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7:15 | 查看全部
谁成功前也是伤痕累累
时间:2013-11-26 作者:未详 点击:5350次
  您可能仅仅看到成功者衣锦还乡,春风得意的样子,让人好羡慕。但他们成功之前是什么样,您知道吗?有的朋友可能知道,有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千万明白,谁成功前都是伤痕累累。这个“累累伤痕”,有的是自己在不懈地努力中“磕碰”的,有的则是别人看自己“不是那块料”贬低的。但不管怎么样,伤痕累累是实实在的。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于北京时间2013年2月25日上午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度夺得最佳导演奖。同时李安成为史上首位凭借执导3D电影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李安梅开二度再获最佳导演奖,《少年派》揽四奖成最大赢家,让李安不仅心花怒放,还喜形于色,频频亲吻小金人。但有谁知道,他成功之前的“伤痕累累”?据媒体报道,李安先生38岁才得到拍片的机会,42岁才在柏林得到他第一个金熊奖,38岁以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纽约寻找他的电影梦。“除了端盘子,他干了所有纽约未成名的艺术家干过的事”,在家带孩子、做饭、写剧本、去片场扛大包……一个38岁还一事无成打散工的男人,难怪他岳老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给钱也不是,不给钱也不是,只能摇头叹息,后悔死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百无一用的死“文青”。在一次三人讲座中,李安先生在老友陈文茜道出这样一段鲜为人知但又不乏意味深长的话。
  
  李安先生成名之前伤痕累累,世界上的哪一个人成名之前不是遍体鳞伤呢?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逮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和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无比,老师都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和群,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在申请苏黎士技术学院时也曾被拒绝。
  
  原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有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意愿。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的父亲,曾哀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
  
  …………
  
  中国大陆地区的成功人士更不例外。
  
  在地产界赫赫有名的潘石屹,1963年生于甘肃天水农村,转学到县城中,开始了他人生漂泊的开始。那时候,由于自己农村口音很重,所以到县城高中整天都低着头,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的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天到一个地方一定先看看这个地方最高的楼到底有多高,根据这个高度盘算自己相关联的生意。1987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就只剩80多块钱了,这便是他的“创业资本”。由于未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还得命出50元钱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进了深圳特区,潘石屹首先为一日三餐而奔命,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那时候的咨询公司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游客带路、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挣钱就干什么。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渊石屹适应不了,所以,他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潘石屹便向公司主动请缨南下海南。可那时海南非常缺电,照明用的电都是自己发电机发的。半年后,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碰运气”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理个发两块钱,他又要跟人家砍砍价,比起想当初“青面兽”杨志卖刀毫无二致。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底下,生怕夜深人静小偷给偷跑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一半就被房东轰了出来。这就是潘石屹如今光鲜背后的过去。
  
  成功正如培根所说:“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厄运中被显示”也好,还是人们常讲的“被人嘲笑的庸才,极有可能是放错地方的天才”也罢,任何人的成功,其背后一部不可逾越的心酸史。谁渴望逾越,或有背景逾越,其结果都是更加失败。因为,没有任何磨炼的成功,其根基是极其不牢固的。对此,有朋友讲,“磨炼是福”、“受苦是营养”,恐怕都在于此吧!那么,就让我们早早有这个意识,快乐地面对艰难困苦吧,不管“抱手而立伺候权贵”,还是“动手操劳搅拌泥灰”,伤痕累累是必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7:25 | 查看全部
竭尽全力
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2720次
  “猎狗追不上受伤的兔子”的寓言故事,众人皆知,野兔为了保命“竭尽全力”,而猎狗只不过是为了一顿午餐只是“尽力而为”的道理很简单,无论是谁,要想干成一件像样的事情,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尽力而为还不够,必须要竭尽全力。平心而论,一个人做事从业能做到尽力而为已是难能可贵了,可聊以自慰,无愧于人,但如果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想挽狂澜于既倒,那就非竭尽全力,殚精竭虑不可。所谓“天道酬勤”,并不是一般的努力就能获得上天垂青的,必须苦心孤诣,宵衣旰食,有点鱼死网破的拼命精神才行。
  
