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6:53 | 查看全部


  上面说的这几件事,有个共同特点,都是臆造仇恨,甚至不惜修改事实。

  李良成并非土豪,真的是每天累成狗。自打他把亲戚的孩子接来,等于多判了自己几年的苦役。万万没想到孩子根本不领情,之所以硬说他“一天到晚什么也不干”,只是为了人为制造不公的借口,为自己心里的愤怒建立依据。

  现在李良成拿这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已经接来了不能再送回去,可如何告诉孩子这种观念是扭曲的?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弄不好倒起反效果。

  深圳那家小区,有多少挥金如土为富不仁的坏土豪我不清楚,但我认识的几个,都是睡得比狗都晚,累得跟驴一样。其中有个老板为了接单,被客户灌到胃吐血。还有个胖土豪在最低谷的时候,被债主追杀,慌不择路,两米多高的围墙,他竟然嗖的一下就跳过去了……

  如果他们知道有人如此痛恨他们,他们一定会大哭起来。

  最后那个儿子上海外名校的朋友,这事儿还真是错在他,你儿子太有出息,就意味着对别人家孩子的无端羞辱。自己关起门,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庆祝一下就是了,非要昭告天下,别人心里悒郁悲愤,当然要修理你。

  只是这个修理的理由,无视事实,太过于扭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7:05 | 查看全部


  去年回深圳时,看望几个当年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是当年照顾过我的姐姐。当年她研究生毕业,直接进了省级政府机关,但男友去深圳打拼,引发她热血沸腾,就毅然辞职而去,想上演一幕深圳爱情故事。

  万万没想到,她去了深圳,男友却因为一连串失意,最终无法立足,回到三线小城市,让家人走关系弄了个事业编。而她却留在深圳,于谷底起步最终风生水起,成为了有名的女企业家。

  上次见面,她跟我说起个北方煤老板的事情。

  她说,媒体总是称煤老板煤老板,这个贬义的称呼,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些煤老板就是些没有底蕴的暴发户,除了用钱砸人,欺良霸善,良知良心一概没有。她当时也是这样认为,见到那位煤老板时,也是这种感觉。

  但是感觉根本靠不住,聊过几次她就发现,在那位煤老板粗鄙的伪饰下,藏着一个洞知世象人心的心理学大师。

  煤老板的包里,上面是几本三点式女人的低俗杂志,下面藏着英文原版的心理学专着,看到这些书她才恍然大悟:是了,这位满口粗话的煤老板,管着几万号人,没点内功底子怎么可能?他之所以表现粗鄙,一来是他的环境中有些人只吃这套,二来是社会公认他们没文化,他为什么非要跟所有人抬杠?

  这位姐姐当时深有感触的说:人呐,不怕不努力,不努力也是人生的权利,凭什么非要努力?做个平庸之辈又招谁惹谁了?怕就怕自己不努力,还扭曲臆造,无端贬低别人的付出。

  这个世界不欠你的,也不欠任何人!

  你只看到了煤老板一掷千金,认为他们钻了政策的空子,却没看到他们为完成一个挖煤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上得讲堂下得井矿,指挥得了千军万马做得了地痞流氓。你只看到了别人的小蛮腰,没看到美女日夜挥汗在健身房。你只看到了别人逛街购物心神气爽,没看到人家辛苦劳累打拼奔忙。

  不努力不是错,不努力偏又愤世嫉俗,于是脑子就日渐扭曲。有成就的人,或是运气好,或是人品劣,不是阿谀奉承,就是为富不仁,天底下只有你最善良。所有人全都欠你的,所有人都不该享受他们的生活,必须要接受你的正义审判。

  嫉恨别人的努力所获,就刻意的无视别人的付出,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多少也算人之常情——但刻意欺骗自己,把自己臆想成不公正的牺牲品,从此让自己生活在悲愤的心态中,这就是折磨自己了。

  别那么悲愤,这个世界真的不欠任何人。每个经济地位居于你之上的人,都有比你更惨淡的付出。他们没抢走你任何东西,你的所获,只与你的智慧付出成正比,真的不是别人的错。

  关于作者:崔金生,笔名雾满拦江,知名作家,作品《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职场动物进化手册》、《推背图》、《烧饼歌》、《帝国的敌人》、《偷禅》等,微博@雾满拦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8:20 | 查看全部
两个老师的较量!15年后,竟是这样的结果……

  16年前

  16年前,黄江一中就是国家级重点中学了。黄江一中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老师,一个是黄老师,一个是文老师。黄老师40多岁,面目和善,举止儒雅,书也教得中规中矩。文老师20多岁,刚从师范大学毕业,思想解放,教学方法新潮,颇有一股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势头。

