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4:11:46 | 查看全部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发现:八卦能使办公室运行得更加顺畅,并能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友情。美国史丹福大学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合作完成的研究发现,说别人闲话可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从中得到的信息让团队与自私自利的人划清界限。该研究团队将216名参加实验的人分组,要求他们玩游戏并且做出对团队有利的财政决定。随后,所有参加人员将有一段时间进行“八卦”,向别人说自己团队组员的闲话,最后再重新分组。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重新分组后,凭在八卦时间所获得的消息,排斥公认的自私人员,留下可靠的队员,增强了团队合作。被孤立出来的人员则会检讨并改进自己的行为。
  
  所以,或许我们应该接受人力资源专家弗兰克·麦克安德鲁的建议,在办公室八卦中完全置身其外并不明智,关键的一点是只参与尺度得当的八卦。面对诽谤中伤、牢骚满腹和散布流言式的恶意八卦,要坚决地说不,因为这类八卦会损害你与同事的关系,而且可能殃及你的事业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4:11:57 | 查看全部
 自恋者
  
  相比艾米的遭遇,张小姐一定认为自己遇到的问题要严重得多,她就职于一家北京的外企,她的上司安提娜是一位非常强势的自恋者,喜欢出风头,认为所有的成绩都应该归功于她,而且非常专制,经常制定一些严苛的制度来强调自己的权威。张小姐曾多次被指派完成不属于她工作范围的事情,比如撰写季度报告或取干洗的衣服。办公桌上隔三差五地会出现安提娜推荐的书、影碟和唱片,因为她认为张的品味“上不了台面”。
  
  职场中的自恋者往往会给别人带来强势的压迫感,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鲜明的特征:比如经常谈论自己的卓越品质如何让其脱颖而出,超越众人;喜欢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视野总是局限于这样一些表述:我获得的尊重都是我应得的……
  
  这样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很难让人不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自恋者往往却身居高位,这注定他的破坏力更大。但心理学家认为,自恋者容易成功,因为他们行为的驱动力就是对荣誉的渴望。他们厌恶常规,但在面对困难的挑战时会十分兴奋。许多自恋者都会去从事高压力、高回报的工作。尽管这种工作可能存在巨大风险,但是可以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无上荣誉。
  
  2006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一项针对逾100名CEO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领导者或多或少都有自恋倾向,从某个方面看,这也正是他们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和启发追随者。在这种老板手下工作的关键是要学会巧妙地让人了解你的贡献,获得属于自己的荣誉,并确保你的职场空间不被自恋者主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4:12:07 | 查看全部
斤斤计较者和工作狂
  
  如果说自恋者喜欢主动出击,那么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典型的办公室“搅屎棍”则是消极反抗的人──他们是办公室的记分员。格雷格在一家杂志担任平面设计师,他说自己的习惯是,为重视他的编辑做设计时会尽心尽力,力求出众。而做得很烂的设计就交给他发现出去喝酒时没有邀他的同事。他说:“我可不想让人觉得我脆弱或者软弱。如果别人不为我做事,我凭什么要为他们做事呢?”
  
  同样计算精确的还有秘书苏珊·墨菲,对于上司或讨她喜欢的人,她的工作效率惊人。而那么平时不怎么交往的同事,想送份文件大概都要等上“一个工作日”了。斤斤计较者如此厚此薄彼的态度,有时候让他们很难相处。但心理学家帕特·海姆认为,如果“计分”能用来鼓励合作和激励同事,那么这种行为也是有好处的──这是一种“其他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他们”的哲学。这种哲学的主旨是:重视人际关系,哪怕是被迫的。当然也有可能在心理学家眼中任何事情都能提炼出教育意义。
  
  最后一种办公室“讨厌鬼”,破坏力是最小的。那些爱钻牛角尖的工作狂也许较真得令人生厌,但他们也会设定高标准,他们善于沟通,是出色的经营者、导师和团队成员。法国鲁昂商学院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狂通常能发挥积极作用,能启发同事,让他们更具创意,更加专注。
  
  我们在工作中很少能有机会挑选自己的同事,因此也就几乎没法预料你从事一份新工作时开不开心。既然避免起来很难,那么改变自己的态度也许是条捷径,当然,在工作中适应个性不同的人不一定意味着放弃你的原则。就连最讨厌的同事通常也有可取之处。你还应该弄清楚自己是否也是“讨厌鬼”。通过观察我发现罗琳扮演的是办公室里的被赞美者,总是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肯定。领悟到这一点,她也许能更好地把自己与工作分开──这让她不仅成为更好的员工,也成了更好的同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4:12:19 | 查看全部
胡雪岩的跳槽艺术
时间:2014-10-07 作者:未详 点击:177次