  自然界里,狗勹了会跳墙,兔子急了会咬人,大马哈鱼拼了九死一生游到产卵地,斑头雁千辛万苦飞越喜马拉雅山避寒,非洲角马大军不惧危险迁徒到有草吃的地方,为了生存,为了繁殖后代,它们都要竭尽全力,否则就会冻死、饿死、被打死。
  
  人是万物之灵,当然是更有巨在潜能的。心理学家指出,常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即便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一个人如果开发了40%的潜能,就能背诵400本教科书,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所谓尽力而为,实际上就是仅仅发挥了一般意义上的才干和努力;而竭尽全力,则是挖掘了可能挖掘到的潜能,毫无保留。尽力而为是按部就班,竭尽全力是废寝忘食;尽力而为是中规中矩,竭尽全力是打破常规;尽力而为是正常发挥,竭尽全力是超常发挥。项羽的“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勾践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红军的飞越大渡河,抢夺泸定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要求特区领域:“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都是竭尽全力,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人间奇迹。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人人都渴望事业成功,其成败如何,固然要受制于多种因素,但最重要一点就是投入时间精力血汗的多少,那些青史留名的成功人士,几乎无一不是竭尽全力,心无旁骛。牛顿忙于科研和“仰望星空”,一生连恋爱都没顾得上谈;马克思长年遨游于理论思维的海洋乐不思返,最后病逝于书桌前;爱迪生直到80岁高龄,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为研制“东方神药”青蒿素,屠呦呦带领团队夜以幼日,加班加点,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打开成功之门;在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飞鱼”菲尔普斯,长达近20年里每天要接受大运动量的“魔鬼训练”……
  
  总有一些不得意者怨天尤人,怨父母没有给自己生个天才脑袋,怨机遇之门老是对自己关闭,其实,老天不会格外青睐谁,所谓天才,“就其本质而说,只不过是一种对事业、对工作过盛的热爱而已”。所谓机遇,无非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的“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而且,也没有谁能轻轻松松成功,所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也只是东坡居士的浪漫想象,如果没有吴、蜀全军将士的竭尽全力,拼死抗争,等待周公瑾的只能是“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悲剧。
  
  每个渴望人生辉煌成功的人,都不妨先问问自己竭尽全力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7:38 | 查看全部
给在谷底的你,人在谷底可做几件事
时间:2013-10-07 作者:未详 点击:3063次
  给在谷底的你
  
  人在谷底可做几件事
  
  1。挖地洞一定有更低的地层
  
  2。躺下可发现更高不可测的遥远
  
  3。等全世界叶子落下?从一数到死
  
  4。用最后的电力传短信给敌人要他放心
  
  5。感谢自己独力完成葬礼
  
  6。唱一首自己写的歌绝对live
  
  7。呼一口新鲜欢愉
  
  8。等待断气
  
  9。继续等待?
  
  10。然后放弃
  
  这则短文是台湾词作家写的。尤其欣赏第一个方法。在人生的谷底时,犹不忘很黑色地幽自己一默,看看还能再坏到啥程度。生性更促狭点儿的,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再探底限,然后安慰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往下好像还会更惨呢。当人陷于无可自拔的境遇时,好像突然会有一阵了然,有那么一刻清楚地体认到人生的真谛,一种人在顺风得意时,决然不会有的哲学颖悟。
  
  当人有了这个被迫之下的顿悟,也就是开始能卸下痛苦重担的时候了,你的脚步一点一点地轻盈了起来,有了攀岩的信心。慢慢的,你爬出了谷底。履上平地的你,对以前视为理所当然的景物,有了不一样的心思。因为曾看过最丑的,现在无物不美,满心感恩,对着清风明月,常觉飘飘如仙。你变得容易知足。
  
