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1:34 | 查看全部
天鹅和家鹅
时间:2013-11-19 作者:未详 点击:3609次
  法国科学家汉克森做过一个实验:用人工方法同时孵化出一群家鹅和一群天鹅。他把一只家鹅雏放进天鹅群,又把一只天鹅雏放进家鹅群,让它们在一起生活半年后,出现了令人惊奇的结果:天鹅群里的家鹅虽不能翱翔蓝天,但可以轻松地飞行几百米,而与家鹅从小长大的天鹅却连飞离地面都十分吃力。由此可见,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何等重要。
  
  常和成功的人在一起,就能获得成功;常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就能分享快乐;常和诚信的人在一起,就会恪守诚信;常和幸福的人在一起,就懂得感受幸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跟鹰在一起,不是鹰你也学会了飞翔;跟鸡在一起,是鹰你也飞不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1:41 | 查看全部
总得抓住点什么
时间:2013-11-22 作者:未详 点击:2489次
  假如你先天失明,从来没有真切地看过这个世界;假如你先天失明还是个被父母抛弃,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界上?孤单无助的心还能去寻找幸福吗?
  
  若是我,真的什么都抓不住了。我完全可以整天埋怨命运的不公平,整日顾影自怜。
  
  也许,真的,我还不如那个广西盲童。他只有13岁,承受着命运的不公平,却不失勇气和信心。相信,很多人都从央视《我要上春晚》的节目中,认识了这个男孩——韩平安。
  
  小小的个子,黑黑的脸,其貌不扬的韩平安十分爱笑。笑的时候,露出几颗尖尖的牙齿。淳朴和简单的外表,就像小溪边丑陋的石头,没有人会关注。
  
  就是他,在节目里,坚定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以后要做个盲人画家。”
  
  “上帝关上了我眼睛这两窗,他就一定会打开我心灵之大门,让我走出黑暗并画出心灵的画卷。”听到这句话,在场的观众吹嘘不已。
  
  韩平安现场表演画竹子。这是我第一次看盲童作画。他握住毛笔的手似乎充满了力量,落笔后一顿,自然成了竹子的节。另外一只手按在指上,他沿着指头给竹子添加竹叶,黑黑的墨沾染了他的手指。他却沉浸在作画的乐趣中,像一个天才的画家。画作简单却不失大气和美。嘉宾蒋大为先生,握着毛笔的手微微颤抖,他着重地画上了题了画的寓意:竹报平安。
  
  大道至朴。
  
  小男孩有一颗简单而纯真的心,不染纤尘。尘世间的一切不曾污染它。所以,那颗宝贵的心灵可以看到世间的一切,并能感受和触摸到美。
  
  主持人董卿替韩平安表白:“我喜欢画画,我喜欢收音机,我喜欢小喇叭广播剧,我喜欢笑,我喜欢拥抱……”现场嘉宾娄乃鸣、阎肃、蒋大为和主持人董卿一一和他拥抱,他竟然高兴得哭了起来。
  
  人,总得试着抓住点什么。
  
  如果你不安于现状,如果你不满足于命运的安排,如果你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幸福……,那么你总会试着抓住点什么。
  
  对于盲童韩平安来说,他试图抓住的是画笔,相信只要他坚持不懈,就肯定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精彩。对于史铁生来说,他抓住的是写作,因此他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1:51 | 查看全部
弱者失败的原因
时间:2013-11-23 作者:未详 点击:4341次
  在非洲大草原上,野牛和狮子是对头,两者对决,食草的野牛面对牙齿锋利的狮子显然是弱者,因此上,野牛往往就会成为狮子的盘中餐。
  
  不过平均身高1。7米、体长3。4米,平均体重有900千克的非洲野牛也不好惹,尤其是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力量就不窬小觑,当它们发起时速高达60公里的集体冲锋时,任何动物都有可能被踏成肉泥。因此,面对成百上吉的野牛群,单独的狮子再强大也是不敢轻易发起攻击的,它们必须几头一起齐心协力才有可能享受到一顿美餐。同志是乎,在非洲大草原上,野牛君和狮子君追逐争斗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场面惊心动魄、蔚为壮观,它们之间的斗智斗勇,不亚于人类间相互进行的惨烈战斗。
  
