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1:48:39 | 查看全部
共同的“理想”
时间:2015-05-29 作者:未详 点击:160次

  十七岁那年,我混到40里外的一所中学就读。说是混,是因为我在离家较近的那所乡村中学跟一个男生打架,结果把后面的女生也打伤了。那女生正是校长的侄女,校长说啥也不要我了。父亲狠狠地揍了我一顿后,通过一个远方表叔的关系,把我弄到那里的学校,让我再混两年,养养身板,毕业后,好跟他到建筑工地上卖苦力。那时的我,也不相信自己会有什么出息。
  
  有一次,放假回家,妈妈特意拿出来一小块腊肉,给我炒着吃。那个时候家里很穷,一年到头很少能吃到这样的好东西。我只知道,家里锅台后那个小坛子里,常年存有一块腊肉。只有来客人时,才可以拿出一小块来,给客人享用,平时煮菜是很少放的。所谓的腊肉,就是把肉煮个半熟,用盐把肉煨上,再用盖子一封,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生蛆罢了。
  
  弟弟在旁边眼巴巴地瞅着说:“妈妈为了给你凑学费,把那头小猪杀了。我们猛吃了一顿后,就把肉全卖了。这是妈专门给你留的,我没敢动。哥你快吃吧,好香好香的,我不馋,我不想吃。”在弟弟的注视下,我勉强地夹了一块放在嘴里。那哪儿还是什么肉啊!又干又硬,像木柴片子一样。这些腊肉母亲已经给我留了好久好久,弟弟也惦记了好久好久。我趁着妈妈不注意,塞给弟弟一块。弟弟快速地嚼着,不停地说:“好吃,好吃。”就在这时,妈妈正好端饭进来,看到这情景,火了,过去给了弟弟一巴掌,斥责道:“你这个不争气的小馋猫,你哥回来前,咱不是说好了吗?你不争着吃。你吃了那么多,还没够?你看你哥瘦得那皮包骨的样子,你就不心疼啊。”
  
  弟弟嘴里含着肉,哭着说:“妈妈,不是我想吃,是我哥硬给的,要不我吐出来。”说完,把那些嚼了一半的东西吐到了桌上,肉丝掺着唾液和肉末,还有淡淡的血迹,那血是刚才妈妈一时生气,手下得稍稍重了一些,牙齿把嘴唇磕破了。弟弟羞愧地说:“哥你吃你吃,是我不好,下次不会了。”
  
  当时,我的心一酸,泪水蓄满了双眼。妈妈沉默了,背过身去,泪夺眶而出。半晌后,她有些哽咽地说:“都怪你爹没能耐,过这穷日子。”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冲动,自己长大后,绝不能再过父母这种苦日子,争取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肉。以至于后来我学习倍加努力,考上大学,有了舒适的工作,不但每天能吃上肉,而且还是挑着样吃。
  
  前些天,我打电话给在石家庄当医生的弟弟,他也考上大学,过着比我还好的生活,正事说完了后,我试探着问:“你还记得咱家里锅台后那个小坛子吗?”弟弟笑了,说:“记得,记得,那里藏着我儿时的梦想,我就盼望着长大后,天天能吃上腊肉。是那坛子腊肉诱惑着我,才考上大学的。”我的手一颤,没想到他也有与我一样的“理想”,其实,改变人生的也许就是一个最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可笑的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1:48:49 | 查看全部
打工的日子
时间:2015-05-29 作者:未详 点击:148次

  曾参与创作的一部剧集终于在偏远地方台默默开播了,两周后悄无声息地播完,像水滴被盛夏正午的阳光蒸发,翻篇成为过去。
  
  我不禁感慨万千。三年前的一个下午,导演给我打电话,要求火线救急,立刻入组写剧本。因为当时女友等我,所以我推脱了两句。五分钟后,导演的电话再次响起,这次连价格都敲死了。当导演的电话第三次响起,终于激怒了女友,她把枕头扔到地上,用英文对导演爆发出淋漓尽致的痛骂和诅咒。
  
  剧组建在郊区。当晚我赶到,被立刻摁死在那里,面前的数稿废弃剧本以及一厚摞相关参考书,全是硬皮的板砖式巨著。我有点晕,觉得把那些资料通读一遍最少也得用上一年时间。
  
  满打满算埋头写了六个月,到最后边写边拍,一堆人在等你的字开工。我偷偷哭了好几回,晚上开车兜风,溜回家就关手机拨电话插头。醒来一开机就是导演、制片主任、导演助理的十来条短信及接踵而至的电话,说话都是一水的哭腔:“你再不开机我们就要上吊自杀了。”
  
