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1:45 | 查看全部
  跨境幼童已过万
  
  左边一队身着黄色制服的小萝莉,右边一队背着红色书包的小正太,后面还有一队小朋友一排排站好,每个人都用小手抓着前面同学的书包带……这样可爱的场面是家住深圳、在香港上班的陈先生每天都能看到的。
  
  看着那些懵懂的童颜,听着那些稚嫩的童声,陈先生一点都不觉得温馨。在他看来,这画面发生的时间不对,地点更不对!
  
  “这场面出现在早上7时的深圳口岸……一想到这些只有三四岁的孩子每天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坐车过关长途跋涉才能上幼儿园,内心不禁涌上一阵悲哀。”陈先生如是说。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9月起,每天往返深港两地的跨境幼童人数已超过1。7万。
  
  4岁的男孩洋洋就是这日益壮大的特殊群体中的一员。他每天早晨不到6时就要起床,然后匆匆奔赴深圳罗湖口岸通关。
  
  洋洋在香港屯门地区的一所非牟利性幼儿园就读。虽然班里差不多1/3的孩子来自深圳,但老师授课时使用的是粤英双语。洋洋的妈妈林女士说,从幼儿园起就让儿子熟悉粤语,正好可以为他以后跨境就读香港小学打好基础。
  
  在选择幼儿园时,林女士的选项并不多。“考虑到每天孩子需要过关上学,我们报名的三家幼儿园都位于屯门地区。”
  
  屯门、上水和粉岭是香港北区距离深圳口岸比较近的三个地区。据了解,在这些地区,幼儿园里几乎近半数的学生来自内地。
  
  但对于内地家长热捧的北区幼儿园,有些香港父母有自己的立场。家住九龙塘地区的陈太太告诉记者,“很多家长感觉跨境生太多会影响幼稚园的声誉。”也有一些香港北区的家长抱怨,本地区幼儿园学位紧张,只能送孩子去沙田、港岛等更远一点的地区入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1:58 | 查看全部
“二胎”放开悬在半空
时间:2014-12-10 作者:未详 点击:221次

  前阵有15名学者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呼吁放开二胎政策,尽管舆情关切,但国家人口计生委并未松口。计生政策实行逾30年,中国亦深为老龄化社会之痛,这个泱泱大国人口政策的拐点是否已经到来?
  
  拐点到了吗?
  
  去年7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半年工作会议上,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王侠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我国仍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个根本不动摇”,“切实把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首要任务抓紧抓好”。王侠的观点,被解读为,咬定青山不放松。
  
  此前的4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十二五”期间将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这表明我国人口计生政策在5年内不会放宽,将会以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为主,适调、微调为辅。
  
  与此相映照的是,早在1980年,党中央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提出:30年以后,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30多年过去了,兑现承诺的时间节点到了,转型点到了吗?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的另一身份,是中国人口学会的常务副会长。该学会的会长,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前任主任张维庆。
  
  作为中国人口科学的学术带头人,翟振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与使该政策完善并不相悖,“第一,我觉得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会永远是一个样子的;第二,将来即使放开二胎,也叫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对第三胎也会有管理,所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和这个政策的完善、调整不矛盾,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仍然是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但我们的‘双独’不是都逐步放开了吗?生育二胎的间隔不是逐步都取消了吗?这也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不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逐渐完善的过程,二者并不对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2:09 | 查看全部
“二胎”能解决什么问题?
  
  新加坡政府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他的《出生率下降为发达国家敲响警钟》一文中说,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的人口是新加坡的两个最大隐忧。
  
  在中国,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也因之改变。早在1997年国家计生委所作的一项调查就显示,城市和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已分别降至1。56和1。8。
  
  不少专家早就指出,中国的人口政策发展到今日已到一个转型关口。人口专家的注意力几乎不约而同地放在了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个议题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行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人口素质下降等问题,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困扰中国。
  
  一个担忧则来自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的趋势。据国家计生委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55亿,成为不折不扣的“银发社会”。今年4月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老年人口将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二十世纪50年代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口相继进入老年,“十二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以上,总量将突破2亿。
  
  从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中国早已经走上老龄化的快车道。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1。78亿人,占比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据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
  
  但在学者翟振武看来,“假定放开了二胎政策,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的问题,只可以缓解一些老龄化的过程和速度,所以,靠多生孩子来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我觉得起的作用不大。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之策还是要建立完善的、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这是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的同时也进入少子化阶段。据“六普”数据,目前中国0岁至14岁人口仅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而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岁—14岁人口占比15%—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少子化意味着未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持续减少。
  
  另一个担忧是,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已达117(即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应平均有117个男婴),远远高于103—107的正常值。“这说明人口群体在性别比例上失去了调整的空间,按照婚龄差距在5岁之间测算,中国婚姻市场将有2000万—3000万男性面临婚姻压力,这无异于一个定时炸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曾不无忧虑地提醒记者。
  
  对于靠放开二胎政策解决出生性别比的问题,翟振武则认为,那同样是杯水车薪,“放开二胎,会使得出生性别比有一定的缓解,但靠放开二胎去解决出生性别比的问题,这也是期望太高了,它的影响有限,把这作为解决性别比的根本之策,它承担不了这样的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2:22 | 查看全部
 谁会生“二胎”?
  