  数量上处于劣势,狮子君要想战胜野牛群,它们经常采用的战法就是在运动中独立一个敌人消灭它,在追逐的过程中,狮子们选中一个对象后,就会逐步把它从牛群中分离出来,几头狮子对阵一头野牛,那这头野牛基本上就摆脱不了被吃掉的厄运了。
  
  野牛被孤立后,大部分情况下其它野牛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凭同伴在狮子们的合作中被一口一口吃掉,自己仍在旁边优哉游哉地吃着青草。不过,有时候野牛君也会团结一致来营救被孤立的同伴。这时候,面对野牛君发起的集体冲锋,狮子的牙齿再锋利也得退避三舍。一旦被孤立的野牛重新融入牛群,就预示着狮子的这次奋斗以失败而告终,要想填饱肚子,就必须重新开始。但狮子也有幸运时候,有次狮子孤立了一头还未成年的公牛,眼看就要成功了,这时野牛群对狮子发起了营救攻击,狮子们见状不得不放弃到手的美食四散逃开。就在狮子们要失望时,一头参与营救的野牛一不小心把已经受伤的小公牛给撞翻在地。小公牛被撞得翻了几个跟头后再也站不起来,狮子群则远远地静观野牛群的变化,慢慢野牛群决定抛弃这头受伤严重的小公牛。就这样,狮子们靠野牛的失误轻易得到了一顿美餐。
  
  野牛有牛脾气,发起脾气来不认输;狮子其实也是有牛脾气的,有时候它们锁定了目标以后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有次狮子们相中了野牛群中的头牛,三翻五次发起冲击,次次都能把头牛给孤立出来。头牛也不是好惹的主儿,它体重将近一吨半,牛脾气一上来,左冲右突,每次都能把狮子们打败平安回到牛群中,受到热烈的欢迎。不过时间长了,头牛也慢慢有点体力不支了,这次它在牛群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回到牛群中,还没喘口气,一头同样体型的公牛猛地向它发起了攻击,硬生生把它顶出牛群。原来这头牛是头牛的王位竞争者,它瞅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决定借助狮子们的力量消灭头牛,自己登上王位。这回王位竞争者得手了,被顶出牛群的头牛粗疲力尽,再也没有反击的能力,只得任由狮子们来宰割分享。
  
  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演绎的生死对决告诉我们,弱者要想生存下来不被强者所吞噬,唯一的办法就是团结起来抱成团,一旦各自为战、失误不断或起了内讧,等待弱者的将会是被各个击破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2:00 | 查看全部
从不气馁
时间:2013-11-25 作者:未详 点击:3725次
  蜗牛,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软体动物,就像一朵无名的花儿,很少有人称赞过她。
  
  蜗牛,从不气馁,尽管没有脚,却要走有脚的路,甚至没有腿,也要顶着那重负艰难地爬行。她不知道山有多高,只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山外还有很美的风景。
  
  每一次爬行,都要经历巨大的痛苦和艰难的磨砺,也给人一种心动。每一堵土墙,每一个石块,每一丛荆棘,都刺痛着她稚嫩的神经。她渴望拥有鹿的双腿,驰骋万里;她渴望拥有鹰的翅膀,翱翔蓝天。但她只是一只蜗牛啊,不得不缓慢地爬行,但她从不气馁,在爬行中,她在实现着生命的极至和跨越。
  
  或许,她会成功;或许,她会失败。可岁月终究不会抹去她曾经付出过的惨重的代价和顽强执著的追求。那一道道闪光的迹痕,正是无声的说明,深深地镌刻在生命的年轮之中。
  
  站在蜗牛的高度冷静地俯视,该是我们追求付出的季节,就一定不要错过,活着的真谛应该是从不气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2:11 | 查看全部
你相信石头会开窍吗
时间:2013-11-25 作者:未详 点击:5847次
  在印度,有个人小的时候头脑很迟钝。在他开始学习梵文时,感到特别吃力,尤其是学语法,同班同学轻轻松松就学会了,而他虽然花费了许多的时间,仍然像没学过一样,毫无长进。他一度悲哀地认为自己永远也学不会语法了。
  
  一天,老师提问他背诵学过的语法。他竟一点也背不出来。老师气坏了,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他完全丧失了信心,干脆不读书,甚至连学校也不去了。他心里想:看来我命中注定不是块学习的材料。
  
  从此以后,他无所事事,到处游逛。有一次,他来到一个湖边的小码头上,码头是用很坚硬的石头砌成的,十分坚固。他走过去,坐在上面,忽然发现光滑平整的石头上竟然有一个坑,圆圆的。他很纳闷:为什么这里会有一个小石坑呢?
  