  半年后完成工作回家,发现海归女友已重新游回了大海,北京的手机号停机,无迹可寻。我想了想,决定关机在家读书养伤。某天早上一开机,重新噼里啪啦冒出十几条短信,吓得浑身一哆嗦。还好,短信内容是:“你丫的剧本酬金尾数还要不要了啊?求你快点过来签字领钱吧。”
  
  当晚,我把钱扔到后备箱,直接杀去几个酒肉朋友的通宵牌局,手有点背,一路点炮,后半夜去后备厢拿了一次钱,掂了掂,觉得输的这点不算什么,九牛一毛。鏖战到天亮,准备回家时发现后备箱竟然不知何时在街边被人撬了,除了掸子和抹布给我留下了,其他的被洗劫一空。
  
  站在渐渐黎明的街边,我茫然了五分钟,领悟出一个人生道理:所有的忙碌都是一场空,但我们终究还是要不断地去忙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1:49:00 | 查看全部
青春是最富有的贫穷
时间:2015-05-29 作者:未详 点击:305次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二十出头的岁月。这段岁月,除了青春,似乎什么也没有。因此,许多年轻人常常慨叹自己的贫穷,而忽略了他所拥有的最宝贵的青春财富。
  
  我
  
  18岁那年,我在一所山村小学教学。那是一个人少石头多的地方。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可以娱乐的一切。除了山风的呜咽,瀑布的哀鸣,野狼的嗥叫,就剩下几本从城里带来的文学书籍和那些被我翻烂甚至能够倒背如流的小学教科书。
  
  我一无所有,曾经大声咒骂过、哭喊过、咆哮过,可是没有人听我的。我的咒骂、我的悲痛、我的愤恨全被那厚厚的夜、重重的山、撕裂的山风吞没。经过一段痛苦和愤恨之后,我清醒了。我虽然贫穷,但是,我还拥有青春。我在那盏昏暗的油灯下尝试着给报纸和刊物写稿。我的右手中指因此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20年过去了,我靠着那支磨秃了的笔,从那座古庙走到了镇上,走进了城里。我的作品开始大量出现在报纸、杂志……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当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之后,那段青春,那座古庙,那撕裂的山风,却常常在我的梦中出现!
  
  你
  
  你在央视主持一个名叫《开心辞典》的名牌栏目。你大度、光彩、靓丽。尤其是你那犀利而又不失幽默的口才征服了亿万观众,让人喜,让人乐。可是,一次,你在谈到你刚到北京的那段日子时,你却流了泪。
  
  那一年,你二十出头,是无数“北漂”中的一员。你一边在北京广播学院研修电视文学,一边打工养活自己。你没有钱,没有关系,没有资历。甚至,在试镜头的时候,你连一句完整的话也不会说。在繁华的北京城里,你租住的仅仅是一间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有时候,你还要为一日三餐的生活费操心。
  
  你把那间地下室当做战场,在喧闹了一天的北京城沉睡的时候,你却在一个人对着镜子表演。没有观众,没有评委,没有掌声,你却认真地表演着。
  
  你的努力没有白费。你成了《经济半小时》的出镜记者,节目主持人,再接着,你主持了《开心辞典》,并把这个栏目打造成了央视品牌栏目。
  
  无需报家门,大家知道,你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王小丫!你曾经说过,那段一无所有的日子,其实是最值得怀念最值得珍藏和珍惜的时光。
  
  他
  
  那一年,他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应聘到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他大学学的是数学,而他要做的工作却是技术开发。面对那密密麻麻的电子线路,他不知所措。
  
  他决定一切从头学起。他把自己的行李搬到了公司的办公室。白天,他跟着师傅一起学习;晚上,公司里的同事下了班,他便自己琢磨。
  
  他很快成为公司里的业务骨干,而且比同事做得还要好。他一个人一天做的工作量,常常需要几个人一天才能完成。不仅如此,由于他把自己的数学知识融进了工作里,还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前卫的观点。
  
  一次,公司领导开会,他在会上做记录。老板讲完,各部门的负责人发言。都讲完了,会议也该散场了。这时候,主持人说:“其他人还有补充的吗?”本来,主持人说的是一句客气话,可是,他却不知深浅地站起来,大谈一通。他的演讲让在座的头头脑脑大开眼界。老板说:“抓紧把这个发言记下来,印发到各部门讨论讨论!”就这样,这一讨论,把他讨论到部门领导的岗位上去了。
  
