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2:10 | 查看全部
停止做上帝
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我发现,放下和臣服很简单,就是停止做上帝。
  
  这并不是说要你放手不干,什么都不管了,而是在紧要关头,你是否能放手让自然的力量来掌控生命。而且在你所求不顺遂的时候,是否能够臣服,愿意接受生活本身自然的律动。
  
  做上帝有很多层面。上帝的第一个角色,就是想去拯救别人。
  
  这是有灵性的人最容易做的事情。学了灵性的一点儿皮毛,发现了一些人生道理,就迫不及待地广告诸亲友,想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过得更好(这其中就隐含了他们现在过得不好的假设)。这种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会影响我们自己心灵的成长:一方面,如果你把其他人都看成受害者,是需要被拯救和改善的人,那你就是在制造受害者,你就会聚焦于他人的不足、不美好,从而扩大它们,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所以,你的亲人、朋友、同事就必须展现他们需要被拯救的那一面给你看;而另一方面,这种行为是在满足小我的私欲,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以帮助别人为借口来逃避自己的心理问题、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这对我们意识的提升没有什么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2:15 | 查看全部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帮助别人,不能和其他人分享灵性成长的心得。而是说,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是否有很清楚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只是在分享经验,没有任何优越感或是要对方改变的前提在其中。就像姜太公钓鱼一样,愿者上钩。需要和你分享的人,自然会因此而得益;不需要的人把你的话当耳边风,而你一点儿也不会在意。
  
  上帝的第二个角色就是认为自己圣洁、道德高尚,所以,会去批判那些不是同等神圣的人。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耶稣的教导。有人抓了一个妓女到耶稣面前,说这个女人是罪人,大家要按惯例用石头砸死她,并征询耶稣的意见。耶稣当时蹲在地上画字,头也不抬地说:“你们当中有没犯过罪的人,就可以丢石头打她。”结果周围的人一个个地离去,只剩下那个女人。
  
  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或多或少在自己身上有所体现,所以,放弃做一个批判、论断的神吧。你可以有观察力,知道事物当下的状态,但可以不用为它们贴上标签。批判和鉴别力的差别在于:批判会产生一些情绪,也许是负面的,如憎恨、厌恶、恐惧、不屑等;但也有可能是沾沾自喜,批评别人之后觉得自己优越,而感到小我的满足。
  
  上帝的第三个角色就是要求所有的事物按照我们规定的时间和我们喜欢的方式发生、发展,或是让周围的人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做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2:27 | 查看全部
 只要我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满意,想去改变的时候,就都是想充当上帝。当我们想用各种方法去操控、驾驭、玩弄别人时,我们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不管这个“别人”是你的孩子、配偶,还是父母。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能够倡导环保、尊师重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等,但不需要有一个自以为是的道德优越感在里面。出发点是“我是对的,要纠正、打击你们错的观念”,还是“我希望看到一个更美的地球,有更好的秩序,所以我做这些事”,这两者背后的动力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做的事情可能相同。
  
  爱因斯坦说,疯狂的定义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出现。我想,如果大家同意这个定义的话,那我们绝大多数人是疯狂的—总是不停地在和周围的人、事、物奋战,试图顺从我们的意思。
  
  看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把上帝的角色还给上帝,我们就顺着生命之流行走。带着一定的意图,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如果一阵大风吹来,把我们带到不同的道路,我们可以试着调整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进。生命是流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应该是毫不费力的,就像被河流撑托着往下游漂浮一般。是我们的挣扎、努力,让生命之流被阻碍、被堵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2:36 | 查看全部
 有人说,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重要,但是我们到底要什么,是会随着时间之流而改变的,所以,不如顺着时间之流走吧。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
  
  亲爱的朋友们,放弃做上帝吧。如果你看到自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那么就告诉自己:“我不需要这么做。”拜伦?凯蒂说过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她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说:“有了你,我们还需要上帝吗?”
  
  也有人说,上帝听过最好笑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人明天有一个计划!”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人再怎么计划,也赶不上上帝的变化。
  
  活得那么累干吗?放手吧!臣服吧!我们不过是舞步,生命才是那舞者!
  
  让生命自己跳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2:47 | 查看全部
“在家上学”,无奈的选择
时间:2014-11-04 作者:未详 点击:105次

  自称“全职奶爸”的徐雪金,带着孩子在家上学已有两年。这个目前在瑞典有生意的义乌商人,每天除陪伴一双子女,大多数时间泡在他的网站上—“在家上学联盟”。
  
  广州、深圳人数最多
  
  徐雪金让女儿回家上学的念头萌生于2009年。他发现女儿在幼儿园过得很不快乐,因为幼儿园有太多的规矩约束,一旦女儿做错点什么,就会招来老师的斥责。
  
  心有不甘的徐雪金接触到一个新概念—“在家上学”。这种在美国已经践行多年的教育模式,在徐雪金看来十分值得探索。于是他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从女儿读一年级开始,便和女儿一起回家,在家上学。
  
  扬州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姚景海在女儿读一年级时,也做出了让女儿回家上学的决定。不过,他女儿非常喜欢学校,也很适应校园生活。而女儿就读的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已对传统教育模式做出不少突破,但在姚景海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大班制的教学,很难给女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姚景海举例说,女儿数学很好,总觉得学校教得太浅;女儿的字写得不好,却没有专门的时间来练习。
  