  在老年人口急遽增加的同时,生育率也下降到低水平。但对于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到底是多少?业界一直争议颇大。
  
  前述《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这个关键数据的说法上略有微调,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以下,2010年末总人口为13。41亿人。该规划也特别提到,“十二五”期间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开始呈现下降态势,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在生育政策不变的条件下,人口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减弱。
  
  据联合国及各国人口学者的统计,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在1。4—1。5之间。而2。0左右的生育率则被人口专家认为是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即人口增减的分水岭,他们据此认为,应放开二胎。
  
  婚姻家庭专家徐安琪早在2004年年初所做的一项调查就发现,目前上海的青年男女中,教育程度高和经济收入高的“双高”人士,对生育第二个小孩的兴趣最大。
  
  相比富人、名人生“备胎”,事业和生活压力已使得使许多普通市民不想生,甚至恐惧生。生育权利的不平等,被搁上台面,这亦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艰难命题。
  
  2012年8月2日,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官方微博称,“据初步统计,2012年上半年上海市户籍居民共依法办理再生育650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4。91%。其中,‘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再生育299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2。57%;办理数量位居各类依法再生育情况的第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2:34 | 查看全部
初恋
时间:2014-12-09 作者:未详 点击:327次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和她是中学同学,她小我两岁。我们的友谊,是从一场打架后开始的。
  
  一次,我在胡同口见她被两个男的堵着,死皮赖脸地要“拍婆子”。那两个人也就十六七岁。她被他俩纠缠不休,既不敢喊又不敢哭,那种惊慌的眼神,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她一下子看见了我,就像见到了亲人。我本不想管,但她那种信赖和哀求的眼神,使我无法走开。我冲上前去,把她护在身后。我被打了。那时,我太不经打了,很快被揍倒在地,浑身是土。要不是过路的人们解围,真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后来再在路上碰见她,我点点头。她也向我点头,眼神里有感激,还有女孩子的害羞。
  
  上山下乡开始了,不知是不是天意的安排,我和她乘坐同一列火车到了北大荒,又被分到同一个连队。我暗自庆幸,庆幸什么,当时也说不清。
  
  说来也怪,几乎是在到北大荒的第一天,我便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我的个头蹿得又高又大,活儿累时,一顿能吃9个馒头。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追随着她,无论开会、干活、吃饭,看不见她心里就特不踏实,有时收工了,我还故意在屯子里转,为的是能碰见她,哪怕是只听一下她的声音。
  
  我是知青中第一批入党的。她知道后,送了我一把镰刀,刀把上刻着斯大林的话:“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就是这一句话,成了我那个时候的座右铭。
  
  1971年冬天,她和两个班知青去大甸里割苇子。那地方,距我们连队70多里。夏天,无边无际的湿地上,悬浮着一片片“漂垡甸子”,人在上面,数十米内都忽忽悠悠的,随时有没顶的危险。芦苇一人多高,茂密极了。每到冰封季节,我们连队便派人去割苇子,搞副业。帐篷就搭在冰雪覆盖的沼泽上,一住便是几个月。那次,她们走了已有两个多月,为了能够见她一面,我自告奋勇去给她们送粮食。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我生平第一次知道了思念原来是一件多么苦的事情。
  
  我拉着爬犁,独自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70多里路啊。途中,刮起了“大烟泡”,气温骤然下降到将近零下40℃。大雪横飞乱舞,天地迷迷蒙蒙的,几乎辨不清方向。刚刚走过,身后的脚印就不见了。环顾四周,不见村庄和人迹。我浑身都冻僵了,拉着爬犁拼命地往前蹭。风大得喘不过气来,有时,我不得不将嘴唇贴在树干上换气。那次,我能活着找到她们,真是万幸。当我走进帐篷时,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认出我来,满脸冻伤,直淌黄水,眉毛、睫毛、下巴上结满冰霜,白蓬蓬一团。我急着想说话,可就是张不开嘴,因为下巴已经冻僵了。她是最先认出我来的,眼圈红了,怔怔地看着我,久久地说不出话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2:44 | 查看全部
 事后,她曾经和我聊起,天气那么恶劣,迷路了怎么办啊?我笑道:“阿拉心中有一轮红日呢!阿拉怎么可能迷路呢!阿拉心中不落的红日就是你呀!”
  
