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49:01 | 查看全部
那信,那信心
时间:2012-02-22 作者:小小Z 点击:384次

  毕业那年,经学校推荐,我应聘一家外资企业做翻译。

  当时,考点设在一家四星级宾馆内,主持考试的是总公司带来的几名只会说话的纯种美国人,还带了一位形影相随的摄影师。这位摄影师将会用镜头巨细无遗地把每位考生面试的动作和对话保存下来,带回美国。然后根据摄像机里的资料,由总公司人事部开会讨论敲定正式聘用人选。

  论英语水平,当时我是班上惟一通过国家六级考核的人。如果发挥正常,争取到翻译这个职位,应该没多大问题。但要命的是,我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平时在家里唱卡拉OK都打不开喉咙。如今要面临一场大型演出般的面试,真不知结果会怎么样。英语老师知道我心理素质差,面试前几天就给我打过好几次电话,传授我面试秘诀。但我不知怎么搞的,一进考场老师叮嘱我的那些话全记不起来了。

  考生们一批批进去又一批批地出来,眼看轮到自己了,我的心急剧冷缩起来。想到前几次面试失败,一种不祥之兆又袭上心头,就在这时,英语老师中途放下了自己的课匆匆赶到现场帮我打气。在我将进面试室准备录像的时候,英语老师突然从怀中取出一个信封给我,说这里面装有校长亲手写的推荐信,面试前,只要我亲手把这信封交给那位主考的女士带回美国,那么,就算我发挥得不尽如人意,该公司也会为我安排好一切。我接过信的第一个念头便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该公司的决策人一定交情莫逆。至于英语老师如何弄来这封信为什么给我弄这封信,我的确没时间去想。当时,我只知道自己如死囚接到皇帝赦令般地攥着那封信镇定自若地迈进面试室。

  我一进门,便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把书信递到主考的女士面前,起初,她满脸不解地看了看我,最终还是把信接了过去,等她拆开信把信看完,脸上立即露出灿烂的笑容。我心里暗暗在想,这人情关系还真厉害呀。随之,一块莫名其妙的石头悄然落地。主考女士放下信,向摄像师打了一个准备拍摄的手势,然后让我面对摄像师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这段介绍,我平常需要五分钟才能把它讲完,可当时我看了看表,只用了三分钟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面试内容就是和那几位美国人轮番进行情景对话,最后用英语回答主考官列出的几个专业提问。一场工程浩大的面试前后不到十分钟,就让我经历过去了。诸多大大小小的应聘考试,我感到这次最轻松,发挥得最超常了。半个月后,我果然接到该外资企业录用通知。一接到通知,我便跑到英语老师家中,执意要在我面试的那家宾馆宴请他和校长,并恳求他务必把校长请到。英语老师听完,不由放声大笑。

  原来,那信封里装的根本就不是校长的推荐信,而是英语老师用英语写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愿我的表现令你们的工作有所收获。”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49:14 | 查看全部
你看过富人区之后的心情
时间:2012-02-22 作者:小小Z 点击:457次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去看富人区。富人区就是有钱人的聚居地。美国人最喜欢陪客人看富人区,好似观光。到那儿一瞧,千姿百态的房子和庭院是那么优雅、宁静、舒适,真如人间天堂。我忽然有个问题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

  我这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

  “嫉妒他们?Why?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说他要陪我看看不远的一处富人区。原来日本人也有这种爱好。日本的富人区,小巧、幽静、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个首饰盒,也挺美。我又想到上次问过美国人的那个问题,便问日本朋友:

  “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

  这个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日本人真厉害,我想。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来看我,闲谈中说到他们的城市发展得很快,已经出现国外那种“富人区”了。

  我饶有兴趣地打听其中的情形,据说有的院子里还有喷水池,车库,门口有保安,还养大狼狗。

  我无意中再次想到问过美国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拿来问他:“有没有去富人区参观?”

  “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进去,在门口探一探头而已。”这位南方朋友说。

  “心理反应怎么样?会不会嫉妒?”

