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6:37 | 查看全部
6。最具爆炸性的物质
  
  这项特殊的荣誉实际上应由两个化合物共享:奥托金和Heptanitrocubane。
  
  Heptanitrocubane大多存储在实验室,它虽与奥托金相似,但它的晶体结构更致密,从而具有更大的潜在破坏力。另一方面,奥托金如数量足够大也能产生巨大的实际威胁。它主要用于固体火箭燃料、聚能装药,甚至核武器引爆装置。最为可怕的是,尽管电影画而使它的爆炸过程看起来十分容易,先足裂聚变反应,然后是巨大的、明亮的放射性蘑菇云,但其实并非那么简单。
  
  7。最具放射性的物质
  
  说到辐射,值得指出的是,电影“辛普森”中的“钚”绿色发光捧是完全虚构的。放射性物质并不意味着都会发光。钋210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它发出蓝色的光。前苏联间谍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就由于不具备相关知识而遭受辐射,此后不久即患癌症去世。发光是由于它周围的空气受到辐射的影响,实际上它可以使周围的物体受热。如果有一些高放射性物质发热,那就已经开始产生辐射了。请务必记住,我们通常认为的“辐射”是指核反应堆或爆炸而发生的裂变反应。
  
  8。最硬的物质
  
  如果你认为钻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如果不用准确来说,这算是一个很好的答案。但是,聚合钻石纳米棒才是比较准确的答案。实际上,它是一种纳米级钻石的集合,它极易压缩,是人类已知的最坚硬的物质。聚合钻石纳米棒并不是自然产生的,2005年它在德国被开发出来,将和工业用金刚石以相同容量来使用,它比普通钻石更加耐磨。
  
  9。最具磁性的物质
  
  如果磁是一个黑色的小疙瘩,这就是它。2010年,它被发现由铁和氮构成,比前纪录保持者的磁性还要高18%以上,它的磁性是如此强大,以至科学家们需要重新审视磁性的作用原理。发现该项物质的男子,反复保证其他科学家都可以复现他的工作,因为1996年日本有发现类似化合物的报道,但是其他物理学家却无法复制它,所以它从来没有被正式承认。如果它可以被复制,将带来一个高效率的电子和磁性引擎的新时代。
  
  10。最强大的超流
  
  超流是物质(比如固体或气体)在极低的温度下的状态,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它的每一盎司的温度相同),并且不具有粘性。氦2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一杯氦2自发地流动起来,从容器中流泻出来,就好像它自己决定离开一样。它也可以渗透到其他的固体材料,因为它完全没有摩擦,这就使它能够穿过其他看不见的孔隙,而其他一些常规物质却无法穿越。氦2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热导体,它的热导体性能是铜的几百倍。热能在氦2物质内部传导很快,它像声波一样流动,并非只是简单地从一个分子流动到另一个分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6:50 | 查看全部
你是不是觉得比别人穷
时间:2014-12-24 作者:未详 点击:210次

  “你有比别人穷的感觉吗?”
  
  “不但有,还无处不在。”
  
  在北京某大型门户网站工作的陈文深有感触。他今年25岁,美国留学回来后,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他称自己目前是典型的北漂一族,“比别人穷的感觉”无处不在:靠工资基本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房租就花去了收入的四分之一;过快上涨的物价已经让他不敢去商场买衣服了……
  
  “甚至走在大街上,看到豪车从身边经过,尽管自己没有强烈的需要,但是确确实实的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去买,‘自己比别人穷’的感觉也会油然而升。”他说,作为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白领,在这个社会中,实际上觉得生活得比较惨。
  
  事实上,有陈文这样感觉的人并不鲜见。中国社科院刚刚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中,公布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约1/5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
  
  收入高也感觉穷
  
  “难道只有1/5的人这样认为吗?我认为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看到这个数据时,北京的公务员马丽(化名)说。“我的工资吃喝养家后,剩下的也就够过年给家人同事领导送礼串门的。”
  
