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07:16:16 | 查看全部
四月新周开启,快乐扬帆起航,大家早上好,把早上的第一缕阳光(  )送给我亲爱的朋友们,美好的一天伴随我的问候开始!今天4月6日星期一,农历二月十八,清明假期最后一天,请关注新周的天气变化,白天多云,4-5级偏西风最高气温0度,今日夜间多云转晴,3-4级偏西风最低气温零下10度,气温不高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多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保持心情愉悦。空气质量优,基本无污染。
对世间人来说,虽然为生计而赚钱也没什么问题,但在此过程中,如果不懂一些调心方法,对身外之物输不起、看不破,到头来不管我们是否得到了这些,都不是赢家。生活是一种自我心态的调整,反反复复会无聊吗?太阳每天都升起一次、降下一次,但只要我从对的地方望过去,日出和日落都还是让人目眩神驰。因为,在我们心里,终有希望。我们不会在雨雪惆怅的清明时节,去找传说中的杏花村落。因为我们始终相信,那些逝去的人在冥冥之中总是希望活着的人活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9:28:34 | 查看全部
大家早上好,把早上的第一缕阳光(  )送给我亲爱的朋友们,美好的一天伴随我的问候开始!今天4月7日星期二,农历二月十九,请关注上班第一天的天气变化,白天晴,4-5级偏西风最高气温3度,今日夜间晴,3-4级偏西风最低气温零下10度,气温维持较低一定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同时初春时节要多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还要保持心情的愉悦。空气质量优,可以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笑迎每一天,笑对每个人!即使输掉了一切,也不要输掉微笑!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人人都有痛苦,伤疤,经常去揭,会添新创。学会忘却,才有阳光,才有欢乐。年华,不是埋葬在光阴里,而是淹没在无尽的牵挂里。很多事,唯有当距离渐远时,才能回首看清它。或许,从我们眼前走过的人很多,踏入我们心灵的人很少;或许,搅动我们心思的人很多,在心灵留下痕迹的人很少。被挫折历练后的人总是更顽强、更成熟、更加勇敢,也就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7 09:31:46 | 查看全部
路过看看老师!!!
9d0091db716ca3d7-3779d45ea8575a24-bc18feed7bc9e955083813fa7f455358_i.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08:22:05 | 查看全部
凉思——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注解
1、永怀:长思。
2、倚立句: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
3、北斗:指客所在之地。
4、南陵:今安徽东南。
5、占梦:卜问梦境。译文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
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
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
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你北方的住处象春天般遥远;
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
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
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赏析
??这是一首因时光流逝,对凉秋而怀旧的。流露作者盼望友人来信,却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终竟怀疑对方已有新交,唯恐为人所弃。
??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或以为此诗是写女子怀念情人,并疑心他有了新欢,而把自己抛弃。此乃解人自解,不足为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0:27:18 | 查看全部
大家早上好!把早上的第一缕阳光(  )送给我亲爱的朋友们,美好的一天伴随我的问候开始!今天4月9日星期四,农历二月二十一,请关注天气变化,白天多云,4-5级西南风最高气温8度,夜间多云转晴,3-4级西南风最低气温零下4度,气温小幅回暖但一早一晚还是维持较低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的发生,同时初春时节要多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还要保持心情的,空气质量良好,可以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生活总是如此:盼望它飞跃时,它总是慢悠悠。想多留它须时,它却如落花流水般匆匆逝去。时慢时快时疾时缓,时悲时喜时乐时苦。愁与苦为伴,欢与乐同行。人生,有时候需要沉淀,也需要历练。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也要有足够的阅历去成长,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睿智,更具有成熟淡然的魅力。做人要敢做敢当,可以有利于己,但要无损于他!最好的生活就是以一颗纯善之心,真诚待人。做得多,要得少;不埋怨,常微笑;不贪心,懂知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愿我们每一天充实,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26:13 | 查看全部
别拿博士不当司机时间:2013-02-21 作者:小小Z 点击:141次   记得几年前我刚得到教职时,学位还没有拿到,一边教书,一边还要忙着写博士论文。一次碰到系主任,我不禁叫苦不迭:“早知如此,我宁愿去开出租车!”系主任和蔼可亲地拍拍我的肩:“你知道吗?在咱们波士顿,大部分出租车司机都有博士学位。”
  
