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25:14 | 查看全部
再多走一步
时间:2013-08-03 作者:未详 点击:2077次

  我们是生命的行者,淌过时光的长河,翻越季节的山峦,追寻缤纷的落英、芬芳的青草,但我们常被困难的沟壑绊住,倒在苦难的岸边。殊不知,如果我们能再多走一步,也许就是一个茂林修竹、草暖莺飞的世外桃源。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事业上迎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辉煌。
  
  著名编剧六六早年在新加坡工作,她和自己的两个朋友一起做最普通的家教,拿着新加坡的最低工资,扣除吃饭和坐车的日常开销费用,经常连房租也支付不起,每每躺在地铁站中过夜的困窘生活令六六的两个朋友不堪其苦,终于先后离去,唯有六六坚持了下来。正是由于她的坚韧与努力,她在新加坡的收入开始稳步提升,终于逐渐的和大学教授齐平,同时这不平凡的阅历,也为她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冰心曾说:“人们都羡慕花儿开放的美丽,却不知她开放时洒下的血与泪。”当六六的两个朋友在家中艳羡地看着电视台对六六进行专访时,她们哪里知道,正是因为在新加坡六六比她们多走了一步,才会取得了今天的不凡成绩。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生活中迎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英国一位平凡的磨镜师日复一日地做着磨镜的工作,在人们认为他这一生就要在枯燥乏味的磨镜生活中度过时,他却并不气馁妥协,仍旧精心钻研磨镜技术。
  
  终于有一天,他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片,带领人们走入了微观世界,同行羡慕于他拥有会见英国女王的荣光,却不曾知晓,正是因为他凭借着自己的细致与耐心,在生活中多走了一步,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再多走一步,意味着在文学创作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惊叹。
  
  中国近代动乱的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文学斗士,而像老舍这样的平民作家却少之又少,他创作的《骆驼祥子》,因为贴近生活,生动地描写了人力车夫在困苦中挣扎的生活而引发轰动。
  
  其实关于人力车夫这个题材,鲁迅等作家都曾有过创作,但他们往往止步于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面的批评,老舍却对这类人群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广泛地收集资料,厚积薄发,最终绘成了北平世俗生活的动人画卷。
  
  再多走一步,可能是生活中的一小步,但却可能是改变命运的一大步。
  
  再多走一步,是一种坚持不懈的不断努力,是一种不放弃不抛弃的可贵精神。
  
  再多走一步,或许,成功的桂冠就在不远处守候,等待在你走过磨难仍在坚持的旅途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26:24 | 查看全部
痛处与痒处
时间:2013-07-04 作者:未详 点击:1699次

  痛与痒,是身体极平常的两种反应,也寓意某种人生经常要面对的困苦。生活要快意,先得把它们的方方面面看清楚。苏东坡有一个有趣的概括,说,痛可以忍,痒难忍。这确实是每个人都能用生活经验证明的道理。细究起来,痛之所以可以忍,或许有其生理上的科学原因。如果说心理上,是因为我们拿它没有办法。当然可以用止痛药贴止痛膏,但不方便,成本大,效果却未必好。痒难耐,并且经常突然来袭,如雷击般让人酥麻痛苦,仿佛天地就只剩那一块痒的皮肤。气势虽汹汹,但只要抬抬手,挠挠,痒意就消失,轻松与快意袭来,痛快至极。如此,怎能任痒嚣张?“痒难忍”,就难在你想忍,双手也会自己做主,跑上去挠。
  
  痛处与痒处,还是一门交际的学问,讲话的艺术。一个人不会说话,就老把话。说到人家痛处,揭了人家伤疤,让人误认为仇敌。或者说到自己痛处,泪水不由得止不住的流。而办事玲珑说话得体,则“挠到别人的痒处”让对方喜不自胜,引为知己,难事烦事都一口答应。
  
  善说也好,善做也好,固然有技巧。但归根到底,是要本着一颗善心,多替对方着想,说话做事前思量一番,未必都能挠到别人的痒处,但大约也不至于说到对方的痛处,让自己难堪,两败俱伤。
  