  在北京一家知名财经日报工作的胡涛(化名)虽然收入要远远高于马丽,但是同样也有“比别人穷”的感觉。
  
  “我的收入虽然上万,但我的房租每月花掉将近3000,出席重要场合,吃、穿又花掉一大笔开销,由于职业原因,交通、通讯和娱乐方面也不能太差。一个月下来,能攒下的钱不堪入目。”他说,他最担心的是等自己跑不动了,不能再支撑高强度的熬夜写稿工作,那时候工资肯定比现在低很多,他该怎么办。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乏这样月收入不菲,但缺少“富足感”的80后。这些毕业于名牌大学名牌专业,供职高新科技、媒体、外贸等企业的小白领,没有一丝“富足”的感受。
  
  “这些年我的月收入一直在涨,去年我终于拿到一万元的月收入,但我却不敢自信地说:‘我成万元户了’”。一位在北京一家动画设计公司做设计师的年轻人带着调侃对记者说。
  
  大学毕业后人职香港某着名电视台的深圳女孩杨怡则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好多人在香港买名牌包包时,“自己比被人穷”的感觉最为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7:02 | 查看全部
“穷”是相对的
  
  “你是不是觉得比别人穷”,这种直观感受很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比如在某段时期,无论是文艺作品,还是网络新闻,以及电视、电影都在讲述富人群体的故事,那么很多人就会觉得,跟他们比起来。我怎么那么穷。
  
  一般来讲,人们知道别人差的事比较少,知道别人强的事比较多,这是个认识上的问题。人们普遍存在的“贫穷感”其实有一种“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心态。
  
  除去这种心理因素,感到自己比别人穷的受访者在谈到为什么穷时,他们更倾向于归咎于社会大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而较少归咎于个人层面的原因,特别是个人层面可控制的因素,如家人是否努力,是否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等。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地区,认为自己贫穷的首要原因都是“缺关系少门路”,而认为自己贫穷的第二大原因均是“现今社会是一个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社会”。
  
  专家表示,这样的调查结果其实并不出人意外,在一定程度是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映。中国低收入者不断受到通货膨胀的掠夺,而低收入者的收入上涨速度比较慢,高收入者收入上涨更快。比如房地产,有房的富人房产升值了,不用上税。而低收入者工资上涨却要上税。当前的税收政策是向着富人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中国贫富差距会不断拉大。快速增长的财富大部分流人到国家财政、资本所有者的腰包,流人到了少数人的口袋。
  
  由于社会两级分化,贫富悬殊现象太严重了,这种太大的落差所产生的“相对剥夺感”会使得有些人觉得自己是穷人。这个“穷”是加引号的,是相对的穷,不是过去穷得连饭也吃不上。
  
  值得警醒的信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但问题在于GDP高速增长,人均收入却增长乏力;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压力在加大;贫富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不公平感开始出现……所有这些,表明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并没有相对应地转换成国民的切身福利,而部分民众对改革获益出现负面判断,更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信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7:11 | 查看全部
 心穷更可怕
  
  “其实这些人的感受更多是精神上的贫穷感。不能得到权力的保护,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让他们产生恐慌和无助。”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社会心理学室副主任石秀印认为。
  
  “心穷比口袋穷更可怕。”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顾思凯·分析,现在人们更加相信权力、出身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外在的贫穷缺乏信心。石秀印说,如果制度缺乏改善动力,那么这种信心的塑造动力都将微不足道。
  
  很多人都提到社会大环境,如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等让人变穷,普通民众权利的被侵犯与难行使,并且由此引发的“权利焦虑症”,使得被访者产生穷人的感觉。
  
  除去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胀压力让老百姓越来越害怕,大家心里都在想,实在不知道自己手里的钱明天还能买什么。”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每个阶层的收入都有差异,认为自己比别人穷很正常,级别待遇才会让社会形成一种向上的张力,激发社会成员有改变和提高自身境遇的动力,带动社会良性运转。
  
  但是这么多人把穷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大环境的因素,显得就有些不正常。
  
  负面效应明显
  
  当富二代开名车炫富时。十万蚁族蜗居在北京地下室;当福建屏南县的财政局为官二代量身定做招聘职位时,几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当上海一个房管局长拥有30套住房时,无数家庭为一套房子倾家荡产……
  
