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2:10 | 查看全部
  从日月星辰读懂国家
  
  除了颜色,图形图案也是组成国旗的重要元素。各国国旗中最常见的图形莫过于各式各样的星辰。越南的国旗上有一颗星,叙利亚有两颗,布隆迪有三颗,新西兰有四颗,中国有五颗……美国星条旗上的星星最多,有整整50颗。这些数量不同的星星分别代表不同的民族、宗教、行政区划、意识形态、阶级等,在一面旗帜下,团结在一起。
  
  如果国旗中弦月与星星一同出现,这个国家八成以伊斯兰教为尊。但也有例外,新加坡国旗上的白色弦月表示新建立的国家,五颗五角星则代表五大立国理想:民主、和平、进步、公正和平等。除了弦月和新月外,国旗图腾中还存在着其他的月亮形态,在老挝国旗中,一轮满月高悬于湄公河之上。
  
  以太阳为国旗图案的国家也不少。日本国旗纯白底色上悬着一轮红日,代表真挚、热忱、活力和博爱。马其顿共和国的国旗上的金太阳放出八道光芒,代表四海之内皆兄弟。现在大部分国家的国旗都是由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也有个别国旗上包含文字。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旗上就用阿拉伯语写着“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的伊斯兰教格言。伊拉克国旗上以绿色阿文字写着“真主至大”。在西班牙红黄相间的国旗上,原本写着“世界的尽头”,在资助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这个曾经的海上霸主将这句话改成了“大海之外,还有领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2:24 | 查看全部
一罐空气值多少钱
时间:2014-10-16 作者:未详 点击:320次

  几年前有一则公益广告,虚拟了一场来自未来的拍卖会。拍卖品除了无污染的水,更有一罐纯净空气,起拍价为“无价”。
  
  今天,深受雾霾之苦的中国人再看这则广告,大概会更认同它的结束语:失去了才知她的珍贵。需要花钱才能拥有的纯净空气,似乎已然不再属于未来。
  
  对纯净空气的怀念与渴求也不只属于中国人。今年夏天开始,一位对城里的空气质量深感失望的法国学生——安东尼·德布雷(AntoineDeblay),就在网上卖起了空气。他在易拉罐里装上来自家乡蒙库克(Montcuq)小镇的新鲜空气,密封之后,放上网店。这些内里空无一物的易拉罐虽然不是无价,但也不便宜,每罐5。5欧元,相当于约46元人民币,还不包邮。
  
  22岁的德布雷白手起家,最初他只有一个想法,并在法国的一个众筹网站贴出了自己的计划。他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大家对他的主意颇为看好,几天之内就筹到了千余欧元。这些钱足够他建起自己的网站,把卖空气的计划付诸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2:34 | 查看全部
 法国媒体给德布雷帮了大忙,他们对这个新奇想法相当感兴趣,大加炒作。德布雷的新网站迅速升温,短短3周,他就收到了超过一千份订单。这些空空的易拉罐,贴上“蒙库克的空气”的标签,邮往法国甚至欧洲各地。
  
  空气易拉罐如此热销,让曾经帮忙做了免费广告的法国媒体大跌眼镜。他们反过来纷纷感慨:这年头,凡是有包装的东西大家都买啊,哪怕包装里啥也没有!
  
  也许法国的空气问题还不够严重,以至于媒体无法理解人们对纯净空气的需求。除了多谢家乡的空气,德布雷的成功也来源于他的营销手段。他对产品的风趣描述或许比罐子里的空气更吸引人。他的产品简介写道:“蒙库克的空气”是百分百的有机空气,它让你深深沉浸其中并唤醒你的主意——那些当你需要创意灵感的时候出现的主意。小心!这是一次性产品,不可复原,千万别让你的罐子敞着。
  
  他对产品的质量保障也作了详细说明。“有一点阳光的晴朗天气能提供最纯净的蒙库克空气”,而德布雷的罐头们就是在这样的天气“生产”的。生产的地点也很重要,“蒙库克空气”都取自旧城区郊外,也就是蒙库克最让人神清气爽的地方。并且,每一个罐头都有至少3个半小时的“充电时间”,以确保罐头里的空气“绝对蒙库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2:41 | 查看全部
 德布雷笑说,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让蒙库克成为生产空气的绝佳选择。在法国,人们常把蒙库克这个单词误读为moncul,意思是“我的屁股”。所以,人们看着“蒙库克的空气”会联想到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他并非肆意售卖家乡的空气。他表示,自己是很尊重蒙库克的空气的,“为了不把蒙库克的空气给装走,我们把空气产量限制在每周10升。”
  
