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0:16 | 查看全部
活着与活好
时间:2013-07-31 作者:未详 点击:763次

  人总是要死的,但人们对死的认识并不相同。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太浪漫了,简直有视死如归的意思。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在他的心目中,死是很平常的事。
  
  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会像鸿毛般轻。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0:25 | 查看全部
我想,生命只有一次,很珍贵。而死,很多人都是怕的。伟大的诗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依我看,生命都化作荒草尘泥淹没了,哪还有爱情可以演绎。写过名著《红与黑》的司汤达长眠于地下,其墓志铭只有九个字:“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可以看出他还是把“活”——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仔细再想,会发现生命是上帝在每个人账户上存放的一笔定额储蓄,生前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却每天都在开支消费它,直到有一天出现赤字。尽管不少人知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不管愿意不愿意,谁也不能避免。但当死神扣响门铃,阎罗派人索命时,一般人都是怕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因而,“养病除疾无良方,静心敛气延生命”。不少人就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延年益寿。人们深知健康是生命的本钱,你可以向银行贷款,却不能向健康透支,一旦透支,就没有偿还的可能。有人追求健康,是为了生命活得爽快;有人追求名利,竭尽努力,是为了活得舒适。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乘坐在生命的列车上,想法各有不同。列车啸啸,车轮滚滚,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循环往复,但都得遵循这一亘古不变的秩序。汽笛一叫,终点一到,所有生命以外的东西都得统统卸下。生前或许你还低吟高诵:“且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生命终结,你肩扛手提的所有功名利禄,全得撒手抛下,因为“生命号”列车谁也改变不了它的行车路线:这是一趟单程列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0:34 | 查看全部
 常说:昨天是已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没发行的债券,今天才是靠得住的现金。重要的是活着。活着,就会从年轻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但生命可以时时奏出动人的乐章。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得好:“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春,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如此看来,尽管生命短暂,但活在世上还是应该有所为。“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这是文雅的诗人们的说法。中国的老百姓实在又都是哲学家,他们说“来去都是赤条条,生活如意是首要”。这种淡泊超然显然是需要的,但他们更是严律自身:“做人就要做事,活着就要干活。”话朴实如土,清淡似水,但这种大实话胜过大哲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为晨。大抵人在年轻时有凌云之志,很想做一番事业,而到年老时却感到桑榆已晚,垂垂暮矣,结果碌碌无为而终。依我看,一个人在年轻时应该有他的理想与抱负,年老时也应该有他的追求和作为,境界各异,这样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便如同一首完美的乐曲,既有盎然的序曲、瑰丽的华彩、婉转的间奏,也有激昂的高潮、悦耳的尾声。
  
  生命从零开始,最后又归于零。其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则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好比一个圆圈,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圈中的无数点点就是生命的印迹。那么,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路罢,即使有时候迎着风霜刀剑,有时候还有暗枪冷箭,默默忍住悲痛吧,匆匆赶路要紧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0:42 | 查看全部
一步与半步
时间:2013-08-01 作者:未详 点击:641次

  说来不可思议,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就蕴含在人们的一个普通动作里。这就是行走,即日常所说的走路。
  
  男男女女,从小到大,从生到死,走了一辈子,除了开始那一步,每跨出一步,前进的只能是半步,无一例外。迈出右腿,必须依靠左腿支撑全身;迈出左腿,则必须依靠右腿保持平衡。每前进一步,一定要将半步留在后面,仿佛不这样,就不能获得半步前进的“势”。
  
  而尊严、严谨、性灵、信仰、理想、情操,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要素,都蕴藏在一步与半步、半取半舍里。
  
  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就因为除了目标、手段、速度,人还要考虑到人应该拥有的尊严。有尊严的举止,有尊严的谈吐,有尊严的风度,有尊严的生活,都是人与人交往的信用券或者通行证,都是能否被这个整体接受、信赖的桥梁或平台……德,是社会人共同制订并遵守的契约,它负载着人的尊严。要不,古人怎么说“厚德载物”?而且不是一点点,要求的是“厚德”。如果不考虑人应有的尊严,只盯住目标而不择手段,就会出现信任背离现象,这叫德不配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0:50 | 查看全部
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就因为除了目标、手段、速度,人还拥有人特有的智慧和严谨的思维。而这些智慧、严谨的思维,都是建立在对自身的把握之上的。把握自身,才能把握世界,主宰世界,运筹、协调万物,所以它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这一顺应自然、主宰世界平衡的三大哲学命题之一。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正是人类掌握自我、控制自我艺术的真实写照,是人类生存、发展哲学的最简朴、最形象化的诠释:善于掌控自身,不能说什么都能获得,但能够使拥有的不会失去。
  
