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3:36 | 查看全部
为什么坏学生都当了老板

  一次回老家。与几位小学同学相聚,“忆往昔”之后,聊起了各自现在的情况。

  有几个“混”得不错的同学:谢老大自己办工厂,资产几百万;大王二当了包工头,在城里买了好几套房;杨拐子靠卖盒饭起家,如今在城里开了两家大酒店;小王二靠跑运输起家,发展到拥有60多台货车的运输公司。

  介绍完之后,大家纷纷感慨:想当年,他们还抄我们的试卷,有些甚至连初中都没读,如今却个个都当了老板。而我们这些当初成绩优异的好学生,现在多半拿着死工资,买不起房,供不起车,境遇很一般。

  为什么坏学生都当了老板?我仔细琢磨了一阵子,逐渐看出了点儿门道。

  一是他们脸皮厚。做生意也好,办企业也好,都需要厚脸皮。为了一分几厘的利润,得跟人死缠烂打。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从小被批评惯了,练就了一副“刀枪不入”的厚脸皮。你的话越难听,他越是赔笑脸。和气生财,于是生意兴隆。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同学,从小听惯了肯定赞扬,根本接受不了批评,偶尔听到一句别人议论自己的话,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你要他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去求人,势必比登天还难,你还不如去杀了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3:46 | 查看全部
二是他们肯吃苦。想成就一番事业不能吃苦可不行。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由于经常惹是生非,免不了常受皮肉之苦,天长日久,就练就了一副好耐性,能吃常人不能忍受之苦。就拿杨拐子来说,十几岁就跑到县城帮人卖盒饭,天不亮就起床,经常忙碌一整天,直到凌晨才能休息。有时为了多卖一盒饭,要挑着担子步行十几里去送。甘甜磨砺苦中来,杨拐子从一分一厘的积攒起家。到现在成为拥有两家酒店的大老板。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学生,从小被老师和家长捧着、哄着、惯着,平时连上体育课都不愿到操场去跑步打球,更甭说让他去干这种掉皮掉肉的活儿了,所以最后他们大多只能待在太阳晒不着、雨淋不到的机关里,过着平平淡淡、“饿不死、撑不破”的“清福”生活。

  三是他们不怕挫折。办企业做生意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经历一次小小挫折就收场,那你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从小就经历过一次次考试的失利,挫折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韭菜一样,割了长,长了割,已经感觉不到痛苦了。拿大王二来说,最初学做泥瓦匠,靠卖苦力挣到一笔钱后开始当包工头,但第一笔买卖就赔了十几万。大王二不气馁,借了几十万继续干,终于东山再起。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学生,从小被成功包围着,一旦面对挫折就止步不前、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总是不能忘记过去的成功,总想睡在成功簿上享受胜利的喜悦,偶遇小小的挫折就快速爬上救生艇。

  四是他们敢于冒险。任何行业都是风险有多大,利益有多大。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冒险精神,虽然每次恶作剧被发现后,都要受到严惩,但他们总也放不下那份冒险带来的快乐。因此,他们在办每一件事之前,总是先想到最后获得的快乐,而不是计算风险有多大。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学生,从小到大。生活轨迹都被老师和家长设计好了。他们不仅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更缺乏冒险精神。哪怕你给他一个发财的机会,他也会想:“贷了那么多款,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五是他们讲义气。办企业当老总,光有经济头脑不行,还必须善于团结手下的员工,这样才能将全体人员拧成一股绳,企业才能有良好的效益。成绩差、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多为人仗义,敢“为朋友两肋插刀”。记得那年谢老大带我和小王二窜进小桥边一户人家院里,将一树的枇杷摘了个精光,结果被主人追到学校。面对主人和老师的“拷问”,谢老大将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最后,我和小王二免受了惩罚,当时我感激得眼泪都出来了。试想,员工一时不慎犯了错,老板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谁还不感恩戴德拼死效劳?再看学习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同学,从小到大,唯恐自己招惹是非,有的甚至充当“奸细”,专门拿着“放大镜”寻找同学的缺点,借以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这样的人如果当老板,只会天天与员工为敌。搞得人人自危,员工哪还有心思去工作?一旦企业遇到挫折或困难,员工便会卷铺盖走人。

  所以,经商光老实本分不顶用,脑袋瓜儿灵活、行为创新才是硬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3:56 | 查看全部
那些成功学和鸡汤文没有告诉你的

  今早打开豆瓣刷到一条广播:

  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第一眼看到这条广播,感觉挺有道理的,论据充足,实在是安慰今天高考孩子的一剂良药:即使你这次高考没考好,也不代表你这一辈子就完蛋了。看看这份名单上的人,后者全都落榜,但现在流传千古,我们永远怀念他;前者虽然是当年的状元,可现在谁还知道他们。所以,成功和学历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安心去考,落榜了也能有大好前程!