  “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我听了,怔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49:24 | 查看全部
站对位置
时间:2012-02-22 作者:小小Z 点击:597次

  二战时期,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指挥盟军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奠定了盟军反败为胜的契机。随后,又将德军驱逐出法、比、荷境内,并直捣德国腹地。第三帝国陆、海、空各部队全部投降。成了笼中困兽的希特勒只好选择引火自焚,从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从战史中得知,任何战争,两国以上的联军是最难统帅的,艾森豪威尔能把多国的庞大武装力量合为一体,协调行动、共同战斗,足见其统帅能力非常人能及。随后,艾森豪威尔又以压倒性的胜利,击败声望极高的政坛老手史蒂文生,出任美国总统,成为最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

  其实,风光无限的艾森豪威尔还有一段很少有人提到的历史。大战结束后,经过血雨腥风洗礼后的艾森豪威尔曾一度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间还不短。可是,这位在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却在文人墨客遍及的地方毫无建树,惟一可圈可点的竟只是在校园内的草坪上,为懒于绕远路的学生开辟了一条便道。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收到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但是,爱因斯坦坚决拒绝了,他在回信中写道:“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

  人生的诀窍就是看你有没有站在你应该站的位置上。不用说艾森豪威尔对人类历史所作的贡献有多大,就他个人而言,他所取得的成就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他照样也有容易被人攻破的软肋。爱因斯坦当然知道他虽然在物理领域独树一帜,可也并非无所不能。

  在人生的坐标系里,如果站错了位置,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而一个人如果找到了适合的位置,那就是非常幸运的,他不再需要其他的福佑。有时一个人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功。如果他选择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就注定难以出人头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49:35 | 查看全部
“哥伦比亚”号坠毁之谜
时间:2012-02-22 作者:小小Z 点击:397次

  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坠毁原因现在已有了初步结论。原因是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机翼受到星际间物质撞击后,产生轻微的裂缝,在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后,航天飞机在空中解体,七名宇航员葬身蓝天。

  直接导致飞机坠毁的原因是壳体材料不过关。

  这个结论是震惊科学界的。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技术缺陷,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常识性的问题。关于航天飞机的防护层的保护,几十年前就解决了,而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时候,人类竟然会在一个常识性问题上酿成大错。

  揭开这个谜底的人叫詹姆斯·哈洛克。他是事故调查组的成员。在事故调查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哈洛克说看到了航天飞机失事后工程师向他提供的碳制高温保护板的说明书,一份25年前印制的小册子,上面写着:碳制保护板的设计强度是“可以承受0.006英尺·磅的动能”。

  哈洛克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他订制了一盒铅笔,进行反复测算,最后得出结论:一支普通的铅笔从15.24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体时产生的冲击力就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保护板的设计强度!任谁都可以想象,这种设计强度根本不足以保护航天飞机这种庞然大物。谜底就这样揭开了。

  这块保护板造价80万美元,是用来防护机翼不被燃料作用时的超高温熔解的,但对于价值180亿美元的“哥伦比亚”号来说,当“哥伦比亚”号将要去沐浴“枪林弹雨”之际,工程师给它建造的保护板却仅能防护一支铅笔的冲击。

  当哥伦比亚号在空中飞行时,一个豌豆大的物体就能产生180千克的冲击力,也足以给哥伦比亚号以致命的打击。哥伦比亚号能返回大气层,已经足够幸运了。人类现在已掌握了许多尖端的科技,但如果认为有了尖端技术就有了挑战星球的本领,那就错了。哥伦比亚号的悲剧,已经在提醒我们,人类科技总有局限性。

  有位哲人说,打败一个跋涉者的不是漫漫的长路,而是他鞋中的一粒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49:44 | 查看全部
如果
时间:2012-02-24 作者:小小Z 点击:304次

  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

  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如果在被众人猜忌怀疑之日,

  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枉加辩论;

  如果你有梦想,又不迷失自己;

  如果你有神思,又不致走火入魔;

  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而在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

  如果你听到自己说出的奥秘,被无赖歪曲成面目全非的魔术而不怨艾;

