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4:39 | 查看全部
蜗牛的韧劲
时间:2013-10-27 作者:未详 点击:6799次
  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世界上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的动物,除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和拥有一双矫健翅膀的鹰之外,那就是蜗牛了。
  
  蜗牛有一个厚重笨拙的螺旋形外壳,外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非常紧硬,既是蜗牛的保护伞,又是保水膜。当它遇到外敌侵害时,总把头和柔软的身体缩入壳内,安全避难。当夜幕降临时,它就探出头和身体,靠触角感知周围的事物,借助于身体分泌的粘液和腹足附着于金字塔的塔壁上,缓缓地一点一点地往上爬行。当炎热的白天到来时,它就把身体缩入壳内,躲在自己的独特的螺旋形宝塔中,一边欣赏着气流通过螺壳时产生的绝妙的音乐旋律,一边悠闲地乘凉,甜美地睡眠。当暴风雨袭来时,它用外壳作为保护伞,挡风遮雨,逃过一次次动难。当黑夜一旦降临,它就又一次起程攀登,一点又一点,一天又一天,一次摔下来,又一次爬上去,靠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到达了金字塔顶。
  
  与自然界其它动物相比,蜗牛不能飞,不会奔跑,不会跳跃,只会缓慢爬行,可谓是弱势群体,实在是没有实力与其它动物同台竞争。蜗牛就靠它在那一般人看来是负担和累赘的厚重外壳,靠它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成为能到达金字塔顶的佼佼者。
  
  无论是普通的人小人物还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要创业就得首先具备这种可贵的永不停息的蜗牛精神。从9。2元起家的亿万富翁“中国第一打工仔”刘延林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创业典型。他老家在四川广元县,因为家贫交不起学费,他只读过4年书,就辍学南下打工,曾因买不起火车票而不得不扒火车,而又多次被撵下车,形同乞丐;在广东某地砖厂由小工做到老板,从不景气到严重亏损,负债累累,索债者又像催命鬼,他只得像蜗牛遇害时把身体缩入壳内一样,找秘密的地方躲债。但他不但不气馁不放弃,而且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他坚信:“不拼也是穷,拼了也许就会赢。”他凭着一股永不停息、永不服输的固执与执著,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又适逢改革开放浪潮的兴起,建筑业的兴隆的大好时机,他经营的砖厂迅速复活继而红火起来。一年的时间,他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净挣了20多万元。于是,乘胜前进,扩大了砖厂的规模,并兼营房地产,创建了“川惠企业集团”和“川惠购物中心”。他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9。2元起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亿万富翁。
  
  我所教过一位大学生,是机械制造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刚就业工作一年就被企业改革的大潮冲了一浪,被迫下岗。经过一番痛苦之后,他在深思后找到了答案: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与其在家待业不如走出去,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冲浪,去拼搏去创业。经过一番考察之后,他发现当地家禽饲养业很发达,但饲料供不应求,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决定从事饲料加工。尽管家里人反对他搞个体,但还是义无返顾。没有经营资本,他就以为自家的几间砖瓦房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0万元作本钱。没有加工经营饲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经验,他就以购买饲料为名,偷偷到别的饲料加工厂学校。他为了减少饲料生产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从当地收购玉米,到加工费便宜的江苏省某地加工。他生产的饲料质优价谦,在当地供不应求,当年的销售额竟有50多万元。有时饲料订单多,竟忙不过来。人手少,他就雇几个人一起干,不仅生产鸡鸭和猪饲料,还生产鱼类饲料,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一年后,他注册了一家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的饲料十分抢手,为了提高饲料的质量,他买来电脑配置混合饲料的配方,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质量,减少了饲料的成本,市场占有逐年扩大。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也成为当地拥有数百万资产的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行业开始衰退,有的行业逐渐兴起。只要有心有毅力去创业,机会随处都有。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几个大学生在经历了几次就业招聘会的挫折失败之后,厌倦了给别人打工,他们决定自己造饭碗。于是集合了集体的智慧和财力,开了一家不起眼的“十元旅店”:住宿十元一天,吃饭十元吃饱。在多数宾馆食宿价格高的让人不敢问津的今天,务实的客人们纷纷涌来,让这伙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们的生意火了起来。他们还计划扩大规模,把连锁店开到各大城市和旅游区去。有个大学生还放弃了别人羡慕的工作,在城市里收购废品,到宾馆里捡易拉罐,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和在社会基层的摸爬滚打,后来成为名震一方,拥有百万资产的废品收购大王。
  