  他叫李友善,曾任搜狐的副总裁、总编辑,酷6网CEO,现任中欧商学院创业与投资中心的主任。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李友善首先提到的就是那段在摩托罗拉睡地板的日子。
  
  青春是最富有的贫穷。虽然,你一无所有,但是,你拥有青春﹑激情和梦想。你的一无所有,令全世界羡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1:49:11 | 查看全部
你不理解的事正在发生
时间:2015-05-29 作者:未详 点击:155次

  我有一哥们儿,暂称做A君,北方人,有一点侠骨柔情,他的性格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节俭,他的品格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吝啬。
  
  他有一双异常犀利的眼睛,时而正经,时而嘻哈,飘忽不定。但是有一样很好,就是所有娱乐项目随叫随到,绝对是个极佳的玩伴。之前一年他出国了,感觉做什么事情都三缺一。他这种朋友,就属于在身边吧嫌烦,不在身边吧,还怪想念的。现在他回国了,是不得了了,他说:“你们以后可得严格要求自己,你们现在的身份地位可不同了,你们现在是海归的朋友。”
  
  原本以为,他这次出国狠赚了一笔,回来该潇洒了吧,没想到他的性格与品格依然没变,他总能以出奇的计算方式,最终让我们多付钱,还让你心甘情愿。
  
  前几天,我设宴小绍兴,想帮他接个风,他早早地到了,还有其他几个人迟迟未到,我开始跟他闲聊。
  
  后来人陆陆续续到了,我们就开吃,几番寒暄之后,话题转到一个学生医疗保险上,我们在讨论该不该保这个险,它的价值是70元。不知怎的竟被A君扯到对学校的信任不信任上,我说:“不就70元钱么,就是因为他不保,你看现在看病看了一万块没法报了吧?”不知我的话触动了他哪根神经,他一本正经地开始叫,大家安静了,只有他的声音。
  
  “放在以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别说是70了,就是30,学校向我收,我问都不问就肯定不交。有的时候贫困生不是你想的那样的。我给你讲下我自己,我们本科那时候食堂会有免费汤,但它会分三批上,第一批是最好的,是菠菜蛋汤,第二批稍微差点,就是蛋汤,第三批那就更差了,放点葱,一个清汤。我那时候,每天,都会赶第一批汤,然后把蛋撩出来,把汤滤干,这是一个菜,再把菠菜撩出来,把汤滤干,这是一个菜,四年,我没买过一个菜,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听了他一番话,说实话我怔住了,那一刻我很感动。
  
  我没话可说,所有的理论,在感情面前,往往,溃不成军。
  
  “你知道我们那时候贫困生是怎么选出来的吗?我们还要竞选,每个人都要上台讲,这样很多脸皮薄的就不敢上了,当时,我是第一名。现在跟你们讲也没事,我是不把这个为耻的,我以这个为荣,我就是这么激励自己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现在的学生不行,他们不敢、不愿说……”
  
  那天A君异常兴奋地讲他的故事,他的贫困,他以一种快乐的心情,愉悦的表情在叙述,我的脑海里一直是那碗菠菜汤,我相信我是在眼眶湿湿的情况下结束了这次晚宴。
  
  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的事,并不代表它没有发生。
  
  后来几天我阅读了一本书,它的序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父亲靠卖血换来的几万元钱,供儿子读完中学又上了大学,这期间儿子的每一封要钱的来信都是卖血的通知单,让父亲不断卖血去凑足儿子所要的数目。可是儿子却中途退学不知去向,留给父亲的只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打通的电话号码,这位生活在偏远山区的父亲每次打电话都要走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即使这样,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去拨打那个已经不存在的电话号码。后来媒体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儿子在电台里听到父亲寻找自己的声音以后,终于出来说话了,然而他不愿意暴露自己,他只是同意在网络上和记者进行一次对话。显然他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穷困的处境使他无脸去见自己的父亲,他说他现在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相信那位父亲每次都要走上三个多小时的路途去拨打那个不存在的电话号码,A君那碗吃了四年的菠菜蛋汤,正是这样的细节让它在现实的物欲生活和无情的世故圆滑中脱颖而出,温暖并湿润了我们的眼眶。
  