  胡雪岩是清末最有名的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大清首富。然而,胡雪岩在发迹前,曾经跳过两次槽。可就是这两次跳槽,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胡雪岩第一次跳槽,是在大阜杂粮行当学徒的时候。那时,他才15岁。一天,一位从浙江金华来的客商,到杂粮行谈生意,可不巧的是,客商刚到大阜就病倒了。由于他在大阜举目无亲,无人照顾,拖着病体又回不了金华,心里十分着急,一时急火攻心,病情更加重了。心地善良的胡雪岩知道后,就主动赶到客商的病榻前,给他端药送饭,忙前跑后,照顾得十分周到。在胡雪岩的精心照料下,客商很快康复。康复后,客商十分感动,就主动对胡雪岩说:“我是金华火腿行的老板,我店的规模比你所在的这个杂粮行大,也更有发展前途。到我那边去上班,如何?”面对客商抛来的橄榄枝,胡雪岩却出人意料地拒绝道:“这个可不行,我得先问一下我的老板。老板同意了,我才可以答应你。如果老板需要我留在这里,即使我想去,也不能跟你走。”后来,当他去征询杂粮行老板的意见时,老板见他如此懂事,就欣然答应了。胡雪岩于是就从杂粮行跳槽到了金华火腿行。
  
  到了浙江后,因为金华火腿行的规模比较大,很多业务都要与杭州的钱庄打交道。和钱庄打交道的时间一长,向来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胡雪岩发现,开钱庄很赚钱。从此,他开始暗下决心,一定要到钱庄去当学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4:12:28 | 查看全部
 可是,怎么去呢?对此,一般人可能就会直截了当地去问:你们那里需要学徒吗?我能不能去呀?或者暗地里偷偷地递上简历、找关系等。但胡雪岩没有这样做,而是首先详细了解当钱庄学徒所需的条件。当得知做钱庄学徒要算钱算得快、算盘打得熟、字写得漂亮时,他马上就开始每天暗自苦练书法和珠心算。由于他刻苦用心,很快就掌握了。之后,在与钱庄掌柜核对账目时,胡雪岩就故意不用算盘,全靠心算报账,且算得又快又准。这引起了钱庄掌柜的注意。后来,钱庄掌柜发现胡雪岩的算盘也打得快,勤快好学,便主动跟胡雪岩的老板说:“我们钱庄非常需要像胡雪岩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把他让给我呢?”看到胡雪岩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同时又能进一步加强自己与钱庄的联系,老板自然是高兴地答应了。就这样,胡雪岩不用自己开口,也不用求人,就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钱庄,不动声色地顺利实现了第二次跳槽。从此,胡雪岩通过钱庄,最终成就了他人生事业的辉煌。
  
  同样是跳槽,胡雪岩的跳槽可谓巧妙和得体,确实高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4:12:43 | 查看全部
小气是一种病
时间:2014-10-07 作者:未详 点击:158次

  附近菜市场里最受欢迎的顾客是我,因为从不问价,也没有讨价还价的流程,而且零钱都不要,算是中国式小费,这在一群买菜的大爷大妈里,我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所以也深受小贩的喜欢与赏识,每每我一到现场,他们都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当然他们也对我更厚道。平常我一般要买一大把芹菜,5元左右,天冷时候我比较迟下楼,有个卖菜的大姐就主动事先没跟我打招呼帮我从另外一个专门卖芹菜的大哥那里“批发”一把,量一样,她只肯收我2元……平常看起来很慷慨的“不要”,最后我其实“要”回来的更多。慷慨的最讨人喜欢,而不是拥有真理的或者有钱的或者长得漂亮的。
  
  有个同学特小气了,每次打电话,都是给我响一声就挂了,意思让我打过去。有次,他痛心疾首对我说:“我女朋友太败家了,一顿早饭吃了我5块5毛!”小气是一种病,是人格缺陷,得治!每个人都需要自检,这是阻碍品格升华的最大障碍,也是没有破“我执”的表现。如同爱计较是人性的缺点,是贫穷的开始,它让我们失去太多宝贵的东西。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很少去计较;一个事事都计较的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更珍贵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4:12:58 | 查看全部
 有时,小气也表现为心眼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常常自私、冷漠、封闭。
  
  投资最怕小气,可以谨慎,但是不要过于斤斤计较。大方也是生意经。格局决定成败,大气成就英雄,成大事者决不斤斤计较,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则停止在原地,不进则退,是做小商人还是成为企业家也就是格局大小的比拼。
  
  华谊老总王中军说:交朋友是第一生产力。决定人生好与坏,交朋友是最重要的一条。不管是和朋友交流、谈生活,还是生意上进行谈判、谈工作,王觉得自己是有感染力的。华谊上市前,每一个投资人都是王中军一次对话、不超过一小时搞定的,也就是喝个咖啡的功夫。“第一是公司好,第二是认准我的人。”华谊的一位员工说:我们是个交友公司,和谁同行,决定了你明天站在哪儿。或者说,圈子决定位置,虽然圈子有些中国特色,但是,你还真的必须懂,交朋友是技术活。
  
