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5:39 | 查看全部
忆莲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夏日已过了一阵子,留下的记忆是一大片的荷塘,长满了粉红色和紫色的荷与莲。
  
  花一谢,叶一枯,荷塘是天下最脏的地方,但等到明年,又变彩色天堂。
  
  当荷花盛开的时候,随着出现的就是荷花宴。用荷入肴的菜式数之不尽,印象最深的,是一道叫莲蓬豆腐粉蒸肉的菜。我没有吃过,只在郁海红写的一篇文章中记载,做法是这样的:将豆腐、肉末、虾仁、贝,加上调味料打成糊,放进一只小碗里,表面嵌上一粒粒的青豆代替莲子,然后上蒸笼。待熟取下倒出后便成莲蓬形状,故取名为莲蓬豆腐。
  
  做莲蓬豆腐的秘诀在于打成的糊中,一定要放些生粉,这么一来才容易成形。猛火,只要蒸个五分钟即可,蒸过头了就出现蜂窝状,影响美观。
  
  用老鸡,熬一锅鸡汤,把做好的莲蓬豆腐放进去,漂在上面,更让人垂涎。
  
  荷叶粉蒸肉则是用清香新鲜的荷叶,裹着精选的肉块清蒸,做法倒是很简单。
  
  季节虽过,但是到了东南亚,荷花莲花还是随地可见。上一回去了清迈,在市场中看见一条条像藤一样的东西,原来是莲茎,把硬皮撕开,莲茎便可以入肴,当沙拉最普遍,拿来煮炒亦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5:50 | 查看全部
 越南人也很喜欢吃莲茎,只有我们还没想到以此物做菜,其实吃斋何必假叉烧假鹅,用食材求变化,花样多得很。
  
  大片的粉红色荷花瓣也可以拿来当碟子,不过花瓣软,但可以在花瓣下面用西洋的苦白菜心Chicory来衬底,就能装食物了。
  
  看见新鲜的莲蓬时,买几个回来,撕开,取出莲子,有层软皮,剥了吃中间白色的实,又香又甜,虽然带阵臭青味,已成特色。
  
  在荷塘中将莲茎带叶摘下,用筷子插个洞,把酒倒下,莲茎当吸管,真是好玩,你下次可以试试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5:59 | 查看全部
少吃多滋味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142次

  最早听到这句话是从父亲口中,当时谈到为何生活在苦难岁月的太外公居然轻轻松松活过九十岁大关,他总结:“饭吃七分饱呗。”末了,半是陈述半是感叹地补充道“少吃多滋味啊”。在我看来,这最后追加的一句,可谓精辟。
  
  母亲好友的孩子对三文鱼甚是喜爱,出于对外孙的宠爱,负责每日晚餐的老外婆便一口气做了一星期各类三文鱼料理。老人的好意不仅没让孩子喜笑颜开,最后,用小孩儿母亲的话说“他再也不要碰三文鱼了”。
  
  国人历来便有物尽其用的“美德”,对于花钱更是如此。掏了钱,盘头就必须要大。于是,“自助餐”文化便开始在坊间大肆流行。大家本着“扶墙进,扶墙出”的原则,豁出命去吃回本才罢休。常听刚从自助餐桌下来的朋友感叹“唉,我吃得都快溢出脑袋了”,“给我吗丁啉”,诸如此类。
  
  这种吃法不仅太过“直接”,更似对食物之美的消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6:09 | 查看全部
笔者曾赴台港求学,身为吃货,置身此二地,其中幸福溢于言表。同为美食天堂,台湾与香港在“少吃多滋味”这件事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值得拿来说说。
  
  质朴的台湾人在制作食物时,其用料非常足,所谓“非常”是那种让客人即使掏了一百大洋享用了一碗牛肉面都不会觉得亏了的实打实。随处可见的爆浆虾球、薄皮小笼包云云,都是台湾人“实心眼儿”的铁证。此间爆浆、薄皮已绝不再是广告上特技处理后的夸张噱头。作为消费者,这本是极好的,但怪就怪在,依据个人经验,如果把就餐时间作为横轴,满意度作为纵轴,其走势最初大约都是急升的——那是刚落筷时舌尖收获的惊喜,以及内心对师傅用料够有诚意的满足。此后,随着饱腹感的提升,内心的餍足值逐渐趋于平稳,甚至会有小幅回落。究其原因,恐怕是师傅们对盘头尺度的把握稍欠火候。你想,再好吃的东西吃够了,毋宁说吃多了,谁还会有前期的热情呢?
  