  她低下了头,脸色绯红,不再说话。不是我自作多情,我总觉得,她看我和看别人,目光是不一样的。
  
  1972年夏天,上级一位领导找我谈话,说是中苏边境紧张,正在组建武装团,我义无反顾,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决定奔赴乌苏里江畔。行前,我真想约她单独谈谈,但还是压抑住了。快开车时,我看见她最要好的女友挤进人群,递给我一个小布包,说是她送的。我心跳得厉害,像藏宝一样立刻揣进怀里。一路上我都在猜测,她送给我的是什么呢?但是,众目睽睽之下,我想看又不敢打开,紧张,期待,像烈火一样烧灼着我。到了宿营地,我立刻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迫不及待地打开布包。没有信,只有一方如雪的白绸,上面精致地绣着红字,就是她送我的镰刀上刻着的那段斯大林的话。
  
  热血涌上了我的全身。当晚,我给她写了一封长信,第一次明确表白了心迹。
  
  信寄出去了,就像把我的心交出去了。人,可以忍受饥饿、贫困、劳役,甚至监禁,但是,最难以忍受的却是情感的煎熬。情感越深挚,越难忍受,那是一种远比死亡更深刻的痛苦!
  
  那时,无论干什么,我都觉得她那清澈秀丽的大眼睛在看着我,永远是那样亮晶晶的,满含着希望。虽然路途相隔数百里,但我每时每刻都觉得她就在身旁。可以说,我的初恋是我的精神没有死去的一种生命寄托。后来我又给她寄了大约百十封信吧,但从夏到冬,又从冬到春,我始终没有收到她的回信。为了等她的信,我曾经冒着大雨去路边迎候通讯员。
  
  我在山谷里一次次喊过她的名字。我亲吻过她的刺绣,后来又缝在背心上。我坐在草丛里痴痴地想她,一坐便是几个小时,连蛇爬到身上都毫无知觉。那些日子里,等她的信,成了我精神生活中的全部内容。爱到这种程度,还是爱吗?已经是一种变态,一种疾痛!我有时疯狂地想:不管是福是祸,都快点来吧!
  
  终于,她的信来了,很薄,薄得让人有一种不祥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2:55 | 查看全部
 时隔多年,信的内容依然不堪回首,那是一种万箭穿心般的感受——信的开头,她先抄录了一段毛主席语录。接着她说,真想不到你会提出这种事情!你的革命觉悟,你的远大理想统统都到哪里去了?你带的什么头?你辜负了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也辜负了我和大家对你的信任……
  
  真正是字字惊心动魄,如五雷轰顶!我读得大汗淋漓,五内俱焚。有生以来,我头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精神崩溃。我强迫自己给她写了封决绝的信,很短:
  
  谢谢你,毕竟给了我一个明确的回答。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各自上路吧。
  
  那一年夏天,我要回北京上大学了。行前,我回去向当年的战友们告别。于是,我又见到了她。她不仅依然漂亮,更增添了几分成熟的美。她看到我,目光躲闪,有些慌乱和失态;而我却出奇地平静,平静得连自己都觉得奇怪。
  
  晚上,大家在一起聚了餐。她没有参加聚餐,她最要好的那位女友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告诉我,她其实早就喜欢我了,但是,当时知青是不许谈恋爱的。她出身不好,受尽歧视,怕因此而受到更大打击。
  
  可信刚一发出去,她就后悔了。她的女友转告说,她想约我晚上谈谈,因为那以后她一直感到痛苦和内疚……
  
  我淡然一笑,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再提呢。”
  
  有一次……好像有些年头了,我曾经意外地碰见她。的确是她,不会错的!我在地铁车厢里,她在车下。一个男孩子扶着她。她不再漂亮,老相多了,有了白发,人也显得憔悴,但比过去显得更加干练和有风度。这么多年没见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初恋是铭心刻骨的啊!她没有看见我。我一阵冲动,想喊她,但还是克制住了。
  
  坦率地说,为此,我痛断肝肠地难受过,也刻骨地牵挂过她。只是,人生不可以重复,过去的就只有让它过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3:06 | 查看全部
海藻———小力量影响大世界
时间:2014-12-09 作者:未详 点击:92次

  任何人驻足海边,看天海一色,潮起潮落,都会惊叹于巨大的物理作用在这个星球上存留的证据。那千年冲刷蚀刻的海岸,日照水波生成的光影变幻,引力与海岸撕扯出的冲天巨浪,无一不是大自然在展示自己的力与美。然而,这种种的自然力之中,有一种却是常人不可见的,因为它发生作用的个体微小,方式柔和,它对这个星球的影响是曲折隐蔽的,它,就是海洋中的生产者——藻类。
  