  你不需要有诗人泰戈尔的文采,也可以写下类似的感想:“乐与忧精密地交织在一起。每一种痛苦,每一种焦愁,全都贯穿着快乐的丝缕。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能了角,我们到哪儿都会很平安。”因为重重地摔过,你明白了平安的可贯。因为受过阴骘人性的罪,你越发珍惜与人交往时,不带利害计较,单纯的痒。那善是黑色织布中的金色丝缕,细致在勾勒出了精美的,你的侧影。
  
  原本平滑如化纤的生命织锦,逐渐有机混入了丝与麻,它还隐隐散发着安神的香气,你穿上它,觉得舒服。别人看你亦是一派雍容。你现在站在属于自己的高处了,稳稳地,远离了可能的伤害,你开始回想在谷底时的自己,没有那时的揪心扯肺,就没有今天的平展舒眉,气定神闲。恭喜你,你已确定走出了谷底。
  
  还会跌入谷底吗?会的,甚至是相同的谷底。但,这次你知道如何应对,你不用沾染泥污,就可轻易走出。“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之三分之功”,《菜根谭》教人在路走不通的时候,缓缓地换种心境,越是焦急如困兽,越是自耗体力为自己挖了更深的洞,那就更看不到阳光了。退一步,韬光养晦,或许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你有了精力,当机会出现时,才能一跃而上。
  
  行得通的时候,忽忘善念,更要懂得做人做事留有余地的道理,给旁人,也给自己留下后路。小沈阳有句哙炙人口的名言,他说:“什么是善良呢?hao~看见别人家的墙要倒,咱们没有能力去扶,但是咱们不推,这就是一种善良,别人在吃咸菜喝粥,咱们在吃肉,咱们没有能力分给别人一块,但是咱们尽量不吧唧嘴,这也是一种善良。”
  
  没有修饰,土得掉渣,可却真真实实地道出了,当人处于谷底时,最需要的东西,不是旁的,不是物质金钱上的援助,而只是善意。
  
  祝福你,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7:48 | 查看全部
不言放弃,鱼都可以飞
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7329次
  在印度洋航行的船只上,船员们时常会看这样有趣的情景: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跃出了成群的“小飞机”,它们就犹如群鸟一般掠过海空,时高时低,自由翱翔,景象十分壮观。有的时候,它们甚至会直接“飞”到轮船的甲板上,让船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坐收渔利”。
  
  这种像鸟儿一样会飞的鱼,就是闻名遐迩的飞鱼,它习惯于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都可以邮到它们飞翔的身姿。多年来,人们一直对“飞鱼”飞翔的秘密十分好奇。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速摄影终于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飞鱼的视力很差,在海中觅食艰难,为了求得生存,它必须要适应残酷的环境,于是就练就了“飞翔”的本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飞鱼并不是真正的飞行,而只是一种滑翔。每当它准备离开水面时,必须在水中快速游泳,胸鳍紧贴身体两侧,像一只潜水艇稳稳上升。同时,以尾部用力拍水,整个身体就好像离弦的箭一样射向空中。
  
  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特殊的本领,“飞鱼”才可以以水面的昆虫为食。同时,又使自己避开了大鱼的追逐,免遭天敌的攻击。
  
  在这个世界上,弱小的动物很多,它们往往面临残酷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下去,一条鱼也可以“无中生有”,练就“飞翔”的本领,用事实来证明只要不轻言放弃,就可以与世界同在的道理。动物是这样,人类自然也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8:00 | 查看全部
机会从来就不是均等的
时间:2013-10-08 作者:未详 点击:6392次
  机会从来就不是均等的
  
