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06:02 | 查看全部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时间:2013-05-29 作者:未详 点击:2140次

  人能够在生活中学会如何面对矛盾与困惑,学会如何挑战孤独和寂寞,学会用坚强和自信充溢在胸间,保留一片清朗朗的心田,让自由、真诚、正直的心灵永远无牵无挂,从容刚健,这才叫做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做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拥有昨天,是因为昨天充实和丰富了人生,且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把握今天,是因为今天一去不再停留,创造与变化同在,蹉跎与奋进并存。要让它像水一般淡淡地流过,不留痕迹,但要有水的纯美、品质和内涵。展望明天,是因为明天将引领你走进崭新的世界。一无所求、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在这里什么都是易逝的,唯有做人的准则是不变的,除了生命的健康、心灵的丰富,对自由和规则从容地应对,还有什么比享受今天的快乐生活更有价值和意义呢?
  
  有一种快乐可以分享,不能分享的是心胸不够宽广:有一种烦恼可以倾诉,不能倾诉的是没有形成心灵的碰撞;有一种信念可以激励,不能激励的是对人生百无聊赖;有一种力量可以传递,不能传递的是没有心灵共振:有一种热情可以感染,不能感染的是心如止水的人;有一种生命可以寄托,不能寄托的是不善于感受生活的人;有一种情感可以安慰,不能安慰的是不懂爱的内涵:有一种步伐可以刚健从容,不能从容的是缺乏自信;有一种向往可以憧憬,不能憧憬的是对未来无所希求。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再三读懂了生命来之不易:在生活层面上,我们由此了解心灵丰富美妙:在前进征程里,我们体悟到什么是心安理得,什么是从容自在,属于自己的已不会再失去,属于他人的已不必再争取。

  人是一个独特的精灵,在浩瀚的人海中,没有一个另外的你可以重塑。走好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过好每一天,欢乐如神仙。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丢掉自己所鄙弃的。让生命如同一棵挺拔的白杨,迎着阳光,衔着雨露,听着风声,尽情自在地舒展枝叶,冲向广袤的天空。
  
  有一种热忱,那是激发人性的一股力量;

  有一种执著,那是启动生命的一种姿态;

  有一种向往,那是阐释生命的一种形式;

  有一种情谊,那是链接生活的一潭清湖:

  有一种美丽,那是真的极致、善的纯粹,是心灵和外貌的和谐一致,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06:19 | 查看全部
加减人生,感悟人生
时间:2013-05-30 作者:未详 点击:1419次

  许多人快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懊悔虚度了一生,总是假设如果再给他一次生命,他将如何如何?觉得自己不该失去很多,觉得人生还有潜力,只是加法做得不够。可生命是一次单程不归的旅程,没有后悔药!
  
  那么人生的“加法”是什么呢?是追求知识、成功、富贵、名利?生活仿佛是一个容器,人们总想放很多东西进去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这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放什么进去,要怎么放。记得有一篇叫《生命中的大石头》的文章,讲了一个如何管理时间的小测验:先把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放进广口瓶,直到再也放不下。其实,还可以放砾石来填满石块的间隙:还可以倒沙子来填充砾石的间隙:甚至还可以把水倒进玻璃瓶……
  
  可见时间是挤出来的,而人的潜力也是挖掘出来的,所以人生需要加法。只要你努力,不自满,不自卑,给自己定个高一点的目标,跳起来就能完成。信仰、学识、技能、事业,都是生命中的大石头,趁着年轻力壮,早早地放进自己的瓶里,然后再从容地去享受去游玩去消遣。如果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那么想装大石头就晚了。只能“老大徒伤悲”了。
  
  但仔细想想,如果一辈子只是拼命地做“加法”,有了金钱,又要美女:有了豪宅,又要名车;有了地位,还要名声。生怕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少,没完没了。岂能不累?结果可能生活失调,精神崩溃,并不幸福。
  