  如果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受天灾破灭为一摊零碎的瓦砾,也不说放弃;

  如果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还要冒险一搏,哪怕功名成乌有,即使惨遭失败,也仍要从头开始;

  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

  和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

  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

  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

  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作答对。

  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

  而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我的儿子!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写给他12岁的儿子的一首诗。面对一连串“如果”,应该做出回答的又何止他的儿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49:54 | 查看全部
忍耐是不够的
时间:2012-02-24 作者:小小Z 点击:323次

  我有个朋友,曾经家财过亿,不料股票崩盘,他一下子垮了。

  有一阵,他沮丧极了,胆固醇、血压都高得惊人,还得了严重的忧郁症。

  最近在百货公司遇见他们夫妇,居然正满面春风地看水晶玻璃。“买不起了,”他对我笑笑,“以前的收藏也全卖了,但是看看橱窗里的,纯欣赏,也挺好。”

  常在电视上见到一位政界名人,早年他曾因为是异己分子,被关了二十多年,但是当别人血脉贲张地向旧政府讨公道时,他没有。

  他总带着一抹潇洒的笑容,连眼睛都笑,见不到一点儿生气与怨恨。

  “对付迫害,忍耐是不够的,要宽恕。”

  人没有贪婪之心,就能有心灵的富足。

  人能以宽恕替代仇恨,才能有精神的泰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51:01 | 查看全部
在心间播种一粒“克拉”
时间:2012-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316次

  多年前,美国《幸福》杂志曾做过一个调查:

  在你和对手之间,你最希望得到什么?100份问卷在一个月后返回了99份。有人说希望得到金钱,因为有了金钱,就可以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有人说希望得到智慧,只有智慧才是无价财富;还有人说希望得到机遇,如果没有机遇光顾,再多的金钱也会被耗尽,再高的智商也会消逝殆尽……归类的结果,希望得到金钱、智慧和机遇三者的答卷竟然各占三分之一!

  究竟哪一个才是一个人与对手之间最希望得到的呢?有人提议去找那最后一份问卷。按照发送问卷时的地址记录,最后一份问卷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答卷人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当工作人员找到他并说明来意后,他却说:“我真不知怎么回答,我刚开始创业时,仗着父亲的财力支持开了一家顾问公司,当时竞争激烈,我最强劲的对手又是久经沙场、聪慧过人的老将,他们用钱贿赂了我的一名职员,我因此赔了一大笔钱,公司也被迫关门。后来,我去了父亲的酒店,不久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当时有一家酒店与我们势均力敌,为了打败对手,我听取了朋友的‘计策’,使对手陷入了难堪的境地。可在随后的几年中,酒店由于疏于管理,开始日益萧条……后来我又做过很多生意,打败对手时,我得意洋洋;失败后又沮丧懊恼,成功与失败总在我与对手之间重复地上演着。我真不知道,在我与对手的竞争中有什么可以让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沉思片刻又说,“不过,我想起一件小时候的事,也许是我要找的答案———10岁那年,我跟一个同学比赛倒跑。一开始我就遥遥领先,他扭过头对我说:你这样的速度会让我输得很惨。成就感冲昏了我,我看着他的背影,趁其不备,转过身,健步如飞地向前跑去,想把他甩得更远……可就在我转过身准备恢复倒跑时,我看见他一边笨拙地倒跑着,一边惊愕地回头看着我……他看见了我的‘小动作’。本来我有99%的机会可以赢他,但他一直不承认他输了。为此,我们争执了好多年,直到大学毕业断了联系。”

  工作人员被老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于是动了帮老人找那个同学的念头,想看看那个同学现在服不服输。半个月后,那个同学找到了,他仍趾高气扬地回答:我们的比赛是不公平的,所以我永远不服输!

