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0:33:53 | 查看全部
 李昌平,一个并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新闻人物,凭着一个乡党委书记的良知与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因为他直面百姓疾苦,求索改革之路;因为他行使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官员的权利,向国务院领导坦荡陈言,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引发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人民对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人民对改革寄予焦灼的期待。这是希望。有些读者投票时称“李昌平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其实,这些投向良知与责任感的欢呼,何尝不是国家民族的希望?
  
  同样以直面现实赢得人心的山西作家张平,多年来百折不回,秉笔直书,鞭挞司法腐败、吏治腐败和文化腐败。在这个寒冬,那个最初打动张平的身患肝癌却无钱买药,痛得将床边的墙砖抠掉三分之二的下岗工人是否还好?那些被他拜访过的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的工人是否已感到温暖?那些被他揭露的腐败官员是否已受到惩罚?人们赞扬张平不畏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而支撑张平的信念是:反腐败只能靠体制的改革与进步。
  
  对外经济贸易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和他的同事们则正在为打开一条改革与进步的通道,也是实现大多数人的梦想的通道而努力,那就是让中国加入WTO,那就是让中国融入世界,进一步开放市场。“必须通过体制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几天前,龙永图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0:34:07 | 查看全部
不仅是经济,许许多多的梦想,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都将在改革、开放中去实现。
  
  这是一条经过历史选择的正确通道,但是并非坦途。十多年的谈判让多少志士呕心沥血,“没什么精彩,很艰苦。”龙永图说,“我们必须忍辱负重,以中华民族的耐心和坚韧精神面对未来。”
  
  改革越到深水区越艰难,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锲而不舍。孙雯是一名成功者,也是一名失败者。(励志文章  )众多读者把选票投给孙雯,或许更因为她的挫折她的艰辛,她在逆境中的风范。站在世界足球最光彩夺目的领奖台上,孙雯说,中国女子足球队成为世界强队的秘诀就是信心。这支球队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那种紧紧握住梦想,永不言败的精神。
  
  紧紧握住你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企业家,你的梦想是柳传志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艺术家,你的梦想是王家卫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科学家,你的梦想是杨焕明的梦想。甚至,也许你的手中只有一柄锄头,你的肩上只有一条纤绳,你也有追求幸福和尊严的崇高权利,你的梦想、你的勇气、你的贡献也和他们同等重要。
  
  我们下一次和你见面时,新年的阳光已打在你的脸上,它将照亮你的梦想。
  
  新年的阳光将照亮你的梦想,将照亮每一个和你一样善良、正直、互相关怀、默默奋斗的人的梦想,将照亮这个正在走向开放的国家、正在谋求发展的民族的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0:34:15 | 查看全部
南方周末2000新年献词
  
  《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这是千载一遇的时刻,百年的更迭,千年的交替,都将汇于同一个瞬间。为了欢呼新世纪的太阳照临地球,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
  
  这又是岁末平常的一天。这是我们第829次和你见面。面对着即将远去的一个世纪,面对着就要开启的新千年之门,也许,我们真的该来一次"世纪之旅,就像聪明的同行已经去做的那样——派记者去新西兰,去那个2000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去五大洲,去感受不同肤色的人们异域狂欢的情状?
  
  "世纪之旅"?千年等一回呵,为什么不呢?
  
  15名记者受命出发了。他们脚步匆匆,他们意绪绵绵。他们要去的地方其实都不陌生,每个人却又分明都有一点惴惴然。是呵,"近乡情更怯",处在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故乡,你别来无恙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0:34:27 | 查看全部
这就是我们献给读者的一次世纪末特别的旅行——"记者回家乡"。
  
  一群难得在故乡转悠的人,有人甚至对那片土地已睽违多时。他们终年的奔波行走,总是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他们的爱和恨,也更多地倾注在别的地方。家乡,成了每个人心灵深处秘不示人的珍藏。
  
