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7:21 | 查看全部
这些超能年轻人显然是从幼年就开始的竞争中,一路胜出的佼佼者。但根据我和几百名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结果并非如此。我们的精英教育制造了一群聪明的年轻人,但他们焦虑、胆小、容易迷失自我,缺少学术上的好奇心,却拥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企图心。他们被包围在优越感中,迷茫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却不知道为何要做。
  
  一个年轻的女孩给我写信讲述她在耶鲁读书的男朋友:上大学前,他多数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在耶鲁读三年大学后,他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担心很多普通学校学生根本不会操心的事。“只要是听说过的书,他都会读,只有我知道,他只读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或者直接看书评。他这么做不是因为没有好奇心,而是因为谈论书籍带来的效益比真正读书更大。”
  
  如今的入学标准是如此严格,以至于进入常青藤大学的学生都是从未经历过失败的人。而那些希望接受真正教育的孩子,则被看作怪胎。一个学生告诉我,她的朋友从耶鲁退学,因为学校“令灵魂窒息”。
  
  最讽刺的是,这些精英学生被告知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他们多数人都进入相似的行业。2010年,顶尖学校1/3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和咨询公司。哈佛、康奈尔和普林斯顿的毕业生几乎没有人进入神职、军队、政治选举甚至是学术研究领域。像扎克伯格一样中途退学被认为是光荣的事,而顺利毕业当一名社工却被认为是荒唐可笑的。
  
  精英学校的学生认为朋友中有人来自密苏里州、有人来自巴基斯坦,有人玩大提琴,有人玩曲棍球就说明受教育人群的多样性了,却没有想到这些人的父母都是医生或者银行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7:31 | 查看全部
 这个体系非常不公平,工人阶级和草根白人的子女几乎无法通过现在的录取制度进入常青藤联盟的大学。2006年,只有15%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
  
  学费只是原因之一,培养符合常青藤入学要求的“超能”学生的高昂成本才是问题的关键。富裕的家庭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用金钱为他们的未来铺路:音乐课、运动器材、国外旅行、私立学校的学费。SAT本应该考验学生的潜能,如今只是考验了家长的收入。对于那些在郊区豪宅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是否上常青藤学校并不是问题,问题只是上哪一所而已。
  
  在排名前20的大学中,90%的新生是高中时排名前10%的学生。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存在,我不希望年轻人进入常青藤或类似的精英大学,那些普通学校的学生通常更加有趣、更加好奇、更加开放,并且没有那么愿意竞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7:46 | 查看全部
当代中国的喧嚣与真实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139次

  关于真实:我想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本来面貌,也是事实的本来面貌,有时候喧嚣掩盖真实,或者说是会掩盖真相,但大多数情况下,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或者说不能永远掩盖真实。我可以讲4个故事,来证明这个论点。
  
  第一个故事是,几十年前,我的一个闯关东的邻居回来了,在村子里扬言他发了大财,说他去深山老林里面挖到了一棵人参,卖了几十万元人民币,因为大家对有钱人还是很尊敬的,我们家当然也不能免俗。我们把他请来,坐在我家炕头上吃饭,我记得很清楚,他穿了一件在我们当时的农民眼里看起来很漂亮的黑色呢子大衣,即便坐在热炕头上也不脱下这件大衣。我记得我们家擀面条给他吃,我奶奶发现他脖子上有一只虱子,于是他的喧嚣就被虱子给击破了,因为一个真正有钱的人是不会生虱子的,过去人讲穷生虱子富生疖子,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发财,尽管他永远不脱下来那件呢子大衣,但他的内衣肯定很破烂。又过了不久,这个人的表弟也穿了一件同样的呢子大衣,奶奶问他,你这件大衣跟你表哥的很像,他说就是我表哥借我的,事实又一次击破了前面这个人喧嚣的谎言。
  
  第二个故事是,我在北京的检察院工作期间,当然我不是检察官,因为我们是新闻单位,我们要报道,所以我是记者,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其中在河北某地有一个贪官,他平常穿得非常朴素,他每次开会都要大张旗鼓、义正词严地抨击贪污腐败。过了不久,检察院从他床下面搜出了几百万人民币,所以真实就把贪官关于廉洁、关于反腐败的喧嚣给击破了。事实胜于雄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7:55 | 查看全部
第三个是我的亲身经历。2011年我在故乡写作,有一次去买桃子,一个卖桃子的人认出了我。他一见面就说,你怎么还要来买桃呢?他点了我们市委书记的名字说,某某某给你送一车不就行了吗?我说我又不是当官的,他干吗要送我?他马上说你是当兵的。实际上我也不是当兵的,然后他说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了你们,连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占领了那边。我说小日本也没有占领,尽管我心里很不愉快,但后来还是买了他5斤桃子。我说桃子甜吗?他说太甜了,新品种,我说你给我够秤,他说放心。结果我回家一称,只有3斤多一点,他亏了我将近两斤,然后一吃又酸又涩。所以这个事实真相,又一次把卖桃人的喧嚣给击破了。
  