  读过一篇随笔《生活的篓子》,很受启发:一个生活沉重的人去见智者,智者给他个篓子背在肩上,要他走一步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等那人走到终点时,已累得趴下。智者说,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沉重的道理。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往自己的篓子里放东西的过程。如果有了,就想更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只做加法就很悲哀。明智的选择就是做“减法”人生了。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就是减法。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节制、感恩、惜福、避祸,说的就是人生需要减法。
  
  张良当年历尽艰辛帮刘邦夺天下,功高盖世,可他却毅然辞官不做,归隐山林,享受淡泊的人生乐趣,得以安度晚年。而韩信也是战功赫赫,但他对人生的期望值很高,拼搏于官场,最终却丢了性命。可见减法使人消灾。
  
  生命是一道算术题,人的一生不过3万个日子,活一天就会减少一天。功名和财富却随时间推移做着加法。可是有一天当这两条曲线交叉时,生命的显示屏上就会出现零,零乘以任何数都等于零,再多的也都带不走。这就是生命的算术公式,残酷而真实。
  
  人生的加法,给我们加入智慧的光芒,加人品格的力量,加人财富的积累,加入亲情的温馨,使人生更加丰盈。而人生的减法,为我们减去多余的物质,减去奢侈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减去环境的纷扰,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使人生更健康。
  
  因此,加法是一种成长,减法是一种成熟。
  
  它们是生命中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一个是孔子孟子“兼济天下”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一个是庄子老子“顺乎自然”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加法减法并用,两个轮子齐转,生命之旅才会风光无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06:30 | 查看全部
青春如歌
时间:2013-05-30 作者:未详 点击:1069次

  青春如歌,没有什么比拥有青春更令人羡慕的了。在青春面前,一切功勋与成就都显得懦弱而苍白。因为拥有青春,我们就可以不亢不卑地面对社会与人生:因为拥有青春,我们就可以对狂妄的成功者宣战,可以对自己的失败理直气壮地说:等下一次机会。不论处在怎样的人生关口,我们都可以以青春的名义度过。
  
  成功,只是一个阶段的小结。它也许是别人历经千辛万苦终生奋斗的结果,但对于你来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参照,你完全不必为他人的成功而汗颜。你富有青春,谁能预料你会创造出多少这样的成功!如果你已经有了一次人生的成功,你也不必骄傲止步,你应该相信这只是你青春的开场白。你的起点已达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高度,你何不把它伸向更加高远的天空,
  
  失败,同样是一个历程的小结。不能因为自己富有青春而轻视别人的失败。也许那些失败者正是因为富有青春才产生了惰性,以为总有无尽丰饶的青春可供挥霍,就不再珍惜手中的日子,结果丧失了机会也失去了岁月。别人的失败,对富有青春者是一种无价的提示。假如自己失败了。绝不能就此自暴自弃,因为你富有青春,可以用青春的名义自信地重新站在另一个高度,去挽回失去的岁月。但有一点必须警惕:青春不是取之不竭的。
  
  青春是可塑的,它会在珍惜它的人面前无限地伸张,而在挥霍它的人面前稍纵即逝。因而拥有青春并不等于拥有成功,它是有条件的。青春是难以分界的,它在哪一天来临,将在哪一天消逝,没有人知道。因而青春是一种感觉,是对自己的自信力充分估价的结论。青春是进取的代言人,只要保持一颗进取之心,青春就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永驻。青春是美丽的,它在珍惜它的人面前总是呈现着鲜艳的色彩,用多姿的富丽装扮着明快的生活。但青春又是残酷的,它对恣意浪费的人总是显示出刻薄与无情。当这种人试图理解它、珍惜它的时候,它却毫不留情地像电光一闪,躲到生命的尽头去了。它从不给挥霍它的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只给你生命的愧悔,只让你看到青春在别人手中光华灿烂。而对于自己却是遥不可及的残酷。
  