  我们不能因为迈一步只能前进半步而气馁,而推卸责任,为惰性开后门。你可以将幅度迈得大一些,再大一些,让前进的半步扩展到最大限度;你可以迈得快一些,再快一些,将双腿转换频率提到最高档,最大限度地加快前进半步的节奏;也可以让步子迈得稳一些,再稳一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有个词叫“起跑线”,眼下,不少人正为这条起跑线上的输赢而烦恼,被牵着鼻子走,这都是因为没有把一步与半步的哲理悟透。生而为人,只要把迈一步只能进半步而必须留半步的道理悟透,将进半步留半步的技巧运用、发挥到极致,也就把握了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起跑线,在你双腿迈动的那一刻,公平公正的上帝就给你划定了,只是你能否发现、领悟与接受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1:01 | 查看全部
快乐,无需注明
时间:2013-08-01 作者:未详 点击:415次

  不知是因为闲居他乡,还是缘于人已中年,我发现最近真正能让自己感动的,不再是宏大的史诗和经典的剧作,而是过去曾视而不见的生活细琐。前天去附近一家超市,看见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小姑娘,正踮起脚站在卖腌渍鲑鱼的柜台前,好奇地用手指蘸了蘸生鱼块,然后伸出舌头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手指。腥咸的味道让她做了个鬼脸,然后发出一串银铃般清脆的笑声。这一举动激发了孩子内心不为成人所解的好奇心,小姑娘竟开始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个柜台之间,对自己能够触及的各类腌制食品,无论酸甜苦辣和生熟,逐一先蘸后舔,笑声盈耳,一脸喜色……孩子那纯粹得甚至没有任何意义的快乐,让我早已变得麻木的内心里产生一丝颤动。我忘记了购物,一直傻愣愣地站在那里盯着她看,以至于孩子的母亲以为碰上了心怀不轨的坏人,疑惑地瞪我一眼,急匆匆地拉着孩子走开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一只爬行的蜗牛足以让他们消磨半天的光阴,几粒普通的石子就能给他们催生出一脸的灿烂。类似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我们历经沧桑的心早已空洞而粗疏,看遍红尘的目光早已恍惚而飘散。我们瞻前顾后,追古思今,唯独遗漏了当下,忽视了眼前。我们沉陷于仪式,去简就繁,偏偏忘记了人生的纯粹和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1:09 | 查看全部
人生多有被称羡的得意之时,什么金榜题名啦、洞房花烛啦、独中头彩啦、加官晋爵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在我看来,无论当事者是开怀畅笑,还是窃窃自喜,内心却都免不了生出一丝别样的情绪:或是出人头地的扬眉吐气,或是苦尽甘来的悲喜交加,或是鸿运当头的迷惑惊愕……而这些情绪都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无关的。在世务俗累缠身的成人世界里,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对意义的探究。人生一切的一切,无论动机、过程还是结局,都逃脱不了来自公众的评判,都被人为地赋予了各种各样意义的色彩。笑要有笑的理由,哭要有哭的道理,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无法做到随心所欲,都要顾及别人投向你的审视的目光。这些目光纵横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形成了成人世界里的束缚、限制和重压,让每个人不是缩手缩脚、无法舒展,就是动作夸张、形同演戏。《儒林外史》中考到一把年纪的范进,穷困潦倒,屡遭嘲笑,甚至连杀猪的老丈人对他都看不上眼,动辄吆三喝四。范进就是一个在世俗目光大网中被囚禁得几近窒息的典型,一朝忽然中了举人,涌上心头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愉悦,而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所以失足跌倒并发起疯来,就成了在所难免的悲剧结局。
  
  人们常以“无欲则刚”来进行摆脱贪欲、回归本真的自警,但真正能实践者却大乏其人。这并非人们自身的意志不够坚强,而是陷身于世俗的束缚时间太久,已经对天真和单纯没有了清晰的记忆,忘记了快乐是生命存在的本能或者天性之一,而是动不动就自觉深沉地陷入思考:我为什么而快乐?这样的快乐有什么意义?
  