  这当然是句多重意义的玩笑。第一,百无一用是书生,再不行咱们这些穷博士还可以开出租车嘛。第二,波士顿作为大学之都,人才遍地,到处是找不到工作的博士。你可别小看了出租车司机呀。不过我当然没有改行开出租车,而是规规矩矩地写完论文,继续当教书匠。
  
  但是,最近看《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真想扔下教职当司机了。故事的缘由如下:
  
  世界上目前活着的诺奖得主有200位左右,其中31位居住在麻省,28位集中在哈佛和麻省理工。于是,波士顿地区开创了一个学校访问计划,让这些诺奖得主定期到当地高中和顶尖的学生见面,手把手地进行指导,面对面地激励他们。当然,为了使这些诺奖得主尽可能地在这一过程中轻松愉快(他们有些已经年过八旬),组织者特别雇佣了一个司机,专门负责接送。这样,世界上享受诺奖得主教育的司机就产生了。
  
  这个司机叫DanMosher,44岁,没有上过四年制大学,是社区学院出身,大致相当于我们的大专或中专吧,但他十分勤奋好学,竟然一直拿到博士学位。他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简直难以置信。这个周末仍然在城里开出租车的DanMosher说:“我这是在运送国宝呀!”
  
  这个幸运的司机,不仅有幸旁听诺奖得主们的演讲,而且在开车途中有大量的时间一对一地向他们请教。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在接受哈佛教育。为此,他每接一位诺奖得主,都要事先上网搜索一通,把该人的学术背景和观点尽可能地消化,然后就抓住时机问问题。要知道,这些诺奖得主,研究领域从物理、生物到心理学、经济学等等,跨度相当大。一个司机把这些内容弄懂个大概,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诺奖得主们也出奇的礼贤下士。有的坚持要DanMosher直呼其名,拒绝“教授”“老师”等敬称,有的则家长里短地无所不谈,推心置腹地讲自己的经历。DanMosher感叹:我不过是想对这些“巨人”特别恭敬点,结果居然做不到。他们就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一样,直到谈起自己的领域时你才觉得他们是超人。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麻省理工的一位诺奖得主:获奖的那天早晨,家门前面停了几辆转播车,邻居们议论纷纷:“怎么回事?”一名小店主和那位诺奖得主每天一起跑步十几年,只知道自己的哥们儿是个教授,但搞不清他究竟在干什么。他那天在迷惑之下,还跑到诺奖得主家里借口要个鸡蛋,试图探个究竟。
  
  由此我们能学点什么?我最为感叹的,还是美国这些学者之平易近人。这方面,出租车司机观察得非常准确:他们从来不把自己当做什么了不起的人,而是以普通人自称,只有在谈及自己的领域时才显示出过人之处,并能把深奥的学问用浅显的话语解释出来,让普通司机也痴迷惊叹。这才叫“靠本事吃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26:35 | 查看全部
哈佛大学那些怪异的教授们时间:2013-02-21 作者:小小Z 点击:196次   美国大学的教授形形色色,有讲课的教授、做研究的教授、写书的教授,还有荣誉教授等等。
  
  像著名的思想家、让学生痴迷的“名嘴”爱默生就是讲课的教授,劳伦斯和吉尔伯特就是做研究的,他们捣鼓出了原子弹,发现了DNA。
  
  我做访问教授主要是写书。美国大学很重视着述,不论是哪类教授,如果没有新着述都做不下去。因为你就是讲课也不能按前人的旧章照本宣科,必须有新的创建和思考,通过着述成为思想的结晶积累,外加后人能踩蹬到的前进的垫脚石。
  