  有人说青春是一个大盗,它把人一生中最珍贵的部分都盗走了,留给少年的只是无知,留给中年的是劳累,留给老年的是无奈,而它自己却独享充沛的精神、睿智的颖悟、健壮的体力。其实错不在青春,而在于你自己。,倘若你把握了它,善于利用它,你会从它那里得到无尽的财富。
  
  青春是这样的性格,它从不炫耀自己的富有,也不以自己的速逝警醒昏睡着的人。它始终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不论面对哪一种人,它都显示着自己的大度与从容。它不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消失,也不是顿然远行,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秒钟一秒钟地慢慢走掉。因此,失去青春的人总是那些粗枝大叶胸无大志者,而那些睿智的人总能认识它而防患于未然,把它的每一点都充分地运用起来。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最宝贵的却是青春。人的生命是一条明静的河流,而青春则是河流中最激越的部分。恰当地把握了青春,生命会由平凡走向崇高,激越的河流则会成为不同凡响的波涛。
  
  没有一种不幸可以与失掉青春相比。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没有比这句话更适合给青春作定义了。青春就是这样地从从容容而又一刻不停。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机会,从不多给哪一个人一分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06:42 | 查看全部
选择是一种力量
时间:2013-05-31 作者:未详 点击:1894次

  一位老人和一位青年同时来到一个池塘边钓鱼。
  
  不一会儿,老人就钓了好几条大鱼,而青年却一无所获。
  
  青年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一起钓鱼的两个人的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青年来到老人身边,向他请教钓鱼的秘诀。
  
  老人一边将鱼饵挂在鱼钧上,一边轻声对青年说:“如果你确定要钓什么鱼,你就要准备着做一系列的选择。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你能否钓到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能否钓到大鱼。”
  
  老人将鱼钩准确而且有力地抛向水面,然后坐下来看着说:“钓鱼也许应该靠运气,不确定性的因素很多。当我们都做了对的选择时,是否成功就要靠天意了。但是,钓鱼不是傻瓜游戏,它更像是在玩21点扑克牌。你对娱乐场所——栖息地、游戏规则、用饵诱鱼和概率、鱼的数量、鱼饵的多少好坏、天气状况等了解得越多,你赢的机会,也就是钓到大鱼的机会就越大。”
  
  老人接着说:“首先,要挑选一片水域,同一区域,有人能钓到大鱼,而另一些人钓到的总是小鱼。因此,选择池塘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池塘钓鱼,我是经过反复的选择,而你则是完全盲目的,虽然我们碰巧遇到了一起,但是我们却有区别。这种区别在于我知道自己的选择,而你则是随机,也许你能有好机会,但是机会不可能总是一直眷顾你。真正的成功需要积累和理智的选择。”
  
  说着,老人的鱼又上钩了,又是一条大鱼。
  
  老人微微一笑,说:“你知道吗?为了选择这个鱼塘,我做了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了解水深和藻类的繁殖情况。也许你觉得钓鱼只不过是一种娱乐,似乎应该更轻松些。但是,如果我们选错了池塘,拿着鱼竿傻傻地坐在池塘边,那还不如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眯着眼睛晒太阳呢!我们也许没必要将钓鱼当成一种体育比赛,但是想要钓到大鱼却必须多用一些心思。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一旦你形成了这种态度,你就能从中获得某种乐趣——思考的乐趣。”
  
  “选定了池塘,接下来你应该聘请一个教练。”老人继续说,“许多人宁愿选择做一个失败者,也不愿意选择依靠他人的帮助,无论是付费还是免费。如果你能立即接受你是无知的、而且什么也不懂的事实,闭上自己的嘴巴耐心学习,那你的钓鱼技术就会迅速提高。”
  