  一种需要注明意义的快乐,还会是真正的快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1:17 | 查看全部
有无数个理由感谢时间
时间:2013-08-01 作者:未详 点击:389次

  人将四十,已经越来越不喜欢过年了。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平常的日子是小刀,端午中秋这样的节是中刀,到了岁末,日子就长成了明晃晃的大刀,看着日历一页页撕过,听着大街小巷都放着欢天喜地的拜年歌,就越发觉得寒光凛凛:一年又过去了。当然,这寒光只能在自己内心闪烁,颜面还是喜盈盈的——不能扫了别人的兴啊。
  
  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清凉的心境,或许是结婚之后?有了孩子之后?或是三十岁之后?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俗事渐多,尘霜渐重,就越来越不容易为这种辞旧迎新的日子而由衷喜悦——辞什么旧?我便是旧。迎什么新?我不是新。新的是树叶,是太阳,是月光,是露珠,是花朵……独独不是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1:27 | 查看全部
这么想的成年人,应当不止是我。因为每当元旦或者春节守岁,无论是和朋友还是和家人在一起,等到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从没有见过他们发出电视屏幕上那种满堂欢呼的喧嚣,大家最多只是含笑互道一声:“新年好。”也就是这样了。再想想,不仅是这样的日子,在其他的节日里,甚至是自己的生日里,我几乎也没有热闹过,都只是静静地纪念着。在我的意识里,仿佛日子是一泓沉静的河水,与其激起一两朵一闪即逝的水花,不如就让它以习惯了的方式翩然前行。而且,也在某种意识里深深地觉得:时间是伟大的,伟大得可以创造任何奇迹;也是残忍的,残忍得让你灰飞烟灭也不会有任何表情。所谓的日如梭,月如线,织就的也不过是苍茫大千或浓或淡的陈旧锦缎。不知什么时候,日梭就会掉落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再也拾它不起;月线也会在瞬间戛然绷断,任再灵巧的手也续不上来。我们人生的画面,就归入了无数夭折的设想之中。
  
  这种意识,想起来便会让人黯然。于是,也就只能够沉静。但是,我喜欢电视里那种欢呼的场面,哪怕知道那些人是在表演。自己也奇怪自己的心理:既然那么清凉,怎么还会喜欢这种矫情的仪式?岂不是太悖论了?这种仪式到底意味着什么?为辞别了黄金般的一年?为向衰老的彼岸又近了一步?为漫漫旅程中抵达了又一个驿站的平安?还是为了不能言说的百味俱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6 12:21:35 | 查看全部
 细细追究,终于明白:以上的那些,或许都有。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喜欢这种仪式在无意中传达出的那份不自觉的勇敢。时光流逝,胆怯有什么用?躲避又能够躲多远——即使我埋首哭泣,时间也不能重现。与其如此,不如在它面前舒展出所有的无畏和坦白,不如在它眼睛里盛放出最为灿烂明媚的笑颜。并且,一字一字地告诉时间:让我用有限的生命去填充你无限的空格,让我用有限的脚步去丈量你无限的土地,让我用有限的歌词去诠释你无限的乐谱,让我用有限的欢呼,来拨动你永远沉默的无限的琴弦。
  
  ——也许,我还喜欢这种仪式中所蕴含的深深感谢:即使任何人最终都将被时间抛弃,但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无数个理由感谢时间。感谢它慈祥地吻过我们粗糙的额头,感谢它踏实地牵过我们盲目的双手,感谢它细致地打磨过我们灵魂的曲线,感谢它允许我们以轻狂的方式对它抨击,或者咏赞。
  
  时间,岁月,深情的老人,亲爱的老人。我们都是笨拙的孩子,无法把握你的辽远。但是,只要被你拥抱过,我们就已经储存下了珍贵的温暖,并且用各自的方式把这温暖呈现,无论沉默还是欢呼,或许在你眼中都很肤浅,但是,你肯定知道,在肤浅的表达里,隐藏着我们无穷无尽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