  荣誉教授有的是有所成就,有的是做了捐赠。可是要做哈佛等名校的荣誉教授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名有学问。里根很有名了,总统图书馆不光意味着一大笔钱,也是研究里根时代遗产的珍贵史料,包括里根政府的所有机密文件。但是斯坦福大学还是拒绝里根成为本校的荣誉教授,因为他有钱有名没学问。
  
  那个请我做客的教授叫理查,是教人类学的——我定性他为“学者型教授”。他家在西雅图海湾旁的山上,落地窗外的后院连接着山林。屋前的树上挂着喂蜂鸟的食筒,理查还把食物丢在后院,喂每天按时来就餐的野狸猫,并且一一叫出他给每只狸猫起的名字。
  
  后来院长秘书告诉我,理查和他太太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国际学生周末常去聚餐的教堂的主要赞助人。在每个感恩节他们都会请家不在本地的教授去家里做客。
  
  吃饭前,我们站在他家能俯瞰海湾大桥的阳台上,欣赏落日余晖下宁静的海湾美景。我用老愤青时代和军旅经历养成的习惯性思维开玩笑地说:“要是在这里架一门炮,就能控制下面的大桥。”
  
  理查太太呆呆地看着我倒抽冷气,用典型的教徒的慈悲口吻说:“先生,您哪来的这种邪恶的念头?”
  
  我们一面吃饭一面闲聊,聊到中美人口对比时我惊讶地发现,理查和其他几个在座的教授面面相觑,都说不出美国人口有多少,倒是我这个外国人把数字说出来了。
  
  这是一个大区别,我们国家的教授可以对专业学问钻研不深,国事政治却不能怠慢。他们的教授只关注自己的学科,对国家大事不了解并不觉得丢脸。
  
  在座的另一位是我定性的“官员型教授”。他不知道美国确切的人口数,但是一提起联邦政府的内部运作,就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他本来是学者,后来去老布什政府做了几年官,卸任后应聘来讲政府关系。那也不像是咱国家这样的“安排”,也是合同关系。美国大学里有不少前政府部长、总统经济顾问。因为政府喜欢用学者,所以学院也喜欢有“实战”经验的官员型学者。
  
  在座的还有两位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是文学院的教授,因为大家谈论他在杂志上发表的针对政府的激烈评论,我定性他为“刺头教授”。另一位是来自北爱尔兰的历史学教授,他戴一副金丝边眼镜,长长的脸型,典型的欧洲人的白皮肤,寡言而忧郁。理查告诉我,那位爱尔兰教授因为反对英国政府,同情爱尔兰共和军,从而来美国寻求政治庇护,我把他定性为“持不同政见的教授”。
  
  美国这个国家和它的大学在我们看来很奇怪:它是英国的坚定盟友,但是庇护受英国迫害的政客教授。派兵辛苦地打阿富汗,又请阿富汗的教授上课,天天谴责美帝国主义的政策。我开始认为这是他们为了坚持自由理念而不得不承受的纯自我牺牲,后来才意识到,这样做其实很实惠:
  
  首先,美国及其大学作为思想自由的最后庇护所,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人才,连爱因斯坦都是这样逃来美国的;其次,这些刺头和不同政见者带来了尽管激烈,但毕竟不同的思维,谁又敢说这不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呢?
  
  那一天我意识到,我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兼顽固“邪恶”的无神论者,也是端给学生的“大拼盘”上的“一道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26:55 | 查看全部
哈佛大学那些怪异的教授们时间:2013-02-21 作者:小小Z 点击:196次   美国大学的教授形形色色,有讲课的教授、做研究的教授、写书的教授,还有荣誉教授等等。
  
  像著名的思想家、让学生痴迷的“名嘴”爱默生就是讲课的教授,劳伦斯和吉尔伯特就是做研究的,他们捣鼓出了原子弹,发现了DNA。
  
  我做访问教授主要是写书。美国大学很重视着述,不论是哪类教授,如果没有新着述都做不下去。因为你就是讲课也不能按前人的旧章照本宣科,必须有新的创建和思考,通过着述成为思想的结晶积累,外加后人能踩蹬到的前进的垫脚石。
  