  一位历史伟人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生就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金字塔”。也许刚开始攀登是很容易的,但要像蜗牛那样一点点攀上金字塔顶却是艰难的。无论做什么事,没有蜗牛那样的保护性外壳就容易被伤害,没有蜗牛那样的攀登工具就不会前进一步,而没有蜗牛那种沉着稳健、永不停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卓越品质,就不可能达到人生创业的宏伟目标,就不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4:46 | 查看全部
蜗牛的韧劲
时间:2013-10-27 作者:未详 点击:6799次
  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世界上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的动物,除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和拥有一双矫健翅膀的鹰之外,那就是蜗牛了。
  
  蜗牛有一个厚重笨拙的螺旋形外壳,外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非常紧硬,既是蜗牛的保护伞,又是保水膜。当它遇到外敌侵害时,总把头和柔软的身体缩入壳内,安全避难。当夜幕降临时,它就探出头和身体,靠触角感知周围的事物,借助于身体分泌的粘液和腹足附着于金字塔的塔壁上,缓缓地一点一点地往上爬行。当炎热的白天到来时,它就把身体缩入壳内,躲在自己的独特的螺旋形宝塔中,一边欣赏着气流通过螺壳时产生的绝妙的音乐旋律,一边悠闲地乘凉,甜美地睡眠。当暴风雨袭来时,它用外壳作为保护伞,挡风遮雨,逃过一次次动难。当黑夜一旦降临,它就又一次起程攀登,一点又一点,一天又一天,一次摔下来,又一次爬上去,靠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到达了金字塔顶。
  
  与自然界其它动物相比,蜗牛不能飞,不会奔跑,不会跳跃,只会缓慢爬行,可谓是弱势群体,实在是没有实力与其它动物同台竞争。蜗牛就靠它在那一般人看来是负担和累赘的厚重外壳,靠它那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成为能到达金字塔顶的佼佼者。
  
  无论是普通的人小人物还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要创业就得首先具备这种可贵的永不停息的蜗牛精神。从9。2元起家的亿万富翁“中国第一打工仔”刘延林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创业典型。他老家在四川广元县,因为家贫交不起学费,他只读过4年书,就辍学南下打工,曾因买不起火车票而不得不扒火车,而又多次被撵下车,形同乞丐;在广东某地砖厂由小工做到老板,从不景气到严重亏损,负债累累,索债者又像催命鬼,他只得像蜗牛遇害时把身体缩入壳内一样,找秘密的地方躲债。但他不但不气馁不放弃,而且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他坚信:“不拼也是穷,拼了也许就会赢。”他凭着一股永不停息、永不服输的固执与执著,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又适逢改革开放浪潮的兴起,建筑业的兴隆的大好时机,他经营的砖厂迅速复活继而红火起来。一年的时间,他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净挣了20多万元。于是,乘胜前进,扩大了砖厂的规模,并兼营房地产,创建了“川惠企业集团”和“川惠购物中心”。他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从9。2元起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亿万富翁。
  