  恰在这时,一位妇女提着水罐走了过来,把水罐打满水后放下水罐休息了一会儿。他被一个现象吸引住了:水罐正好严丝合缝地放在了石坑里。
  
  看到这个,他就问:“这是石匠专门凿好,用来放水罐的吗?”
  
  “才不是呢,是天长日久了,水罐磨出的石坑。”妇女说着,把水罐顶在了头上慢慢离去了。
  
  他惊呆了,暗暗地想:既然这块坚硬的石头都能被水罐磨成坑的话,那么经过持久而刻苦的努力,难道我这个遇蠢的脑袋就不能变得聪明起来吗?
  
  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立即站起来,回到了学校,找到了老师,下定决心用功学习。奇怪的是,同样的语法,以前看起来就像一座大山,今天看来好像一口清水,一下子就喝下去了。不管学习什么课程,不管有多大困难,他如有神助,很快就能背熟,还能很快理解。
  
  他那过去像石头一样的脑袋竟然真的开了窍。
  
  他就是包簿·德瓦,后来,他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语法学者,关于语法学问题他还写了一本书。至今,学习梵文的人通过学习他的这一著作就能够较快地领会。
  
  其实,克服了内心的魔障,激起了奋进的动力,盯住了一个目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2:21 | 查看全部
成功要下笨功夫
时间:2013-11-26 作者:未详 点击:5578次
  安静的时候,我经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学有所成,而有的人终其一生却碌碌无为,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我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得出一个结论,成功没有秘诀,要想成功,就要下一番笨功夫。
  
  我自己喜欢太极拳,曾经的理想,是要当太极拳的一代宗师。可是,眼看着已经年过四十,别说一代宗师,就是大方极拳的粗浅功夫都没有练到身上,原因是什么呢?
  
  是师傅不明吗?结论当然是否定的。我的老师是一代明师,老师对太极拳的认识极其深刻,太极拳的功夫已登峰造极。
  
  是自己天资不够吗?我想也是不对的。我自小就有神童之称。小学,我的成绩一直第一。现在还清楚的记得,四年级全年的数学考试,每次都是满分。自己当时的感觉,是已经把数学给学透了,根本没有不会的题目。在升初中的时候,我是全乡唯一考上县一中的学生,并且考了全县第23名的好成绩。初中,因为都是县里的尖子生,竞争就大了一些。即使这样,三年的初中考试,我最差的一次成绩还在排在了全班的第七名。中考的时候,自己又是全县唯一考上部属中专的学生。所以,如果说自己天资不够,我看是也不对的。
  
  是没有时间练习吗?现在想来,自从认识老师以后,自己并非没有时间练习。在邯郸工作的时候,妻子全力支持我打拳。现在,我一个人在石家庄工作,工作之余,时间全是自己的。所以,并不是没有练拳的时间。
  
  古人说过,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若要人前显贵,就要人后受罪等谚语。老师也曾告诉我,持之以恒不冷热,上乘功夫自然得。想来想去,自己之所以学拳十年而无成,并非老师不明,也非自己天资不够,更不是没有时间,根本的问题,就是自己没有把笨功夫下到。
  
  前几日,我看了美国作家葛拉威尔写的一本书——《异数》。葛拉威尔在书中讲了一个道理: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按此计算,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如果想缩短成功的年数,就要增加每天的时间。如果减少了每天的时间,就会增加成功的年数。
  
  功夫之所以称之为功夫,就是需要下够功夫。下够了笨功夫,才会有真功夫。有了真功夫,也就有了我们所说的成功。
  
  从哲理上说:下够笨功夫符合质量互变定律。下笨功夫,就是时间在量上的积累。下够了笨功夫,量的积累就到了一定的程度。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发生质的飞跃。有了质的飞跃,就有了阶段性的成功。
  
