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7:20 | 查看全部
 新一年,那些盘根错节的不当利益纽带,确有玄虚的山头和圈子,滋生老虎苍蝇的团团伙伙、帮帮派派,可能收敛潜行,也可能换个新马甲继续畅行。不少陈规陋习,仍是很多人习以为常之事。某些到手利益,仍是很多人死也不撒手的心肝。改到深处,某些该动的人和事,机构和机制,就得下决心动动了。改到深处,有了成型的顶层设计,还得有够劲儿的基层实践。改到深处,更考验顶层设计者能不能接地气,更考验一线探索者有没有大局观。改到深处,可能也就改到了自己身上。

  2015年的中国经济,还会有下行压力。越有增长重压,越要树转型之志。2015年的中国外交,还会有复杂局面。越是环境跌宕起伏,越要体现大国气度。2015年的中国社会,还会有多样冲突。越是难题不断,越要知难而进。善负重者,在起承转合中,在荣辱得失间,方有足够的坚定。

  2015年,中国和每一个中国人,请拿出定力。有定力,前行的方向才不晃动。请拿出勇气。有勇气,承压的内心才不焦灼。请拿出办法。有办法,负重的脚步才知何往。请拿出敬畏。有敬畏,规矩的神采才能落地。

  谁人无梦想,谁人不奋斗。人无压力轻飘飘,国无压力软绵绵。不劳而获的梦想,太轻飘。负重前行的梦想,最靠谱。扛得住一切重担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7:33 | 查看全部
 俞敏洪:为了过好新的一年

  成长是一种心态,当我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好奇的探索精神时,我们便拥有了成长的土壤和种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造成就感来激励自己。让新的一年过得更好,我们需要从今天做起。过好了每一天,就是过好了一辈子。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跨入新的一年,每个人都会祝愿和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过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很多人反复定计划,写报告、下决心。在我看来,尽管计划决心都很重要,但是新的一年过得是否有意义,主要看我们能否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我们会过得快乐吗?我们会成长并有成就感吗?我们能做到让周围的人对我很好吗?

  我们会过得快乐吗?快乐的第一要素是有生活目标。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就像在沙漠中迷路的骆驼,迷茫和绝望会充满心田,不再给快乐留下丝毫空间。之所以说是生活目标而不是人生目标,是因为人生目标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我们很多人短时间内实在弄不明白一辈子到底要干什么。但我们想清楚一年之内到底想干些什么还是相对容易的事情,所以,为一年的生活定下目标就可以叫做生活目标。定目标有两个标准:一是这个目标是需要认真努力才能达到的,二是这个目标要切合实际。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天,每天早上起来都知道今天最需要干的事情是什么,因此每一天就都是充实的,而充实的日子总是更加快乐的日子。快乐的第二个要素是要放松心情,遇到任何事情不着急,凡事给自己留下空间,也为别人留下空间,心平气和地思考和处理事情。遇到利益冲突和眼前为难的事情,退一步海阔天高。这并不是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用更长远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追求。放宽心胸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不再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寻烦恼,不自寻烦恼的人一定是快乐的人。快乐的第三个要素是保持身心健康,不要一头扎进学习和工作中再也出不来,或者被学习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一小段时间的拼搏是可以的,但长年累月被学习和工作压倒,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和幸福开玩笑。我们可以慢慢拼,拼一辈子,让自己活得长一点,而没有必要像流星一样把自己一瞬间拼没了。要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运动,每个星期抽出半天一天在大自然中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心情自然不同。徒步、爬山基本上都是不用花钱的运动,让自己在运动中变得神清气爽,学习和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能做到以上几点,快乐地生活就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7:40 | 查看全部
我们成长并有所成就了吗?我们常常说成长比成熟更加重要,英文中也有一句话叫“Don’t grow old; please grow up”,意思是人不应该只是年龄增加,而应该成长起来。一个人的成长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的成长包括了能力的成长、阅历的成长和智慧的成长。在自然界只有人是能够在身体衰退的时候,精神和能力还继续成长的,所以,我们常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也正是如此,人生才充满乐趣和惊喜,我们总能发现新的领域并且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善于成长的人总是那种对于生命充满热情和渴望的人,即使在困顿之中,他也知道未来有着各种不可知的机会在等待他。成长的人每天或每年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的工资增加了多少,不是别人比自己多了一辆车或者一套房子,而是自己能力和智慧的增加,因为物质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能力的增加,而和别人比较财富也并不能使自己成长得更快。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成长的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他们更加懂得如何长久地把精神上的丰富和物质上的丰富结合起来。