  “藻”并非一个生物分类学上的名称,事实上,以它为名的生物囊括了直径几微米的原核生物蓝藻、种类繁多的硅藻、真核的绿藻、甚至在海中如花绽开的多细胞褐藻和红藻……这些体型差异巨大,横跨原核到植物多界的生命体,共同点只在于都生活在水中,能利用体内的色素体发生光合作用捕获太阳能,合成有机物。
  
  蓝藻,又被称为“蓝细菌”,它们因为体内的色素与植物略有差异,同时又没有叶绿体那样的细胞器,色素在体内均匀分布,所以经常是通体透着幽幽的蓝绿色光芒。这一类原核生物据信是地球上第一批获得光合能力的居民。还有人推测,当年,一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异养细菌吞噬了蓝藻后消化不良,两者反而开始和平共处,蓝藻为它的房东提供光合产物做食物,多年之后它们修成正果,进化为原始的植物细胞,为生命在地球的演化揭开了全新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3:18 | 查看全部
  远古的一场政变
  
  现今蓬勃而多样的生物圈,很可能是一场政变的产物,而主角,就是连叶绿体都没有的蓝藻。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氨气、氢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以还原性为主,并没有多少氧气。能够在当时的大气环境中生存的,都是一些化能合成菌,靠吸收甲烷、氨气合成生命物质。蓝藻这种在当时特立独行的生物出现之后,开始沐浴阳光吸收二氧化碳,却释放出对于其他化能合成菌有毒的氧气……在蓝藻不遗余力的生存竞争中,大气环境由原来的还原性状态变成了现在含氧量21%的氧化状态。自此,落败的化能合成菌只能躲在火山口、海洋深处、土壤内,过阴暗的生活,而好氧生物占据了地球各个圈层的优势地位。
  
  大气组成的改变是地球化学成分变化的大事件,更是生命演化的关键环节,尽管很多细节现在还没法证实,但很多人认为,没有这种代谢方式的转变,高等生命是不会出现的。
  
  看不见的支撑看得见的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温带阔叶林生态系统……从命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植物——给予了足够多的敬意,因为它们是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但在海洋中,这些微小的生产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却很难为人所见——除非发生赤潮这样的大规模集体暴动。
  
  事实上,据估计海洋中90%以上的有机物由这些默默无闻的微型浮游植物生产制造。而大型藻的海底森林尽管单产能力可以与之媲美,但只适于很小一部分沿岸水域,总产量不能与之相比。这些微型藻散布在全球各处,等待着光照、溶氧、营养盐同时出现的时机,条件一旦成熟就大规模增殖。而在它们周围,食草生物、捕食食草生物的捕食者、捕食者的捕食者……都在追随藻类生长的条件。
  
  海洋中的营养传递速率远远高于陆地,瞬息万变的海水环境容不得生产者慢慢生长渐渐积累营养。微藻们都是机会主义者,很少能寿终正寝,它们迅速繁殖,迅速被捕食,营养被迅速地循环回来,继续迅速繁殖……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捕食者通过演化证明,尽可能的减少营养级传递,直接摄食食物链较低层的生物,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能量。因而,巨大如鲸鲨、蓝鲸,却在同沙丁鱼、鲱鱼一同抢食由藻类供养长大的浮游动物,它们只管张着大嘴一路“喝水”,将食物从海水中滤出。
  
  因为这些摄食过程,藻类在水中的总量始终寥寥,并未呈现出陆地生态系统中那种生产者常见的优势地位。但从动态的角度看,不断繁殖的藻类其实是不断地在为摄食者提供能量,这些微小生命从生到死的迅速循环支撑了所有我们常见的美丽的海洋生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21:13:29 | 查看全部
 隐形力量形成的陆地
  
  说藻类可以造成沧海桑田的变化一定没有人相信,但至少在一种地质结构的形成中,藻类功不可没,那就是珊瑚礁。
  
  造礁的第一主力当然是珊瑚虫,它生活中分泌的副产品碳酸钙就是珊瑚礁中最致密的基干结构。但如果没有藻类的帮助,这个过程将非常缓慢。珊瑚虫如果能找来虫黄藻签订租房协议,它的租客可以为它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而它只需要提供自己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和一个安定的居所。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可以将造礁的速度提高数倍,否则,海水的侵蚀速度和珊瑚虫的造礁速度其实相当,礁石很难长大。
  
  除了虫黄藻,其他租客也并非对珊瑚虫全无用处,实际上珊瑚的各种颜色都来源于共生的藻类,否则它只能有碳酸钙的惨白色。遗憾的是,随着全球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海水pH值也因此降低,这种海水的酸化尽管极其轻微,却往往会破坏珊瑚虫和藻类的租房协议,它们一旦分道扬镳,白化的珊瑚有可能会死亡,久而久之,原来已经长成的礁体就会被海胆破坏。
  
  有藻时的增长,无藻后的消失,便成了珊瑚礁小世界的沧海桑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