  第四个故事就是不久前的中考,我与一个亲戚经常见面,每次见他,他都义愤填膺地痛骂当官的。但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中考,离录取分数线差了5分,他就找到我了,说你找一找人,让他儿子去。他说我不怕花钱,我有钱,我说你让我去送钱,这不是让我去行贿吗?这不是腐败吗?你不是痛恨贪官污吏吗?现在你这样做不是让我帮着你制造新的贪官污吏吗?他说这是两码事,这是我的孩子要上学了。这个真实也把亲戚反对贪官污吏的喧嚣给击破了。
  
  我讲这4个故事没有讥讽意义,而是要通过这4个故事来反省,让每个人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在面对社会喧嚣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想一想,喧嚣背后的另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8:07 | 查看全部
紧握的,都被捏碎,轻捧的,都飞入星空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185次

  最初让人惊讶的是他的琴音。
  
  无论是险象环生的现代作品《夜巷》,还是高难段落密集的改编曲《歌剧“唐璜”的回忆》,无一不被他的手指驯服,冷静华丽的演奏,光洁利落的音色,举重若轻的技法,在耳朵是入口的世界里,他曾说,他是国王。
  
  甚至最吝于赞美的世界级乐评人,也承认他的天赋,绝不在郎朗与李云迪之下。
  
  但他却让人扼腕。
  
  因为除了业内人士,没几个人知道沈文裕是谁。
  
  然而沈文裕从未被埋没,他小小年纪就夺得过拉赫玛尼诺夫比赛的金奖,在德国顶级的乐府师从欧洲最好的名师,学了七年。
  
  正为了握紧这样的天赋,让它耗尽每一丝光热,换来唾手可得的名利,不顾名师的劝阻,沈文裕的父亲让他辍学回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8:17 | 查看全部
 事与愿违,在一些国内的钢琴比赛中,沈文裕甚至没有进入复赛。他的技巧华丽无懈可击,但在评委眼中,过分的炫技,甚至成了一种“offense”(冒犯)。
  
  意大利的一位评委,干脆建议“沈文裕应该谈一个女朋友,多了解下生活”。
  
  沈文裕被握得太紧了。
  
  沈父希望儿子的价值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他把沈文裕真空塑封起来,没有基本的社交,几次暗恋也无疾而终,跟陌生人说话会本能地想躲在父亲身后,连最基本的穿衣吃饭都统统被照顾好,“只是弹琴”。
  
  而音乐同世上所有事,技巧只是铺路的石子,天赋是通幽的小径,最终需要抵达的,恰恰是对这世界的顿悟、理解、表达与深情。
  
  天分也需要轻捧,不随便糟践,也不过分看重,放它在行云流水的人生里摸爬滚打,在酸甜苦辣的人世间尽情入味,方成气候。
  
  世间最宝贵的事物,大抵都如流水河沙,明珠萤火,紧握的都被捏碎,落得一无所有,轻捧的,才能等及它绽放自己的光芒与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8:29 | 查看全部
一位波兰吸毒者的故事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86次

  那是在从法兰克福火车站步行回家的途中,路过红灯区。一位穿着还算整齐的男人在路边垃圾箱里翻找着空酒瓶。德国的空瓶子都有押金,价值从八欧分到二十五欧分,很多穷人都靠捡瓶子来补贴生活。
  
  那捡瓶者显然是什么也没找到,一屁股坐到地上,却挡了我的去路。我禁不住端详这个貌似五十多岁的欧洲男人,感觉很是眼熟,“你是萨沙吧?”我冒失地用德语问了他一句。他缓缓地抬起头,混浊又迷离的眼神看着我,果然是他。
  
  认识萨沙是多年前的事情,当年留学之余在中餐馆里干跑堂,一天一个高高胖胖的波兰男人上门来找工作,可他既不会说中文,德语也非常有限。老板见厨房正巧缺个洗碗工,就让他干了。这个东欧人性格活泼,没多久就和中国厨师们打得火热,我也知道了他叫萨沙。可能很多人觉得洗碗工这活东欧人怎么会干?其实在剧变后的东欧,相当多的劳动力在当地找不到工作而进入西欧。在德国,基本上所有的脏活累活,比如街道清扫工、厕所清洁员等都是由外国人来干的。好的中餐馆在德国效益好,给的工资也算不太低,所以东欧人也会去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8:40 | 查看全部
 对于中餐馆的厨师来讲,重复无聊却又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让他们压抑不已。可他们苦于不会德语又不熟悉德国情况只能在休息时间里在家待着。现在萨沙来了,虽然他也是个德语二把刀可毕竟是欧洲人,在一次与厨师们比比画画的聊天中,他们竟然一拍即合了。
  
  自此以后,他们就经常在大家一起吃饭时谈论晚上什么时间出去的事情。当然声音不大,我和几个女跑堂装傻充愣只是吃饭,有时也笑笑。萨沙对我们这些打工的同事是客气的。他从他的波兰老家还专门给我带过一套波兰硬币,他知道我有集硬币的习惯。我也回赠他一些小礼物。
  