  成长是一种心态,当我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好奇的探索精神时,我们便拥有了成长的土壤和种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造成就感来激励自己。成就感并不是奋斗一辈子到了步履蹒跚时才能体会到的感受,也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获得了诺贝尔奖或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才有成就感。成就感存在于每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兴奋剂。当熄灯之时我们感到一天有所收获时,我们就会觉得一天没有白过,同时期待明天的来临。一个不期待明天的人一定是没有把今天过好的人。每一天过好了,就能过好一辈子;每一天有所收获,一生就是大的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7:49 | 查看全部
我能做到让周围的人喜欢我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问自己另一个问题:“我对周围的人很好吗?”“善有善报”决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宗教的信条,而是实实在在对自己有好处的处世哲学。人最终都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但方法错误可能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有人只要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先占先得,自以为精明,结果背后失去了无数看不见的机会,日子反倒过得不好;有人明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懂得“只有你过得比我好,我才能过得更好”,结果把日子过得妥帖顺当。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弹性的,就像一个球一样,你扔出去的是什么球,弹回来的就是什么球,如果你扔出去的球上沾满了污点,弹回来的球就会把你自己弄脏。你如果在班级和宿舍里对同学真诚相待,就得到了一辈子的同学友情和兄弟情谊;你如果在单位对同事真诚相待,就得到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同事的尊重。你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吗?那就不要再计较别人的是非,用一颗宽容大度又温暖的心和别人相处吧。同时,对别人好一定要避免即时图报的心态:我今天给你一个苹果,你明天一定要还我一个橘子,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这样的期待一定会导致你心态失衡,你会发现世界上大多数人似乎都不懂知恩图报,结果你就对别人失去信心。其实,很多回报是无形的,如果人们觉得你是个好人,在你做事情的时候不设置种种障碍,就已经是对你最好的回报了。想一想,如果生命能够处处朋友,一路畅通,那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情啊。

  让新的一年过得更好,我们需要从今天做起。也许幸福并不在天堂里,而是我们今生努力的结果。过好了每一天,就是过好了一辈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7:59 | 查看全部
多问凭什么,少问为什么

  文/陈哈

  人想不通的时候,老喜欢问为什么。夸张点的,还喜欢对天质问:苍天啊,这是为什么。天哪知道为什么啊。

  比如工作,经常让你想死。捶胸顿足。为什么我工资这么少,为什么老板不给我加薪,为什么不给我升职给他升职,对这些问题,多问几个凭什么是解决它们的开始。

  凭什么给你高工资,你的能力跟那份钱是否相匹配。凭什么给你加薪,因为你每天上班逛社区很辛苦?凭什么给他升职,必有原因吧,就算是拍马屁拍上去的,也说明他比你会拍马屁。

  问了凭什么,知道原因后,依然如故,那哪还有那么多为什么,你的能力和见识注定你只能如此了。

  比如感情,看着那么丑的人都嫁了,那么难看的男人都有女朋友。为什么我就得不到真爱。为什么我就嫁不出去。为什么没姑娘看上我。那就问问凭什么。

  凭什么你就要得到真爱,你漂亮就能得到真爱吗?你有才就能得到真爱吗?你有钱就能得到真爱吗?你呻吟就能得到真爱吗?