  50年了,那个同学仍然不服输,老人回去后,在问卷上写下两个字:公平。《幸福》杂志便将金钱、智慧和机遇连同公平等答案公布出来,并把每一种答案的理由附在其后,让更多的读者来评定。在“公平”这一选择的后面当然附上了那个老人讲的故事。最后,杂志社收到了145封评比信,这些信选择的全是———公平。

  想起一个有关“克拉”的传说。

  有一天,上帝煞费苦心地钻研制造了一架天平,他想借此来衡量人世间的公平,并绞尽脑汁,用心良苦地寻找一种最标准最公正的砝码。

  他顺手捡起几颗石子,依次放在天平左盘,可放上去的石子忽轻忽重,每一个石子自身的“不公平”导致了“公平”的难以衡量。再找其他的物种,仍然未果。

  但上帝仍初衷不改,一如既往地寻找下去,终于,他发现了克拉。克拉是一种奇妙的植物的种子,它自身均匀、精致,每一粒都是0.2克,不多也不少。于是,上帝毫不犹豫地选定了克拉作为天平的砝码,用以衡量公平。后来,钻石诚心诚意地向上帝请求,用克拉做它的单位。

  钻石是昂贵的,因为没有公平,再重的钻石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而公平的价值与意义又永远超出钻石本身。

  如此说来,钻石是幸运的,它让人类因此而遵从公平,重视它来自自身的公平。而克拉无疑更是幸运的,它的幸运仅仅来自自身的公平,0.2克,克拉真小,却又是如此不可忽视与弥足珍贵。

  《幸福》杂志在最后这个调查结果公布时,在醒目的位置上刊登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人生的对手很多,想成为永远的赢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永远成功的幸运儿,第100份答案上那个一直不服输的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与其期盼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不如在心间播种一粒克拉,长出公平的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51:12 | 查看全部
沃尔曼试金石
时间:2012-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333次

  那是一个的夏天,我在一家餐馆打工,做夜班服务台值班员,兼在马厩协助看管马匹。

  旅馆老板是瑞士人,他对待员工的做法是欧洲式的。我和他合不来,觉得他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只想雇用安分守己的农民。

  我当时22岁,大学刚毕业,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有一个星期,员工每天晚餐都是同样的东西:两根维也纳香肠、一堆泡菜和不新鲜的面包卷。我们受侮辱之余,还得破财,因为伙食费要从薪水中扣除。我异常愤慨。

  整个星期都很难过。到了星期五晚上11点左右,我在服务台当班。当走进厨房时,我看到一张便条,是写给厨师的,告诉他员工还要多吃两天小香肠及泡菜。

  我勃然大怒。因为当时没有其他更佳的听众,我就把所有不满一古脑儿向刚来上班的夜班查账员薛格门·沃尔曼宣泄。我说我忍无可忍了,要去拿一碟小香肠及泡菜,吵醒老板,用那碟东西掷他。什么人也没有权要我整个星期吃小香肠和泡菜,而且还要我付账。老天,我非常讨厌吃小香肠和泡菜,要我再吃一天都难受。整家旅馆都糟透了,我要卷铺盖不干,然后去蒙坦那。我这么痛骂了二十分钟,还不时拍打桌子,踢椅子,不停地咒骂。

  当我大吵大闹时,沃尔曼一直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用忧郁的眼神望着我。他曾在奥斯威辛纳粹德国集中营关过3年,最后死里逃生。他是一名德国犹太人,身材瘦小,经常咳嗽。他喜欢上夜班,因为他孤身一人,既可沉思默想,又可以享受安静,更可以随时走进厨房吃点东西———维也纳小香肠和泡菜对他来说是美味佳肴。

  “听着,弗尔钦,听我说,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吗?不是小香肠和泡菜,不是老板,也不是这份工作。”

  “那么到底我的问题在哪里?”

  “弗尔钦,你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但你不晓得不便和困难的分别。若你弄折了颈骨,或者食不果腹,或者你的房子起火,那么你的确有困难。其他的都只是不便。生命就是不便,生命中充满种种坎坷。”

  “学习把不便和困难分开,你就会活得长久些,而且不会太惹得像我这样的人烦恼。晚安。”

  他挥手叫我去睡觉,那手势既像打发我,又像祝福我。

  有生以来很少有人这样给我当头一棒。那天深夜,沃尔曼使我茅塞顿开。

  此后三十年来,我每逢遇到挫折,被逼得无路可退,快要愤怒地做出蠢事时,我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张忧伤的面孔,问我:“弗尔曼,这是困难还只是不便?”

