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3:14 | 查看全部
甚至我要武断地说,温暖的情感,只属于细小。我所读到过最动人的情话之一,出自沈从文1931年6月在北平写给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兆和的信:“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可是这样的温情现在越来越成为稀缺品,而冷漠的犬儒主义、狂热的成功学却成为主流。
  
  有多久没有照看一下自己的内心?当我们慢慢觉得这个名词有点廉价——温情。然而当戾气涌上心头,唯一能抵抗的却只有这个东西。
  
  作为一个直立行走的人,作为一头与草履虫有区别的有灵性的动物,我们应当有理性,否则就是立在沼泽中的即将陷落的大树。关于理性与感性,我有个基本的判断:当面对宏大叙事时,最好使用你的理性;但面对个体时,最好让我们陷入不可救药的温情。比如面对父母,面对妻子,面对兄弟,让我们多一点温情,少一点戾气。我们所说出的话,应该带着体温,应该流自内心,不该是冰冷的肾结石,不该是坚硬的玻璃碴。当空洞的理念压倒了内心的温情,这理念就可能沦为咒语。当自私的欲念越过了伦理底线,这欲念就可能沦为凶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返回细小,重寻温暖?
  
  人若能真诚地使用自己的记忆力,一定能找到成千上万个温暖的细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3:25 | 查看全部
我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得了肾周围脓肿要动手术,而他又有先天性心脏病,因此屡获病危通知书。当时他在乐山专区医院住院,妈妈守着他,我在牛华镇婆婆家,我姐在五通桥竹根滩。每到周末,我姐就带我上乐山看爸爸。姐姐只比我大3岁,但在带我去乐山看爸爸的路上,必须扮演一个大人的角色。她每次都带我下错车,在一个耸着“不打针不吃药驱除蛔虫”广告牌的地方,每次都带我走错方向,环绕乐山城一圈后才走到专区医院。对10岁的我来说,那段路遥远如长征,每走一会儿我就要哭闹,这时候姐姐就去给我买一块金币巧克力,五毛钱。我慢慢舔着吃,再也不闹了,如果吃完了还没走到医院,姐姐就再给我买一个,小号的,两毛五分钱。那是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巧克力,让我安神、耐心、燃起希望。
  
  我大学四年级时,因为抽烟喝酒过度,肺出了点毛病,咳得厉害,又懒得上医院,就自己治疗,主要药品是少抽几根烟和每天一个砀山雪梨。当时是冬天,我很瘦,出门遇风一吹就飘飘欲仙,咳起来也没完没了,咳得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还咳出血。父亲到成都开会,来学校找我,见我那鬼样子,给了我一些钱,似乎是我长到那么大第一次接到父亲递来的钱。我父亲是个非常节约的人,他书法好,但只有写字送人的时候用宣纸,几十年练字都用旧报纸,正反面写好几遍,完了还不扔,用来上厕所,因此小时候我的屁股总是黑乎乎的。父亲对我极严厉,妈妈则很溺爱我。读书阶段伸手要钱都是找妈妈,从来没想过爸爸会给我钱。给了我钱后,父亲还带我去小吃一条街吃饭,点了好多菜,其中还有个大菜是酸菜鱼。那天的酸菜鱼好吃得就像是国手做出来的,我们两个把汤喝得精光,都胀得不行。几周后我的咳嗽好了,从物理角度跟酸菜鱼没关系,但从情感角度,酸菜鱼有极大贡献。
  
  我24岁本命年时,在一家小报当主编,工作很忙碌,经常熬夜。有一天早晨阑尾炎发作,到下午疼得实在不行了才去医院。我当时的女友现在的爱妻,在医院里守了我三天,就坐在一把普通椅子上守了我两个通宵。后来我问她为啥不找个靠椅或跟护士要个家属床,她说头两天很害怕我死掉,根本没想找这些东西。我说阑尾炎怎么会死人?她说万一你倒霉呢?中国医院这么吓人,看新闻拔颗牙都有弄死人的。
  
  细小的温暖串起来,就是美好的时光。虽然温暖的时光总是要过去,但有它垫底,始终还能找到下一段温暖的时光。人生短暂而脆弱,寒冷的死亡是所有人的终点,但在撞线之前,我们总是能够让旅途温暖一点。
  