  从生理上说:人的身体有学习上的适应性。当一个人经常性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思维和生理就会越来越适应做这件事情。当思维和生理的适应成为一种本能后,再做这件事情,身体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与此相反,如果做得少,就会在生理上产生不适应,也就永远做不好这件事情。永远做不好这件事情,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2:32 | 查看全部
谁成功前也是伤痕累累
时间:2013-11-26 作者:未详 点击:5350次
  您可能仅仅看到成功者衣锦还乡,春风得意的样子,让人好羡慕。但他们成功之前是什么样,您知道吗?有的朋友可能知道,有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千万明白,谁成功前都是伤痕累累。这个“累累伤痕”,有的是自己在不懈地努力中“磕碰”的,有的则是别人看自己“不是那块料”贬低的。但不管怎么样,伤痕累累是实实在的。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于北京时间2013年2月25日上午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度夺得最佳导演奖。同时李安成为史上首位凭借执导3D电影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李安梅开二度再获最佳导演奖,《少年派》揽四奖成最大赢家,让李安不仅心花怒放,还喜形于色,频频亲吻小金人。但有谁知道,他成功之前的“伤痕累累”?据媒体报道,李安先生38岁才得到拍片的机会,42岁才在柏林得到他第一个金熊奖,38岁以前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纽约寻找他的电影梦。“除了端盘子,他干了所有纽约未成名的艺术家干过的事”,在家带孩子、做饭、写剧本、去片场扛大包……一个38岁还一事无成打散工的男人,难怪他岳老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给钱也不是,不给钱也不是,只能摇头叹息,后悔死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百无一用的死“文青”。在一次三人讲座中,李安先生在老友陈文茜道出这样一段鲜为人知但又不乏意味深长的话。
  
  李安先生成名之前伤痕累累,世界上的哪一个人成名之前不是遍体鳞伤呢?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逮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和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无比,老师都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和群,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在申请苏黎士技术学院时也曾被拒绝。
  
  原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有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意愿。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的父亲,曾哀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
  
  …………
  
  中国大陆地区的成功人士更不例外。
  
  在地产界赫赫有名的潘石屹,1963年生于甘肃天水农村,转学到县城中,开始了他人生漂泊的开始。那时候,由于自己农村口音很重,所以到县城高中整天都低着头,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的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天到一个地方一定先看看这个地方最高的楼到底有多高,根据这个高度盘算自己相关联的生意。1987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就只剩80多块钱了,这便是他的“创业资本”。由于未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还得命出50元钱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进了深圳特区,潘石屹首先为一日三餐而奔命,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那时候的咨询公司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游客带路、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挣钱就干什么。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渊石屹适应不了,所以,他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潘石屹便向公司主动请缨南下海南。可那时海南非常缺电,照明用的电都是自己发电机发的。半年后,随着经济低潮的来临,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决定留下来碰碰运气。“碰运气”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理个发两块钱,他又要跟人家砍砍价,比起想当初“青面兽”杨志卖刀毫无二致。晚上睡在沙滩上,还要把衣服埋在沙底下,生怕夜深人静小偷给偷跑了;在别人房间看春节联欢晚会,看一半就被房东轰了出来。这就是潘石屹如今光鲜背后的过去。
  
  成功正如培根所说:“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厄运中被显示”也好,还是人们常讲的“被人嘲笑的庸才,极有可能是放错地方的天才”也罢,任何人的成功,其背后一部不可逾越的心酸史。谁渴望逾越,或有背景逾越,其结果都是更加失败。因为,没有任何磨炼的成功,其根基是极其不牢固的。对此,有朋友讲,“磨炼是福”、“受苦是营养”,恐怕都在于此吧!那么,就让我们早早有这个意识,快乐地面对艰难困苦吧,不管“抱手而立伺候权贵”,还是“动手操劳搅拌泥灰”,伤痕累累是必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6:47 | 查看全部
失败综合征及其他
时间:2013-08-07 作者:未详 点击:1230次
  对于年轻人来讲,尤其是刚刚开始人生的学子来讲,要敢于面对失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曾有过一则消息,说是日本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招高级管理人员,报考者众多。其中有一位非常优秀者,考得很好。但是,不知是统计人员的粗心,还是计算机的失误,放榜时没有他的名字。他得知后,上吊自杀了。待公司查得实情,再想录取时,为时已晚。公司总经理没有可惜,说这种“只能坐顺风车的人,难成大事”。
  