  高三年级一共有8个班,一班二班是重点班。黄老师是老资格的高级教师,教学成绩摆在那里,各方面优势没得说,学校自然把一班交给他把关。那么二班的班主任让谁担当呢?就在学校领导权衡比较的时候,文老师主动请缨。但校长怎敢轻易地把二班交给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子。这个时候文老师说:“程校长,我有绝对的信心带好二班。这样吧,我先给自己断条后路,如果明年的高考,二班比不过一班,我引咎辞职——不是辞班主任这个职,是辞我的公职。”程校长见文老师下了这样一个军令状,还有什么说的呢,再说了,让文老师这个虎视眈眈的年轻人和四平八稳的黄老师形成一种竞争的局面,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校领导破例让文老师做了二班的班主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8:33 | 查看全部
开学了

  两个班主任走马上任,按照惯例,第一节课是班会。黄老师面目慈祥地站在讲台上说:“同学们,明年你们就要站起来,接受祖国的挑选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把握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优异的成绩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当然了,如果高考失利,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照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讲台下响起了窃窃私语,还有小声的哄笑,坐在最后一位的杨柳站起来说:“黄老师,这些话我们都听得耳朵生老茧了,你能不能说些新鲜的?”黄老师不怒不恼,笑嘻嘻地说:“话是不新鲜了,可理儿不老,这些话,我不仅要天天讲,还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讲,我要把这些话印到你们的心里。”讲台下又是一阵嘘声。

  二班的学生走进教室时,文老师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学生们惊奇地发现,每个人的座位都被指定了,座位上贴着写着姓名的纸条,教室前排放着一辆轿车模型,后排放着一辆自行车模型。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定,文老师目光炯炯地扫视着大家,突然他指着最后一排和最前一排的两个学生说:“余强、林可,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余强骑着自行车,和开着‘大奔’的林可在高速公路上相遇,那么,谁应该让给谁路?”

  余强和林可都直溜溜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回答。“你们回答不出是吧,我来给你们答案。余强应该给林可让路,为什么呢?因为高速公路是为汽车修建的,你一个骑自行车的,没有资格在这条路上奔跑。”

  二班的学生愣愣地看着文老师,他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文老师抬高了声音说:“这虽然是想象,但有一天可能就是事实,它可能发生在二班的每一个人身上!显然,骑自行车的是在高考中的失败者,开‘大奔’的是高考中的胜利者!”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还是第一次听见这么赤裸裸的教育。文老师又说:“大家或许注意到了,你们的座位都被我划定好了,请原谅我不给有些同学面子,我对座位排列的标准是,成绩好的坐前面,成绩差的坐在后面。当然,如果你想坐到前面,离这辆‘大奔’近点,你就必须战胜一个个对手,让他们灰溜溜地坐到后排的自行车旁边。”

  二班独特的班会像风一样在同学们中间传播开来,一班的学生回味着黄老师干瘪的鼓动,纷纷羡慕二班有了个思想解放开拓务实的班主任,叹息自己遇到了个老古板。

  黄老师也听到了风声,找到文老师,不满地说:“文老师,你怎么能这么教育学生呢,人的一生总不能只讲竞争,只论成功吧!你按成绩的好坏排座位,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心理怎么承受?我建议,你应该把成绩差的同学和成绩好的同学排在一起,相互帮助。”文老师打断了黄老师的话说:“黄老师,自然界的规律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代社会何尝不是这样?生活不相信眼泪,学生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在就让他们接受这样的事实,未尝不是好事。”黄老师还想说什么,文老师说:“黄老师,我的教育方式究竟恰当不恰当,一年后见效果,十年见结果,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黄老师碰了一鼻子灰,闷闷不乐地回到宿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8:43 | 查看全部
高考

  高考的日子一天天来临,黄老师和文老师的班会还是每周一开,黄老师还是那老一套,不过一班的学生对黄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抗拒越来越小,想想黄老师说教的还真是个理儿;文老师呢,把班级的火药味搅得更浓,大家的座位不停地变来变去,都暗自较上了劲,一付箭在弦上的劲头。

  一晃,两个学期过去了,高考如期来临。高考结果出来后,黄老师蔫了,文老师笑了:二班以绝对优势战胜了一班,全班56人,55人达线,惟有余强一个人名落孙山,上全国重点大学的有32个人,而一班虽然也只有高潮一个人落榜,但达重点线的只有10个人。

  但黄老师还是不服气,他忧郁地望着文老师说:“一切都还没有完,几年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

  文老师冷笑一声说:“我坚信,二班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打败一班的学生,走到社会上,依然可以打败他们,因为我传授给他们的是一种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8:52 | 查看全部
11年后

  白驹过隙,一晃,11年过去了,黄老师快要退休,文老师也人过中年,岁月磨砺他的锋芒,当年的斗志也渐渐薄弱。他和黄老师已经忘记了当年约定的比试。可那届学生毕业10年的聚会,又让他们想起曾经的较量。

  相聚的日子里,二班的毕业生大出风头。不少人是开着“大奔”来的。林可已官至副县长,陆彩霞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梅林读了博士后,也专程从美国赶过来,而一班最大的官杨柳,是某报社的编辑部主任,发小财的有几人,真正意义上的大款一个也没有,不少同学是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