  后来感觉有点不太对。为什么扑面而来一股浓浓的鸡汤味儿?思索了一下,我写了第三份名单:

  1、欧阳修为避嫌曾巩,不然苏轼本是状元;

  2、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是状元;

  3、文天祥是状元;

  4、王维是状元;

  5、柳公权是状元;

  6、郭子仪是状元;

  7、贺知章是状元;

  8、三国演义开头曲,写二十一史弹词的杨慎,明朝三大才子,他也是状元;

  9、张居正更是出名的神童,顾璘怕他年少得意,故意压制了几年,即使如此也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进士;

  10、其继任者申时行也是状元。

  博主怎么不举这些例子?

  这也是我反感鸡汤文和成功学的其中一个原因:

  第一、幸存者偏差

  第三份名单上的十个例子即是死亡的数据。他们并不会开口说话,告诉你,你看我也是状元不也流传千古了。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他们并不会告诉你事实的全部,总是以偏概全,只采纳对他们有利的数据,从而诱导出他们希望你得到的结论。

  第二、故意含混的因果逻辑

  成功学把事实隐藏,逻辑简化,只留下简单的因果联系:

  A、考中状元——无人知晓;

  B、考不上——流传千古;

  C、你即使考不上也会流传千古

  这种思维实在是很害人的。尤其是如果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看到这这种话,在还没有足够阅读面和理智判断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后果?他告诉你高考压根和成功关系不大:第二份名单,不都没考中,不还是流传千古。第一份都是状元却籍籍无名。

  举个例子,泰森成为拳王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实力和技巧,是他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而不是因为他咬人耳朵和强奸。如果不是因为强奸他只会更成功。

  宁财神成功是因为他有足够的才华和编剧技巧,是因为他看了很多书,练习写作,不是因为他吸毒。如果他不吸毒只会更成功。

  同样地,黄宗羲、蒲松龄他们流传千古是他们本就有才,如果他们中了状元,只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助力,会更加的名满天下,流传千古。就像张居正。是锦上添花。

  不要搞混逻辑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4:07 | 查看全部
第三、简单的因果线条

  这份名单隐含的结论是仅以在民众流传的名气来衡量成功与否。而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多因一果。可鸡汤文只列举一因一果。

  第一份名单里仅举毕沅、傅以渐为例

  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梁启超对之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傅以渐: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有史料记载:顺治破格提拔傅以渐为兵部尚书,众皆赞同,一致认为,选择得当,用人适时,宫廷和睦,天下太平。

  第二份名单里,如李渔,蒲松林流传是因为文学作品受众广,而毕沅所作《续资治通鉴》除了对史学研究感兴趣的人谁会注意到?

  你没听说过人家的名字并不代表人家不厉害,只能说明你现在的思维、格局、学术水平离他们还太远。

  而且这个例子只简单把成功与考上状元简单地连接起来,他们也大多是身后留名,比如蒲松龄生前就过的很困窘。洪尚秀要不是因为吃不上饭,哪会铤而走险去造反?这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背后故事,和他们之所以出名的种种因素统统忽略,只简单地把考上或考不上状元同青史留名等同起来,再蛮横地把青史留名和成功等同起来。事实上,反而是那些没考上的人生前困窘,也只是身后留名,而那些没留名的状元你怎么知道他们活得不幸福,而简单地以青史留名来衡量成功?

  与之类似还有几个幼稚的小故事,那都是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经常用到的:

  比如:

  1. 华盛顿小的时候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后来主动承认错误,得到了他父亲的原谅。

  2. 爱迪生在列车上作试验,列车突然倾斜,出了事故,列车员打了他一拳,鼓膜破裂,爱迪生的耳朵从此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3. 爱因斯坦小学数学不好,每次考试都是一分。后来努力学习,成为了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这样的故事还可以一直列下去,第一个故事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这才是伟大人物所必须的品质,如果你想要和华盛顿一样伟大,就要勇敢承认错误。第二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爱迪生真是穷且益坚,实在是我们的榜样啊!第三个爱因斯坦的故事安慰我们,即使现在学习不好,未来依然可以有所作为,成为大科学家!