  现在,就让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藏打开吧——
  
  那些版图上无甚出奇的所在;那些所在处平平常常的故人;那些故人里被岁月模糊了的面容;那些面容中被风霜蚀刻下的皱纹……这一切一切,都因为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踏访和叩问,在我们的记者的笔下,变得异常生动、鲜明、隽永,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里含着泪水?读完了这一组"记者回家乡",也许,你会找到答案。而我们必须表达的,是我们对那片土地的敬意。
  
  我们要向乡间的母亲致敬。她用一双小脚走过春夏秋冬,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算丈量完所有的苦难。(励志文章 )母亲,我们祝福你,因为你知道怎样把你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0:34:41 | 查看全部
我们要向天国的父亲致敬,他的在天之灵,冥冥之中依然向儿子散发出最质朴的光辉。即使刚刚承受了失去父亲的巨大创痛,在接到采访特大海难的任务时,儿子首先记起的,还是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别为了自个的事耽误了公家的活。
  
  我们要向一位新婚的妻子致敬。就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却匆匆登上颠簸的长途公共汽车,去采访令人撕心裂肺的海难事故现场,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我是一个记者!"而她的理解和支持,正好成为他义无反顾的另外一个理由。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3:13:42 | 查看全部
永不绝望
  
  文/熊培云
  
  人,应该在希望中栖居。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站到施恶者一边去想集中营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人应该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逆境要做什么。或许,这才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给予观众的最大收获。“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做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勇敢的人,应当对罪恶视而不见。
  
  在索尔仁尼琴笔下,有一种出墙者是“坚定的逃跑者”。
  
  “坚定不移的逃跑者!”索尔仁尼琴写道,“这是指那些坚信人不能住在笼子里的人,而且对这个信念一分钟也未曾动摇过的人。这种人,不管让他去当个有吃有喝的监狱杂役,把他放在会计科或文教科,还是安排在面包房干活,他都始终想着逃跑。这是那些从被关起来那天起就日夜思念逃跑、梦寐以求逃跑的人。这是铁了心决不妥协的人,而且是使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服从于逃跑计划的人。这样的人在集中营里没有一天是随随便便度过的,不管哪一天,他要么是在准备逃跑,要么正在逃跑,或者就是被抓住了,被打得半死躺在劳改营监狱里。”
  
  真正的逃跑者永远在路上,而且永不绝望。
  
  论及永不绝望,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的一个实验。
  
  在这个著名的实验中,塞里格曼先生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第一程序:实验者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在这个笼子,狗将无处可逃。笼子里面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出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发觉无能为力,便基本上放弃挣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3:13:49 | 查看全部
第二程序:实验员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该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励志文章  www.lz13.cn)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除了短暂的惊恐外,实验狗一直卧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在这个原本容易逃脱的环境中,实验狗连试一下的意愿都没有了。
  
  然而,有趣的是,当实验员将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它们都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侧跳到没有电击的另一侧。
  
  塞里格曼将这种绝望称为“习得性无助”。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绝望,不过是一种积习,它更多来自过去,而不是明天,甚至也不是现在;它只缘于我们疲惫的内心,而非完全因为环境。所以,乐观的人会说“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郝思嘉会说“毕竟,明天是一个崭新的日子”。
  
  盘旋在肖申克监狱上空的《费加罗的婚礼》乐曲,犹如沾在飞鸟羽毛上的光辉,它之所以让我们感动不已,因为那一刻我们相信,即使身处狱中,囚徒仍可以积极生活,就像《美丽人生》里跟孩子做游戏的意大利父亲基多一样。自由,何等惊心动魄!而希望,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来说又是何等重要,它让囚徒可以随时随地抵抗阿伦特笔下的“庸常的邪恶”,让他们不被绝望体制化,不像实验狗一样趴在地上,在遭受数次挫折之后,从此懒得动弹,任凭电击。对于安迪来说,肖申克监狱只是他生命中的一站,只有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即使像基多那样不幸身死,我们又有什么可悲叹的呢?他积极生活,是集中营里真正的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3:13:58 | 查看全部
唯有自由思想,才能使我们不必依仗权势。
  