  一班的落榜生余强没有来,他说他没有混出名堂羞于聚会。他发誓他会开着“大奔”来参加下一个聚会。二班的落榜生高潮来了,他笑嘻嘻地骑着自行车,调侃着说这辈子和自行车是干上了——他开了个自行车的修理铺。

  二班的学生们围着恩师,说着感谢的话,他们说是文老师给了他们一种决绝的态度,而态度是决定一切的。

  文老师瞥一眼人群中的黄老师,高傲自不必说,黄老师抽开身,摘下老花镜,轻轻地摇着头,小声地自言自语:“怎么了?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我不敢相信,也不能相信啊!一切都没有结束。”

  聚会结束后,大家相约,5年后,再来聚会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9:03 | 查看全部
16年后

  时光如流水,一晃5年过去了,又到了同学们聚会的日子。二班的学生中,有三个人没有来,一个是林可,身为副市长的他为了确保坐上市长的宝座,竟然买凶杀人,将另外一位副市长刺杀,现已被拘留审查。第二个是陆彩霞,她因为窃取另外一家公司的核心技术机密触犯了法律,进了监狱;最后一个是余强,这5年里,他左突右奔,还是没有出人头地,连个“大奔”的司机也没有混上,他焦虑他愤恨,终于,他的精神崩溃了,住进了精神病院。

  一班有两个人没有来,一个是杨柳,年初,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记者,因为曝光一个黑社会团伙,被人暗杀,以身殉职;第二个是高潮,去年,德国一家自行车制造公司看中这个技术精湛的修车匠,高薪聘请他去了德国,做高级技工,天高路远,他实在没有时间飞回来聚会。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会散后,文老师仿佛老了10多岁,他垂着头坐在那里,乱发遮盖了他苍白的脸。黄老师坐在他的对面,无声地望着他,沉默了一会儿,黄老师说:“文老师,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成为英雄,平和的生活和工作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状态。我更想说的是,英雄不是建立在将对手踩在脚下的基础上——英雄不是打出来的。”

  文老师抬起头,已是泪眼婆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9:12 | 查看全部
底蕴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文/墨子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段醍醐灌顶的话:

  “一个词汇量只有100个的人,很难理解词汇量达到1000个的人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两种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溢满”、“世界”这三个词的意思,那他永远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溢满爱的世界”,哪怕他就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

  这一段话拨云见日般,词汇只是表现,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去理解。

  差距是怎么来的,你每天做10个俯卧撑和别人每天做100个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你每个月读一本书和别人每周读一本书的收获同样是不一样的。

  能力是怎么来得,源于一个方向上不断地坚持。

  很多事情在我们没做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完全没法理解的。

  有一天你突然被刺激到了,然后满怀希望的开始努力了,就像现在,目标有了,外在的驱动力也有了,但是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自己还是无法有效的执行,无法坚持下去?

  我在这个过程中挣扎了好久,分享一下走出这个过程的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9:22 | 查看全部
1、不要追求完美的计划

  一个快饿死的人看见一片玉米地,如果他想着找最大的玉米,结果可能是还没找到就饿死了。而如果只找一个可以充饥的玉米,那么结果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但却是令人满意的。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计划的极其完美的,每天要6点起床,每天要跑步1小时,每天要读书一小时,babababa…, 计划的太多,一旦出现计划之外的东西,你计划的事情就会被打乱,时间稀缺的紧张感,会让你自责,人的习惯就是,当要求太多,其中有一项做不到,就可能全盘放弃。

  如何解决?

  80/20法则 是个好东西啊,我们可以不要贪多,先从最重要的开始,比如先开始早睡这个项目,坚持一,两个月以后,等你可以很好地完成早睡这个项目,慢慢地在加上早起这个项目,这是一个抓住重点,循序渐进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39:35 | 查看全部
 2、拖延

  我们拖延,是应为我们的大脑喜欢做简单的事,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刷朋友圈和看书当然是刷朋友圈简单,有趣。我们的情绪大脑比理智大脑强大太多,都知道坚持下去会有效果,但我们的内心更更倾向于获得及时满足,相信我,所有人都是这样,不用去自责。

  如何解决?

  既然大脑喜欢做简单地事情,我们可以把任务变得简单一些,拆分自己的项目或者目标,拿健身来说,每天坚持10个俯卧撑,不要强迫自己,把它当做一种挑战。把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每天走出一点点舒适区,短期内可能看不到什么太大的变化,但当你坚持一个月,一年,五年之后呢,跟另一个没有这些好习惯的人已经拉开了差距,你们所看到的世界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个清晰的目标,让我们围绕着一个点去积累,一些好习惯,让这种积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成长,看起来,你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其实你每天都在为你未来积蓄力量。

  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人们,或许只是每天比你多努力一点而已,你是否有了一点信心?(来源/简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