  这些天,我和A君一直在寻觅这个城市最便宜而又美味的饭馆,一荤一素一汤两碗饭23元是我们现在所找到的极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1:49:24 | 查看全部
如果再读一次大学
时间:2015-05-29 作者:未详 点击:124次

  大学毕业的人们在回望时,发觉自己竟然在大学留下了很多遗憾,他们说,如果再读一次大学,一定不会让这些遗憾发生:
  
  ◆作为一个男人,我竟然没有宿醉过一次。
  
  ◆始终没有发展一段稳定的感情,都无疾而终了。
  
  ◆想要一段长期的得到释放自我的旅行,却终究没有实现。
  
  ◆我们宿舍集体想交男友,大学没有交到合适的男朋友真的好纠结。
  
  ◆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拿过奖学金。
  
  ◆虽然已经在大连待了四年,可是我对大连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毕业了才感到自己很不行。
  
  ◆后悔没有再多读一些课外书。
  
  ◆没在毕业前环游中国旅行。
  
  ◆没有趁大学放假出去玩玩开阔眼界是最最遗憾的。
  
  ◆特别遗憾的事是我没有找食堂负责人,谈谈关于改善食堂伙食的问题。
  
  ◆最遗憾的事是没有夜不归宿地玩过,希望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毫无忌惮地在外面疯一晚,这个梦从初中到现在都没实现过。
  
  ◆我后悔没拿过奖学金、没拍小电影、没和姐妹们一起出去穷游一次、没登台演出过、做实验时没杀过老鼠、没发表过文章、没学会一个简单的乐器、没出去打过工……
  
  ◆没有能够出国或参加其他交流,没有参加过正规的辩论赛……
  
  ◆平时太忙了以至于很少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们接触不是很多。因为家离学校特别近,有时间就全回家了,如果能重来我要住校。
  
  ◆读书的时间太少了。再给我一次读大学的机会我一定要坚持每天去图书馆,把自己想看的该看的书都看了,其他的都是浮云。
  
  时光一去不复返,不管在哪个时段,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会少留一些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2:53:31 | 查看全部
你是你吃的东西造出来的
时间:2014-11-19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我一直相信,你是你吃的东西造出来的。
  
  东方人较西方人矮小,完全是因为我们吃米,他们吃面。所有用面粉做的食物,都能令人类的个子高大,我虽然不是营养学家,没有什么数据来做论点,但是我能提出推翻不了的实例。
  
  举个最简单的,我们在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父母,一般身高都不高,但我们生的子女,如果从小送去美国念书,他们都会长出魁梧的身材来,这是为什么?还不证明了和食物有关?
  
  在美国,孩子每天吃面包,加上喝有营养的牛奶和吃一大堆的汉堡包热狗等垃圾食物,男人个个都长得像篮球健将,女的皆有做时装模特儿的躯体。
  
  当然也有例外的,因人体基因,有些长得不高就不高,像某些美国人,如活地·亚伦一样瘦小的也有,但属于少数。
  
  罪魁祸首应该是米饭,炊起来是那么难的,要先洗米、生火、进锅,煮后还不能即刻就吃,等待蒸汽把米粒焗个全熟。肚子饿时等米煮好,等个半天,饥饿的感觉就消失了,不会吃得多了。
  
  另一方面,面就不同。看中东人做,把面粉加水搓成面团,往挂炉的热壁上一贴,一下子发胀,一块薄饼就完成了,马上吃将起来,怪不得他们的身体一个个都比东方人高大。
  
  中国的山东人也吃面,所以山东人也比广东人高大,不止高大,而且美。你看林青霞和巩俐,不就是山东女神吗?面食由山东传到高丽,所以韩国美女多过日本。你去首尔,一个小时之内可以看到三个美女;你到东京,三个小时也看不到一个。
  
  当今香港约有十万个印尼家务助理,你星期天到她们集中的维多利亚公园看一看,个个个子都很矮小。
  
  为什么?吃米的呀,穷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2:53:41 | 查看全部
 营养不足,身体就矮小啦,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吃不够饱的人,一代传一代,就矮了。像寮国、柬埔寨等,人都很矮。菲律宾就不同了,菲律宾虽穷,但土地肥沃,吃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从前聘用过的菲佣,比你当今用的印尼家务助理还要高大。
  
  另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人,战前的日本人,都矮。除此之外,他们还不会吃肉,以鱼为生,更变本加厉地矮小。
  
  战后,他们在美国影响之下,开始吃面包和牛奶,身体就逐渐高大起来。在小学里,他们有配食制度,注重营养之外,还针对各种身体的缺陷进行改善。像他们发现学生们个个都近视,到底为什么?研究结果,在食物中加了奥米加3,近视就减少了。
  
  反观香港的学生,就没有政府去纠正他们的食物,最后个个都是四眼仔,和日本的一比,不是更能证明你是你吃的东西造成的吗?
  