  然而这些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甚至于有些故事并不存在,比如第一个《华盛顿和樱桃树》,后来其传记作者坦白,因为史料太少,这个故事是为了凸显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而虚构的,很类似于我们现在史书上常见的帝王传记,刘邦是其母与龙交合,已而有娠,遂产高祖。或者刚生下来,满室红光。

  第二个爱迪生8岁得了重猩红热病,从小耳朵就不太好。还有经常说到的,爱迪生8岁时到附近一家小学读书,但听不清老师讲话,理解能力也差,因此有人嘲笑他呆头呆脑,最后终于休学,跟着母亲学习。大概是因为老师和周围的人(或许连爱迪生本人)都没有注意到他的耳朵听不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4:18 | 查看全部
 至于第三个,谣传太久。德国考试成绩评分为6分制——1分:sehr gut(优秀);2分:gut(良好);3分:befriedigend(中等);4分:ausreichend(及格);5 分:mangelhaft(不及格);6分:ungenuegend(差)。爱因斯坦人家从小就很聪明。

  即使出发点是教育孩子向善,可如果本身这就是一个虚假的故事,等长大后明白过来又会很可能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原来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甚至连官方的语文教科书都是假的,这世上还有真的可信的事情吗?这对儿童的三观是一次崩塌。

  这几个小学时代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已经太过幼稚了,现在以我们的阅读面完全可以轻易辨别出他们的真假。然而世上还有其他很多类似的故事,有着更为精妙的包装。很多人孜孜不倦地阅读着名人传记,妄图从中得到些成功的真谛。但这些传记背后的作者不会告诉你他们成功的全部真相。

  他们不会告诉你,王石的父亲当年是王震王胡子的部下,其后任之后任柳州铁路局局长。王石的岳父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社会部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公安厅厅长,中共广东省委政法委员会主任、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头衔太多,不举了。

  任志强不会告诉你他父亲是曾经的商业部副部长。

  潘石屹不会告诉你他的发迹是和女富豪张欣结婚后开始的。

  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他的发迹和他的三次婚姻有关,嗯,女版邓文迪,一次跳得比一次高。

  或者还可以再加上某条一直很火的微博,

  “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文青们别得意,现在轮到你们了。与之类似的还有你们的穷游女神Molly,你们最喜欢最受感动的这些话:

  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人的一生中,总要有一次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抛下一切,许多年后回想起来才不会后悔。

  现在火爆异常,一直高烧不退的去拉萨“净化灵魂”,骑行318成为纯粹的人,全世界穷游旅行。

  旅行能净化个屁的灵魂啊。

  风景一会就看腻了,主要还是要与人文景观,历史地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你没一点历史文化知识积淀,看到伦勃朗也只是匆匆拍个照,还能像人家一样,一看三个小时,感动到流泪还晕倒?没一点积淀看到1825年帕里斯发明的幻盘你能跟电影的产生原理,视觉暂留和似动现象联系起来?来到柏林墙只是傻傻看几块砖头和墙上的涂鸦,你啥也不知道,怎么能和当年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感受历史的厚重?逛到但泽也只是看看风景而已,没看过《铁皮鼓》《狗年月》《猫与鼠》,不知道君特格拉斯,不知道但泽支离破碎的历史,你说你啥都不知道,风景一看就忘,只会傻呵呵嘟嘴自拍,你能受到什么震撼,能有什么知行合一?

  但文青的市场需求就在这,Molly的出现完美地满足了他们的幻想,颜美身材好还能任性地到处穷游。不知多少女生因此吵着和男朋友分了手。

  直到后来曝出Molly不是穷游,一直都有赞助,住的也是豪华大酒店,每天几千。这样的行为已经是一种欺骗。你告诉他们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没告诉他们你背后有着企业进行赞助,所以才能走得这么潇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4:29 | 查看全部
还有,不好意思,可能牵扯到你们的男神。大冰。

  一开始我也很迷他,觉得简直是我理想中的生活啊!太让人羡慕了!看了几篇The One上的故事,觉得写的很感人,后来渐渐感觉有点不对。他在书里竭力宣扬一种世外桃源,抛弃世俗名利的生活。看起来很潇洒很美好,可如前所述,他只展示给你了他最梦幻的一部分,其他的并没有给你看,或只是匆匆一笔带过。比如他路上的艰辛,因摔伤肋骨折断,小脚趾切除。还有后来去他微博里逛了一圈,里面众人高举书籍的热闹的世俗场景和书里所描绘的拉漂,净化灵魂,世外桃源实在相差太远他在书里宣扬的放弃世俗名利,寻找另一种生活,反而让他获得了世俗大名。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讽刺。