  品美食就跟看美女似的,总是在若即若离间,方叫人欲罢不能。这点香港做得尤其出色。
  
  在香港读书那会儿,打着“改善生活”的旗号,每周末都会约上一两个饭搭子前往人气食肆解口舌之欲,其中既有“高大上”的正式餐厅,也不乏油闹闹的街边铺头。这些“饕餮”经历带来的感受,除了味蕾上的满足,另一个惊奇,或者说亮点,便是香港师傅在菜量把握上的“巧妙”。精致的西餐、和食自不必多说,本就主打量少质精;但是,就连一些看似“粗野”的大排档、街边摊似乎也深谙“少吃多滋味”的精髓。一笼虾饺绝不超过四个,一叠肠粉三条足矣,猪润烧卖按个儿卖……拿个在华人吃货圈鼎鼎有名的“九记牛腩”做例子,这个位于中环歌赋街门脸不大,一年四季都要排队的牛腩店,无论是镇店之宝牛爽腩,还是牛筋腩、牛腩,碗碗精彩。四五块质量上乘,大小适度的牛腩伴着一人份的伊面或者拉面,从辅料到主食,都被控制得“刚刚好”。何谓“刚刚好”?其程度就在既不会让食客感觉太少,吃了还饿;但也甭想“吃到爽”。一言蔽之,在欲罢不能处戛然而止。用一句某大片中的经典台词诠释此中美学,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回响”产生的直接具象效应,便是此后时常被肚子里的蛔虫勾引而来的回头客。
  
  室友是个资深御宅族,平日能坐在椅子上弯腰完成的事绝不轻易起身,饮食也以果腹为精神旨归。自打到了香港,虽不至隔三岔五,但半个月里也会挣扎着出一趟门,专程转两次地铁前往深水点份虾饺烧卖,又或千里迢迢远赴港岛叫碗拉面,吃个菠萝油。问她:“怎么会愿意特地出门觅食?!”答曰:“想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6:20 | 查看全部
心软记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72次

  朋友写煮得软到恰到好处的东西,有“汤里的冬瓜,无论是鸡汤还是鸭汤,炖到好处,似有似无,几近雾里看花”。脑海里立刻呈现出的,倒不是他所描绘的冬瓜鸡汤或冬瓜鸭汤,而是家里经常做的火腿冬瓜汤。火腿上方切片放到汤里,与冬瓜同炖,所出成果,乍看依然是一锅清汤,殊不知放了时间这种料下去,往往是悄无声息施魔法。火腿这样的食材,久炖之下,唯香味和咸味传递出去,而一身筋肉,依然保持硬朗风骨。冬瓜则恰恰相反,热气之中,将化未化,吸聚了火腿的鲜气,涨足了汤之淋漓,自己反倒懦弱起来。最后这一锅汤端上来,原先的三种食材,早已三体合一,汤为魂,火腿为骨,冬瓜为肤。
  
  软和暖,在味觉上,有时是纠缠不清的东西。软是暖的齿感,暖则是软的温感。有些热量很足的东西,给人的感觉不是暖,而是烫,便因为食材是铁骨铮铮的个性。也有些本身要冷吃的食物,却不会给人刺骨的感觉,也是因为,食材够软够温和,那样就不会造成太极端的温度感。
  
  中国人心目中,说到软,第一总会想到豆腐。但其实豆腐是有筋骨的吃食,一个很重要的判断豆腐优劣的标准就是,在火力作用下,无论是蒸还是煮,看这豆腐容不容易散。所以说,豆腐之软,诚如中国人心目中软的最高境界:不攻击,却有抵抗;不争执,却有原则;这样的软,不是瘫软,而是气质上的谦和,心底的慈悲。豆腐就算煮成羹,舀一勺与米饭同吃,也是润物细无声地钻入了饭粒之间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狼狈地四处流窜,这便是豆腐之以柔克刚:一个自由自在的温和派,代表着中国逻辑的中庸之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6:30 | 查看全部
 水果中,很多是质地软的,但真正的软还得包括味觉之软。蔡澜先生曾说,熟透的榴莲是最好的牙疼食物。榴莲确是至软之物,但须是熟的,吃到嘴里,口感犹如天然乳脂一般顺滑浓厚,其味道也是润泽的甜。榴莲中的上品,带点醇酒的香,又微微泛点持重的苦,当然柔肠百转,最后还是会回甘。这就是为什么,就算冰冻过的榴莲,吃着仍会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不过这温暖堆积多了,也会上火。与榴莲一样,以大气稳重之“软”胜出的,还有一样水果,那便是柿子。柿子分软、硬两种,两者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我小时候吃软柿子长大,所以至今说到柿子,仍有一腔软浆的甜美心境。柿子成熟时,几近软烂,家里人总给我一把特别小的勺子,把柿子皮朝四个方向,剥成一朵方方正正盛开的花,就用勺子在花心里舀着吃。每一口,都甜得丝丝入扣,软得流光泻玉。但最好玩的,还是在软中找那稀有的脆。每个甜烂的柿子,内里总能拨到两到四个小而扁圆的“瓣”,紧绷绷的,嚼起来生脆弹牙,是柿子之软的点睛之笔。
  
