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7:39 | 查看全部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一个人默默地退守在静夜的一角,摒弃一切繁琐,在这样一种忧伤的情绪里,让心思沉静下来,悄悄地整理着纷繁的思绪。然后,将生活里一些或浓或淡的忧伤,用笔下的文字,恣意的释放,让那种心跳或心痛的感觉,在忧伤里,静静的蔓延,绽放成一种极致的美丽。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一个人倚窗听雨,看雨丝轻舞飞扬,听雨声滴答轻响,用双手盈握飘洒的冰凉,一丝淡淡的轻愁也会柔柔浮出,就这样陶醉于一种孤独的宁静中,竟是这样的惬意与怡然。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行走于萧瑟的秋风落叶里,随着树叶跟风缠绵后的最后忧伤落幕,心绪也在忧伤里徘徊,心烟也随着那一缕忧伤,于风声里飘荡。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着,喜欢被这些情感弄得思绪万千而乐于其中;喜欢一些伤感的歌曲,喜欢沉醉于那种忧伤的旋律里不能自拔。忧伤,就是有着如此捉摸不透的魔力,有着如此无与伦比的美丽。
  
  忧伤,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7:52 | 查看全部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只是喜欢,只是沉醉,而不是沉溺。喜欢面对忧伤,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释放内心的烦恼;喜欢欣赏忧伤,在忧伤里体会那一点点的酸甜苦辣。忧伤,并不是痛苦不堪,也不是刻意营造哀愁;忧伤,只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露。
  
  都说“乐观是一种美丽”,其实忧伤,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最真、最纯的美,是一种狂风过后平静的美,是一种经历过后沉静的美,是一种至情至性的美,是一种成熟的美。懂得忧伤,懂得伤感,情感才最丰富,情愫才最温馨,心境才最善良。忧伤,是生活中的绿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点缀着生活的美丽。
  
  忧伤,虽然有一点点伤感,一点点痛楚,一点点寂寞,但仍然以其独有的美丽,在生活里、在生命里,诠释着人生中精彩的片断。
  
  拥有忧伤、珍视忧伤,人生路上,情感定会丰富多彩,生活定会精致而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8:04 | 查看全部
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时间:2013-05-19 作者:小小Z 点击:751次

  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何为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悦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与你相视一笑,这便是缘。也有的虽心仪已久,却相会无期。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8:14 | 查看全部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8:24 | 查看全部
 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读懂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8:34 | 查看全部
懂木的心
时间:2013-05-18 作者:小小Z 点击:853次

  形容一个人很呆,常常用“跟木头似的”来比喻。其实,每一块木头,都有神韵与灵气,懂它的人,会看见它的深沉与灿烂。没有朽木,只有识货与不识货的人,只有会雕与不会雕的人。万象如此丰富,你有没有这样一颗与之相匹配的细致觉悟的心灵?
  
  有一天,如果你能从一根木头里看见笑颜,那么,你就是个真正的聪明人。真正的聪明不是体现在人际关系里的算计、狡猾,而是可以聆听到锯齿虫的歌唱、看得见纷飞落叶的那些情怀……
  
  朋友阿锋喜欢台风后的海滩,因为可以捡到很多可能是异国他乡漂来的浮木。那些经过海水浸泡而不腐的木头,收集回去,就可以雕刻成各种艺术品。他对木头有着知音般的喜欢,到后来,这样的一种喜欢、鉴赏、礼遇渐渐转化成一种财富。阿锋现在与朋友经营的“唐结”仿古家具名闻天下。他的理想是让更多的人,闻到木制家具散发出的典雅内敛的馨香。因为含蓄的木头说的话,是要用心“听”的,比如其生动的纹路,比如其淡淡的芬芳气息。浮躁、忙碌、繁华的都市生活,要唤醒的往往就是这样一颗古朴而“懂木”的心。连木头你都可以懂得,生活中还有什么不可以是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8:43 | 查看全部
 我最喜欢“随形就像”的木雕创作方法,即顺其自然地依循材料本身特有的形状或纹理方向,凭感觉和想象赋予这块材料以感性的形象,然后雕凿,木之魂魄、形象就这样释放出来。这样的创作,是很神圣的。因为要赋予木头生命与神性,所以在古代非洲,制作木雕时,工匠往往去一个隐蔽场所偷偷工作,不让外人知道,跟大象“拔牙”似的。据说,这样做出的木雕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七分天成,三分雕刻,这样的“巧雕”,其构思过程比实际雕刻的时间所需更多。朋友阿锋说,木雕的真经是:留有余地。除了厂子里上规模的木雕创作、家具生产,我的朋友做老板后,仍然执著于和木头欢喜结缘,随意就可以做些小创作,哪怕是雕虫小技,也是一种与木的性灵对话。比如路边捡到一个桃树根,鼓捣一下,活脱脱就成了一个生动的木墩儿,三腿散漫地盘着,可当凳子坐,也可以摆放花盆;一节平凡松木,截断掏空,草草几刀,就做成了笔筒,那树皮下被虫子噬过而留下的漂亮花纹还活生生地保留着;在山上看到了一截树杈,捡回来又锯又砍地变成了衣物钩,研磨后,如鹿角……最近他又扛回来别人丢弃的一段树枝,他指着那树干上大大小小的树疙瘩说:“多漂亮的花椒木!”他要把那疙瘩雕刻成一朵朵木玫瑰……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可以雕刻的心,亲近木头,显现初心,耳聪目明,尘世间的事情就会看得清楚。因为清楚而清澄,所以心很宁静,然后宁静雕琢时光之沉静美。
  