  人都疼惜自己,不愿身心受苦,喜欢不痛不痒,保持恒定。实在不行,选择易对付的痒而不愿意痛。但痛有痛的好处。痛过,或锥心刺骨,或痛苦欲裂,或阵痛钝痛,个中甘苦滋味,记忆深刻。除了个别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主,痛过的人更会珍惜不痛的日子,一帆风顺的境遇。主持人柴静说,没有在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经历过这种痛苦的人,定然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加淡然去面对挫折与不幸,并获得更好地处理问题的方式,赋予自己更有价值的生活态度。散文家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遗憾的。没有疼痛过的人生,何其轻飘;没有伤疤可以细数的人生,何其苍白。
  
  相对于痛给人生带来的警醒,痒则轻浮多了。挠挠就好,谁都不会在意,因为不深入,它也就登不了人生修炼法门的大殿。
  
  痛与痒,有时也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痒也未必都不堪一挠,也有些痒,很顽固,抓成了痛才罢。
  
  比方起来,痒,是生活中的怪味零食,炒菜时用的特殊味精,周末狂欢的小插曲。痛,是生活中的大营养,厨房里不可缺少的盐巴,人生舞台的大慈悲。明白了痛处与痒处,不妨用轻松游戏的姿态迎接痒的洗礼,以感恩修炼的心接受痛的锤打。这样,痛与痒,会是人生路上两个好伴侣;痛处与痒处,会显得微不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26:35 | 查看全部
智者无言
时间:2013-07-05 作者:未详 点击:1771次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去应考厨师。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待问他时,他只说:“如果可能,给我30分钟时间,我做一桌菜出来看看便是。”
  
  不用说,“讷于言”的乙被录取了。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瞬时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一种语言叫言不由衷。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须急着去看春天里开的花,因为有一种事实叫做华而不实。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芸芸众生,一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说的太多。而一个一直不声不响只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尤为深刻,而且对他有了探询的欲望——因了那不语带给女人的典雅矜持,也因了那不语带给男人的深邃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淡了。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很小的时候,母亲跟我说:你看大街上两个吵嘴的人,那个声嘶力竭叫得很凶的人,往往是理屈词穷的。因为真理不在他一边,他要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个沉默者心里一团正气,自然可以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最大的蔑视!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他们都不算人类的宠物。
  
  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和积聚了千年万年!
  
  有两种方法能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它们与语言无关。

  由此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概同此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26:46 | 查看全部
替罪羊
时间:2013-07-05 作者:未详 点击:1858次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个替罪羊。
  
  譬如,有一个断了一截小手指的大学生,他最后的断言是:“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节小手指上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作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如果他有这一截小手指,那么他的人生就会一切OK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大学生,高考前有一只耳朵失去了听力,这没有妨碍他考上名牌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因为听力的缺陷,他在公共场合不能自如地与人交往。于是,他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久,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对他也不错,但他认为耳朵的缺陷令他配不上她,于是他一次次地在感情中逃避。
  
  因为不断重复感情的创伤,他最终患了重度的抑郁症,逃避到网络世界里,整日打电子游戏。
  
  那时,他以为,如果没有这只耳朵的问题,他的世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是,他的耳朵后来治好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他仍然抑郁,仍然自闭……最后,他明白耳朵问题不过是一只“替罪羊”,成长是需要勇气的,但他缺乏成长的勇气。于是,耳朵成了他给自己找的一个偷懒的天然理由。等耳朵好了,他只不过少了一个生理缺陷,但其他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有些男孩会把个子矮当做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有些女孩会把相貌丑当做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罪到自己的某个缺陷上去,经常会幻想“如果……那么一切OK”。
  
  但是,一些个子同样矮的男孩、相貌同样丑的女孩非常有勇气地去生活,并活得非常成功。一些高大帅气的男孩和一些美貌的女孩却同样因为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替罪羊而拒绝成长。
  
  你最在乎自己的什么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没有成为你的替罪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30:40 | 查看全部
“退”出精彩人生
时间:2013-07-05 作者:未详 点击:2339次