  慷慨是举重若轻的一种,是洒脱、自信,很有正能量。这个年代,双拳难敌四手,经营好人脉也就成功了一半了。研究表明,一个人朋友圈越大,其脑部区域尺寸越大。新大脑皮层尺寸占整个大脑比例,随着灵长类动物社交群体增大而增大。例如,绢毛猴新大脑皮层比例是2。3,平均拥有5个社交成员;而猕猴比例是3。8,社交成员平均数量多达40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4:13:08 | 查看全部
 “给予是最好的沟通”,这是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要记得多帮助别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热心,在这过程中,或许你能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你得到的或许会更多,更重要的是你的精神食粮得到了充实。哈佛商学院心理学家MichaelMorton研究发现,人们如何花钱和赚钱一样重要,都能增加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
  
  穷人问佛:我为何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义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09:23:28 | 查看全部
早上好!伴随我快乐天使对您的祝福,新的一月又开始了!愿平安开心度过!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向穿过军装的和没有穿过军装的军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并祝节日快乐!
好心情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处世法则,同时是一种内容方法,愉悦的心情是人生最好的化妆品,一惹个人每天保持轻松快乐的心情,就是对心灵最好的一样!
快乐早餐:周末笑吧<小明系列*真孝顺>
小明看<鹿鼎记>后大声嚷: “妈,我大了也要取七个老婆,一个替我烧饭一个替我洗澡,一个……”
妈说:“那晚上睡觉不需要我陪了?”
小明愣了一下:“那不行,我还和妈睡!”
“那你的七个老婆怎么睡?”
“让她们和我爸睡吧”
爸听了激动的热泪盈眶:“好儿子,真孝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 17:03:33 | 查看全部
与伟人对话还是和俗人聊天
时间:2013-05-26 作者:小小Z 点击:608次

  如今可是草根的天下,写下这样的题目,若是在互联网上,先要做好挨骂的准备。你说谁是俗人呢?你自己不是俗人?
  
  这个话题源自经济学家樊纲的老师。据说,樊纲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次,他参加外面的研讨会回来。向先生作汇报。本以为会获得褒奖。没想到被痛批一顿。先生说。你们在学校这几年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应该多读原著。读经典读原著是和伟人对话。参加形形色色的研讨会不过是和俗人聊天。你们应该清楚这里面孰轻孰重……
  
  “和俗人聊天”。对做学问的人来说。的确等同于浪费时间。如果把联想延伸下去。你会看到世界上很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其实内在逻辑却一脉相承。比如,在那些毫无价值的研讨会上,除了几个经常“赶场”的专家发一通情绪大于理性的泛泛空谈之外,听的人往往没有收获。又如当下许多人热衷写博客,也热衷在别人的博客上留个脚印,博客的内容虽五花八门挺热闹的,但有真知灼见的却不多见。再如,一些畅销书,除了书名耸人听闻,用新名词吓唬人外,写的都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那么,若我们沉溺于此类活动中,算不算“和俗人聊天”呢?
  
  “和俗人聊天”这个评判,不留情面地概括了当代学人浮躁的心态。想想看,既然是浪费时间,学界人士为何还要乐此不疲,热哀于此?一来,俗人者,并不依职业职位尊卑区分定位,而以心态境界高下划线。《荀子·儒效》曰:“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所以,虽身为学人但骨子里本是俗人,岂能脱俗?二来,各种会议露露脸,便可跻身学术明星之列:时髦书籍常翻翻,开口蹦出来的也是国际流行语:博客圈里多逛逛,要的就是点击率,赚的是个“人气”。没准儿就能撞一个大运,捞一个机会,占一个大便宜。于是,可能省去了奋斗的艰辛。缩短了蹉跎的时间,“歪打正着”找到了成功的捷径。但是。俗人俗举俗过了头毕竟有风险,比如最过分的俗事儿——日前,北京大学的教授阿忆大约是为了自己博客的点击率吧,借名人说事儿,不惜信口开河无端生事,不曾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丫子。
  
  当然,因为语境不同。俗人一词亦有多重含史。在草根茂盛的世界里,世俗之人并非坏人、恶人,这里俗人的含义是通指一般人,普通人,百姓,民众。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更有当下知名艺人说过这样的话:人民大众都是俗人,市场是属于大众的,无数的所谓名人都是因为大众的认可才从俗人中脱颖而出的。但奇怪的是,当他们穿越了大众后,却回过头来鄙夷俗人。拼了命地希望成为他们向往的“大师”。如此看来,大师和凡夫、名人与俗子,原来沟壑之间也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啊!
  
  由此可见,不“和俗人聊天”并非鄙夷大众;与伟人对话也不见得就能够成为大师。不同语境下,俗的含义各有不同:“通俗”不是“庸俗”,“粗俗”不等于“鄙俗”;中国字的内涵博大精深着呢!草根世界的俗人也不乏智慧,比如,北京的哥常常放眼世界,心系天下,“话糙理儿不糙”:比如,赵本山的小品就有那么点“超凡脱俗”的小智慧,郭德纲的相声透着“黑色幽默”的小机灵……而对伟人、大师浩如烟海的皇皇经典之作,无论哪种含义里的俗人都不一定有耐心读下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生活的辩证法。回到本文的题目——与伟人对话还是和俗人聊天?对做学问的人而言,耐不住寂寞,舍不得眼前利益,或者因一个不纯的动机,都不能甘心默默地与伟人对话,这倒是一个“铁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