  现在的中国,这样的强烈对比并不鲜见。这种相对剥夺感,不仅会使人觉得自己像个穷人,还会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甚至愤怒感,而且会使自身的行为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环境暗示下,就变成攻击和侵犯。之所以转型期现在那么多犯罪现象,都是由这个相对剥夺感造成的。
  
  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老百姓受穷的感觉特别明确,就很容易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嫉妒心,当这种不满足感特别强列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一些个体不稳定的行为,这种不稳定的行为一旦变多,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如果这样的社会现象发展下去,很容易引起仇富心理,丧失努力进取的动力,影响到社会创新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7:24 | 查看全部
“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时间:2014-12-24 作者:未详 点击:162次

  标题很大,它来自孟德斯鸠的名言;事件很小,这是一位农民工“扒火车”的故事:贵州打工者黄思贵,乘坐上海虹口开往武汉汉口的动车,途经安徽合肥站时,临时下车抽根烟,动车只停靠两分钟,他误点了,情急之下,抓住车门,扒上动车,跟着飞驰了5分钟,车内乘客发现后,才紧急停车,被平安救下。
  
  这是不要命的行为,而在一些文明人眼里,这更是“不文明行为”。不过,黄思贵没有在不能抽烟的车厢里抽烟而到车外“过下瘾”,也已是比较文明了。在那“想也没想”的时刻,他一定想到了车上还有他的行李,惦记着那么昂贵的动车火车票,想着自己落在半路上那如何是好,他恐怕是下意识地飞奔过去扒上火车。可这已不是铁道游击队时代的蒸汽机车了,没有掉下来丢掉小命还真算是他老兄命大。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确实不易。记得那段话吗:“我还是想借这个机会,先要感谢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你们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许多工厂、矿山,一些繁重的岗位,你们常年坚守在那里,城市的高楼大厦是你们盖的,最重、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是你们干的。”最重、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是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干的,但他们拿到的报酬是最低的,甚至还不一定拿得到工钱。有人给划分身份等级——最高等:公务员(机关干部);第二等:事业编制;第三等: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第四等:企业职工;第五等:农民工;第六等;农民……你可不能将打工的民工与那什么“打工皇帝”唐骏相提并论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不难理解民工黄思贵为什么飞身扒动车了。
  
  于是,我们看待黄恩贵的基调,是同情而非谴责。但看到报道说,“他正在被责令写检查”,我想问:凭什么啊?此刻,孟德斯鸠的那句名言涌现于脑海:“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孟德斯鸠认为:“政治法使人获得自由,民法使人获得财产。”我更愿意把这里的“民法”看成是广义的概念,一个国家的民法,是尊重它的公民的法律。惟有把每一个个人看成是“整个的国家”,国家及其政府及其官员才会在理念上、在行动上真正呵护公民的人权。如果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观照黄思贵扒动车事件,那么,黄思贵这个属于“无心之失”、也仅仅只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的行动,就不必“被责令写检查”。他扒动车的危险动作,是无奈而为,已无任何“尊严”可言,又责令他写检查,更是没有把他当成有尊严的人看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7:34 | 查看全部
 国家是为了保障每个具体个人的人权与尊严而设立、而存在的。孟德斯鸠的名言,体现的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没有这样的情怀与关怀,“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就是一座海市蜃楼,就只有“以国为本”“以政府为本”,具体到黄恩贵,就会变成“以火车为本”“以铁道为本”,而不是“以乘客为本”,更不是“以人为本”。“思贵扒车”当然成不了“新成语”,但“农民工黄思贵扒动车”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入的思索。刚刚又看到一个关于农民工的新闻:7月14日,在郑州,睡在立交桥下的200名农民工,被子又一次被收走了。今年5月12日,他们的被子就被收走过一次。理由是“影响市容、不安全”。这些农民工如果租得起“蚁族的蜗居”,何苦要住在立交桥下?20岁的民工小樊说,他试过背着被子给人家修下水道,自己累不说,别人觉得“太穷酸”“修下水道”这样的脏活累活他们干了,但他们的收入远远不足以在城市“蜗居”;他们当然也是人,难道他们就不希望过上有温暖有尊严的人的生活,哪怕是最平凡的生活?
  
