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6-9 09:44:42
|
查看全部
“神童”母子反思教育方法
魏永康退学回家后,曾学梅这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在母亲的教育下,魏永康慢慢“成熟”起来了。
魏永康说,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从来不许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电话给他,他妈妈都说他不在家,担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周围的同学也渐渐疏远了他。而后来读研之所以未能顺利毕业,也是因为与导师交流太少,毕业论文无人指导。谈到这些,他甚至有些恨母亲。
曾学梅说:“中科院这个事发生之后,我才思考自己以前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现在我经常教他做家务,也欢迎其他同学找他交流,他自己的生活起居早已能够自理了。”
临行时,魏永康和母亲一道送我们出门。当魏永康看到我们的采访车时,竟然拔腿就往家里跑,我们很是不解。车子发动了,只见魏永康跑出来,腼腆地将一块西瓜送到司机面前:“司机叔叔辛苦了,请吃块西瓜!”无论司机怎么推脱,他都坚持递上。“永康现在真的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曾学梅在旁边欣慰地说。曾学梅还告诉记者,儿子现在非常体贴瘫痪在床的父亲,几乎每天都要为父亲端茶送水。相关链接:
又见“神童”魏永康
2006年1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播出的一期元旦特别节目——2005,改变(下)中,当第三位出场的老朋友魏永康亮相时,我们为又见“神童”今曰之风采不禁喜极而泣。
曾记得:昔日被捧为“神童”的魏永康,在刚满17岁时就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研究生,而在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他却被中科院退学回家,原因是”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当时,我们为魏永康扼腕叹息,也对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开始产生质疑。从魏永康的成长经历看,其天资聪颖、智力过人、痴迷读书,他4岁开始读书,8岁就念初中,13岁便跨入大学校门,如此一帆风顺的少年就学路,理所当然地博得了”神童”和“天才少年”的称誉。本来,这样一位十分难得、十分宝贵的人才,这样一颗在高能物理领域很有希望的新星,应该是宠爱有加、唯恐失去才对,但无情的事实是:“天才”偏偏遇到了“从天上摔到地下”的严酷境地。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长必有所短。魏永康作为正常人,其精力和能力自然也是有所能有所不能的,因而,他在学习读书方面显示其“神童”和”天才”的特殊本领,而在生活和自立方面则暴露出“弱智”和”残缺”的自然本能,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记得邓小平同志在寄望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振兴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需要有100个。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永康正是未来陈景润式的人物,可惜的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只因为其“生活不能自理”和所谓的”知识结构不适应其研究模式”这样非本质和品德性的问题,纵然抛弃了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