  我把这句话叫做沃尔曼试金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51:25 | 查看全部
请把焦点对准我
时间:2012-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498次

  我从来都没注意过她,她也不是那种能引人注目的女孩。她个子不高,长得只能算是普通。上课的时候,她喜欢一个人坐在后排,看书,或者记笔记。

  有一次叫她读课文时,听到她标准的美式发音,我才对她刮目相看。后来,全国高校英语演讲比赛,我们学校有一个名额,我想了想,微笑着填上她的名字。

  改稿,纠正发音,甚至到肢体语言的处理,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忙到很晚。我真的很喜欢她,也很想让自己年少时未
能实现的梦在她身上发生。

  可是,我总是隐隐地有些担心,因为她太内向、太安静了,她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吗?

  比赛那天晚上,我很早就坐在了大礼堂的前排。我对她说,别紧张。她看着我,脸红红的,什么也没说。

  我的心一沉,看来,她确实紧张了。我拍拍她,让她去抽签,结果,我们抽到的是第9号,而前面一位选手,是公认的英语高手。

  果然,英语高手的演讲相当成功———幽默诙谐,充满个人风格。全场几乎每隔半分钟就会响起一次热烈的鼓掌,直到她上台前,大家还在兴奋地讨论着他的演讲。

  我的手心沁出汗水,我在台下,不敢望向她,她是第一次上台,出现任何差错我都不能怪她,可是,在那一刻我才发现,我是那么害怕她失败。

  强烈的镁光灯,空旷的大礼堂,她显得那么小,那么微不足道。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她已经走上了台,底下,3000名学生依旧很吵。我在心里说,没希望了。

  我看着她,她真的让我想起许多年前同样因为不能引人注目而与荣誉失之交臂的我。

  但是,让我震惊的一刻发生了。她并没有像我们安排好的那样问大家晚上好。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一个声音,很响亮的声音:“现在,请把焦点对准我。”

  “请把焦点对准我。”

  一共三遍。一遍比一遍响亮,震人耳鼓。

  全场鸦雀无声了。

  我不敢相信,那么洪亮的声音会是那个平时说话细声细气,丝毫不惹人注意的小姑娘发出来的。接下来我听到她婉转的声音在空中盘旋,比夜莺更动听。

  她的演讲结束良久,全场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不知不觉拍手拍到热泪盈眶。是的,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是我的学生,在若干年后教会了我生命里最动人的一课,那就是:

  千万不要低估沉默者的力量,有时候,巨大的能量皆发源于无声无息的蕴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6:51:34 | 查看全部
永远的圆桌
时间:2012-02-18 作者:小小Z 点击:478次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毅然辞去她那份薪金稳定令人羡慕的工作,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在她的成就已令人瞩目的今天,我想起的仍是那最初的圆桌。她是从寻找合作伙伴开始的。她不在熟人中寻,而是在陌生人中寻,通过培训来招聘挑选。陌生之间当然有一个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因此培训班的第一课,就显得相当的关键。

  我应邀担任了第一节课的老师。培训地点设在一间小学课堂里。不知什么原因,那天开课时间到了,教室里却只有寥寥十几个人。我建议等等,她说不能,这样就伤害了准时的人。我说这么多空位太难看,她很果断地撤去讲台,将六七张课桌摆成一圈,老师学生团团围住。座无虚席,上课了!

  断有迟到的学员进来,来一个就添一张椅子,不断增多,圆桌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下课时数数,已整整扩大了一倍。然而,少的时候并不觉得缺少,多的时候不觉得多余,自始至终座无虚席济济一堂,第一课很成功。

  之后,我时而听她有捷报传来,对具体细节却知之不多。但我总相信,她的成功与最初的圆桌效应有关。她那里永远不会因为少了谁而出现空缺,新来的每一个人又都能立即平等融入。圆桌的规模大小可以时常调整改变,但她保证了它是永远的圆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