  刻画众生,雕刻时光,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8:55 | 查看全部
“三不禅”——弱者的哲学
时间:2013-05-18 作者:小小Z 点击:647次

  美国《数学月刊》曾刊载一道有趣的数学题。三名男子参加一场投飞镖游戏。每个人都用飞镖去攻击他人的气球。气球被戳破的要出局,最后幸存的是赢者。三人水平不一,老大、老二、老三的命中率分别是80%、60%和40%。如果三人一起角逐,谁最有可能获胜?答案看似简单——水平高的赢。实则不然。一种结果是,每个人都计划把另外两个对手中的强者干掉,结果,老大专攻老二,老二、老三全攻老大,其结局是水平最高的老大最易出局,水平最差的老三最安全;另一种局面是,三人中的某个人搞私下“联合”或者“震慑”,其结果又会有所不同。如果是两个人比赛,问题非常简单;如果是三个人,那么问题就不知道复杂了多少倍。
  
  在这三人中,老大是强者,老三是弱者,老二在老大面前是弱者,但在老三面前是强者。强者永远会赢,弱者永远会输吗?美国《数学月刊》的趣味题告诉我们,在一群人中,强者、弱者的输赢都会存在若干变数。面对一群强者,弱者反而有更多周旋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9:07 | 查看全部
  像老三这样的弱者,如果他聪明的话,他会做到“三个不”。一是“不自卑”,自卑除了伤害身心外,还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二是“不粗心”,既不能被有害的“联合”所诱,也不能被“震慑”所吓,而是要静下心来,吃透全局;三是“不懒散”,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练练投镖,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不能老做弱者。
  
  趣味题反映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在某些条件下是强者,但在某些条件下却是弱者。强者有强者活着的方式,弱者有弱者生存的哲学。趣味数学题中老三的那“三不”就是弱者的哲学。
  
  话说一位老禅师,利用10年的时间,对历史上1000多例以弱胜强、由弱变强的事例进行了分析。他不停地总结归纳,不停地去伪存真,最后得出三点真理,这三点真理就是趣味数学题中老三的“三不”。这“三不”,如果称其为一类哲学问题,那么不妨叫做“三不禅”。
  
  先说说“不自卑”。一些人,由于身体有缺陷,能力太平庸,或者社会地位低劣,因而产生害羞、退缩、忧郁的自卑感,离群索居,作茧自缚,孤僻颓丧,毫无快乐。其实,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崇高,并不在容貌的俊丑、名位的高下,而在此人对社会的爱心有多少。李白在《将进酒》中吟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千金难换的无尽宝藏,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这座宝藏的开采程度。如果我们能将自己这座宝藏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我们就是世界上成功的人。自卑是没必要的,也是不应该的。要想摒除自卑,就要有一种宽阔的胸怀,对万事万物拿得起、放得下,做到潇洒、脱俗,从而让快乐常伴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9:19:22 | 查看全部
再说说“不粗心”。虽然处于劣势,但如果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那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世说新语》里有则故事,说少年王祥在后母谋杀自己不成后,反而出乎常人意料地去主动下跪请死,这实在是一种机智有力的应变之道。相对于其后母,王祥是个弱者,当时的他没有力量来对抗后母。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一次不成,后母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更疯狂的报复。对王祥来说,一次运气好,不代表每次运气都好。在此情况下,王祥的主动“请死”看起来很傻,实则很精,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同时还赢得孝的美名。假若王祥马虎大意,听之任之,那结局将是无法想象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的这句哲理名言讲的就是水的思维。水虽柔弱,但哪里有洼地就流向哪里,不放过任何一处洼地,也就是从“不粗心”,因而无往而不胜。
  
  后说说“不懒散”。永远做弱者,是不可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的。历史上的王祥没有一味地示弱,而是通过勤奋努力,后来成为王家的族长,并且在朝堂之上位高权重,功名显赫。美国的海伦·凯勒,小时候又聋又哑又瞎。但是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林肯是私生子,面貌丑陋,早年言谈举止缺乏风度,后来他拼命自修,力求克服这些缺陷,最终成为有杰出成就的美国总统。追求优越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作为弱者,要想补偿不足,就应该时刻做到不懒散。这个世界是一个强者的世界,谁要想在这个每时每刻都充满竞争的世界立足,谁就必须成为强者。
  
  那位老禅师将“三不禅”刻在了陡峭的悬崖上。如果我们是弱者,就应该将这“三不禅”牢牢刻在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