  爱妻怀孕那段时光,是我们有生以来最温暖的时光。尤其是晚上十点以后。客厅里只有我和妻子两个人,我们看一些弱智的电影,或者我坐着看书,坐得笔直,好让妻子靠在我身上打盹,舒服得就像靠在一座小肉山上。她有时会打点儿芬芳的小鼾,有时还会流一线银色的口水。我会认真地听她的鼾声,以判断她是否健康,我也会用洁白的手帕为她揩拭口水,必须轻手轻脚,就像一根羽毛掠过一样。这是最好的时光,在这种时刻,人不会再有压力,也没有沮丧,不会有愤怒,当然也不会悲伤。我们就像是童话里的植物,安静地生长在自己的家中,像两株根系缠在一起的榕树,像两棵握着手睡去的藤蔓,哪里管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我们只知道世界长往,此刻永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3:35 | 查看全部
宝贝盒子
时间:2014-10-14 作者:未详 点击:319次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有了老年痴呆症。
  
  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太瘆人了!”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出来时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一声惊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母亲正端坐客厅中,一言不发。他说:“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从卧室出来的。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嗔道:“这日子怎么过啊?”他沉默。妻子叹了口气,劝道:“还是把妈送进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一个星期去看她一次,也不会冷落了老人。”他摇摇头。
  
  他早早没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好有个帮手。可是母亲都坚决地拒绝了,她怕嫁人后儿子受委屈。母亲一个人抚养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摸爬滚打,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他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自顾自地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了错。本来饭已做好,母亲又去扭开了开关,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焦黑的饭,埋怨道:“妈,你怎么又开了开关啊?”母亲回答:“我忘了。”还有一次,母亲出去遛弯,回来时竟然进错了门,去了另一层楼中的一户人家,幸亏人家把她送了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3:52 | 查看全部
发生了几次这样的事之后,他的念头终于松动了,心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看看吧,兴许对她还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
  
  那天,趁母亲精神好,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您不想去,就不去。”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妻子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便起身去收拾行李。
  
  母亲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挂着锁,母亲把它紧紧地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坚决地摇摇头。他说:“就让妈带走吧。”得了遗忘症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它,从不离手。
  
  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道:“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如同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里面是什么。
  
  妻子说:“上一辈人,手中总有一些宝货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可能是值钱的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啊,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母亲摇着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个盒子,偷偷撬开了锁。
  
  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而是一缕胎发,几颗乳牙。还有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
  
  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遭厄运的。
  
  他和妻子的泪水汹涌而出。
  
  此后,他们再也没提起送母亲去养老院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4:40 | 查看全部
不畏死而畏平凡
时间:2014-10-14 作者:未详 点击:322次

  过于热忱地兜售“不平凡”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我就没戏了。”
  
  “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一名大一男生的对话。
  
  那是一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请前去做讲座。上面的这一席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
  
  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却使我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人生的招贴画了。
  
  而最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社会给予怎样的敬意和地位。倘是男人,便是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4:56 | 查看全部
深怀恐惧的平凡人生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将这些都追求到手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倾向仿佛渐成文化的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平凡了,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的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最远三十五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中国古代,平凡的人们被称为“元元”;佛教中则形容为“芸芸众生”;在文人那儿叫“苍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人民”,而相对于宪法叫“公民”。没有平凡的亦即普通的内涵,“公民”一词将因失去了平民成分而成为荒诞可笑之词。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思想家们,关注体恤“元元”们的记载举不胜举——
  
  比如《诗经·大雅·民劳》中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太辛苦了,应该努力使他们过上小康的生活。
  
  比如《尚书·五子之歌》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如果不解决好“元元”们的生存现状,国将不国。
  
  而孟子干脆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三国志·吴书》中进一步强调:“财经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
  
  民者——百姓也,“芸芸”也,“苍生”也,“元元”也,平凡而普通者是也。怎么到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平民们的下一代那儿,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
  
  于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答曰:“为了出人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唯一的途径。”
  
  见我怔住了,他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5:08 | 查看全部
芸芸众生永远是大多数
  
  我又联想到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比一次更觉的,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
  
  我说:“也许大家心里都在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
  
  她追问:“究竟是什么?”
  
  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
  
  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把平凡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吗?”
  
  我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能相提并论。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少数。你们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有车有医疗福利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而在我们中国,那是不平凡人生的象征。
  
  当时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心生种种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母,必也平凡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恐慌。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遍的平凡人的基本愿望时,文化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人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了,而且,最终对他们“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上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费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这乃是中国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界,包括某些精英们在内的思想界的一种势利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5:21 | 查看全部
记营销大师余象斗二三事
时间:2014-10-15 作者:未详 点击:74次

  明代的出版事业极其繁盛,那时候不光有官方的书籍出版机构,民营书商也极多,争相刻书,为了销量奇招百出,跟现在出版界的情况差不多。
  
  当时民营书籍出版有几个重要基地,其中一处比较著名的是福建建阳,这里生产软质梨木,容易雕刻,所以从宋代开始,就是书籍出版的重镇所在,号称“闽刻”。建阳书商有一个特点,对商机十分敏锐,而且头脑活络,为了销量绞尽脑汁,搁到现在的说法,就是营销意识极强。在这种氛围熏陶之下,到了万历年间,终于涌现出一位把整个大明出版市场搅得天翻地覆的奇人——余象斗。
  