  我所教过一位大学生,是机械制造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刚就业工作一年就被企业改革的大潮冲了一浪,被迫下岗。经过一番痛苦之后,他在深思后找到了答案: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吃馒头自己蒸。与其在家待业不如走出去,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冲浪,去拼搏去创业。经过一番考察之后,他发现当地家禽饲养业很发达,但饲料供不应求,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他决定从事饲料加工。尽管家里人反对他搞个体,但还是义无返顾。没有经营资本,他就以为自家的几间砖瓦房作抵押,向银行贷款10万元作本钱。没有加工经营饲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经验,他就以购买饲料为名,偷偷到别的饲料加工厂学校。他为了减少饲料生产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从当地收购玉米,到加工费便宜的江苏省某地加工。他生产的饲料质优价谦,在当地供不应求,当年的销售额竟有50多万元。有时饲料订单多,竟忙不过来。人手少,他就雇几个人一起干,不仅生产鸡鸭和猪饲料,还生产鱼类饲料,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一年后,他注册了一家饲料加工企业,生产的饲料十分抢手,为了提高饲料的质量,他买来电脑配置混合饲料的配方,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质量,减少了饲料的成本,市场占有逐年扩大。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也成为当地拥有数百万资产的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行业开始衰退,有的行业逐渐兴起。只要有心有毅力去创业,机会随处都有。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几个大学生在经历了几次就业招聘会的挫折失败之后,厌倦了给别人打工,他们决定自己造饭碗。于是集合了集体的智慧和财力,开了一家不起眼的“十元旅店”:住宿十元一天,吃饭十元吃饱。在多数宾馆食宿价格高的让人不敢问津的今天,务实的客人们纷纷涌来,让这伙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们的生意火了起来。他们还计划扩大规模,把连锁店开到各大城市和旅游区去。有个大学生还放弃了别人羡慕的工作,在城市里收购废品,到宾馆里捡易拉罐,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和在社会基层的摸爬滚打,后来成为名震一方,拥有百万资产的废品收购大王。
  
  一位历史伟人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生就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金字塔”。也许刚开始攀登是很容易的,但要像蜗牛那样一点点攀上金字塔顶却是艰难的。无论做什么事,没有蜗牛那样的保护性外壳就容易被伤害,没有蜗牛那样的攀登工具就不会前进一步,而没有蜗牛那种沉着稳健、永不停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没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卓越品质,就不可能达到人生创业的宏伟目标,就不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4:59 | 查看全部
成功的哲理定律与行为准则哲理定律
时间:2013-10-30 作者:未详 点击:2110次
  如何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和人生事业研究家凯·史密斯博士经过多年来的调查与研究,认为成功具有六大哲理定律(Philosophy
  
  laws)与40条行为准则(Behaviorstandard)。
  
  Philosophylaws-1:承担责任
  
  在社会中,有些人总是在指责别人,从埋怨父母到指责政府,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的成功;而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却不让自己陷入这种失败者的心理。他们的信条是:“事情已经成了这样,责任在我自己。”
  
  他们知道,说某人或者某事阻止了自己的成功时,实际上是在说,“别人比我更能控制我的人生。”
  
  莱斯·布朗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了,他还是个孩子就被贴上了“智力低下”的标签。他有千万个放弃希望的理由。但是,一位高中教师对他说:“其他人对你的印象没有必要成为你判断自己的标准。”布朗明白了他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努力学习,后来成为俄亥俄州的一名立法者兼作家。今天,作为美国优秀的演讲家中的一员,他演讲一小时的收入为2万美元。
  
  布朗认为,在生活中你不能控制自然,不能追回逝去的时光,也不能左右其他人的想法。但是,你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起责任。这也就是你能做的最能增强自身能力的事。
  
  Philosophylaws-2:有目的地生活
  
  善于自我激励的人,其生活是有目的的,这是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显著特点之一。他们坚信他们所做的正是自己被放在那里应该做的。“让你的生活有个目的,是使你成为一个积极生活的人的最重要的因素。”美国畅销书《你的种种误区》的作者韦恩·戴尔说。
  