  那些已经得到的,可能是因为愿意双方都付出,而不是坐在那等收割,可能是因为愿意低下头是人间,而不是鼻孔朝天觉得除了王子谁也配不上你,可能是因为真实,卸下工作盔甲就能进厨房做家常菜,得不到的时候,就多问问凭什么,就知道自己臭毛病在哪了。

  知道了也改不掉,活该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8:08 | 查看全部
 诸如此类。为什么没人关注我?人凭什么就要关注你?为什么别人都不理解我?人凭什么要理解你?大家都很忙。

  为什么我这么漂亮一直不火?凭什么漂亮就会让你火?漂亮的多了去了。

  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ta也不愿意看我一眼?凭什么人就要看你?你那是犯贱,又没人逼你。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就是没人赏识?凭什么努力就会得到赏识?努力是优点,但并代表才能。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你想不通的时候,多问问凭什么,别人有什么义务要对你这样,你有什么权利要求别人那样。

  当然,不用死脑筋教条照搬,该问为什么的时候就问为什么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8:18 | 查看全部
一生只亮一盏灯,一生只做一件事

  文/黄小平

  2010年1月,有一位记者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有一只灯泡,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消防站度过了它的109岁生日。也就是说,这只灯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了109年!在109年前,谁有这么神奇的技术,使一只灯泡的光亮穿越了一个多世纪?

  这消息一报道,立刻引起了世界轰动。

  人们纷纷猜测,这只神奇的灯泡,这只光耀百年的灯泡,它的发明者到底是谁呢?是当时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吗?

  研究者通过查阅当时的相关资料,终于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1901年,电灯刚发明不久,美国电气公司在广场中央组织了一场电灯实验竞赛,爱迪生等一批发明家都参加了这场比赛。当举办人将电压逐渐提高时,一只只灯泡都相继炸了,最后惟独留下一只灯泡还亮着。

  这只最后还亮着的灯泡是谁研制的呢?大发明家爱迪生吗?研究者通过进一步考证,发现这只灯泡的研制者,并不是当时名气如日中天的爱迪生,而是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的发明家柴莱特。而这只灯泡正是2010年1月记者报道的那只灯泡,那只光耀百年、使用寿命达到109年的灯泡!

  在那个电灯还刚发明不久的年代,为什么没有什么名气的柴莱特能研制出如此高质量的灯泡呢?研究者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在一份资料上有这样一段记载:1901年,那场电灯实验竞赛结束后,爱迪生出于对柴莱特的欣赏,邀请他一起参加碱性电池研究。面对大发明家的邀请,柴莱特却拒绝了与名人合作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指着在比赛中刚获得头奖的那只灯泡说:“我只适合研究它。”

  柴莱特为什么拒绝与大发明家爱迪生合作这个诱人的机会呢?也许,我们从柴莱特的一句回答中可以找到答案:“我只适合研究它。”一生只研究灯泡,不管灯泡之外有多少难得的机会,有多少美丽的诱惑,也不为所动,心中只抱着“我只研究我的灯泡”的执着和信念。后来,研究者又在柴莱特的日记中找到了相同的佐证,他在日记中写道:“一生只亮一盏灯!”

  一生只亮“一盏灯”,一生只做“一件事”,也许,这就是柴莱特研制的灯泡,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尘埃、光耀百年的秘诀和根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8:27 | 查看全部
富人混圈子,穷人走亲戚

  富人们喜欢混圈子结交朋友,穷人们喜欢走亲戚拉拢人情。亲戚的纽带是血缘和通婚,人脉的拓展则靠社会交往。

  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朋友才会给这条路?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一段这样的台词:千万不要和丈母娘打麻将,千万不要和比你有想法的女人上床,千万不要和朋友合伙开公司。虽是戏言,但“不要和朋友合伙开公司”这句话值得我们对人与人交际中的“强弱关系”深入思考。

  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Granovetter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是一种“强联系”的表现;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通常所说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一种“弱联系”的表现。