  鹰是天空的霸主,急勇斗狠是鹰的本性。
  
  只是,再强的生命,最初都是柔弱的。
  
  刚刚摆脱蛋壳的鹰宝宝羽毛乳黄,细细柔柔,嫩嫩的脚爪几乎撑不起身体的绒球,因此走起路来脚步蹒跚,跌跌撞撞。但是就算这样弱小,小鹰也有着一颗凌厉霸气的心——几只鹰宝宝挤在鹰巢里,母鹰出去觅食,此时一定会有那么一个高调的家伙精力旺盛又极其无聊,它开始发起挑衅,倘遇见的是躲躲闪闪身体孱弱或是出生较晚的,它便会得寸进尺,日日追撵不休,抢了弱者的食物,啄掉弱者的羽毛,啄得弱者四处逃避。所有的夫避奶让全不奏效,欺负弱者就是鹰宝宝生活的重要内容,连母鹰竟然也纵容鹰宝宝之间的争斗,从来没有保护弱者这一法典,一任强势的鹰宝宝事事占尽了先机,在这种情况下,体弱胆小的鹰早早就会夭折。
  
  在鹰的世界里,机会只属于强者,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这是唯一的生存准则。
  
  不久前微博上流传一个段子,说四个人生活无忧,住在一处,问他们日常所为,三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吃饭、睡觉、打豆豆。等问到第四个人时,答案却变得简单了——吃饭、睡觉。问的人心生好奇:你怎么不“打豆豆”呢?
  
  这人说,我就是豆豆。
  
  看来,欺凌弱者原本也是人的本性,而弱者的悲哀除了带来笑料之外,真是一文不值。
  
  只是,现代文明总是把人类的本性层层包裹起来,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系统正规的教育告诉我们:要“以和为贵”,要“委曲求全”,要“谦虚忍让”……千万不能锋芒毕露,不能以自己的强势凌驾于他人——就算是一把剑,也要把自己藏入鞘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柔弱胜刚强”这一观念:“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如,莫能行。”
  
  从表面看,水珠确实渺小、柔弱,但水珠们汇聚到一处,便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以冰、霜、雨、雪、雹等各种不同形式出现,又不断流动,更具有无可比拟的耐心和韧劲——所谓洪水猛兽,水哪里是卑微的弱者,它的“柔”是柔韧之“柔”,它的“弱”是表面用以蒙蔽于人的智慧。水的柔弱不是脆弱、不是孱弱,不是弱者的“弱”;同理。老子所谓的刚强也不是真正的强势,老子所阐述的,只是两种存在的姿态。
  
  以弱胜强,必不是真弱。项羽破釜沉舟,让将士们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把数量的“弱”变成了力量的“强”;太极四两拨千斤,是因为招数和智慧足够强大,把力量的“弱”变成智慧的“强”……大自然是个巨大无比的转轮,我们都在自然法则的掌控之中物竞天泽,谁也逃不出这个维度。
  
  那么就撕下虚伪的遮羞布,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该争的争,该斗的斗,尽情尽性地拼杀,直到在人生的舞台给横驰骋。大好的机会从来就不是均等的,它只青睐于勇往直前努力去争取它的人。
  
  世界从不属于弱者,生命如果不够强大,大自然就会将它淘汰出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8:09 | 查看全部
失败者
时间:2013-10-10 作者:未详 点击:3140次
  北京奥运会时采访跆拳道选手苏丽文,我最好奇的,是她倒地之后,那几秒钟里,在想什么?
  
  她说“前两秒用来休息恢复体力,下两秒来想战术如何回击”
  
  她的腿伤得根本站不住,她连踢都踢不出去,但她把它象布袋一样甩出去攻击对方。
  
  她倒地十四次,但倒在地上的几秒钟,不是在自怜和感伤,或者只是简单地忍受痛苦,也不是为了责任在坚持,“用前两秒来恢复体力,用下两秒来想战术如何回击”的意思是—–她要赢!
  