  如果生活没有了目的,那么你只会忙于应付可能遇到的那些问题。但当你的生活有了目的,你最关心的就是怎样把工作做好。你喜爱你所做的一切——这一点会在你的工作中体现出来。人们愿意和你打交道,因为他们能感觉到你对工作的热爱。
  
  怎样才能有目的的生活呢,你可以选择一种有发展前途的事业。迈克·弗瑞过去是一名唱片营销员,但他一直认为房地产经纪人需要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推销技巧。所以,他组建了为房地产事业培训人才的迈克·弗瑞公司。结果,他的公司取得了巨大成功,年盈利达2000万美元。
  
  Philosophylaws-3:把计划写出来
  
  想实现你的目标,却没有一个切实的行动计划,那就好比想从洛杉矶开车去丹佛身边没带地图一样。浪费时间、精力和钱财,很可能让你早在抵达落基山脉之前就放弃了目标。
  
  美国最成功的营销培训员之一、著名的演讲家、专栏作家布赖恩·特蕾西指出:“没有写出来的目标根本就不是目标。它们只是幻想而已。”
  
  手中拿着地图,你不仅能充分地享受旅途的快乐,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Philosophylaws-4:愿意付出代价
  
  想拥有豪宅、名车或者百万美元,这些想法都是好的;但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想要这些东西,谁能做到呢?成功的人会找出实现他们梦想的途径,然后就去努力。他们从不抱怨工作的艰辛和困难。
  
  莱斯·布朗的左耳有一个老茧。为什么呢?“当我决定从事演讲事业时,我没有信任状,没有名声,也没有经验,所以我不得不给许多人打电话。”他解释说,“我一天要给一百多个人打电话,寻求一个给他们的群体讲演的机会。我这个老茧值几百万美元呢?”
  
  Philosophylaws-5:精益求精
  
  演讲家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千方百计想要成为最好的。为了提高技巧,他们什么都愿意做。
  
  帕特丽夏·弗里普给《财富》的500名高级官员做过讲演,讲述怎样才能更成功。可她还要为自己请演讲教练,以提高演讲能力。就在北美一家贸易杂志社把她评为最具震撼力的演讲人之一后;弗里普仍然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如果某个人录下你所做的工作,并把它作为别人学习的资料,你是为录像带中的自己自豪呢?还是觉得尴尬?如果是后者,那么你在今天就做出决定,努力工作,成为你那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向专家学习,去探究最优秀的人是怎么做的,然后照他们的样子去做。
  
  Philosophylaws-6:永不放弃
  
  这听起来不难,但当你实实在在地投身于实现你的目标时,“放弃”就随时随地跟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去让你的目标实现。
  
  当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维克多·汉森编写《心灵鸡汤》时,这本书被一百多家出版商拒绝了,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终于,一家小公司决定出版这本书。结果,它不仅成了畅销书,而且还“生”出了一系列的“鸡汤”书,销量超过1200万册。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一天之中,尽可能抽些时间扪心自问一下:“我现在正在做的是否会让我离目标更近?”如果不是,那就做点什么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5:10 | 查看全部
为什么老板不逃跑
时间:2013-11-05 作者:未详 点击:3061次
  为什么一个老板再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而一个员工做得不顺就想逃走;为什么一对夫妻再吵再闹矛盾,也不会轻易离婚,而一对情侣常为一些很小的事就分开了?说到底,你在一件事、一段关系上的投入多少,决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能坚守多长时间。
  
  冯仑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为什么用“熬”?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安慰、鼓励,但你没有;普通人用对抗消极指责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看到爱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学会转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个肩膀在脆弱的时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5:20 | 查看全部
别忘了自己是谁
时间:2013-11-06 作者:未详 点击:5481次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

 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来?将来准备做什么……”

  同学们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

  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
  
  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

  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

  “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我的同学们精心制作了一件礼品——我们的谈话录音。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当你们失意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听这盘录音带吧……”
  
  直到这时,同学们才真正领悟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在现实人生中,许多人一辈子也没真正关怀和关注过自己,甚至没弄清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