  两年过去,最初只想试试的女儿“越来越有感觉”。姚景海的不少朋友受他的影响,也将孩子领回家上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2:57 | 查看全部
 2010年12月,徐雪金创办了“在家上学联盟”,“联盟”里践行“在家上学”的家长,有高级知识分子、公务员、普通教师,也有农民。他们让孩子回家上学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家庭是因为有宗教背景,希望给孩子一个不同的价值观;有的因为孩子与校园生活格格不入,被老师视为“问题学生”;有的家长对现行教育体制极度不满,不愿意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些家庭大多分布在沿海的大城市,其中广州和深圳最多。
  
  “她想学什么,就带她学什么”
  
  孩子们回到家后,首先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
  
  在姚景海看来,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内容、形式到评价体系都十分落后,但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他依然参照学校的学科设置为女儿安排课程。不过,在教材的选择上更加谨慎。
  
  以语文为例,姚景海对现行语文课本的评价是“幼稚”甚至“弱智”。一些课文里传达出来的价值观,让他担忧甚至生气。他采用官方教材让女儿练习听写、识字等基本功,阅读教材则选择了一些家教经典书籍。他教育孩子如何面临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包括金钱、爱情、失败、生死等问题。他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哲学启蒙。
  
  女儿在家上学的整个过程以自学为主。姚景海认为,孩子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她,帮她选择最好的教材,一起探索学习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3:07 | 查看全部
 让姚景海满意的是,女儿通过这两年在家上学,形成了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的强度和进度也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她已经具备了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他说。
  
  相比较而言,徐雪金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更为彻底。在他眼中,在家上学绝不是把学校的那一套教育方法搬回家。他采用了一种“反学校”教育方式,无所谓课程,也无所谓目标。
  
  徐雪金并不否认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但他觉得要依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女儿现在7岁,在他看来,这个时期应该首先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每天早上晨练以后,他便带着孩子去公园里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他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知识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认字。他觉得要先给女儿这样一个工具,然后让她自己按照兴趣去读书,培养理解能力,等到了八九岁,有较好的逻辑理解能力的时候再学数学。
  
  现在他也会带女儿去学钢琴。学了两周后,孩子觉得不好玩了,他们又去学画画。“她想学什么,我就带她学什么。”徐雪金表示,在这个阶段,他就是帮助女儿找到她的兴趣和天分。只要培养起女儿对知识的兴趣,她自然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去学习知识。
  
  “这是一个持续改革的过程”
  
  不过,徐雪金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容易赢得家人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3:17 | 查看全部
老一辈提出,适应学校压力,也是一种能力。他这样做,等于把孩子关进了温室,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社会。
  
  很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长大后与社会接轨会有问题。“一个有强大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人,在哪儿都能很好地生存。”姚景海说。
  
  但是,如何与现有的教育制度接轨,是不少家长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一些家长并不打算让孩子再回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去,从一开始便采用全英文教材,按美国的教育标准来培养孩子,准备让孩子将来直接申请美国大学,还有一些家长打算等孩子大一些再让他在中国读高中或大学。除了学籍、升学报考等问题,一些家长也隐约担忧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应试能力。
  
  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们很难绕开的一道门槛,是制度上的潜在风险。
  
  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否则,对孩子的父母或其法定监护人要“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而家长之间的互助组织,尤其是由此发展而成的私塾、学堂,不少在出资、管理机制上已经具备私立学校的雏形,却无法被现有的民办教育体系所吸纳,随时可能踩上“非法办学”的红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3:26 | 查看全部
 对于在家上学的种种模式,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法律不敢开这个口子。”
  
  在西方国家,“在家上学”的实践已有数十年,这已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模式。美国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督促家长、提供服务。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州就纷纷制定了特别法案,规定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但政府有权对其进行监督,比如孩子每年都要接受教育水平的考试,并对家长、教师等资质进行了严格规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立法不仅仅要规范学校、家庭、教师的行为,更要规范政府行为,同时可给在家上学的孩子在升学、考试方面更多的权利性保障。
  
  “这是一个持续改革的过程。”熊丙奇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0:43:39 | 查看全部
死于快乐
时间:2014-11-03 作者:未详 点击:252次

  六十五岁的约瑟克是一位高山救援队员,他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峰上工作了将近四十年。
  
  现在他的身份已不是救援队员,而是救援队的后勤队员。约瑟克总是觉得生活中的情趣越来越少,他知道原因,他不赞同队长对自己的安排,他没有老,他还可以进入冰川。
  
  每年有许多登山爱好者进入山区,很多人到达驻地后,会打听:“约瑟克在哪里,我们怎么没有见到他?”一天,冰峰上发生了险情,一些业余登山队员误闯山峰断层面,那里发生了一次小型的雪崩。更为危险的是,当他们撤离时,有一对情侣失踪了,有人看到撤离时他们去了相反的方向。
  
  三位救援队员赶到驻地。此时天已擦黑,气温不断下降。约瑟克穿上了防寒衣、定位仪、卫星电话和一瓶氧气,他来到已启动的直升机前,对救援队的领队说:“我无法控制自己,我必须跟你们上山。”
  
  没有人能阻止约瑟克,他们也觉得,带约瑟克上去,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再也没有比约瑟克那样对这一带地理环境熟悉的人了。在约瑟克指挥下,队员们很快找到了那对走失的情侣。(www.rensheng5.com)他们来自英国的伯明翰,他们对自己“劫后余生”感到兴奋,当直升机卷着冰雪腾空而起时,他们唱起了歌。约瑟克也唱起了歌,他在直升机上有些手舞足蹈。是的,如果你是一位救援队员,当救援成功而轻松时,也会这样开心。直升机到达驻地,大家鱼贯而出。但是约瑟克却没有出来,他好像睡着了。
  
  约瑟克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