  她要用这种方式鼓励身患癌症的父亲坚持下去
  
  我采访自行车手黄金宝的时候,他没得任何奖牌,没有媒体采访他,他还在一脚一脚地踩自行车,他的独腿教练站在旁边想“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想拿金牌么?当然想,但是如果拿不到,还有动力么?。
  
  他在陪着队友训练,说“我要把我失败的经验告诉她,让她避免”。
  
  射击名将埃蒙斯最后一环射失后,我在现场脱口而出“雅典的悲剧重演”
  
  主任看时说“是失败,不是悲剧”
  
  他说的对,最后我在节目里保留了这句话,提醒自己—–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8:17 | 查看全部
失败者
时间:2013-10-10 作者:未详 点击:3140次
  北京奥运会时采访跆拳道选手苏丽文,我最好奇的,是她倒地之后,那几秒钟里,在想什么?
  
  她说“前两秒用来休息恢复体力,下两秒来想战术如何回击”
  
  她的腿伤得根本站不住,她连踢都踢不出去,但她把它象布袋一样甩出去攻击对方。
  
  她倒地十四次,但倒在地上的几秒钟,不是在自怜和感伤,或者只是简单地忍受痛苦,也不是为了责任在坚持,“用前两秒来恢复体力,用下两秒来想战术如何回击”的意思是—–她要赢!
  
  她要用这种方式鼓励身患癌症的父亲坚持下去
  
  我采访自行车手黄金宝的时候,他没得任何奖牌,没有媒体采访他,他还在一脚一脚地踩自行车,他的独腿教练站在旁边想“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想拿金牌么?当然想,但是如果拿不到,还有动力么?。
  
  他在陪着队友训练,说“我要把我失败的经验告诉她,让她避免”。
  
  射击名将埃蒙斯最后一环射失后,我在现场脱口而出“雅典的悲剧重演”
  
  主任看时说“是失败,不是悲剧”
  
  他说的对,最后我在节目里保留了这句话,提醒自己—–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8:24 | 查看全部
没有过不去的坎
时间:2013-10-13 作者:未详 点击:4715次
  人的承受能力,其实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就像不到关键时刻,我们很少能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同样,在我们没有遭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够承受住多大的打击。
  
  人总是在遭遇一次重创之后,才会幡然醒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坚强和坚韧。

  所以,无论你正在遭遇什么磨难,都不要一味抱怨上苍是多么不公平,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人生没有过不去的事,只有过不去的人。
  
  曾经有这样一位农村妇女,18岁的时候结婚,26岁赶上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农村进行大扫荡,不得不经常带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东躲西藏。村里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暗无天日的折磨,想到了自尽,她得知后就会去劝:“别这样啊,没有过不去的坎,日本鬼子不会总这么猖狂的。”
  
  她终于熬到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那一天,可是她的儿子却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由于缺医少药,又极度缺乏营养,因病夭折了。她的丈夫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她流着泪对丈夫说:“咱们的命苦啊,不过再苦咱也得过啊,儿子没了咱再生一个,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刚刚生了儿子,她的丈夫因患水肿病而离开了人世。在这个巨大的打击下,她很长时间都没回过神来,但最后还是挺过去了,她把3个未成年的孩子揽到自己怀里,对他们说:“爹死了,娘还在呢,有娘在,你们就别怕,没有过不去的坎。”
  
  她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一个个拉扯大了,生活也慢慢好转了,两个女儿嫁了人,儿子也结了婚。她逢人便乐呵呵地说:“我说吧,没有过不去的坎,现在生活多好啊。”她年纪大了,不能下地干活,就在家纳鞋底,做衣服,缝缝补补。
  
  可是,上苍似乎并不眷顾这位一生波折的妇女,她在照看自己的孙子时不小心摔断了双腿,由于年纪太大做手术危险,因此一直没有手术,但她只能躺在床上了。她的儿女们都哭了,她却说:“哭什么,我还活着呢。”
  
  即便下不了床了,她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坐在炕上做做针线活,她会织围巾,会绣花,会编手工艺品,左邻右舍的人都夸她手艺好,前来跟她学艺。
  