  “你到底是谁”,其实是一个关乎心灵走向、关乎事业抉择的人生命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5:29 | 查看全部
泥墙里冒出来的大富翁
时间:2013-11-07 作者:未详 点击:3075次
  李道德是安徽寿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当地有不少人都栽培食用菌,李道德看着他们虽然发不了什么大财,但都能为家里增加一点收入,不禁也是心里痒痒想从事。
  
  李道德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为了事先掌握一些基本经验,他就跑到邻村的一个食用菌栽培户的菇园里去学校,结果一番了解后虾了他一跳,栽培食用菌成本大得要命,育菌袋里的棉籽壳、麦草杆本地不多,都要用很贵的价格从外地购买,所以光是打一个小小的菌袋就需要十来块钱。当时正是深秋,菇农们都已经把菌菇转到了用泥墙和塑料纸塔成的“温室”,正参观着,他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在一堵泥墙上,居然长着三五个食用菌,李道德好奇地问:“墙上怎么也会长蘑菇。”
  
  “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打泥墙的时候,有些育菌料混了进去,所以就长出蘑菇来了!”主人家一边漫不经心地说着,一边随手把它采下来,像是清除垃圾似地扔进一旁的废草堆。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李道德不禁在心里盘算开了,泥墙里的育菌料肯定不会多,可是却能长出蘑菇来,如果好好利用这种泥墙,是不是可以大量栽培蘑菇?想到这里,李道德仿佛看到了希望,随后,他准备了一些育菌料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入泥土中,做成了一块块的“泥砖”,半个来月以后,那些泥砖上果然长出了小小的蘑菇芽。李道德选了发芽状况最佳的一种比例与菌袋成本一对照,结果只占菌包培育的三分之一,随着菌菇一天天长大,李道德还发现,因为混着泥土的本身养分,所以自己培育的菌菇不仅色泽更加诱人,吃起来的口味也更加鲜美!
  
  这样一来,李道德很快信心满怀地开始叫工人在田头打起了几亩菌料泥墙,然后在菌墙外面涂上混入多种养份和菌丝的泥浆,起初有许多人都不理解他,还冷嘲热讽地说他没培育起菌菇,倒先玩起了“房地产开发”,对于这些闲言碎语,李道德懒得理会,打好泥墙后,他又给罩上了塑料膜,悉心照料……
  
  很快,一朵又一朵的菌菇开始从泥墙上冒出来了,不仅有普通食用蘑菇,还有秀珍菇、姬菇等十多种珍稀食用菌,不仅如此,泥墙菌菇产量还比普通培育方式高出五倍之多,第二年,李道德就靠着泥墙食用菌为自己创造了16万元的收益,成本是别人的三分之一,产量却是别人五倍,这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一时间,李道德成了“育菌达人”,前来学习者络绎不绝!
  
  李道德趁热打铁,带领着广大蘑菇种植户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在把泥墙育菌向更多人推广的同时,也使单纯的“技术外传”成了双赢互利的“有机组合”。目前,他的合作社已经拥有了一千余家育菌户,每天都能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购菇业务,日交易额高达四五万元,在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同时,李道德本人更是成了远近闻名的“泥墙富翁”!
  
  “其实比我聪明能干的大有人在,我只是遇事都多观察一点,多思考一点,我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或许正是上天对我这种性格的赏赐吧!”在说到自己的成功时,李道德时常这样谦虚地笑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5:37 | 查看全部
成功像梯子
时间:2013-11-07 作者:未详 点击:6000次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年老的智者,请教成功之道。
  
  智者拿出一架梯子,带着年轻人来到一座平房前。
  
  智者将梯子放在平房墙壁上,对着年轻人说道:“你现在沿着这架梯子,爬到平房顶上。你从房顶下来后,我就告诉你最实用的成功之道。”
  
  年轻人立即手脚并用,沿着梯子,很快就爬到了房顶;尔后又马上从房顶沿着梯子下到地面。
  
  智者问道:“你现在应该懂得这最实用的成功之道了吗?”
  
