泪。
  
  即使伟人、学者、思想家、作家也不能免俗吧。最近读到韦奈同志的文章,回忆他的外祖父俞平伯老人在老伴去世后,异乎寻常的冷静,整日沉默,待更深夜静,才听到他自言自语,像在和老伴说话。唯其如此,更觉凄凉,正仿佛“七月七日长生殿”呢!
  
  有一位市委书记,从20世纪60年代初掌权时,便能见到他有时和农村妻子一起散步,如今退休了,俩人相依着每天在公园的绿长椅上坐一个时辰。这位书记说不上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却被市民奉为楷模,称赞传颂。“看看×书记,多好!人家这一对,啧啧,老两口准是好人!”遗弃发妻的陈世美式的干部最不见容于国人。其实当了陈世美,换个拿得出手的有文化的夫人又如何?就能白头相依吗?也许反而会更糟。
  
  我还见过老两口在客人面前、小辈面前相敬如宾,互相称“您”,上楼下楼,老头儿并不使眼色,仅把胳膊肘弯一下,老太婆便主动将手伸入,何其亲密!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破绽,他俩的感情并没有交流,仅保存一种仪式而已。只剩下老两口的时候,便不再演戏,暴露了真面目,互相憎厌。老头儿埋头集邮册里;老太婆则到厨房和女儿絮叨。晚间铺被子也各铺一头,互不干扰……
  
  相依难得,人生孤独!愿天下成眷属的有情人,相依始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