  而这也是一种欺骗。

  不能说鸡汤,说迷魂汤可能更贴切一点。一剂灌给困在繁琐无聊的都市生活中的文青男女的虚幻的迷幻汤,完美地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

  你在书里宣扬的远离世俗的桃源生活和当下简直截然想反,你没告诉他们故事的全部却引得一大批文青男女抛弃身上对家人的责任,而离家出走,四处搭车穷游陷入并不安全的境地。

  这也是我反感这类迷魂汤的原因。他们只强调个人的任性的自由而放弃承担责任。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庶几是孝、是仁的一种表现

  我并不认为辞职旅行,到处蹭吃蹭喝,拦路搭车比兢兢业业认真工作,背负生活重担的人更高尚或更出色。

  你走之后留给的是家人无尽的担心,他们只告诉你穷游,告诉你搭车,没告诉你这背后安不安全,父母会不会因此白了头。你被灌了迷幻汤一走了之之后正在上升的职业生涯很可能也会中断,而回来后发现存款没了,女友跟人跑了,灵魂似乎也没得到什么提升。

  他们编造这些鸡汤,这些成功学无非是出于背后的利益,好像我国伟大领袖Chair Mao为了赶英超美而鼓励全国人民,“天才就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可Chair Mao 没有告诉你后半句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另一个方面,这些成功学,鸡汤文本身能够流传是因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4:39 | 查看全部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你要真相还是心理安慰?

  人民群众选择心理安慰。

  这个世界的大部分真相是很残酷的,比如

  家境贫寒的你的努力奋斗,在现在这个时代,不仅是中国,也包括社会阶层固化的英国,很多时候比不上别人显赫家族的一句话。

  这世上确实是有智商这种东西的,小学初中题目简单不觉得,上了高中有人不听课期末考第一。你每天晚自习依然是倒数。

  这世界从来没公平过,真相永远都是残酷的。

  人民群众既然无力改变,只能编造谎言,给自己制造麻醉剂。

  这些鸡汤文、成功学的背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场需求。

  最后,不好意思我也骗了你,如果你能看到这里。在反鸡汤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谣言。比如我在之前举得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例子:

  “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我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百科和维基,对他们的父母都有介绍:

  盖茨的母亲

  玛丽·麦克斯韦尔·盖茨 (英语:Mary Maxwell Gates,1929年7月5日——1994年6月10日)是一名美国商业界人士。

  盖茨曾于1975年至1993年任华盛顿大学校董事。她是金县联合劝募协会(King County’s United Way)的首名女性总裁,还是全国联合劝募协会(United Way of America)执行理事会的首名女性主席。值得注意的是,她在任全国联合劝募协会执行理事会主席期间与IBM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克斯(John Fellows Akers)共事。她还是第一洲际银行公司(First Interstate Bank)的首名女性主管。玛丽之子威廉·亨利·盖茨三世(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创建者之一。1

  也就是说,盖茨的母亲并不是IBM的董事,她与IBM唯一的交集,就是与其执行官共事过。

  巴菲特的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4:50 | 查看全部
Howard Homan Buffett (August 13, 1903 – April 30, 1964) was an American businessman, investor, and politician. He was a four-term Republican United States Representative. He was the father of Warren Buffett, a billionaire businessman and investor.2

  沃伦-巴菲特生于1930年,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的确是美国国会众议员,但他是在1942年才第一次当选的,当时巴菲特已经12岁了。也就是说,当巴菲特“在8岁的时候参观纽约证交所”时,根本不可能受到国会议员一般的待遇。

  显然盖茨和巴菲特家境是不错,他们的父母也都能给他们以一定的帮助,但并没达到如此夸张的地步。

  还有爱迪生那后半句话,与前半句谣传流传的以一样广,如果有爱迪生说过这句话一定有对应的原文,可在英文世界里并没有。唯一对的上号的是这么两句话:

  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 I see a 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 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3

  我没有一项发明是碰巧得来的。当看到了一个值得人们投入精力、物力的社会需求有待满足后,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做实验,直到它化为现实。这得最终得归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这和中文版本的前半句一样,后面多的这半句大意是“因此,天才不过是一个经常能完成自己工作的聪明人而已”。也没有说“灵感更重要”。

