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5:15 | 查看全部
一点盐
时间:2013-08-04 作者:未详 点击:1831次

  那天,一群朋友在一起清谈,说到生命如水,逝者如斯。有朋友问:那么,水逝之后,会留下什么?
  
  我脱口而出一个字:盐。
  
  小区有一个老太太,酷爱跳舞,每天晚上都要出去跳舞。去街心花园里跳。最开始花园里没人跳,就她一个。后来跟着她跳的人慢慢多起来,多至几十上百个,后来又渐渐少起来,少至三五六七个,再然后又多起来……无论人多人少,她都坚持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别人都是流水兵,只有她老人家是那个铁营盘。探戈、恰恰、大秧歌……跳得也不怎么好,可是什么舞都会跳。人们都说她脑子有些问题,说她老伴儿去世那天,都以为她可能休舞一天了,可是她在家里坐到该出去的时分,照样出去。女儿说她:“不嫌丢人!”她眼里噙着泪,顿顿脚,还是出去了。
  
  我看她的气色,红是红,白是白,那真叫一个好。某天遇到她,问她为什么喜欢跳舞,她说:“人活一辈子,嘴要吃饭,心也要吃饭。这两样饭都不是吃饱就算,嘴里的饭得有盐才有劲儿活着,心里的饭也得有盐才有劲儿活着。嘴里的饭不说了,单说心里的饭。这点儿盐从哪里来?唱个歌儿,画个画儿,弄个书法,旅个游,抖个空竹,打个球,这就都是盐了。跳舞,那就是我心里的盐。”
  
  震惊,然后深度认可。再看这个心里有盐的老太太,就有了一种脱俗之美,也充满了亲爱之意——用她的话,我也是个心里有盐的人。我的盐,就是写作。
  
  心里的盐,这是老太太的口语。用书面语,应该就是精神的盐——精盐。有滋味的生命,是需要这么一点盐的。这点儿盐,往小里说,就是自己逗自己玩的那点儿爱好,那点儿兴趣,那点儿让自己乐此不疲也苦此不疲的意思。往大里说,就是念想,是梦想,是理想,就是让自己觉得此生没有白过的那么一种志向。
  
  ——不算整人为乐的那种,那种盐不是盐,是砒霜。
  
  有了这点儿盐,人才真正地活着。人生的滋味,就是从这一点盐开始的。我确信每个人都是,虽然含盐量自有分别:太多盐的人生,那是大海。大海一样的人生,全世界也不过那些个。多的是小小的盐,咸水湖,咸水塘,咸水池,咸水洼,咸水滴……小至每一滴泪水和汗水。到了有一天,太阳把你所有的水都蒸发完了,老天把你所有的时间都晒干了,你还有什么留在一望无际的滩地上?可不就是这点儿盐么?这点儿盐,可不就是你人生所有的结晶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5:26 | 查看全部
孙悟空与佛祖的哲理对话
时间:2013-08-05 作者:未详 点击:5500次

  有一天,孙悟空问佛祖:“什么是爱情?”
  
  佛祖说:“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你不能走回头路,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孙悟空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着手回来了。
  
  佛祖问他:“你怎么空着手回来了?”
  
  孙悟空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个特别大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下去,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也没有摘到……”
  
  佛祖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又有一天,孙悟空问佛祖:“什么是婚姻?”
  
  佛祖说:“你穿越这片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但是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于是孙悟空去做了,许久之后,孙悟空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了。
  
  佛祖问他:“你怎么砍了一棵这样的树回来?”
  
  孙悟空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的时候,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
  
  这时,佛祖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还有一天,孙悟空问佛祖:“什么是幸福?”
  
  佛祖说:“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孙悟空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着一朵比较美丽的花回来了。
  
  佛祖问他:“这就是最美丽的花吗?”
  
  孙悟空说道:“在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着我摘的这朵花是最美的信念而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回来了。”
  
  这时,佛祖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又有一天,孙悟空问佛祖:“什么是生活?”
  
  佛祖还是叫他到树林中走一次。可以来回走,但在途中要摘一朵最好看的花。
  
  孙悟空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了。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佛祖只好到树林里找他,最后发现孙悟空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佛祖问他:“你找到最好看的花了吗?”
  
  孙悟空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佛祖问:“你为什么不把它摘下来呢?”
  
  孙悟空回答道:“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会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
  
  这时,佛祖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看完这些你会有怎样的理解呢?
  