  心理学上,将害怕失败的人,称为“失败综合征患者”。患有这种心理毛病的人,在完成任何一项工作时,一开始就会预想到失败,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最后多数以失败告终。有“失败综合征”的人,只希望自己完成无挑战性的、没有失败压力的工作。他们觉得失败会“丢面子”,所以往往采用最可靠最保险的做法。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困难,而又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工作起来他们仅用一半的努力,不敢面对失败。
  
  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不冒险,不敢面对失败,要想成功是不可能的。其实,许多失败并不在于成功目标本身有多艰难,而在于你的意志和对失败所持的态度。当人们勇敢地承担冒险,当人们用科学态度去看待失败,就能消除“失败综合征”的心理状态。那时,你的潜力将像泉水一样一涌而出,运气挡也挡不住。
  
  成功者既要不怕失败,还要敢于失败。许多成功者都有一种共识:尝试任何成功目标,只有敢于失败,并从失败中领悟和学到某些知识、某些经验,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目标。
  
  美国的比尔?盖茨是一位杰出的成功者,他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计算机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对“失败”的看法。盖茨从白手起家到世界首富,从莘莘学子到高科技型企业家,激发了无数青少年迈向成功之路。当我们走近比尔?盖茨时,你会发现在“盖茨词典”里没有“认输”二字。盖茨的超级成功是与他不怕失败,进而敢于失败分不开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十个输字换来一个赢。即使像盖茨这样的杰出成功者,也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是天生的赢家。关键在于“输得起”——敢于失败,这是青少年迈向成功时首先应该具备的勇气。
  
  牛顿曾说过:“你若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必定会告诉你:跌倒,再爬起来。”一个叫杜克?鲁德曼的美国人跑到德克萨斯州去找石油。两年多内,他打出29口油井,可是全部都是枯井。他说:“那才真叫失败呢!”及至年近40岁,鲁德曼仍一无所获。为了能成功地找到石油,他努力学习地质学知识,又租来一块地皮进行第30次钻探。这一次,他成功了!回忆过去,鲁德曼发现自己每打4口油井,就有3口是枯井。现已年过花甲的鲁德曼,自认为自己遭受的失败多过任何人。由于他敢于失败,许多次的失败换来了巨大的成功。鲁德曼创立的企业现在按《福布斯》杂志匡算,至少值2.2亿美元。杜克?鲁德曼不愧为一个“输得起”的人。
  
  不科学的态度造成了我们看待失败的不正确的“姿势”——蹲着看东西。当我们站起来,失败只不过是一种为迎接新挑战而所出的学费。《人生舞台巅峰的人:美国商界的新星》一书作者伽菲尔德认为,有高度成就的人,很少使用“失败”这个词。他们宁肯用“弄糟”、“搞乱”等来代替。
  
  防治“失败综合征”的良方,就是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这样,你就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7:00 | 查看全部
[青春励志] 三棵树
时间:2013-08-08 作者:未详 点击:2600次
  杨林村是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叫郑志的少年。前年,他父亲因车祸丢了命;去年,母亲改嫁到外地。爹死娘嫁人,他默默地跟年过六旬的奶奶相依为命。
  
  这天上午,郑志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先说给他和奶奶寄了生活费,叫他去取,又说一个月前她生了个男孩,说他有了弟弟。郑志一听,猛地挂了电话。他越想越憋屈,越想越痛苦,于是手提镰刀,气喘吁吁地跑到自家林地里,一下扑倒在地上,大叫:“我不要弟弟—”
  
  在地上躺了半天后,郑志起了身,把锋利的镰刀尖狠狠地刺向树皮。平时他擅长画画,就用镰刀在白杨树上雕刻起了画。
  
  第一棵树上,他刻了个女人头像,这是他妈妈,下边是一双充满怨恨的眼睛,这是他;第二棵树上,他刻了一个男人的头,这是后爹,还有一个小孩的头,这是弟弟,他还画了一条绳索,把两人牢牢地捆在这树上;第三棵树上,他刻了一座高楼,楼的周围飘洒着数不尽的钞票。
  
  刻完后,郑志把刀一扔,躺在地上望着天空,泪水顺着眼角流到了地上。眼泪流干后,他爬起来大叫:“我不要你们的钱,我自己挣,等着瞧吧—”
  
  可是,大人挣钱都不容易,何况一个嘴上无毛的小孩。四年后,他上了高中。几年间,他个子越长越高,日子越过越难,可母亲寄回的钱却没增加。起先,他难免有些怨言,慢慢懂事了,他知道弟弟渐渐大了,母亲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这么一想,他便坦然了。
  