  她活到86岁,临终前,她对她的儿女们说:“都要好好过啊,没有过不去的坎……”是的,人生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有良好的心态,咬咬牙,任何困难都会过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8:34 | 查看全部
在绝望处看到希望
时间:2013-10-14 作者:未详 点击:6151次
  有一幅漫画:在一片水洼里,有一只面目狰狞的水鸟正在吞咽一只青蛙。青蛙的头部和大半个身体都被水鸟吞进了嘴里,只剩下一双无力的乱蹬的腿,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青蛙却将前爪从水鸟的嘴里挣脱出来,犯然间死死地箍住水鸟细细的长脖子……这幅漫画就是叙述这样的道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在绝望处当看到希望。
  
  1995年,37岁的几米遇到人生一个重大事件——罹患血癌,凭借对美好世界的热爱和内心强大的力量,他最终战胜病魔,在生命的长河中逆流而上,成为台湾最著名的绘本作家。几米在自己的作品《我的心中第天开出一朵花》里写下这样的话:落入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求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我在冰封的深海,找寻希望的缺口,却在午夜惊醒时,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上面的诗句是诗人几米写给自己的内心,也是写给世界上第一个追问人生意义的人。
  
  在绝望处看到希望,终究看得见天空中那颗属于自己的星星。
  
  美国一位著名教授招聘助教,留学美国的吴鹰和他的几位同学同时参加了应聘。可就在考试的前几天,他的同学们打听到,这位教授曾在朝鲜战场上做过中国人的俘瞄,都认为教授肯定不会录用中国人,纷纷放弃了,同时劝说吴鹰不要白费精力。但吴鹰没有听从同学们的劝告,参加了应聘,并出人意料地被录取了。
  
  教授对吴鹰说:“你们是为我而工作,只要当好助手就行了,还扯几十年前的事干什么?我很欣赏你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对生活的信念,这就是我录取你的原因。”
  
  对于别人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在绝望处看到希望,仍不放弃、做出积极努力,比别人多一份勇气,多一份执著,这就是吴鹰在这次应聘中取胜的法宝。1998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其为拯救亚洲金融危机的亚洲50位明星之一。
  
  我们都曾经一再看到这类不幸的事实:很多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他们工作,他们奋斗,他们用心去想、去做……但是由于过程太过艰难,他们越来越倦怠、泄气,终于半途而废。到后来他们会发现,如果他们能再坚持久一点,如果他们能再看得更远一点,他们就会终得正果。请记住:永远不要绝望;就算看似绝望了,也要再努力,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在绝望处看到希望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动力,更是成功者的座佑铭。托尔斯泰说过:“环境,愈难艰困苦,就愈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就愈大。”天空不会总是蔚蓝,道路不会总是平坦,生活里有太多的苦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有信念、勇气、智慧和毅力,就能点燃成功的激情,不断走向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08:40 | 查看全部
做事无须总低头
时间:2013-10-17 作者:未详 点击:4495次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些人畏首畏尾,沮丧颓唐,失去信心或是一蹶不振的也不乏其人。绿茵场上,足球运动员罚点球时,你会发现有的运动员因点射失误,总会不由自主地低垂脑袋,表现出灰心丧气。殊不知,他的这种十分消极低沉的情绪,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其他队员的情绪,导致整个球队激情颓废,因而一败涂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如果你稍作留心就会发现,一个人总是低首垂眉,他给我们的感觉,一定是灰心丧气心情不佳或是在消极地思考。不知不觉中,一种抑郁感也会悄悄地爬上你的心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如果老是低着头,将眼睛紧紧盯着地面时,会致使心情抑郁。相反,若将目光稍稍抬高一点,就会减轻抑郁情绪或避免悲观情绪的发生。
  
  中国有句老话叫“抬头做人,低头做事”。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挺起腰板光明正大的做人,弯下腰去按客观规律踏踏实实地做事。
  
  亲爱的朋友,我想告诉大家,做事无须总低头——当你感觉疲惫之时,不妨把头高高抬起。这样,一缕明媚的阳光便会在你眼前闪现,带来的不光是兴奋,更多的是成功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