  最容易错过的是爱情。经历过爱情的无奈之后,对于婚姻的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人。幸福就是在不断寻找中获得满足。生活就是不断地寻找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5:38 | 查看全部
按劳分配
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224次

  商人运载货物经过一片松软的土地,车轮陷到土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
  
  于是,商人找来几个农夫,答应付给他们一些钱,请他们帮忙把货车拉上大路。
  
  农夫们给货车前端套上绳子,每人各拽一根绳头,站成一排,向前拉车。
  
  但农夫们拼命拉了半天,货车却始终没有驶离原地。
  
  商人观察了一番,决定换一种方法,他对农夫们说道:“依我看,应该按你们出力的大小,支付酬劳。”
  
  农夫们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就请商人在一旁监督。
  
  他们中有几个爱耍滑头的,用余光瞧着商人,故意把面部表情做得很夸张,把嗓门提到最高,以示自己使出了最大的力气。
  
  而那些真正卖力的农夫,一个个把头埋在胸前,两腿蹬直,憋着劲儿向前拉车。
  
  终于,货车被拉出了这片松软的土地,停在大道上。
  
  农夫们前来讨要工钱,商人依照自己观察的结果,支付酬金给他们。结果出人意料,耍滑头的钱少,卖力的钱多。
  
  那些耍滑头的见自己的酬金不如别人,便质问商人:“难道我的号子喊得不够响亮吗?难道是我的表情不够扭曲吗?”
  
  商人气定神闲地回答说:“我没有听你们的号子,也没有注意你们的表情。我只注意你们留在地上的脚印。”
  
  那几个耍滑头的农夫顺着商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凡是耍滑头的脚印都非常浅,就像一般的行人一样;而那些真正卖力的农夫,脚印都深深地印在了地上。
  
  努力,不应该只是姿态,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5:48 | 查看全部
请总理跳舞的女孩
时间:2013-08-08 作者:未详 点击:1678次

  一天,一位外国总理到一所大学视察。

  因时间有限,他在演讲完后临时取消了学生提问环节。

  一个叫茱莉亚的女生知道后,觉得特别失落。
  
  这时,一阵钟声传来,校园汇报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

  茱莉亚闷闷不乐地来到礼堂。

  突然,她远远看见总理坐在前排,跟着音乐的节拍点着头。
  
  瞬间,她想起什么,径直走到总理跟前,优雅地说:“总理先生,我想请您跳一支舞,可以吗?”
  
  总理猝不及防,愣了愣,还是高兴地接受了。

  全场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总理绅士地站起身,挽起她的手,缓缓步入舞池,这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大家的注视下,她和总理翩然起舞,并借机提了6个问题,总理都一一作了圆满的回答。
  
  后来过了很多年,茱莉亚当选了该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

  提及当年邀请总理跳舞的故事,她意味深长地说:“当因为变故,你未能按原本的设想实现目标时,不要放弃、绝望,或许换一种方式就将收获更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6:00 | 查看全部
穿皮鞋的快递员
时间:2013-08-08 作者:未详 点击:2779次

  有一个快递员,平时爱穿擦得锃亮的皮鞋。那天,快递员到一家公司收快件,客户填完单子,快递员核对时冷不丁地说:“啊,收件人的地址,正是我念书的大学。”
  
  原来,那快递员竟然是个学财会的大学生。

  客户忍不住为他惋惜,没想到快递员却笑了,他说,知识是没有白学的,其实,送快递需要有好的统筹才会提高效率,比如把客户按地域、业务类型建立分类档案,通常看到客户电话,就能知道他的位置,大概送什么,需要带多大的箱子……
  
  没过多久,这位客户得知这个快递员升主管了,因为他是公司唯一有大学学历的快递员,是唯一坚持穿皮鞋的快递员,是唯一建立客户档案的快递员,是唯一没有接到客户投诉的快递员……
  
  是的,认真是有力量的,足以让小小的青涩橘子开出花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6:13 | 查看全部
埋藏了两千年的真理
时间:2013-08-09 作者:未详 点击:2366次

  埃及的迪拉玛,被称为魔鬼城,它处在帝王谷的入口处。从比东法老到兰塞法老的600年间,凡是走进小城的外地人,没有不上当受骗的。
  
  史书记载,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外地人是位阿拉伯商人,他想贩些银器回国,结果被一个带路的小孩儿骗走了脚上正穿着的一双皮靴。还有一个来自大马士革城的旅行者,他想到帝王谷去探宝,进城不到一刻钟,就被一个吉卜赛人连钱带行李骗了个精光。据传,印度一位道行最高的巫师漫游至此,也没逃出被骗的厄运,身上唯一的一件东西——铜蛇管,被一个哑巴骗走了。
  
  对于魔鬼城之谜,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迪拉玛是狮子、水牛、天狼3个星座在地球上的重心投射点,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进这里头脑都要失灵。也有的说,是埃及法老图旦卡蒙的咒语在起作用,他说“凡扰乱法老安宁的人必死”。在这个入口处,他在用“让你破财”的方式,仁慈地提醒你不要走进帝王谷。
  