  有一天,郑志接到同学罗亮的邀请,去参加生日聚会,他最不喜欢这种活动,可罗亮很真诚,他不好拒绝,便买了个小礼物前去。
  
  聚会很热闹,郑志应付一会儿后便来到阳台看花,他很喜欢一盆叫不出名字的红花。
  
  正在这时,同学李康走了过来,说:“这花几百块钱一盆呢,喜欢吗?”郑志说:“还行。”他不想和李康多说,这家伙有钱,看人总是向下看的。
  
  “还行?几百块一盆的花你说还行?好像你挺有钱似的。”李康一脸的不屑。郑志说:“我哪有你有钱?可你除了钱还有什么?”李康生气地说:“你不就成绩比我好吗?那有屁用!”说着,他伸手推郑志的肩,郑志向后一闪,突然感到肘部撞到了什么,紧接着,便听到“砰”的一声响,探头一看,花盆已被撞到楼下,摔得粉碎……
  
  事后,郑志郑重地对罗亮表示自己必须赔那盆花,罗亮说不必,可郑志在心里发誓:卖血也要赔!
  
  几天后,郑志打听到那盆花值五百,花盆一百。他手头只有一百多块,于是,他利用周末时间去建筑工地干活,一个月后,好不容易凑足了六百块。
  
  一个星期天,郑志敲开了罗亮家的门,掏出六百块钱,郑重其事地交给罗亮的父亲,说:“罗叔叔,我摔坏了您家的花,对不起,这是我赔偿的钱,请您收下。”
  
  罗父赞许地拍拍郑志的肩,说:“事情我都知道了,你的心意我们领了,赔偿就不必了。”郑志非赔不可,看样子不接受赔偿还真不行,罗父只好象征性地收下五十块钱,还一定要留郑志在家吃饭。饭桌上,罗父说:“那花盆和花不稀罕,稀罕的是那养花的土。”
  
  郑志不解地问:“土有什么稀罕的?到处都有土。”
  
  罗父告诉他:最好的天然花土是一种叫“牛屎炭”的土,这是一种泥炭,是天然沼泽地里经过几千年风化沉积形成的,但这东西正宗的比较难买,去年他托了几个人才买到十斤。
  
  几百块一盆的花,有钱人才玩得起,郑志没把这花放在心上,可“牛屎炭”这名字却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这天是周日,秋高气爽,郑志又一次来到被他雕刻得伤痕累累的白杨树旁,树上的画基本上还能看清模样。他躺在地上,看着树叶飘落,又想起远方的母亲,觉得自己就像那离开树的叶子。
  
  胡思乱想间,郑志忽然想到罗父说的“牛屎炭”。他查过资料,“泥炭”就是按不同程度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物,既然这样,那树叶和泥土经过一定时间的风化、沉积,不也可以成为花土吗?要是那样,不值钱的树叶和泥土不就值钱了吗?
  
  郑志兴奋地跳了起来,马上回家取来了锄头、筛子和刀,在这三棵树前挖了个坑,先铺了一层细土,又铺一层切细的树叶,适当洒一些水,就这样,一层土一层树叶,把坑填满了。
  
  第二年春天,郑志刨出了他自制的“牛屎炭”,装了一小袋,直奔罗亮家。
  
  罗父问了这土的来历,又仔细地看了、闻了、捏了,拍着郑志的肩,说:“这虽然不是正宗的‘牛屎炭’,但也是营养丰富的上好花土,我先用它试着种花,有了效果再告诉你,小伙子真不错!”
  
  三个多月后的一天,罗亮叫郑志到他家,说他父亲有事。郑志忐忑不安地到了罗家,罗父一见他就说:“小郑,我好多位养花的朋友试用了你那花土后,都说好,要买,这个星期天你回家带几百斤来。”
  
  星期天,郑志装了几袋花土,租三轮运到县城。在罗父的指导下,按不同重量分装成很多小袋,然后拉到一个花土销售处,大半天时间便卖完了,得了八百多块。郑志非常高兴,要分一半钱给罗父,罗父坚决谢绝了,看着郑志,他欣慰地说:“小郑,人小志大,你以后定有出息。这花土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加油!”
  