  “最后,选择一个位置。与人有层次一样,鱼也有层次之分,当一个地方的鱼钓完了,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位置。但这种调整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位置会有鱼。鱼是游动的,机会也是在变化的。也许我们选对了一个好区域,并且选对了一个好池塘,但是我们却在一个只有小鱼的浅水区徘徊,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钓到大鱼呢?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变化位置来寻找大鱼,并且在其饥饿的时候投下鱼饵,将其钓上来。”
  
  老人的话让青年若有所思。
  
  是的,选择是一种力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钓鱼是同一道理,我们的一生无不是在选择:小时候我们选择不同的玩具和游戏:上学的时候选择不同的知识与爱好,不同的朋友,不同的理想目标:再以后我们选择不同的职业工作,不同的人生伴侣等等。有时候我们的生活是被动的,因此感觉不到这种力量的存在。一旦我们的人生为自己所把握,我们就能感受到这种力量的存在。大到选择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小到选择下一餐吃什么,不同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06:53 | 查看全部
香烟的诱惑
时间:2013-06-03 作者:未详 点击:716次

  保罗·盖蒂曾经是一个有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民,但是在一次出差回来之后,妻子和家人再没有发现他抽过一支烟。事实上,从那次出差之后,保罗·盖蒂的双手就再也没拿过香烟。每当有人在保罗·盖蒂面前说根本戒不了烟的时候,保罗·盖蒂都会说:“你就这样情愿被一支香烟打败吗?”
  
  保罗·盖蒂清楚地记得,当年那次出差时,自己戒烟的决心就是被这个问题引起的。事实证明,在这场与香烟的较量中,他是胜利的一方。
  
  当年保罗·盖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烟鬼,几乎每天都要吸至少两包烟,尽管当时夫人曾经多次劝过他戒烟,但是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一次,在他出差到一个地方时,当地正降大雨,所以他急忙赶到旅馆匆匆地住了下来。半夜时分,他忽然被一声惊雷从睡梦中惊醒,此时他想抽一支烟,于是去拿床头边的烟盒,可是烟盒却空空如也。只好再看看其他地方有没有了,他下床到衣服的口袋里找,仍然一无所获。他又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箱,结果还是一支烟也没有找到。
  
  在这个时候,旅馆里的服务人员都休息了,要想弄到烟,他只有走出旅馆去大街上可能开着的商店里去碰运气。这样想着,保罗·盖蒂就换上了出门的衣服,然后他又从手提箱中找出雨衣。雨衣很快穿好了,他伸手去开门,就在伸出手的那一刻,他的手突然停在了那里一动也不动,“我究竟要干什么?我难道要冒着大雨深更半夜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寻找一个卖香烟的商店吗?难道仅仅一支香烟就可以这样随意地控制我吗?”然后他又问自己:“你就这样情愿被一支香烟打败吗?”“不,我绝不会被打败!”他这样回答自己。
  
  想着想着,保罗·盖蒂收回了开门的手,然后脱下雨衣和出门穿的衣服,换上睡衣,把床头的那只空烟盒扔到了垃圾筒,然后回到床上舒舒服服地睡了。在睡梦中他有一种摆脱控制的轻松感觉,甚至还有一种打败什么的感觉。清早起来之后,保罗·盖蒂知道,自己已经战胜了一次香烟的诱惑,他打败了这种坏习惯,这真是一个颇有纪念意义的胜利。
  
  很多时候,并不是坏习惯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而是我们心甘情愿地被坏习惯所左右,况且坏习惯本来就是由我们自己养成的。如果在不经意间已经养成了某种坏习惯,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坏处,那就要想办法战胜它。只要有决心,小小的它一定会被你打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23:51 | 查看全部
别被“万一”吓跑
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564次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文字:18岁读大学,问你理想是什么,你说环游世界;22岁读完大学,你说找了工作以后再去;26岁工作稳定,你说买了房子以后再说;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婚了再带老婆一起去;35岁有了小孩,你说小孩大一点再去;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最后,你哪儿也没有去。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很容易把未知的事物想得很艰难,把自己困住。曾经,我被自己的想法困住许多次。现在回头看看,总觉得那些恐惧其实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
  