  然而,自从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来到这里,这些说法就被动摇了。因为他作为外地人,在城里住了一年,不但头脑和原来一样清晰,而且随身携带的东西一件都没丢。
  
  有位罗马商人得知此事后,很感振奋,然而他想,一个能顺利地走出迪拉玛的人,一定是破解了法老咒语的人。因为他知道,迪拉玛这座小城是图旦卡蒙法老有意安排的。罗马的羊皮书上有记载:图旦卡蒙法老的陵墓修好后,为防止盗墓贼入侵,曾把关押在监牢里的3000名骗子秘密流放到这里,因为法老相信,一类人的智慧能制约另一类人的智慧。
  
  罗马商人决定去拜访那位希腊哲学家。他率自己的商队来到希腊,可惜那位哲学家已经去世5年了。希腊人告诉他,哲学家临终前在摩西神庙的石壁上留下过一句话,那句话是他从埃及漫游归来后写上去的。于是,商人来到神庙,凝视着石壁喃喃自语:说得多好啊!然后匍匐在地,表达对哲学家的敬意。
  
  2300年后的一天,一位考古学家在迦勒底山脚下挖出7个巨大的石碑,其中的一块上刻着这么一行字:“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6:26 | 查看全部
回避盲区
时间:2013-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349次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集合论悖论,即“理发师悖论”。说在英国的萨尔维村一家新开的理发店挂出一块招牌:只给村里所有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将了理发师一军:“那你给不给自己理发?”这一问题让理发师无言以对。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他就属于招牌上所限定的那类人,所以,他就应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他其实就违反了招牌上的规定,他给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了发——但他其实并不能给自己理发。
  
  导致理发师陷入窘境的原因在于他技能的盲区,他没办法在视线不能及之处打理头发,自己拿自己的头发没办法。
  
  所谓盲区,按科学的解释是收发共用天线的脉冲雷达不能发现近距目标的区域。例如,地震勘探上存在盲区,如0点为震源,在地面上M点开始才能观测到折射波,称M点为折射波始点,自震源0点到M点的范围内不存在折射波,这个范围叫做折射波盲区。距离太近反而探测照射不到,就像“灯下黑”。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便是因为声波太过强烈,近处反而感觉不到。
  
  生活中这样的盲区并不少见,像算命先生很少给自己算命,因为经常算不准,故有“知易者不易己”之说。算命先生给自己测算时,只看到卦象,却少有外应、方位或灵感等,不容易综合判断所测事情的本质。闽南俗语所说的“自己背‘皇金’还帮人看风水”,也是对观测盲区的揭示。地理先生在推测别人家的风水位时,可能很灵验,但在给自家推测时,却可能出现“当局者迷”的状况。
  
  盲区令人很无奈。要规避盲区可能带来的影响,不妨开动脑筋,借助外力。就像理发师要处理自己的头发问题,既要对着面前的镜子,还可以在脑后也立面镜子,前后镜可以帮助自己看清自己的发型。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互理,自己给别的理发师理,也请别的理发师帮自己理,如同“易子而教”一样,就是为了解决自我认识的盲区。
  
  有个故事说在地狱里,阎王为大家准备了喷香的饭菜,但却没有提供刀叉筷子,只准用二三米长的长柄饭勺吃饭。结果每个人都吃不到饭菜,饿得奄奄一息。而在天堂里,用餐的条件也一样,但那里的人们却懂得用长柄饭勺相互喂食,你打给我吃,我打给你吃。这个哲理故事寓意着是否懂得互助协作,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
  
  懂得借助外力,懂得互助协作,也是避开盲区的拐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6:41 | 查看全部
人生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时间:2013-08-10 作者:未详 点击:13110次

  有位哲学家带弟子们出行。

  途中,他问弟子:“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什么?”

  弟子们争着回答:“是思想!”
  
  哲学家微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那么,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个小孩子的模样,那又是什么?”
  
  弟子们不知如何回答。
  
  “还有,不前进也不后退,没出生也不死亡,始终漂浮在一个定点。谁能告诉我,这又是什么?”
  
  弟子们更加茫然。
  
  “答案都是思想!它们是思想的三种表现,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比喻成三种人生。”
  
  望着聚精会神的弟子们,哲学家解释说:

  “第一种是积极奋斗的人生。当一个人不断力争上游,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和信心时,这种人的心灵就不受时空限制,他就好比一支射出去的箭,总有一天会超越光速,驾驭万物之上。第二种是懒惰的人生。他永远落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捡拾他人丢弃的东西,这种人注定被遗忘。第三种是醉生梦死的人生。当一个人放弃努力、苟且偷生时,他的命运是冰封的,没有任何机会来敲门,不快乐也无所谓痛苦。这是一个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壳漂浮于海中,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也不在梦境里……”
  