  年轻人茫然不知所措道:“大师,我还是不懂成功之道,敬请你说明白点。”
  
  智者反问道:“你刚才从地上沿着梯子爬到房顶,又尚着梯子从房顶下到地面,你努力动脑、动手、动脚了吗?”
  
  年轻人说道:“我如果不努力动脑、动手、动脚,是无法爬到房顶的。”
  
  智者说道:“你沿着新颖子努力动脑、动手、动脚,就能从地面上成功地爬到房顶上,这就是一种最实用的成功之道。”
  
  年轻人恍然大悟道:“是呀!每个人,沿着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动脑、动手、动脚,坚持一步一步地努力,就能步入成功之道,实现成功之愿。啊!原来成功就像梯子,不努力动脑、动手、动脚,是无法爬到成功的位置、达到成功的目的。”
  
  人世间所有的成功之道,其实也是这样——沿着人生所设定的目标,动脑、动手、动脚,坚持一步一步地努力,就能步入成功之道,实现成功之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5:44 | 查看全部
你输在哪里
时间:2013-11-08 作者:未详 点击:6304次
  记者采访一位赛车冠军,问:“您取得今天这样瞩目的成绩,有什么特别的制胜诀窍吗?”

  赛车冠军说:“每个车手在输掉比赛的时候,第一句话总是抱怨自己的赛车不够好,天气不行,发挥不怎么正常,对手太强。总之,一大堆理由,但从来没想过应该检讨的人,其实是他自己。如果一个车手坚持不懈地去打扫赛道的胎痕,他就会明白高手过弯的技术和路线,更会明白自己输在哪里!”
  
  只有千方百计为失败找原因,才能真正逐渐地向成功一步步靠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5:51 | 查看全部
成功者的“麦穗哲理”
时间:2013-11-09 作者:未详 点击:3584次
  成功背后,其实有一个看似奇怪其实并不奇怪的“麦穗哲理”: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得是;

  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

  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大麦穗中的美丽一支。
  
  在数不清的麦穗中寻找最大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最大的”往往也是要在错过之后才能知道,但如果在调研基础上果断出手,这样离最大的也差不太多——这就是成功者的“麦穗哲理”。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麦穗哲理的影子,比如抓住创业机会。

  盲目草率做决定、犹豫不决空留恨,都是不可取的;

  而在创业激情中保持理性,成功几率就很大,就可摘取“最大的麦穗”。
  

  忘了是那位哲人所说的了:“创造力是一种智力肌肉,只要愿意并且知道如何锻炼它,你就能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你瞧,创造和创造力,也没啥了不起,只不过是你对“智力肌肉”的锻炼呢。

  创业的激情与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情理兼备,“胜利在向你招手,成功在前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5:58 | 查看全部
效率就是一天最多做七件事
时间:2013-11-10 作者:未详 点击:4441次
  每天忙不完的突发任务,把无数职场人弄得焦头烂额。别忘了,“效率决定竞争力”,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也许就能出奇制胜、事半功倍。
  
  日本效率专家松本幸夫建议,手头任务一大堆时,首先,最好先把任务分类,找出优先顺序。可以按“紧急”“重要”两个标准,先做“紧急又重要”的事情,接着快速完成“紧急不重要”的任务;“重要不紧急”和“不紧急不重要”的任务,则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根据自己的经验提醒大家,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做7件重要的事,比如开讨论会、发通知邮件、拜访客户等。如果一天的工作清单上超过7件,就不必再列了。因为不一定每件事都非要“今天”完成,否则会心有余力不足。
  
  先“思考”再“行动”。对于一些需要详细考虑的任务,不必匆忙动手,可以利用吃饭、散步等时间先琢磨,累积到了一定阶段,你会自然才思如泉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