  第一次上网购物前,我以为网络购物非常危险,生怕要是遇上了“万一”,“万一对方收了款却拒绝寄货给我,岂不当了冤大头?”“万一收到瑕疵品,对方又拒绝让我退货怎么办?”“万一对方是诈骗集团,那我的个人资料会不会外泄?”于是迟迟没有尝试。但后来渐渐发现上网买东西比逛街方便很多,于是开始习惯另一种实体以外的购买方式,而且觉得不必出门好便利。
  
  第一次出国旅行前,我以为出国旅行很难,不但人生地不熟,而且深信必须具备用英语对答如流的程度才能问路。所以刚开始只想做个跟屁虫,跟着朋友排好的行程走,当个走马看花的观光客。
  
  “万一迷路了,会不会露宿街头?”“万一别人听不懂我问路怎么办?错过火车是不是就永远回不了国?”后来我发现出国旅行并不如旁人说的那么困难,于是开始以自助旅行的方式闯荡世界,至今也糊里糊涂走过五大洲,要是没有踏出第一步,也不会有那么多难忘的体验。
  
  所以实际的情形,总是和尝试前的空想不一样。演讲时,我常常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出国旅行或女生一个人旅行,如果发生万一呢?我喜欢这个回答:“为什么要为了万分之一,而放弃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呢?如果做好万分之一的预防准备,是否就不必放弃原本很棒的人生经验呢?”
  
  如果过马路发生车祸的几率是万分之一,是不是就要为了万分之一的危险,而每天死守在家不出门?还是过马路前留意停看听?如果我选择了最安全的途径,不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不出门旅行看看这个世界,可能到了今天,我还是以为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都讲英文。
  
  与其“恐惧”,不如做好万分之一的准备,去享受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开心,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当我老得走不动时,看着充满世界各国回忆的照片时,对自己说:“还好!趁年轻时去过了。”而不是怨叹:“为什么当年我没有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24:04 | 查看全部
抱怨,弱者和懒惰者才干的事-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
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845次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这样他满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念头,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实并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
  
  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
  
  一个人陷入这种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时候、等什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并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
  
  不抱怨并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恶的现象和坏人坏事,甚至去为虎作伥。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里,批评家往往也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快公司》杂志的一篇题为“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的文章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24:27 | 查看全部
抱怨,弱者和懒惰者才干的事-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
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845次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这样他满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念头,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实并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
  
  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
  
  一个人陷入这种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时候、等什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并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
  
  不抱怨并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恶的现象和坏人坏事,甚至去为虎作伥。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里,批评家往往也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快公司》杂志的一篇题为“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的文章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24:41 | 查看全部
求人不如求己
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1132次

  朋友告诉我:结交高层次朋友,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捷径。可是,朋友是互逆的,天下没有单向朋友。朋友是互通有无,相互受益,既滋生共鸣,又容易产生情感震荡的共同体。有则寓言说,一天,一只蚂蚁对大象说,我爱你。大象激动得仰天狂呼,我是世上最幸福的!大象边说边兴奋地上前拥抱,却发现蚂蚁已经不在了。10年后,大象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只蚂蚁。蚂蚁说,那天你一喘气就把我吹出了十万八千里,我不畏艰难回到你的身边,就是想告诉你,咱俩不般配。
  
  不般配,哪来长久恋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错。这里虽然“寓”的是找恋人一定要般配,其实,找朋友也不例外。比如,你若结交了一个高智商朋友,事情来了,你慢一拍,总是他出点子;问题来了,总是你的点子少,他的办法多。在他边上,你好像永远在衬托他的聪明和高明,能铁得下去?你若与一个大富豪结交朋友,两个人购物、穿衣、花销不在一个档次,出游、住店、吃饭总是他出手。就说他心甘情愿,你能心安理得吗?不别扭就谢天谢地了。
  