  弟子们大悟。

  播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将收获怎样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人的一生中,要紧处只有几步,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态度至关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6:55 | 查看全部
给予
时间:2013-08-12 作者:未详 点击:2236次

  曾经有一穷汉问佛:我为啥不能成功?佛曰:因为你未学会给予别人。穷汉反问:我身五分文如何给予?佛曰: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给予别人七样东西,颜施:微笑处事。音施:多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眼施:给予别人善意的眼光。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这是一段寻常文字,平实而美好,我一一记心,并时时反省我是否己做到。佛心向善,真诚的,善良的,才是美好的。怀着对佛的敬重,我慕名来到中台禅寺。
  
  中台禅寺位于台中的南投县,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1年对外开放,耗资五十亿新台币。主建筑楼高十六层,目前向游人开放的只是一、二两层。主楼四檐皆由黄铜所铸的巨型莲花瓣相拥相衬,逐层向内收紧,俯看去应该就是一朵巨型的莲花。仰视之,庄严而富丽。所有外墙都是用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贴面。进入正殿,空间视觉上很像梵蒂冈大教堂,层高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我们寻常对于寺庙的认识。大殿内四角的佛像石雕则“顶天立地”,高约二十米。沿台阶往上行,心底对于佛的敬仰也随台阶级级攀升。
  
  在中台禅寺,礼佛不烧香。所以没有人一路跑着碎步跟在身后推销香烛。于是寺庙便少了烟薰味,多了份宁静与幽雅。寺内的僧、尼一律素素的,快步行走,与他们相比,只觉得自己躁而俗。禅寺建在山坡上,周边被葱绿环绕,所以在台中,去寺庙也叫进山门。
  
  寺内的住持名惟觉,年已八十多岁了,但思维敏捷,能写一手地道的唐楷,寺内所有匾额、门联皆出自他的手笔,书法与建筑相得益彰。而整座寺庙完全由惟觉多年辛苦化缘积累所建,仅设计就花了整整三年,细细推敲,以臻完美。
  
  我去的时节在初冬,绵雨之后初睛,天空蓝得似水晶一般有穿透感,云白得耀眼,像北欧的晴空。正赶上火焰木的盛花期,禅寺门前大片的火焰木于树梢吐着火红的焰苗,花朵比凤凰花硕大,比木棉花柔媚,在浓密的羽状叶里,艳到无以复加。
  
  沿着火焰木的方向下行,我走到了禅寺的后院,这里有许多几百年的古木,都是从世界各地移植来的,树型奇绝,有摩纳哥的合欢树,菲律宾的黄连木,缅甸的鹿角树,澳洲的柠檬桉……这些移居的树木已在寺内扎根开花,枝繁叶茂,开始了她们迈向千年的里程。
  
  在大树隐映的侧殿中,我无意中发现了几十尊保存十分完好的历代石刻佛像,面容清朗,气度从容,有的石像高达二三米,如此多的造像都是从哪里请来的?想起来,像个谜。
  
  走在这样的佛地,有许多常人不可想象的事情,却被不食烟尘的他们一一拿定。佛的智慧在于点拨,所谓四两拨千斤,便是智慧的成果。
  
  施舍,是佛门最常用的词条,有众生的施舍,中台禅寺才得以建成。而禅寺立于台中,四方人士来此礼佛,在佛的光照中得平静、得祥和、和心想事成之愿、得心安理得之态,得舍,舍得,人在其间怡然。
  
  施与舍皆给予,给予是一种愉悦的状态,可小可大,可少可多。这不同于奉献,没有使命感,更无强制性。只是慧心所向,佛心所指,而佛的能量正来源于这两个字:给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17:57 | 查看全部
抛开的人生哲理
时间:2013-08-14 作者:未详 点击:2915次

  抛得开的人有幸福,抛不开的人没有。有云:放得下,就可以立地成佛。可是世上有多少人放得下的?放不下,是为了什么?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
  
  抛开或放下,其实,全在自己。外来的压力,在一个有决心的人来说,是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难道真还有什么力量可以在实际上制裁追求爱情的男女?可以说没有了,就算有,也不过是所谓“舆论”的“道德观”而已,但那是可以全然不加理会,也拿人无可奈何的。
  
  然而,为什么还有放不下,抛不开的情形呢?那全然是在自己,自己不想放下,不想抛开,旁人有什么办法?想帮忙也帮不上,就像想阻拦也阻拦不来一样。所以,不必责怪任何人,责怪自己好了,自己想怎样做就可以怎么做的,偏偏不去做,那怪得谁来?真正的阻碍,是在自己的心底深处!
  
  有人说,每一人,都用自己的思想,筑成一个囚笼,把自己囚禁起来,但是却又拚命想脱出这个囚笼,这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事。
  
  怎么决定?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你阻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