  软的食物,一时说不完。更多时候,软是一种通感,而非简单的质地之软。世人饥肠辘辘之时,总追求“硬菜”,吃肉喝酒,解决欲望必须热辣烫口。但到我们累了,老了,疲乏了,不再敏感而坚持了,甚至麻木到了饥饿感都不太明显的时候,我们都会心心念念着那些“软”的食物。而软,究竟是什么,这问题问谁,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于我而言,软的东西,是海胆、豆腐、芝麻糊、熟透的柿子、热汤里的冬瓜、放在口袋里忘记了的巧克力,以及小孩子的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6:40 | 查看全部
一个IT男的自白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206次

  问:每个程序员必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答:《颈椎病康复手册》。
  
  如果你性别男,品貌佳,人称阳光小男孩,劝你千万别报考计算机专业:它就是一个“毁”人不倦的专业,一个不折不扣的宅男加工厂,生产了一代代自娱自乐的“挨踢”(IT)人士。
  
  高考那年,曾经“天真烂漫”的我和你一样,怀着可以堂而皇之打电脑游戏的幻想,报考了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可没承想,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自打学了这专业,亲朋好友都自动推导出如下关系——计算机系:黑客=会修电脑=会破译密码。更夸张的是有一次,楼上邻居家的电视机坏了也找我。学计算机的人在你们眼中就是这样的吗?
  
  那些咆哮着自己学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同学们,你们好歹学的都是人说的语言;我们学的可是机器的语言啊,计算机不会跟我点头yes摇头no,它只会报一堆不知所云的错误。有时更是离谱,啥都不报,直接程序崩溃,让我也崩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6:51 | 查看全部
 各种“堆”“栈”“树”“图”:汇编语言看着就是乱码,C++语言一个指针就能让你找到旋转木马的感觉,有一次我通宵找报错,找着找着自己都哭了;Java语言就是各种框架大杂烩,好不容易才把这个框架刚学会,就被淘汰,因为新框架又出来了!你们写错个把单词不影响理解,但是计算机你错个标点它都不搭理你!
  
  程序无法运行,在十几万行代码里寻觅错误,结果就因为一个单词的首字母没有大写!
  
  大学四年:大部分IT男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以教室、宿舍为圆心,方圆百米就是活动范围,有女朋友的可能会多一项活动:打开水。我认识两个男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出过校门一次。
  
  不要指望我们知道谁是安妮宝贝,谁是岩井俊二,《Gossipgirl》是什么。因为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bug!
  
  有妹纸的男生,跟女朋友吵了架,就开始套用“case……switch”句型来调解,根据所有的先决条件,预测情况,然后给出解决方案,想不出来就一律default,看似逻辑清楚,实则不解风情。所以,机会总是来得多,去得也快。如果你真的报考了这个专业,要记住,有接触妹纸的机会请好好利用它,善待它。
  
  我的室友老白,智商很高,各种电脑系统疑难杂症他都能解决。但面对心仪的女神就呆若木鸡,女神抱怨他不会聊天,沟通不畅,只留下安慰语“老白人还是不错的,做个朋友吧”。
  
  见了老白的遭遇,那时的我下决心一定要将自己磨炼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过围墙,讲得了笑话的多用途新时代男性。否则,世界和我们是脱离的,妹纸和我们是绝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7:00 | 查看全部
 其实,除却不解风情,我们也和其他专业的男生一样,喜欢足球、篮球、女神、漫画、音乐,利用同学管理学校机房的职务之便,大家通宵在机房里联机对战CS。
  
  毕业后,我们被踢向了社会,成了“挨踢”男。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工作也是和电脑为伍,交际是我们的弱项,也许我们为人处世比较生硬,但是也保留了我们纯真的一面,呆即是萌嘛。
  
  如果宅腐是你的最爱,那么报考计算机专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7:10 | 查看全部
精英学校毁精英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75次

  2008年春天,我在耶鲁大学招生委员会尽了一天义务,3名招生专员、一名校长办公室代表还有我翻阅了宾夕法尼亚东部学生的申请材料。
  
  主持人是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不停用术语评论着每份材料:“装备好”是指成绩单显示申请人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一年级教育”是指候选人父母教育水平最多只有高中水平;“MUSD”是指非常有前途的音乐人才;“吹嘘”指简历中存在值得怀疑的信息,如果候选人中出现五六个这样的条目,就希望甚微了。我们听他介绍,适时提问,然后投票决定是否录取。
  
  我们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因此只对那些有特殊潜质的学生感兴趣。这些通常会通过个人综述和论文显示出来。那些只提交了个人简历和成绩单的学生会被直接拒绝,因为他们“没有闪光点”、“不是团队的建设者”;附带了9份推荐信的学生则被认为“企图心太强”。
  
  有人将这些在精英学校中读书的超能学生称为“超人”:修双学位、有运动和音乐专长、掌握几种外语、在全球多个地方进行过志愿服务,还有一系列成绩斐然的爱好。成年人和同龄人都对他们怀有敬畏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