  在亚马逊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种能倒着飞翔的鸟——蜂鸟。而它们从前是不会倒着飞的,因为蜂鸟家族中有一条规定,飞行中只准向前不准后退。一次飞行中,森林突然失火,蜂鸟们却继续向前飞,结果惨死在烈火中。一只蜂鸟动摇了,它试图往后退,鸟王指挥其他蜂鸟攻击它,可是有些鸟没有听从指令,跟着这只鸟往后退。于是,它们存活下来,延续了家族的生命。
  
  美孚石油的创始人洛克菲勒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终于开创出了自己的事业,但他52岁时就身患多种疾病,无法正常工作。是继续“搏”还是马上“退”?洛克菲勒听从了医生的忠告,选择了后者。他到大自然中静心颐养,逐渐恢复了健康,并一直活到92岁。他这一“退”,退出另一番精彩人生。
  
  启示:

  在人的一生中,要面临诸多“搏”与“退”的选择。想要跨过这道坎,关键在于量力而行。

  如果精力和体力确实不济,那就不妨学一学蜂鸟和洛克菲勒,适时而退。

  也许你“退”下来心不甘情不愿,但要记住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宝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

  如果说前者没法留住,那么后者却能自己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30:58 | 查看全部
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
时间:2013-07-06 作者:未详 点击:1393次

  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实际上是教人如何立身处世。
  
  群处守住嘴。沉默是金,这句朴素的语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沉默并不代表思维停止。深邃的思想往往来源于貌似沉默的思索过程。暂时沉默的人,在沉默中积极思考,在聆听中有所取舍,以期抓住要害,点石成金。沉默并不代表思想空虚,沉默是一个等待蓄势的过程。大地的沉默是在孕育着金秋的收获,雄鹰的沉默是在等待着振翅高飞。
  
  独处守住心。古人云,君子之心,昭之天下,不可使人不知。如何处理好这些事情恰恰是对人德行的严峻考验。每当夜深人静时,独自内观其心,自己的真实面目就会浮现眼前。经常反思,你就会觉得真我的显现让平时欺骗你的假我原形毕露,你会羞愧难当,会真正善待灵魂深处的真我。这样形成一种习惯,你的境界就会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是也。
  
  所以,当你遇到快乐时,你要记得克制,因为得意忘形,忘形伤本,忘本失性。当你遇到困惑时,你要退一步思想,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31:10 | 查看全部
人生很多事本来就徒劳无功
时间:2013-07-06 作者:未详 点击:1393次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那么一段徒劳的经历。
  
  台湾作家九把刀说到他小时候的选择,并不是成为一名作家,而是一位漫画家。小学他痴迷卡通片中的原子小金刚,于是将原子小金刚当做蓝本,画了很多的图画、漫画串成故事,是原子小金刚跟怪兽、机器人和恐龙讲话。同学都非常捧场,课间争相传阅,并且催促九把刀赶快画出最近的剧情。这让九把刀画得更加热血,最后惹得老师开始给他家里告状说:“你的儿子数学考试考完都不验算,考卷翻过去,全部都是在画漫画。”
  
  然而从今天看来,最初的梦想并没有变成现实,九把刀成了成功的作家,甚至是成功的电影导演,而不是成功的漫画家。毫无疑问,痴迷于漫画的那段经历变成了徒劳。
  
  九把刀以自身的青春期恋爱经历作传,自编自导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就是一部恋爱的徒劳史。花很长时间去暗恋一个人,然后花很长一段时间去追求一个人,最后都没有结果,还要眼睁睁看着这个女孩儿和别人谈恋爱,然后嫁人。虽然徒劳无功,虽然可能对于未来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又怎么能否认,那便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让我们哭过、笑过、恨过、恼过、伤心过、开心过的每分每秒。
  
  电影中有那么一段镜头。沈佳宜教柯景腾学习数学,柯景腾说,你信不信10年后,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还可以活得好好的。
  