  相比之下,被子被收走、扒动车被责令写检讨之类,对民工的人生来说,还实在是“小事一桩”。四川达州农民工程代富,到江西打工时,为中铁三局修建铁路桥,从5米高钢架上不慎掉下,颈椎骨折致使高位截瘫,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用工方给他一次性支付了20万元“了断”,今年春节期间,他们派人将程代富送回达州,“遗弃”在火车站广场马路上……我不能想像,扒动车的民工黄思贵如果也像程代富那样摔成高位截瘫,将会是如何的境遇?
  
  不说把每个人看成“整个国家”,就是看成一个最基本的“人”,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真真切切地做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7:48 | 查看全部
别想摆脱书
时间:2014-12-23 作者:未详 点击:257次

  我相信熟练的读者大概都有这样一种能力,去书店买书或是到图书馆找书,拿起一本书很迅速地翻一翻,一两分钟之内,就能大概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个印象也许并不准确,但是它能够起到一个初步的导航作用。然而电子书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电子书是不能“翻”的,即使可以跳页浏览,你还是会觉得它慢。
  
  意大利著名学者安伯托·艾可认为,即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器,但书这个东西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明,是不能被改进、不会被替代的发明。就像剪刀、车轮或者勺子一样,这些东西自从问世之后,就几乎没怎么变过,我们一直在使用,也不嫌它们落伍,也许需要小修小补,但整个形态上的大规模的变化是不必要的。
  
  法国知名电影学者尚·克洛德·卡里耶尔说,25年前,他在巴黎坐地铁的时候,总是会遇见一个坐在地铁站的长椅上好像在等车的人,这个人身边总有四五本书,天天坐在那里看书。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好奇,过去问这个人到底在干吗,这个人说了让卡里耶尔难忘的一句话:我就是在读书。至于为什么选择在地铁站里读书,是因为那里是惟一一个不用消费就可以一直坐着的地方,而且冬暖夏凉。“我很快走开了,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他的时间。”卡里耶尔说。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永远别想摆脱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7:58 | 查看全部
在母亲与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
时间:2014-12-23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在“母亲”与“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大多朋友几乎是脱口而出:当然是母亲。令人欣慰,尤其是在母亲节这一天。这曾经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哲学与道德、革命与改良、暴力与非暴力的问题,也是让加缪与萨特最终决裂的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加缪的故园阿尔及利亚爆发战争,他被夹在了中间,他不愿像他的老友著名的哲学家萨特那样选择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他反对伤及妇孺的革命,却也不愿意站在殖民者法兰西政府一边,因而遭到了两边的攻击。后来他解释自己的境况时说道:“我一直在谴责恐怖。但我也必须谴责一种盲目推行的恐怖主义——正如阿尔及尔街景所示,有朝一日它会危及我的母亲或我的家庭。我信仰正义,但在正义之前,我要保卫我的母亲。”
  
  在母亲与正义之间,加缪选择站在母亲一边。他的道德勇气与诚实赢得了广泛的称赞,但把“母亲”与“正义”放在一起比较,也遭遇了众多的非议。以致加缪后来不得不修改了用词,用“爱”来代替“母亲”:爱与正义。
  
  不管是“母亲”还是“爱”,把她们同“正义”相提并论,让人选择,在哲学与道德范畴的争议可能挺有趣的,可对于中国人,在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既不是哲学思考,也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生与死的问题。从连坐、株连到灭九族,甚至灭十族,我们中国人可能对“母亲”与“正义”理解,是连加缪与萨特都无法想像的。
  
  鲁迅留学日本的时候加入了光复会,也就是秋瑾所在的革命组织。有一次组织派鲁迅去搞暗杀,他也准备去,但走之前突然说“如果我被砍头,剩下我的母亲,谁来赡养她?”组织者以为他胆怯,但也无话可说,革命就是为了让母亲们活得更好,如果弄得母亲老无所养,怎么说得过去?于是鲁迅活了下来。鲁迅选择了母亲(爱),而不是秋瑾选择的“正义”。
  