  荣誉教授有的是有所成就,有的是做了捐赠。可是要做哈佛等名校的荣誉教授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名有学问。里根很有名了,总统图书馆不光意味着一大笔钱,也是研究里根时代遗产的珍贵史料,包括里根政府的所有机密文件。但是斯坦福大学还是拒绝里根成为本校的荣誉教授,因为他有钱有名没学问。
  
  那个请我做客的教授叫理查,是教人类学的——我定性他为“学者型教授”。他家在西雅图海湾旁的山上,落地窗外的后院连接着山林。屋前的树上挂着喂蜂鸟的食筒,理查还把食物丢在后院,喂每天按时来就餐的野狸猫,并且一一叫出他给每只狸猫起的名字。
  
  后来院长秘书告诉我,理查和他太太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国际学生周末常去聚餐的教堂的主要赞助人。在每个感恩节他们都会请家不在本地的教授去家里做客。
  
  吃饭前,我们站在他家能俯瞰海湾大桥的阳台上,欣赏落日余晖下宁静的海湾美景。我用老愤青时代和军旅经历养成的习惯性思维开玩笑地说:“要是在这里架一门炮,就能控制下面的大桥。”
  
  理查太太呆呆地看着我倒抽冷气,用典型的教徒的慈悲口吻说:“先生,您哪来的这种邪恶的念头?”
  
  我们一面吃饭一面闲聊,聊到中美人口对比时我惊讶地发现,理查和其他几个在座的教授面面相觑,都说不出美国人口有多少,倒是我这个外国人把数字说出来了。
  
  这是一个大区别,我们国家的教授可以对专业学问钻研不深,国事政治却不能怠慢。他们的教授只关注自己的学科,对国家大事不了解并不觉得丢脸。
  
  在座的另一位是我定性的“官员型教授”。他不知道美国确切的人口数,但是一提起联邦政府的内部运作,就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他本来是学者,后来去老布什政府做了几年官,卸任后应聘来讲政府关系。那也不像是咱国家这样的“安排”,也是合同关系。美国大学里有不少前政府部长、总统经济顾问。因为政府喜欢用学者,所以学院也喜欢有“实战”经验的官员型学者。
  
  在座的还有两位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位是文学院的教授,因为大家谈论他在杂志上发表的针对政府的激烈评论,我定性他为“刺头教授”。另一位是来自北爱尔兰的历史学教授,他戴一副金丝边眼镜,长长的脸型,典型的欧洲人的白皮肤,寡言而忧郁。理查告诉我,那位爱尔兰教授因为反对英国政府,同情爱尔兰共和军,从而来美国寻求政治庇护,我把他定性为“持不同政见的教授”。
  
  美国这个国家和它的大学在我们看来很奇怪:它是英国的坚定盟友,但是庇护受英国迫害的政客教授。派兵辛苦地打阿富汗,又请阿富汗的教授上课,天天谴责美帝国主义的政策。我开始认为这是他们为了坚持自由理念而不得不承受的纯自我牺牲,后来才意识到,这样做其实很实惠:
  
  首先,美国及其大学作为思想自由的最后庇护所,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人才,连爱因斯坦都是这样逃来美国的;其次,这些刺头和不同政见者带来了尽管激烈,但毕竟不同的思维,谁又敢说这不是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呢?
  
  那一天我意识到,我这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兼顽固“邪恶”的无神论者,也是端给学生的“大拼盘”上的“一道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27:10 | 查看全部
你不知道别人的生活时间:2013-02-20 作者:小小Z 点击:226次   一位医生在接到紧急手术的电话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并用最快的速度换上手术服。当他朝手术室走来时,男孩的父亲失控地对他喊道:“你怎么这么晚才来?你难道不知道我儿子的生命正处在危险中吗?你难道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吗?”
  
  医生淡然地笑着说:“很抱歉,刚刚我不在医院,但我一接到电话,就以最快的速度赶来了。现在,我希望您能冷静一下,这样我也好去做我的工作。”
  
  “冷静?如果手术室里躺着的是你的儿子,你能冷静吗?如果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会怎么样?”男孩的父亲愤怒地说。
  
  医生又淡然地笑了,回答道:“我会默诵《圣经》上的一句话:‘我们从尘土中来,也都归于尘土,祝福是主的名字。’请为你的儿子祈祷吧!”
  
