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30 15:47:38
|
查看全部
越是熟悉这套游戏规则的人,越是难以逃离这样的游戏。可以是路径依赖,可以是沉淀成本。总之,选手们都在努力地继续着比赛。
本科时代感触最深的一门课是社会分层与流动,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复习时,发自心底地不想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分层的流动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是依旧能够让自己在一定的区间内,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比如去个投行和咨询,至少有不错的package和exit opportunity。再加上一个MBA,又能赚得两年放浪形骸的生活,和以后不错的switch跑道的机会。
再往回,我们可以从入校时就努力的刷GPA,做个社团的leader,最好还是那种能有绿色通道的俱乐部,然后大二就开始实习,结实各种学长姐。
以上这部分,其实是重复前文大意的。
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越是想否认的东西,其实越是坚固的存在着。
会有心灵鸡汤告诉你,换一种思维方式世界就不同了。人生可以有很多的励志故事的。
其实问题不在于你的willing,也不在于你有多热爱。
从统计的角度而言,落在拟合结果周边的样本是大多数,那些极端值是用来以与众不同的文字来描述和记录的。
我们的心可以是自由的,但是我们终究还是逃不远。
所以在每个阶段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如GPA别太低,学生活动不要啥都不参加,实习经历无论是出国还是工作,都可以有一些,朋友一定得去结识一些。
然后去培养自己的兴趣,把一两件事情做好,可以是做成了一个实践项目、可以是精通了一门艺术或运动项目、也可以是掌握了几门语言。
在TEDx、CAPEx等,听听年龄相近或者经历相似的人的故事,在中国三明治上看看30岁后的社会中坚们在做着什么、思考着什么,在Enactus、AISEC、辩论队、各式俱乐部里做成一两件事儿、认识一两个可以称为mentor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