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6:25 | 查看全部
改变,从阅读开始
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们很少认真思考:每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成长的历程是怎样的?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的阅读息息相关。
  
  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人类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没有阅读,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甚至还不如更早以前的历史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6:35 | 查看全部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集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的思想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而气象万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6:45 | 查看全部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等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后天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欣赏无限的美景,体验精彩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很多人说,我们不是天天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乳,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
  
  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但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6:59 | 查看全部
 我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面目可憎,这正是精神的饥饿感造成的。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在这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予刺激,只要一学习就能够掌握。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7:07 | 查看全部
 现在,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量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但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
  
  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表明,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更是只有5。2%。而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的大学是怎么上课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的大学首先是重视阅读,在有了共同语言的前提下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这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对话。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没有阅读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他们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
  
  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7:21 | 查看全部
不乖,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321次

  我有一篇文章被收录进初中语文教科书里。那一年,我的孩子正好是第一届读到这篇文章的九年级学生,他们班上的同学就对他说:“你回去问问你爸爸,这篇课文到底要考什么?”
  
  于是儿子跑回来问我。
  
  我不听还好,一听差点儿没昏倒。我生平最痛恨考试,没想到自己的文章却变成了别人考试的题目。
  
  我抓了抓头,尴尬地说:“我真的不知道学校老师会考什么……”
  
  “可是,”儿子着急地说,“你是作者啊!”
  
  “问题是我当初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让人拿来当考试题目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7:30 | 查看全部
  
  后来,学校真的以这篇课文为题考了一次试。
  
  儿子考完试,我突发奇想,让他把考卷拿回来让我也考一考。
  
  不考还好,一考之下我发现自己不会做的题还真多。我答完试卷,儿子对照答案,我竟只得了87分。儿子表情沉痛地告诉我:“爸,你这个成绩拿到我们班上只能排第十三四名。”
  
  我听后愣住了。考十三四名当然不是很糟,但这起码表示,我们的制度更认同那12个比我分数更高的同学。
  
  这实在很可怕。如果所有的人都很“乖”,大家循规蹈矩变成了拿高分的考试高手,将来谁来当作者写文章给人读呢?
  
  本来,学习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用中文表达的能力。然而,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的思考全被文法、词性这些技术性的问题给占据了,以至于考试能力很强,但也加深了他们对中文的疏离。这样的疏离,不但剥夺了学生从阅读中得到感动、思索人生的机会,甚至剥夺了他们书写表达的兴趣,搞得他们连写出通顺流畅的文章都大有问题。这么一来,就算语文考了高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这只是我们可以举出来的千千万万个例子之一,但这样的例子也正是“太乖”的最大风险之所在。这样的风险在于:一旦主流思考错了,我们就万劫不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7:42 | 查看全部
 长期观察雁鹅的诺贝尔奖得主劳伦兹曾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由于母雁鹅喜欢色彩艳丽、翅膀肥厚的“肌肉男”型公雁鹅,导致同种竞争,结果一代一代的公雁鹅变得色彩更艳丽,翅膀也更肥厚。不幸的是,鲜艳的色彩使得雁鹅更容易暴露,肥厚的翅膀减缓了飞翔的速度。这一同种竞争的优势正好是自然竞争的劣势。于是,一代一代下来,雁鹅在大自然中面临灭亡的压力。
  
  就某种程度而言,这些“肌肉男”型的公雁鹅,像是顺应社会主流的“乖”孩子,他们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但雁鹅自己很难理解,它们同种的竞争优势,反而加快了它们被淘汰的速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7:54 | 查看全部
适应后的感觉
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阿三最近愿意和爸爸讨论问题了,因为爸爸的观点往往被实践验证是对的。
  
  阿三问爸爸:“我总感到朝阳要比夕阳刺眼,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爸爸十分肯定地回答:“事实上,如果清晨和傍晚的气象条件相同,日出和日落的阳光强度应该是一样的。”
  
  “看来我又错了。”阿三十分沮丧。
  
  “不,你的感觉可以理解,其实我的感觉也和你一样。”
  
  “那是怎么回事呢?”
  
  爸爸温和地问阿三:“你有这样的体会吧。当白天进入电影院时,会感到漆黑一片,等过了一会儿,才能看清里面的座位;而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却感到外面的阳光特别刺眼,也要过一会儿,才能适应外面的亮度。”
  
  阿三欣喜地回答:“是这样的。”
  
  爸爸接着说道:“朝阳比夕阳刺眼也是这个道理。清晨我们睁开眼睛,初升的太阳突然映入眼帘,就感到特别刺眼。相反,到了傍晚,由于眼睛已经适应了白天阳光的强度,反倒感觉不那么刺眼了。”
  
  “看来,适应某种事物后的感觉,往往并不准确。”阿三的感悟让爸爸无比欣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0:38:05 | 查看全部
摇滚吧,青年
时间:2014-10-11 作者:未详 点击:260次

  张继科,山东青岛人,2003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2008年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比赛中连胜马琳、王励勤和王皓,获得男单冠军。2011年5月15日,张继科在世乒赛男单决赛中击败王皓,赢得职业生涯首个世乒赛男单冠军。2011年11月13日乒乓球男子世界杯赛,获职业生涯首个世界杯赛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乒乓球男单金牌和乒乓球男子团体赛冠军。
  
  这个24岁的青年,起了个足球明星式的名字,打着中国人最擅长的乒乓球。曾被国家队开除,两年后卷土重来,15个月内实现男单大满贯。他在纪律严明到几乎不讲人性的国乒队,谈过恋爱。他外号“藏獒”,夺冠后激情撕开球衣,露出肌肉和彩色文身。他的眼神,场上凶狠,场下忧郁;场上张扬得可以吞下世界,场下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内心。
  
  在获得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后,美国记者问他:“你的眼神总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好像总是有心事。”他答:“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比赛的状态中,无法离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