  郑志衷心地向罗父鞠躬致谢:“谢谢罗叔叔!”
  
  这以后,郑志经过学习、钻研,在树叶和泥土的选择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他制作了三坑花土,卖了两千多块钱。这次成功令他信心大增,在罗父的指导下,他制作了各类有机花土,并上网销售。
  
  郑志高三这年,和罗父共同成立了一家花土公司,成了学校有名的小老板。可贵的是,他在创业的过程中,没耽误过一天的学习。
  
  一眨眼,临近高考了。一天放学时,郑志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母亲关心地询问了他的学习情况,还说打算回老家来陪他考试,顺便看看他是怎么制作花土的。郑志突然情绪激动地说:“妈,您别、别回来,千万别回来!”说完,他立即挂了电话。
  
  这时,罗父正好在郑志身旁,便关心地问为什么不让他妈回来,郑志说不想让她回来看到那“三棵树”。罗父越听越糊涂,问起“三棵树”的故事,郑志说,等高考完后带他去看。
  
  高考后的一天,郑志带着罗父来到了他家的山林里,走到了那三棵树前。
  
  罗父看了三棵树上那些还能勉强分清模样的画,奇怪地问:“这些画是什么意思?”
  
  郑志这才说出了他的身世和这些画的意思。罗父看着那三棵树,又看看郑志,说:“当初,怨恨、自卑、嫉妒,是你心中的三棵树。如果任这三棵树疯长,撑破的就是你的灵魂。现在,你让它们上面的叶子落下,变成泥土,变成肥料,心中开出的就是鲜花。”
  
  郑志满眼泪花,说:“罗叔叔,您说得真好!”
  
  一个多月后,郑志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离开家乡时,他带上了两包花土:一包带到母亲那里,一包带到大学里。他相信,美丽的鲜花人人都喜欢,种花就要花土,他的花土已经注册了商标,名字就叫“三棵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7:13 | 查看全部
“1”为什么大于“300”
时间:2013-08-08 作者:未详 点击:3397次
  如果给甲1个机会,给乙300个机会,那么,谁更有可能把握机会呢?如果要你回答,你会选谁呢?我想,你一定会选乙,因为乙拥有比甲多得多的机会,所以乙也就更有可能把握机会了。在判断你的答案是否正确之前,我们先来读读以下两个故事吧。
  
  从前,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财主家的女儿,便上门去求亲。财主说,他家有9头牛,明天早上他打开牛栏门,9头牛会陆续从牛栏里走出来,只要年轻人能抓住其中一头牛的尾巴,他就答应把女儿许配给他。第二天早上,年轻人按时守在牛栏门口,见第一头走出来的牛过于高大,而第二头牛又过于强壮,第三头牛又太威猛……年轻人迟迟不敢上前去抓,心想,等下一头再说。在等待观望中,一头又一头牛从他的眼皮底下走过。等到第九头牛出来,刚好是头小牛,年轻人喜出望外,伸手便去抓牛的尾巴,可却抓了个空,原来这头小牛没有尾巴。年轻人之所以没有抓住牛的尾巴,就是因为财主家的牛太多,财主给他的机会太多,结果他在眼花缭乱中,一次次地错失了良机。
  
  有一位射击运动员,开始时,教练每天给他300发子弹进行训练,可他训练起来,总是漫不经心,还没对准靶心就随意地发射,结果射击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后来,教练对他改变了训练方法,每天仅给他一发子弹,如果没有射中靶心,就不准离开训练场。因为只有一发子弹可以发射,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他训练起来变得格外认真,再也不敢有丝毫马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的射击成绩突飞猛进。1952年,在第15届奥运会上,他获得了大口径步枪300米3×40项目的金牌,成为前苏联第一个奥运会射击冠军。这位射击运动员,就是鲍格丹诺夫。
  
  “1”为什么大于“300”?就是因为“1”是“唯一”,失去了这“唯一”,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人们对这“1”也就看得格外珍重。而如果换上“300”,失去了其中一个“1”,还有许多个“1”,所以人们对失去其中的一个又一个“1”,也就漠然视之,正因为这种漠然视之的态度,有人最终失去了全部。
  
  生活中,珍惜“1”,珍惜“唯一”——珍惜唯一的爱,珍惜唯一的珍宝,珍惜唯一的机会,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幸福、快乐和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