  除了食物,生活习惯也能改变人类的体形,从前的日本女子小腿都很粗大,称之为大根足。大根就是萝卜,足为腿也。那是因为她们都跪在榻榻米上,把身体压着脚,脚就粗了。当今她们已坐椅子,所以到了日本,你会发现她们的腿修长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2:53:54 | 查看全部
错觉常常欺骗你
时间:2014-11-19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纳西姆·塔勒布是位作家和证券交易商,当他下决心要想办法解决他的顽固体重时,他考虑过各种体育活动。他觉得慢跑者干巴巴的、可怜兮兮的;练健美的看上去肩很宽、傻里傻气的;打网球的人呢,哎呀,他们是高贵的中产阶层!但他喜欢游泳健将们,他们身材匀称、优美。于是他决定每周两次钻进游泳馆含氯的水里,好好练练。一段时间后他才发觉,他上了一种错觉的当。职业游泳者体形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们之所以成为出色的游泳选手,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们的身躯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他们运动的结果。
  
  女模特为化妆品做广告,有些消费者就以为化妆品会让人变漂亮,但其实这些模特天生丽质,因此才被选来拍化妆品广告。就像游泳选手一样,在这里,美丽是一种选择标准,而不是结果。
  
  一旦我们混淆选择标准和结果,我们就会产生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如果没有这种错觉,一半的广告都不会奏效。
  
  不光惹火的身材如此。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也是这样。许多成功人士都曾经在哈佛就读过,这是不是就等于哈佛是所好大学呢?我们不清楚。有的大学也许很烂,但它一样可以招收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我曾就读过的圣加伦大学就是这样的。它名声极佳,但课程一般。尽管如此,出于某种原因——精心挑选的学生、狭窄山谷里的气候、食堂的饭菜……许多毕业生都事业有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2:54:02 | 查看全部
  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大打收入牌,在全世界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它先算给感兴趣的人听,一个MBA的收入平均会增加百分之多少。这一简单计算旨在表明,学费虽高,但短期内就会得到回报。许多人都上当受骗了。我不想硬说这些学校虚构出了这些统计数字,但它们的说法没有价值。造成人们收入差别的理由有成千上万个,而不只是有没有MBA证书。因此这又是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将选择标准与结果搞混淆了。
  
  每当我询问快乐的人们他们的快乐有何秘诀时,我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必须保持乐观,不要悲观。”这些人似乎不承认他们天生就是快乐的人,倾向于在所有事情里看到积极因素。快乐的人不愿认识到,其实快乐大多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中恒定不变。因此游泳选手身材错觉也是自我幻觉。如果快乐的人还来写书,这一欺骗就完美无缺了。
  
  为此,请你从现在起远离成功自助图书,它们百分之百是那些天生具有快乐倾向的人所著。书中从头到尾都是好点子,但读者不知道,这些点子对数十亿人都不管用——因为倒霉蛋是不写成功自助图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2:54:13 | 查看全部
换来的“赞”,其实是“毁”
时间:2014-11-19 作者:未详 点击:73次

  几年前在英国《卫报》读到一篇有趣的专栏文章,这位女作者提到,某天她搜寻从前的电子邮件,网络化二十年了,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用了十年以上的电子邮箱,她进去那个邮箱,一搜从前某个名字,无意间,搜到了一封自己父亲几年前写给她的电子邮件,而她的父亲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
  
  然后,她立刻将此段原属私密对话的文字,贴到她的Facebook上。
  
  不贴还好,一贴上去,收获一些“赞”之后,还闻声来了两位她父亲的旧识,料想这两位长辈或许不是此作家的Facebook朋友,但是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他们也过来点“赞”,而且留言告诉她,她父亲的一些过去的往事……
  
  于是乎,大家就开始在Facebook上回忆这位父亲,以及当年的往事。
  
  待留言都留完、“赞”也都点得差不多之后,这位专栏作家观察自己的动作,突然间“有感而发”,她说,以后的“回忆”,会不会变成这样?
  
  所有的回忆,将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和大家“一起”的!
  
  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