  最早为推翻清廷建立共和而牺牲的先烈中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史坚如。他是最早牺牲的革命党之一。1900年11月19日戴着镣铐走向刑场时才21岁,慷慨高歌,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啊。他被杀害后,妹妹带着母亲逃亡到澳门,辗转到香港,但清廷鹰爪要斩草除根,到香港去追杀她们。孤单贫穷的母女两人只得流落到荒凉的新界,在开荒中相依为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8:08 | 查看全部
《礼记》有一句“父母存,不许友以死”(意思:为了父母,不能轻言牺牲)应该是影响鲁迅也呼应加缪的早期中国思想,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黄花岗烈士喻培伦,他年轻时带着弟弟到日本留学,后来回国参加革命,他擅长制造炸弹,是革命党人的主力。广州黄花岗起义计划好后,他弟弟也硬要跟他一起去。他含着泪对弟弟说:你不能去,如果我们都去,今后谁照顾母亲?——他再也没有机会照顾母亲了。现在,他就长眠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很多母亲带着孩子、或者孩子带着母亲去祭拜他的时候,都会说:他是为这个民族的无数个母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爱。
  
  在“母亲”与“正义”之间,你如何选择?对于“正义”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不再需要付出“母亲”的代价才能得到的时候,我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母亲”。但我们不能忘记,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邪恶势力常常用“母亲”(我们的爱)来要挟“正义”,迫使无数仁人志士在“母亲”与“正义”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甚至让你在对亲人的爱与对正义的追求中二选一。
  
  绝大多数人永远会选择“母亲”,他们对母亲与家庭的爱,值得我们称赞。但也不应忘记,更不应该曲解:任何时代,总有少部分人会选择“正义”,并为此付出自由、生命的代价,以致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母亲会遭受痛苦与磨难。他们为追求“正义”而付出“爱”的代价,却让无数的后辈子孙们能够得到更多的爱,让无数的母亲不再当奴隶,不再让母亲眼睁睁看着孩子受苦而哭天喊地,不再让孩子们眼睁睁看着母亲被欺凌而无能为力……他们值得我们——母亲和孩子们永远的敬仰!
  
  在这个母亲节,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快乐,无忧无虑!我期盼一个再也不用在“母亲”与“正义”之间做出选择的和谐社会快点到来;我期盼越来越多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站在“正义”一边;我更期盼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在充满公平、正义与爱的环境里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08:19 | 查看全部
孩儿们好好练练嘴皮子吧
时间:2014-12-23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身为一名普通的留学生,我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中国留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一旦有需要演讲做口头论述的考试,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留学生常常不敌美国学生
  
  不能否认,上述这种现象和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有一定关系。此外,更大的原因和我们从小所受的填鸭式教育有关。在中国,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并不是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缺乏演讲能力的普通中国留学生,的确很难做到在公共场合中的夸夸其谈。
  
  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在我自己孩子的教育中,我特别注意孩子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我和我们校区的美国小学孙校长交谈之后,我的这种紧迫感可谓是与日俱增。孙校长来自台湾,历任美国几家小学的校长。在她多年的管理教学经验中,她发现即使是在美国中小学里,东方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没有美国学生活跃。孙校长的观察无独有偶,我女儿的班主任老师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有一次,在家长会上,她含蓄地告诉我,大宝在学校特别安静,班上课堂公开讨论时,她经常不爱讲话。
  
  在中国,安静的孩子很可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可是在美国,太安静的孩子就有可能被群体遗忘甚至是影响分数。比如美国初中的语文老师,常常根据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讨论情况给学生打分。毫无疑问,那些不能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学生,只能得低分了。大宝上初二时,就因为没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而丢过分。
  
  作为孩子的妈妈,我深深地意识到,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家大宝这种不爱参与讨论的安安静静状态肯定不行。无论以后她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她都要和人打交道,都要和同事和老板商谈工作进展。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这些技巧对任何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