  朋友的交往,是一种环流或互流,一个方向的落差,一定会从另一方向的落差中得到补偿,才能久长。像地球上那些洋流,即使你观察到的是自北向南,转了半个圈以后,仍会发觉它还是有自南向北的时候。有时候你看到的洋面,一个方向是自东向西,但在你看不到的深处,还是有一股水流在自西向东。你我不是圣人,你我的朋友都离不开世俗的需求关系,单是你需要他,不行,还得他也需要你。
  
  朋友在一起共度岁月,你可以没有钱,但你应该有权;也可以没有权,那你应该有能耐;如果你连能耐也没有,那应该有德行,如果你德行也不咋的,那你应该是靓妹子或者凤凰男;如果你漂亮、德行、能耐、权力这些都吸引不了对方,那么回过头来,你应该不缺钱。这不是势利,是友邦经济学,你应该至少有一方面是对方的向往或希求。
  
  看到过一种说法,一个人的财富大致等于他最亲密的朋友财富的平均值。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妨推广一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品行、智商、学识、地位、志向、能耐、财富、体质、相貌等)也大致等于他朋友的综合素质的平均值。它的逆命题:用某人朋友的综合素质的平均值,去判断这个人的综合素质,也不会错到哪里去。
  
  朋友不是供你“靠”的,“出门靠朋友”不是人生格言。求人不如求己。练内功永远是第一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53:27 | 查看全部
将伤口示人的后果
时间:2013-05-22 作者:小小Z 点击:433次

  有个公司老板,因为与合作者在一个项目上的意见不同而争吵了起来。但他经过仔细权衡利弊,还是决定屈从合作者的意见。可是,他的心里却因为这件事情而总是感到不快,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并且也不是很重要,但他依然忍不住要跟别人说起。那件事就像一个伤口,每说一次,伤口就会被撕大一点。
  
  后来,尽管他再也不愿提起了,可是,那些关心他的朋友、亲人,仍然会时不时地提起,这让他感到越来越伤心、委屈,最后,他终于忍不住跟合作者翻脸而分道扬镳了。结果因为再也找不到理想的合作者,他的公司破产了。
  
  有一个女人,因为一件小事与丈夫吵架,于是她跑回娘家一说,便立即招来兄弟姐妹的高度关注。大家纷纷表示,不能让她受这样的委屈,现在就这样,那以后老了,变成黄脸婆了,他还不变本加厉地让她受委屈?那件事就像一个伤口一样,每被提起一次,她就觉得那个伤口被撕大了一点。最后,尽管她早已忘了那次吵架的原因,但伤痛却再也无法弥补。终于,她与丈夫离婚了。
  
  有一个公司职员,因为遭到上司的批评,心存不快,尽管那件事情确实是他错了,但他觉得上司的批评还是过于严厉。于是一不小心,他便跟朋友、同事说起了这件事。大家也都觉得他的上司做得有点过分,于是,每一次说起,在他的心里便增加了一次对上司的愤恨,在工作上。他也就不由自主地对上司有了抵触情绪。最终,他因与上司无法和平相处而离开了那家公司,又加入了失业大军,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职之路。
  
  有一则寓言故事是这样说的:森林里一只小猴子,有一次不小心从树枝上掉了下来,并将肚皮划破了一道小口子。当遇到同伴时,小猴子便指着伤口让同伴们看。大家一边轮流察看着小猴子的伤口,一一边对小猴子的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而小猴子的伤口,每经过一次察看,便被撕开一点,最后小猴子因伤口太大、流血过多而死去了。
  
  人生中,遭遇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而一些原本无关紧要、只要不予理会,很快就能消失的小伤小痛,却因为自己内心长久的惦记,以及他人的过分关注而使伤口难以愈合,最终导致小痛变剧痛,小伤成大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