  几个月后,萨沙不知怎么经常迟到早退起来,洗碗也不像刚开始时那么勤快了,以至于厨房的盘子摞得老高,老板要亲自去厨房帮忙。这时候的萨沙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人变得消沉,而且经常抱怨,这工资太低,挣钱太少了。餐馆的厨师们也开始远离萨沙,他们有时会在吃饭时严肃地讨论一件事情,我后来知道,在一次红灯区里的游逛中,萨沙认识了一些吸毒者,开始学会了吸毒。
  
  没过多久我辞去了跑堂工作,开始全力攻读学位。一次去我曾经工作的地方吃饭,见到以前一起干活的兄弟姐妹都很开心,我发现萨沙不在,就问去哪了。大家一下安静下来,面面相觑,一个厨师愤愤地说,他早跑了,临走时还偷了我们几个的钱,还好不多,几十欧元。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因为他曾经跟我说过他从中餐馆每月挣的这一千多欧元是他当年在波兰的七八倍,有了这些钱他可以很好地生活,他为什么要偷?
  
  “萨沙,你还好吗?你可记得我是谁?”萨沙迷茫的眼睛里突然一亮,这时我听到了像很多乞讨者重复千遍的话:“请问你有零钱吗?”我从钱包里拿出十欧元给他,他接过钱就直奔火车站的地下通道,那里三三两两聚集着吸毒人群,是个交易的地方。他摸出了身上凑齐的三十欧元,换得了一次性用量的毒品,走出地下通道,跪在街上旁若无人地吸起来。
  
  在德国吸食很多毒品并不犯法,售毒却要受到严厉制裁。吸毒人士多贫困,而且贫困且无工作之后还吸毒不能享受哈茨四(德国法律规定,贫困人口最低保障为每月374欧元,由政府发放,另提供免费住房)的保护。这些人终日游逛在红灯区里,靠别人的施舍和捡瓶子度日,一有钱就会马上换些毒品,吸上,倚在墙角,看着这光怪陆离的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8:53 | 查看全部
食指大动的玄机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89次

  紧挨拇指的手指头叫“食指”,名副其实,真的与吃有关。五个手指中,这个手指是最灵活的。很早的时候,人们习惯用这个手指试试食物的味道或者冷热,手指当然尝不出味道来,是需要放在嘴里吮一下的——很早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明那么多的器皿,吃东西也是直接用手的。说到食指,历史上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具体时间是鲁宣公四年的春天。郑国的两位大臣——公子宋、公子家——相约朝拜郑国的最高领导郑灵公。走在路上的时候,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自觉地抖动起来,他兴高采烈地让公子家看,把公子家弄得莫名其妙:不就是手指抖动几下嘛,有啥高兴的呢?公子宋说:“这你就不明白了。只要我的食指处于抖动状态,一定会有好吃的美味,屡试不爽。看样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着我们呢。”如果史书记载真实,公子宋的食指真的是具备特异功能。
  
  公子家对此将信将疑,只等着证明公子宋是不是信口开河。结果,二人刚进宫,就有新发现,御厨正在杀一只大鳖。这只大鳖是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让御厨杀了准备犒赏大臣。这下公子家对公子宋的食指特异功能彻底信服了。要在其他地方,他一定会对公子宋发表一下他当时的感想:真是太神了。但这是在朝堂之上,在他们的最高领导郑灵公面前。他管住了嘴巴,但没管住动作,没管住表情。他看着公子宋,两个人会心地相视一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39:02 | 查看全部
 没想到的是,两个人的动作落到了郑灵公的眼中。郑灵公不高兴了:“朝堂之上,你们搞什么小动作?”公子家只好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汇报了一遍。史书并没有记载郑灵公听完之后的反应。估计郑灵公是在想:食指一动,就有好吃的,能这么灵验吗?给不给你吃,还不是我说了算!
  
  果不其然。大鳖蒸熟后,每人都有份,唯独没有公子宋的,这显然是郑灵公的有意安排。对于公子宋而言,要是这件事只有他和公子家知道,可能也就罢了。问题是,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公子宋的脸往哪儿搁?公子宋就生气了,头脑一冲动就短路了,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稳稳地走向煮鳖的大鼎,用他那具备特异功能的手指,伸到鼎中蘸了一下,然后放到口中,吮吸干净,转身而出,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次轮到郑灵公的脸挂不住了,这是对他最高权威赤裸裸的挑衅。所以他起了杀心,想将公子宋杀之而后快。
  
  公子宋也预感到了自己的不祥,为保全性命,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与公子家商量,决定将郑灵公除掉。这件事本与公子家无关,或者说关系不大,所以他很犹豫,说:“畜生大了,宰杀的时候,还心存忌惮,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万万使不得。”公子宋知道自己的处境,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怎么也不能把自己当作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啊。你公子家不是不跟我合伙吗?那我就陷害你,看你答应不答应。胆小的公子家终于上了公子宋的船,在这一年的夏天,杀害了郑灵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