  Granovetter的研究还发现:帮助大多数美国大学生找到工作的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关系”,而很多时候是社交圈里一面之缘“弱关系”。富人们的聪明之处在于会把大多数的时间花在与“弱关系”打交道上,就是所谓的拓展人脉。“强关系”虽然稳固,但是“弱联系”能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为他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据弱联系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很有关系。如果你只跟亲朋好友交往,或者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背景类似的人,那么你肯定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认识的人机会多。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富人们总是能通过各种渠道来建立起自己的圈子,混圈子成为富人们的常态。三个美国研究人员,Eagle,Macy和Claxton,做了一件有点趣的实验。他们搜集了2005年8月整个英国的几乎所有电话通讯记录,英国政府有全国每个小区的经济状况数据—— 你可以查到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穷人区。这样他们把电话通讯记录跟其所在的三万多个小区居民的经济排名对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8:36 | 查看全部
结果非常明显,越是富裕的小区,其交往的“多样性”越明显。这个研究发现,小区的经济排名与其社交网络的“社会多样性”和“地区多样性”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3和0.58。这意味着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阶层和不同地区的人联络,而打电话时间长短,跟经济排名的相关系数是-0.33,也就是说富人虽然爱跟各种人联系,但真正通话时间比穷人短。

  在中国,很多企业家在事业有成之后,纷纷选择去念个 EMBA,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新东西,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为了结交新朋友,拓展人脉,找一个和他们现有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吻合的成功人士的圈子。这是每一个富人都乐于混的圈子,里面既有成功企业家,也有政府官员、还有文艺界名流……可以说这是一个各种资源和人脉兼备的圈子,有人甚至能从中重新找到“真爱”。所以富人们很乐意每年花上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学费,在百忙之中每月都挤出时间来,去跟一些成功人士攀上同学关系。而在美国,做慈善,热忠公益活动是富人们混入成功人士圈子的主要方式。像美国博物馆,芭蕾舞剧团,歌剧院,常春藤学校或是一些高端的慈善机构,都是一些非富则贵的传统贵族家庭执掌的圈子。富豪们每年都要捐款几万美元甚至几十万美元,动辄还要来个上亿美元的捐赠,给学校造一个教学楼什么的。富豪做慈善,既是担心背上为富不仁的恶名,想要反馈社会,也是为了混个小圈子。

  富人们所在这个圈子里,大部分人具有高超的生存智慧和获取财富的本领。他们在一起交流生意,探索致富之道,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分享信息、资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说,生活在这个圈子里,想不富都难。

  认真观察,你会发现:亲朋好友之间的交谈内容通常会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你对这个圈子的动态、信息流动基本了如指掌。尽管亲朋好友很愿意跟你交流,但是话说多了也就没有了新意。“穷人走亲戚”就是囿于这样的一个小圈子之中,感情是稳定的,但是谈资总是局限在家长里短,而且里面传递的信息大多数是陈旧的,由此产生的冗余信息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像富人们之间的互通有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关系的宽度和广度,决定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4:58:45 | 查看全部
《增广贤文》中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明人们早已洞悉了社会关系的实用价值。有人说,现在80后的社会关系靠“拼爹”,其实,“拼爹”已经不是个案,而且很多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不仅“拼爹”,而且“坑爹”。上一代积累的社会关系网,被他们大肆挥霍滥用。但是,一个靠拼爹才能出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上一代的资源优势,必须通过公平的渠道传承,必须给底层的人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做到这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拼爹流行,绝对会让其他年轻人变得心灰意冷、满腹怨气,甚至心生绝望和恨意。

  如果说80后靠拼爹,那90后得靠刷朋友圈了。90后是名副其实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时时刻刻用手机关注着好友的动态。如今,各种社交软件的盛行,他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之人。社交网络也成为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

  如果不擅社交网络,不仅找不到工作,而且找不到老婆。最新一项研究发现,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结婚对象是在网上认识的。这项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调查发现,网络约会已经膨胀成一个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产业,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美国人婚恋的模式。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约翰·卡西奥普说:“互联网问世以来,我们发现人们在寻找配偶上有一个戏剧性的转变,而且那些曾经网恋的夫妇比通过其他途径认识的夫妇婚姻更快乐。”

  社会关系五花八门,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战友、客户,甚至仅有一面之缘的人,都可能结下某种特殊的交情。无论是富人混圈子,穷人走亲戚,还是80后拼爹,90后刷朋友圈,其实都是在某种环境下与外界产生的联系的方式,由于处地或身世背景的不同,维系社会关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如何维系和发展社会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春节,除了走亲戚,你还有其它打算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