  余象斗字仰止,坊名(即出版社名)双峰堂、三台馆,自称三台山人。此人出身建阳的刻书世家,三十岁时放弃科考,投身到出版事业中来,而且一入行就选中了最火的书籍——通俗小说。
  
  余象斗有个长辈叫余邵鱼,写了本通俗小说叫《列国志传》,讲春秋战国的,质量一般,销量却不错。余象斗初出茅庐,亲自写了一本《列国前编十二朝传》,从盘古讲到商周。两部书互相带动,配套出售,让余象斗大赚了一笔。
  
  尝到甜头的余象斗后来又玩了一次套餐营销。万历二十年,一部神书横空出世,书名《西游记》。读者们都疯了,没见过这么牛X的小说,跟原来那些粗制滥造不可同日而语。余象斗一看,一拍桌子:“他卖得好,咱们也能卖得好,跟风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5:34 | 查看全部
然后这位有眼光没节操的营销大师亲自上阵操刀,速成了一部讲真武大帝的《真武大帝传》,一部讲华光的《华光天王传》,全是自己写的,文字粗陋不堪。他还从吴元泰那儿买来讲八仙的《东游记》,盗了《西游记》的版权(这个《西游记》是四十回本,和《西游记》不太一样,两者谁前谁后尚无定论)扔到市场上去卖。读者早听说《西游记》的大名,听说又出了三部,高兴坏了,立刻掏钱去买。后来到了清代,有人把这四本搁到一起,叫东南西北四游记,算是又套餐了一把。
  
  万历二十二年,有一个作者叫安遇时,出了本公案小说叫《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余象斗看见成了畅销书,一拍桌子:“跟!”可是时间紧、任务急,又没人会写,怎么办?余象斗一拍桌子:“抄!”于是找人搬来了刑部和各地衙门的卷宗,硬是拼凑出一部《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传》。这部公案是部奇书,罗列了一百多件案子,一半的故事惨不忍睹,一半连故事都没有,就是把判词、诉状往那儿一扔……但当时正流行公案小说,读者照单全收,高高兴兴也买了,销量大好。在他之后,一群反应迟钝的书商疯狂跟风,一时间奇案、公案满天乱飞,最后连官府都看不下去,一纸禁文下来,才算稍微消停。
  
  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余象斗的行事风格:紧随市场风潮,运用营销手段刺激销量。无关产品质量,无关人品节操——这是一个标准的市场营销天才。
  
  余象斗在市场营销领域的杰作还不止于此。比如他发明了评林插图体,每一页书,上面是他针对内容发的议论,中间是插图,下面是正文。等于赠送了读者一条DVD特典导演评论音轨,销量自然飞扬。再比如说他还在每本书的扉页加一页图,画的是他自己端坐书桌前,左右两个书童,下面列着三台馆出的其他书籍,美其名曰:“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图”。既宣扬了自己的品牌,又给了读者一份书单,鼓励他们继续购买。种种手段,不胜枚举,让人眼花缭乱。
  
  一个几百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有了这种营销意识和执行力度,再看看现在出版界的各种乱象,只能感叹,太阳底下真没什么新鲜事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20:15:44 | 查看全部
有些事不该只有医生知道
时间:2014-10-15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21岁的小妍走进急诊室时,脸上还挂着笑容。她和陪同的女伴说着俏皮话,两个人互相捏鼻子、做鬼脸。
  
  接诊小妍的大夫也只有20多岁,宽大的白大褂下面,是膝盖戳破洞、裤脚磨出毛的牛仔裤。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这两位年轻的姑娘,共同经历了一场生死竞速。小妍已经被“死神”盯上,却毫不知情;小大夫则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劲头,死死拽住了小妍的生命线。
  
  这场发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急诊室的相逢,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当初那个“像嬉皮士一样”的小大夫张羽,早成了副主任医师。她后来遇上过无数个小妍、小美、小丽,她们都一样年轻,一样轻松地嚼着口香糖,说说笑笑,糊弄着生死攸关的问题。
  
  当初的小大夫如今很有能耐,她会接生,会治病,做得了人流,也切得掉肿瘤。只是在发觉自己能做的事越来越多时,她心里的憋闷也越来越重。
  
  对她来讲,最大的“噩梦”就是看见一拨又一拨、一代又一代女性,遭受本可以避免的疾病伤害。而眼下,她觉得生了病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还有医患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许多本该双方都知晓的事,却只有医生知道。
  
  那一场危险的相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