  而且这中文世界这广为流传的后半句,和爱迪生一贯为自己打造的努力勤勉的形象不符。

  这种为反而反的“反鸡汤”本质上和鸡汤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次对民众精神需求的精准把握。只不过前者是“正能量”的虚幻安慰,后者可以算作是对现实不满的一次感情的宣泄。最后不知会把人引到什么地方去。

  原谅我骗了你,这世界本就是一个罗生门,人民要的也不是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5:05 | 查看全部
当你抱怨时,幸运已经转身

  读书的时候,我们总抱怨放假的时候太少,作业太多,试题太难;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总会有人抱怨导师要求那么多,却没有指导过几次,论文获奖后还得写导师的名字;毕业工作了以后,我们总抱怨工作量最大,薪水那么少,福利那么低;甚至谈恋爱的时候,也总抱怨着别人的男女朋友都那么好,而自己身边的那位却只会惹自己生气……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抱怨,因为抱怨有时能的确可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可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抱怨,那将会让你的生活充满阴暗。毕竟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你没有权利去强迫别人和你想的一样,也没有义务去接纳所有人的想法。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处在岁月的更变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有的人知难而上战胜困难,也有人知难而退逃避困难,所有最后,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

  那些逃避困难的人,习惯了把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无限期地往后推,它们总是喜欢碎碎念,肯定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世界一直在挑衅他,他们从来不会花时间去总结自己,而是把一切失败的原因都归究于外部世界。或者,就算是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也不去面对,而是用逃避来面对所有的现实。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会一直幸运,面对困难迷茫,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认真地考问自己目前到底是一粒金钢石,还是一颗钻石?那时,你才会明白困难对于你来说,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让你成为一颗钻石的价值!

  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住着一只乌鸦,它本来很受这里的居民的喜爱,可是最近,人们却突然要赶走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4 13:45:14 | 查看全部
乌鸦非常难过,对着这个生它养它的故乡无比的眷恋。乌鸦希望那只是居民的一时糊涂,它希望给他们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依旧每天清晨在枝头上唱着自己最喜欢的歌,可是居民不仅没有反悔,而是变本加厉地骂它,甚至用石子砸它。

  它对这里的一切都失望了,只好含着泪离开这里,飞往南方。

  在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乌鸦累了便停在树枝上休息。正在树枝上休息的鸽子看到满头大汗的乌鸦,便问它:“看你满头大汗的那么辛苦,你这是要去哪里呢?”

  乌鸦难过地说:“我要离开这里,到南方去!”

  鸽子不明白,又问道:“这里这么漂亮,空气这么新鲜,你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

  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我也不想离开,谁舍得离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可是……”乌鸦的眼睛突然掉下了几滴泪,声音哽咽起来,“可是这里的居民不知道为什么讨厌我,他们看到我就骂我,甚至还用石子打我!”

  鸽子面带微笑地说:“这里的居民都很善良呀,怎么会伤害你呢?你是不是做了什么让他们讨厌的事?”

  乌鸦想也没想就摇头,很无辜地说:“我怎么会做那些事,我每天都很认真地唱歌给他们听,希望能给他们带去幸福的感受!”

  说罢,乌鸦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鸽子听着它那难听的歌声,差点没从树枝上摔下去,赶紧打断它,好心地说:“我看你还是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乌鸦突然间明白了什么,涨红了脸。其实,当你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不要一味地去抱怨他人抱怨命运,而是应该审视自己,找出问题的源头,任何抱怨都不能改变现状,改变现状只能靠双手努力,而不是靠抱怨和逃避消极地去辩护。

  当一个人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时,一碰到困难就把自己定性在受害者的角色上,随时寻找借口,即便是他人一句无心的话,他也会产生无限的遐想。对于生活中那些习惯抱怨的人,人们不会可怜他,只会对他避而远之,而困难也将如影随形似地出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家里种了很多果树,应别人的要求,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送自家的水果。

  那是一个夏天,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农夫的衣服都湿透了,浑身似乎将要被烧焦般的难受,苦不堪言。村子在河的另一头,农夫快速地划着小船,希望能赶紧完成任务,在天黑之前赶回家。

  正当农夫奋力地摇着摇桨的时候,突然发现,上游有一只小船正沿河而下,迎着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相撞了,可那只船并没有任何避让的意思,似乎有意要撞翻农夫的船。

  “快让开,你眼睛是不是瞎了?你就要撞到我了?”农夫大声地向上游的船气急败坏地吼道:“你是不是想找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