  沈佳宜说,我知道。
  
  柯景腾说,那你还那么用功读书。
  
  沈佳宜说,人生本来很多事就是徒劳无功的啊。
  
  沈佳宜的话直白、精辟,一语点醒了主题。人生明知很多事情是徒劳无功的,却还要去做,这不是苦役,恰是人生的乐趣和悬念之美,美在不可知,需要在以后的路途中细细体会。
  
  把人生的卡带倒过去看一下,九把刀如果不是从小练就了用画面讲故事的习惯和潜质,他的小说和电影就不会变得如此生动和细节丰满。
  
  乔布斯在大学期间休学了,无课可上,如果不是无聊的时候去自学一些书法课程,沉溺于书法里,后来畅销的麦金托什电脑可能就不会有多种字体和变量距字体了。
  
  台湾知名导演、作家、主持人吴念真当了3年特种兵,当时认为当兵很倒霉,3年就鬼混过去了。但转过头来看,军队里有各种不同的新兵,他们家里都是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教育程度,有坐过牢的。同他们相处,听各种故事,知道了不同人的生命经验。
  
  所以吴念真说,人生就是从一大堆很严厉的状况中挣扎过来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能是养分,包括徒劳。如果把所有事情的取舍都看得那么功利、直接,这样的人和人生该多么寡淡无味!完成了一个目标会有另一个目标,获取了一些财富还想更多财富,争得一个职位还有更高的职位,人如果依靠这些去寻找幸福,幸福会越来越远。
  
  不妨体验一下徒劳之美,平常事物也有乐趣,琐碎工作也有意义,幸福不仅仅是豪车美宅,职业风光。而在自己,内心的温暖,视野的高度,对幸福和喜悦的最简单感知,都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31:21 | 查看全部
何为友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1326次

  一人问:“何为友?”

  禅师示:“友分四种:一如花,艳时盈怀,萎时丢弃;二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阴;四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
  
  人低头见影,有悟:待友如何,便遇何友,友如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33:32 | 查看全部
世间无人知道的两个字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3157次

  有施主看了戒嗔的文章说,想出家当和尚,其实很早就有人有这个想法了。淼镇上有户人家,家境富裕,一直想要个儿子,甚至不惜罚款超生,生了第三胎后,终于得了一个儿子,自然溺爱了些。儿子见到好吃好玩的,出手就要,所幸家中挺有钱的,几乎都可以办到。儿子有点任性,但也不是极坏的那种。
  
  有一年夏天,那家人带着刚上三年级的小施主一起上天明寺游玩。他们在佛堂前求佛,父母求佛的内容几乎都和小施主有关,比如希望小施主的学业有成,身体安康等等。
  
  小施主看到和他年纪差不多大的戒尘和戒痴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无人管束,也不用读书,忽然心生羡慕,对他父母说,想在天明寺里待上一段时间,他父母力劝无果,只能找师父们商量。师父们起先也不同意,可挨不住小施主父母的苦求,便同意了,答应让小施主在寺里住上10天,但有个要求,既然在寺里就要守寺里的规则,小沙弥所要遵守的戒条,一条也不能犯。
  
  小施主一心要住在寺里便满口答应了下来。他的父母还有些放心不下,便请求师父多多照顾小施主,下山后,又差人买了很多东西,送上山来,怕小施主有所需要。
  
  智缘师父让送东西的把东西带回去,说小施主在寺里的10天将没有特殊化。
  
  晚上时分,智缘师父领着小施主在禅房里一一向他讲述寺里的规矩。小施主在房间里好奇地东张西望,只是一个劲地点头,也不知道是否把这些话听在心里了。
  
  智缘师父讲完,小施主正准备去我们的房间睡觉,智恒师父忽然对小施主说,寺里还有一个规矩,如果戒律满了10条,就要用寺里最严重的刑法来处罚。
  
  戒嗔很奇怪,因为在寺里那么长时间了,也没有听过有什么严重的刑法是用来处罚僧人的。
  
  小施主从第二天早晨就开始不习惯了,4点钟的时候戒尘和戒痴怕他受处罚硬把他从床上拉了起来。
  
  他在上早课时,一下子倒在蒲团上打瞌睡,被智恒师父狠狠地打了几下板子。师父讲经的时候让他倒茶,他又打破了香客的杯子。
  
  渐渐小施主发现原来寺院的生活和想象中并不一样,不仅在生活上,小施主饮食也不习惯,因为我们一天只吃两顿素斋。那天傍晚,智恒师父还赶走了小施主家里派来给他送零食的人。
  