  “当一个人对别人的生死漠不关心时,才会给出如此轻巧的建议。”男孩的父亲嘀咕道。
  
  几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医生高兴地从手术室走出来,对男孩的父亲说:“谢天谢地,你的儿子得救了!”然而,还没有等到男孩的父亲答话,他便匆匆离去,并说:“如果有问题,你可以问护士!”
  
  “他怎么如此傲慢?连我问问儿子的情况这几分钟的时间他都等不了吗?”男孩的父亲对护士愤愤不平地说道。
  
  护士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的儿子昨天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身亡了,当我们叫他来为你的儿子做手术的时候,他正在去殡仪馆的路上,现在,他救活了你的儿子,要赶去完成他儿子的葬礼。”
  
  别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波折和磨难,站在自我立场的你可能并不知晓,你所看见的只是表象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27:24 | 查看全部
现实比隐患更重要时间:2013-02-20 作者:小小Z 点击:192次   我的一个中医朋友,前不久给我讲了一件纠缠他很久的事。
  
  他认识一个成功、有责任心、高大英俊的德国人,娶了一个年轻漂亮、会弹钢琴的中国太太,生了一个无比美丽可爱的混血女孩儿。一家人走到哪里都令人羡慕。然而有一天,这对夫妇忽然来找他,泪流满面,请他帮忙做一个选择——他们的女儿存在疾病隐患,发作概率为10%。如果不发作,什么事儿都没有;但如果发作,就会危及生命。想排除隐患,只有立即接受化疗。
  
  小女孩的隐患是在德国一家比较权威的医院体检中,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检查设备,根据她的基因查出的。之前,她非常健康快乐,每天唱歌、跳舞、跟小伙伴做游戏。
  
  朋友选择了沉默,说自己不懂西医。最后,这个德国人辞去在中国的高薪职位,他的妻子也中断了蒸蒸日上的钢琴生涯,夫妻双双带着孩子去德国那家权威医院排除隐患。
  
  两年后,朋友去德国办事,顺便拜访了这家人——母亲憔悴不堪,父亲愁容满面,女儿面无血色,目光呆滞,头发全部掉光。母亲很后悔,为了个隐患,断送了一家人的幸福。
  
  朋友很歉疚。他给孩子把过脉,至少从脉象上看,毫无问题,他当时很想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所谓的“隐患”,有的人终身不发作,何苦现在就去排除它?而排除的方法又这样极端,化疗的并发症和所带来的伤害,也许要孩子用一生去承受,这个代价值得吗?
  
  经常有人来问我如何对待“隐患”——他很优秀,但是很穷;他对我很好,但是比我小5岁;他有房有车,但特别忙;我很喜欢他,他也很在意我,但他以前交过很多女朋友;他什么都好,但有一个5岁的孩子……
  
  对待生命中可能的“隐患”应该怎么办?也许那些概率连10%都没有,但假如碰上就是100%啊!我想对他们说,大胆爱吧,为什么要为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而断送一段美好的感情呢?可我不敢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么宝贵的一次,这么重大的选择,我怎么敢替他们决定?就像我的那位中医朋友,穷尽他所有的医学知识和经验,认定这孩子没有大碍,但是他依然不敢说出他的想法。
  
  那些可能的隐患没有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没有发生在我们的亲人身上,可一旦我们亲身遭遇,则多数时候会和那对夫妇一样,会竭尽全力,赴汤蹈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大的胜利。但什么是胜利呢?人生的隐患排除得完吗?就像那个小姑娘,也许她那10%的隐患排除了,但化疗药物就不会引起新的隐患吗?如果把排除隐患当做胜利,她还会有正常的生活和人生乐趣吗?
  
  所以,现在再有朋友来咨询我关于“隐患”的问题,我就给他(她)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如果你想要一个没有任何隐患的人生,那么你可能根本就没有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