  虽然销售相当成功,德布雷却很快就要洗手不干了。“蒙库克的空气”对这位大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暑期计划。他在网站上写道:我们已经达到了空气取样的最大限度,所以如果你想要一罐的话,就得赶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2:56 | 查看全部
擦去自家“窗上的灰渍”
时间:2014-10-15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有个经典故事讲,有人总是向客人抱怨:对面住的太太衣服永远洗不干净,晾晒的衣服上总是斑斑点点。有位细心朋友来访时发现,不是人家衣服没洗干净,而是抱怨者自家窗户上有块灰渍。朋友擦掉灰渍后说:“你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庄子曰:“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在许多时候,真是这般。内省自身,认清自己,然后才能看清外物。有时我们误解误读外面事物,不是因为真看不清,恰恰是心灵之窗有了灰渍。透过灰渍往外看,无论外界多么美丽都会被斑斑点点所遮蔽。认知决定心态,心态又会左右行为。换个视角,先擦去自家“窗上的灰渍”,将豁然开朗。正所谓:“自见者明。”
  
  北宋理学家邵雍曾在山中向农妇讨水喝,农妇舀了瓢水递给他,还拿了把干草放到瓢里。邵雍觉得受到了极大侮辱,但还是边吹着干草边把水喝了下去。之后邵雍问:“你为何这样刻薄,给瓢水还要加把草?”农妇笑言:“你气喘吁吁,一定特别渴。大口喝凉水,容易呛坏身子,往水里加把干草是为了让你慢慢喝水。”听完,邵雍泪流满面。“善良”成“刻薄”,全因成见偏见等心灵灰渍影响了判断。擦去它,人间美丽顿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3:06 | 查看全部
  在一些人那里,习惯性质疑几乎成了一种通病:一事当前,不是先察其究竟,而是“只管往最坏处想”,于是,嘲讽、谩骂、否定。比如某地市民发现市长挤地铁上班,记者在大街上巧遇某市公安局长配枪巡逻,地方领导集体清扫城市路面……一些人条件反射般质疑作秀。后来真相大白:这些事不是作秀而是作风变了。因不正之风尚存就不辨真假先泼冷水,用固化思维看新风尚,又何尝不是透过窗上灰渍看外面的人和事。
  
  社会没有质疑就会僵化,但质疑是怀着戒心对假定前提进行验证,还事物本来面目,寻求真理性认识,而不是简单否定,将人和事放进某个框框里主观臆想。先入为主式质疑,难以揭示真相,还会伤了好人好事好风气,加剧群体信誉缺失症。擦去这块“灰渍”,应以先察代替先怨。良好风尚离不开个体践行,也离不开社会呵护和激励。看到阳光下有阴影,更要看到阴影再大也遮不住阳光,像呵护新芽成长般呵护美丽美好,善行善举好风尚才能朝着更高天空舒枝展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3:16 | 查看全部
 还有种现象也存在很久了:挥霍公款了、行贿受贿了、买官卖官了,常会自我开脱:“如今社会就是这样。”“别人都这样搞,谁不这样才是傻瓜。”“吃苦不能再吃亏,受累不能再受罪,落一身病不能再落一身穷。”及至东窗事发,又无不追悔莫及。如此以偏概全,弃善从恶,根子也在自家心灵有灰渍——物欲膨胀。自己心灵藏污纳垢,才会视别人都“斑斑点点”,进而放纵自己,也害了自己。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静才能照清自己面容,心静才能看清自家心灵灰渍。社会转型时期,利己与利他、功利与道义、物质与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道德良知,埋怨心态也最易伴着焦躁疑虑滋生蔓延。越是此时,越应多些淡定。看清自家心灵灰渍且时时勤擦拭,“阳光”就会没有阻挡地泻进心房,我们就会因发现更多美丽而感到温暖,也会因知善信善而更自觉地思善向善,用行动传递真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3:29 | 查看全部
不欣赏,但包涵
时间:2014-10-15 作者:未详 点击:156次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倒下的那一霎间,观望的人群发出了一阵欢呼,好似做了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一般。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向人开口,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就在又拖又拉的情形下,一个死爱面子又极羞涩的小女孩,当街穿过众人的注视,把那个树根弄到家里去。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他们自我小时候,就无可奈何地接纳了这一个女儿,这一个有时被亲戚叫成“怪人”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3:39 | 查看全部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我和父母之间,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仍是不了解我的——那也算了,只要彼此有爱,就不必再去重评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8:03:50 | 查看全部
我要去北京听摇滚
时间:2014-10-15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大学毕业后,我有过一段短暂的教师经历。
  
  那是一家私立中学,朝七晚七工作制,中午休息一小时。也仅有这一小时,学校的大门是敞开的,学生和老师能出去“放放风”。
  
  我总沿着学校东边的街道一直走,走到略繁华的地区,在一家名为“扬州人”的饭馆停下脚步。
  
  “扬州人”以经营鸭血粉丝汤为主,兼卖各种小吃。我每天的菜单是固定的:一份鸭血粉丝汤,不要鸭肝,两个鸭油烧饼。
  
  那段时间,我的心情总是不好。
  
  似乎在离开校园的刹那,我才意识到校园生活的可贵。虽说工作也在校园,但此校园非彼校园,我想回去读书,想重新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
  
  但这是奢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