  晚上小施主在床上翻来覆去很久才睡着觉。连续几天,小施主的戒律一条条地犯着。
  
  第四天的时候,戒傲忽然小声对戒嗔说,让我多看着点戒言。戒嗔疑惑地问他为什么,戒傲告诉我,小施主刚才在院子里一直看着戒言,边看边流口水。
  
  第五天,小施主已经犯了8条戒律了,其他各式各样的小错误更是不断。他父母下午的时候来看小施主,小施主扑在父母怀里痛哭,一定要跟他们下山,他母亲搂着小施主痛哭,父亲也在旁边不断地叹气。
  
  小施主下山的时候,他父母叫他和我们道别,他也只是胆怯地向我们挥挥手,然后紧紧地抓着母亲的手,不愿意放开。有一次,戒嗔问智恒师父寺里最严重的刑法是什么?智恒师父笑着说,只是怕小施主一直待在寺里不走,所以吓吓他,实际上是多虑了。
  
  有人只看到密林中翠竹清雅,却忽略了树叶下蛇吻浮现;有人只想到有林地间花瓣满地,却不知下面沼泽陷人;有人只听细雨潺潺,却不知惊雷闪现。
  
  茅山半山腰有香火飘渺,但那不是你想象中的静土。属于你自己的生活一样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世间有两个字始终无人知道,那就是: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14:33:54 | 查看全部
“深奥的人生哲理”
时间:2013-07-09 作者:未详 点击:1410次

  “深奥的哲理”
  
  ◎关键不在输赢,而是在过程。
  
  ◎如果上帝想要我们成功,它将会为我们引路,我只要耐心等候就行了。
  
  ◎不幸的是,我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成功与你知道什么无关,而与你认识谁有关,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
  
  ◎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我把这些话称为“哲理牛”,为了使我们的一些借口听起来不那么像借口,我们会竭尽所能地去援引上面这些看似意味深长的理论。
  
  我有一个老熟人,他经常引用“学问好不如人际关系广”这句话来解释他为什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取得成功。他认为,没有成功的原因既不是“自从他离开学校之后就没有再继续用功更新他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他从来没有主动去完成他本职之外的工作”。对他而言,不认识公司中“恰当的人”才是导致他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这一类“箴言”,正是我们圈养的“奶牛”。“关键不在输赢,而是在过程”,看起来不像是对待生活的不良方式。除非你近距离地去检视它,否则这头看似拥有一些高尚特征的“奶牛”,是不会显露原形的。然而,我们还是来考虑一下带着这样一头“奶牛”到处走的后果吧。
  
  如果你认为输赢真的没什么大不了,在比赛中,你怎么能发挥出你全部的潜能呢?我必须指出,在我的一些工作访谈当中,有些人对于这个主题感到非常不安,对一些人来说,这句格言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甚至会觉得我把输赢看得那么重要是有攻击性的表现。
  
  我并没想刻意去坚持这样的看法,我想说明的是,如果持有这样的观念,到底是会帮助我们,还是会伤害我们。
  
  在一次特别的讲座中,我记得曾问过观众:“如果输赢真的无关紧要,你们有多少人不介意输掉人生这场比赛呢?”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
  
  你看,如果我们输掉的只是一盘象棋比赛,那可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如果将要输掉的是我们的目标、梦想和幸福,那我们可就不会轻易答应了。
  
  这些观念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一旦你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认同了这些观点,它们通常就会成为你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行事准则。
  
  此外,在你迫不及待地采纳某个新的指导原则之前,都应该思考一下它的来源。你觉得那句话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呢?我猜肯定不会是赢家,这头“奶牛”可以说是通往平庸路上的一座鲜明的纪念碑。
  
  虽然并非出于本意,但我的朋友卡拉已经沦为这种观念的受害者,明知道付诸实践才是人生的实际价值,但她仍满足于这种“奶牛”所带给她的安慰感而无法自拔。卡拉回忆说:“这个荒谬的观念,既限制了我的努力,又限制了我的斗争精神。”幸运的是,她设法赶走了那头“奶牛”。现在,当她没看到她所期望的结果时,她会找出是什么地方出错了,更换策略,寻求帮助,并再次尝试。她的新策略包括做任何能够做的事情来实现她的既定目标,当然,她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她的做法是多么值得喝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