  马斯洛在《洞察未来》中写道,就算是面对死亡,每个人仍然拥有自由意志。“精神病学家布兰特?贝特海姆和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回忆录都证实,即使在纳粹集中营里,一个人仍然可以很好地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即便过得非常糟糕,一个人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或者完全相反。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一个人仍然可以有发挥最大能力或根本不能发挥能力两种状态。即使处在死亡的边缘,一个人仍然可以成为积极主动的人,或者是软弱无助、牢骚满腹的小卒。”马斯洛将幸福区别于浅薄的享乐主义。在他看来,痛苦同样是快乐的源泉,因为在我们经受的痛苦里面,同样凝聚着我们全部的人格力量。由此出发,我们说,幸福不过是一个人完善自我、保持心性自由与精神独立时的额外所得。
  
  所以我想对那些正在努力或试图改变自己或时代命运的人说,不要在意周遭对你做了什么,关键是你自己在做什么。你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做什么,而不是逆境对你做什么。换句话说,当我们操心积极生活多于操心那不如意的环境,也许才更有意义呢!
  
  好了,我现在来回答我前面提给大家的问题--“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不瞒诸位,我早先有个答案--“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说“集中营是用来摧毁的”“用来挖地道的”,或像《美丽人生》一样,是“用来做游戏的”。其实,这些答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谈到集中营有什么用处时,要和那些渴望自由、积极生活的人站在一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3:14:06 | 查看全部
 你的奔跑地点选对了吗?
  
  文/贾佑
  
  可能是受当军人的父亲的影响,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孩子,好动不好静,总喜欢在屋顶上蹿来蹦去,好几次差点掉下来摔死。
  
  家人本以为等他再长大些,自然就会安分下来,可直到上了中学,他这种“好动”的特性依旧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他不太爱上课,一个月总有几天,想方设法地逃过老师的监管,偷偷出去东跑跑西逛逛。
  
  一天,他在街头目睹了一起绑匪枪击事件,亲眼看到两名绑匪开枪打死了一名本应能逃跑掉的被绑架者,这让他感到非常的难过和遗憾。难过的是,被枪杀者和他一般大;遗憾的是,被杀者当时只要稍微改变一下逃跑的路线,奋力地跳过一个栅栏便能逃过一劫,保住性命,若换成是他,他一定能做到。
  
  这起街头枪杀案很快被媒体报道了出来,当全城人都在谴责绑匪的凶残以及社会治安的乱和差时,他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人们遭遇绑架和勒索,而且在无外援的情况下时,如果能够掌握一套有效的脱逃方式,那么脱离虎口、劫后余生的几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3:14:14 | 查看全部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专门研究和传播脱逃术,然后推广,让人们在受到攻击时,能像城市忍者一样,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自由奔跑,而且不会因此受到任何的伤害。为此,他专门去了父亲的军队,向法国陆战队的士官们请教野战的各种奔跑术。
  
  为了演练,每到上学和放学的时间,他都不坐校车,而是独自一人穿街绕巷,像风一般一路奔跑回家,为此,他摔伤过多次。放着既安全又舒服的校车不坐,非要天天“自残”,他的这一怪异行为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嘲笑。
  
  在他看来,人们在逃跑时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奔跑和落地的方法。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从20米的高处奔跑落下,触地时会产生近800斤的力,这个力足以造成死亡或重度骨折和残疾,但是,如果选择正确的落地方式——斜起身体,在落地时翻一个跟头,同时弯曲膝盖,这样便能将整个身体变成一个有弹性的减震器,让人安然无恙。
  
  当然,还需要运用一些物理定理,在奔跑时掌握好距离、速度和着力点,如果再懂一些中国的武术就更好了,为此,他还专门去中国武当山拜师学艺了一年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